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遨游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复制链接]

146

主题

238

帖子

128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0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18: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6)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心的照料与滋养

心的照料与滋养

1959年5月7日

        呼吸是心的一面镜子。镜子不正常,镜像便不正常。比方说,看一面凸镜,你的镜像会高过你。看一面凹镜,你的镜像又矮得出奇。但是看一面光滑的平镜,它将会照出你的真实面貌。你若把镜子擦得清洁明亮——换句话说,你用『评估』调整、扩展呼吸,使它舒顺——你的镜像看上去就会轮廓分明。

* * *

        懂得如何把呼吸调理得井井有条,就等于把心也调理得井井有条,这样做可以带来多种善益——譬如一个好厨工,懂得烧菜时调出花样,有时换菜色、有时换口味、有时换外观,使雇主对她的厨艺久不生厌。她要是整年一成不变: 今天煮粥、明天煮粥、后天还是粥,雇主必然得换厨工。不过,她要是懂得调换菜色,让雇主一直满意,定能加薪,或者得点花红。
        观呼吸也一样。如果你懂得调整、变化呼吸——如果你连续地寻想、评估呼吸——那么你对与呼吸及身体其它元素有关的一切,将会培养起全副的念住与专精。你将随时敏知身体的状态。喜、乐、一所缘性,自然会来。身清新,心满足。身与心都将安息。四元素都将安息: 无躁动、纷扰。  
        这就好比会看孩子。孩子哭闹时,你知道什么时候该给他喂奶、吃糖,什么时候洗澡,什么时候带他出门透气,什么时候放进游戏园里,给个玩偶让他玩。用不了多久,孩子就会停止哭闹,让你有空完成自己必须做的工作。心就好比一个天真的幼儿,照看有方时,它会听话、喜乐、满足,一天天长大。

* * *

        身与心充实、满足时,不会有饥饿感。它们不会到灶台前揭锅开罐,也不会东游四逛、以便朝门窗外张望。它们可以安眠无扰。妖魔鬼怪——也就是五蕴之苦——不来附身。这样我们才有自在,因为我们坐着,与人同坐; 卧着,与人同卧;吃饭,与人同吃。人与人同住时,相安无事; 与鬼怪同住,必然争闹不休。如果不会评估、调整呼吸,我们的禅修不可能有结果。哪怕坐到死,也不会有什么知见与证悟。
        有位老比丘,七十岁了,出家三十年,听人称赞我的禅定教法,就来跟我学。他的头一句问话是: 『你教什么法门? 』
我告诉他: 『呼吸禅定,就是——「佛陀、佛陀」。』
        他一听就说: 『早在阿姜曼时代我就在修那个法门了—— 年轻时就在念「佛陀、佛陀」,从未见到什么好结果。就只有「佛陀、佛陀」,什么进步也没有。你还要教我再念佛陀。有什么用? 你要我一直「佛陀」到死吗? 』
        这就是当人们不懂得调整、评估呼吸时发生的情形: 他们永远找不到想要的。这就是为什么调整与传播呼吸[气] ,是做呼吸禅定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

* * *

        要对你自己——你的身、心、诸元素( 地、水、火、风、空间、意识) ——熟悉起来,了解它们来自什么、怎样生灭,怎样是无常、苦、非我: 这一切你必须亲自探索才能够了解。假如你的知见只来自书本、人言,那还是来自标籖与概念的知见,不是你自己的明辨。它并不真正是知见。你要是只知道别人告诉你什么就跟着走,有什么好处?他们可能把你领上歧路。如果是条土路,他们也许会溅起些泥尘蒙蔽你的耳目。因此探索真相时不要只信人言。不要相信标籖。要修定,直到你亲自证得知见。只有那时它才是洞见。只有那时它才可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238

帖子

128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0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18: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7)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一步一步培育心力

一步一步培育心力

1956年7月26日

        你在观出入息时,要试着保持念住。不要让自己忘记、走神。试着放开一切过去、未来的概念。在心里默念『佛陀』: 随着每一次入息、默念『佛』,随着每一次出息、默念『陀』,直到心静止下来。接着你可以停止默念,开始观察出入息,看它是快是慢、是长是短、是重是轻、是宽是窄、是粗是细。哪种呼吸方式舒适,就继续。哪种方式不舒适、不自在,要作调整,以你自己的辨别力为判断标准——这就是择法[dhammavicaya-sambojjhaṅga] ——直到它恰好合适。( 你以这种方式作调整时,就不需要继续默念『佛陀』,可以把它放开了。)
        你必须照看心,确保它不逰走、不动摇、不飞出去追逐任何外在的概念。使心保持寂止、冷静、淡然,就好像只有你一人独坐世上。让呼吸[气]传遍全身各处,从头部传到手指脚趾顶端、前胸后背、腹部中央,一直穿过肠道、沿着血管、从每个毛孔传出体外。作深长呼吸,直到身体有充沛感。身体将感觉轻质、开放、宽敞,好比吸满水的海绵: 挤压时水一涌而出,毫无滞塞。
        到这一步时,身将有轻安感。心将有清凉感: 好比水透过泥土,渗入树根,持续给树补充新鲜滋养。心将被矫直、置正,不朝前后左右偏倚。换句话说,它根本不伸向任何概念或外缘。
        概念是心造作的精髓所在。心思考过去未来之事,接着开始对它们加以发挥,附以善恶、喜厌。我们如果当它是好事,于是高兴起来,信以为真: 这是『痴』。如果当它是坏事,便郁然不乐,这就蒙蔽、污染了心,使它生气、焦躁、恼火: 这是『恶意』。在内心引生躁动不安的东西,都属于盖障[nīvaraṇā] ————破坏我们修定的善德的心造作。因此我们必须把它们全部祛除。
        心造作[心行],如果从世间角度想,是世间造作;从法的角度想,是法造作。两者都来自无明[avijjā][21] 。这无明消解时,觉知将代之升起。因此我们必须练习增强定力,达到造作消解的地步——那时候,无明也将消解,只剩下觉知。
        这个觉知就等同明辨,不过它是从内在升起的明辨。它不来自老师教给的任何知识,而来自专注当下事件的寂止之心。这个觉知极其深邃,但仍然是世俗明辨,不是出世明辨,因为它来自标籖与概念,仍受『有』与『生』[[22]的绑束。
        我们也许开始了解过去的事,知见自己经历过的有生状态: 这叫做宿命智。我们也许开始了解未来,知晓他人的事,了解他们如何死亡与重生: 这叫做生死智。这两种智仍然渗有执取,导致心随其好恶而摇摆。我们的洞见正因此被败坏。  
        有些人,当他们得知自己前世在善界的有生时,对见到的种种事物沈迷、愉悦、兴奋。看见自己的前世不佳,便气恼、不乐。这根本是因为心还执取它的有生状态。喜爱我们感到良好满意之事,这是耽乐。厌恶我们感到不良不足之事,这是自虐。这两种态度都属于偏离了正道、正见的错误之道。
        过去、未来之事,即使关涉法,仍然是造作,因此远远偏离了目标。因此下一步是,利用我们的定功使心力更强,达到它能够熄灭这些世俗明辨形式的地步。接下来心就会进展到出世明辨——这是一类更高等的明辨,一种能使心解脱执取的觉知——正念、正道。即便我们得知自己与他人的好事坏事,也不会生喜生嗔。我们对众生在世间的生死轮回只有厌离、无欲、惋惜。我们觉得它毫无意义、毫无实质。我们已不再有好恶感。我们已耗尽对『自我』及其它一切的执取。心有节制;中性;平衡。这就称为六支舍[chalang-upekkha, 见词汇表] 。我们放开发生的事,放开我们所知所见的事,让它们沿着自身的轨迹运作,不把情绪牵扯进去。心就会提升到解脱洞见的层次。 这时候,要使你的心力更强,达到连证悟所得也不执取的地步。知仅是知,见仅是见。使心保持独立。不要让心流出去追逐它的知。我们知了,到此为止。见了,到此为止。我们不攀附那些事物,居为己有。那时候,心将获得全力,自然地趋向寂止——毫不介入、依赖任何事物。
        造作彻底消失,只剩下法的清净态: 空性。这就是非造作之法。解脱。心脱离世间——独住法流,不上不下、不前不后、不进不退。心好比定桩。正如把一株树与定桩以绳相连: 树被砍倒时,绳绷断,定桩原地不动,同样地,心原地不动,不受任何客体或所缘的左右。这就是灭尽杂染之漏的圣者之心。
        凡是按照这里提到的方式修心的人,将会证得安稳、自足、宁静,远离一切困扰苦迫。我们在这里简要谈论的内容,足可以作为指南,助我们为此生从苦迫中解脱而修练心。重视这些事,日后对我们有益。

--------------------------------------------------------------------------------

[21]『无明』[avijjā ]: 无觉知。有多层次,此处消解的无明非特指五上分结之根本无明。下文宿世智等直觉智亦称『明』[vijjā] 。
[22]『有』[being; bhava ]: 存在。『生』[birth; jāti ]: 出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238

帖子

128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0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18:24:33 | 显示全部楼层
(8)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就在你的鼻端

就在你的鼻端

1957年8月26日

        坐禅时出现疼痛或不适感,要加以审视,看它们从哪里来。不要让自己因此痛苦、烦恼。假若身体某些部位不能够服从你的愿望,不要为之焦躁。随它们去——因为你的身体,如同世上的每一具人畜之身: 都是无常、苦、不可强迫的。因此,哪个身体部位服从你的愿望,你就呆在那里,使那里保持舒适。这叫做择法[dhamma-vicaya]: 择其善者。

* * *

        身体好比树: 没有哪一株完美无缺。随时都有新叶旧叶、绿叶黄叶、鲜叶枯叶。先是枯叶脱落,鲜叶会慢慢地枯干,迟些落去。枝干有的修长、有的浓密、有的疏短。果子的分布也不均匀。人身实际上也差不多。乐与痛,分布并不均匀。痛的部位与舒适的部位随机混杂,你不能确定它一直会那样。因此,尽量让舒适的部位保持舒适。不能保持舒适的部位,你不要烦恼。
        这就好比走进一所房子,里面的地板已经开始朽烂: 如果你想坐下,不要选朽木,要选一处地板依旧结实的地方。换句话说,心不需要去管那些控制不了的事。
        或者,可以把身体比作一枚芒果: 有腐烂、虫蛀的地方,就拿刀把它切掉,只吃剩下的好的那部分。你要是太笨,去吃长虫的地方,就麻烦了。身体也一样,不仅是身——心也一样,不总是如你所愿。心情有时好、有时坏。你的『寻想』与『评估』应当尽量用在这里。
        『寻想』与『评估』好比做工。这里的工作,是指入定: 让心在寂止中凝聚起来。使心专注单一对象,然后用你的念注与警觉对它作审查与观想。你用少许的寻想与评估,你的定将给出少许的果报。做工粗糙,有粗糙的果报。做工精致,有精致的果报。粗糙的果报不值多少。精致的产品质地好,用处多——就像原子辐射,程度之精细甚至可以穿透大山。粗糙的东西质量低,不好用。有时你把它们放在水里泡一整天,还是软化不了。但是精细的东西,只要有一点潮气,就化开了。
        定的品质,也一样。你的『寻想』与『评估』做得细致、彻底、慎密,你的『入定工作』就会使心越来越寂止。你的『寻想』与『评估』做得马马虎虎,就不会得到多少寂止。身体会发痛,你会感觉烦躁易怒。不过,一旦心能够达到相当的寂止,身就会有舒适自在。你的心会有开放清明之感。痛将会消失。身体各元素会感觉『正常』: 暖性恰到好处,既不太热又不太冷。你的工作一旦完成,得到的果报将是至高的喜悦自在——涅槃。不过,只要工作还没有完成,你的心不会有彻底宁静。不管去哪里,总有什么在心背后嘀咕。不过,工作一旦完成了,去哪里都可以无忧无虑。
        如果你的工作还没有完成,这是因为(1) 你还没有下决心; (2) 你还没有切实去做。你回避职责、偷懒逃学。不过,你要是真正用心去做,毫无疑问定能完成。
        你一旦意识到身的无常、苦、不可强迫,就应当使心对它保持平和的态度。『无常』的意思是它在变化。『苦』不完全是指疼与痛,也指乐: 因为乐也同样无常、不可靠。一点小乐可以转成大乐,也可以转成痛。痛也可以回转为乐,等等。(如果除了痛之外没有其它觉受,我们会死去。) 因此,我们不应当太关注苦与乐。把身体设想成两部分,好比那枚芒果。把注意力聚焦在舒适的部位,你的心可以得到宁静。把痛感留在另一个部位。一旦你有了一个禅定对象,就有了一处让心安住的舒适所在。你不需要住于痛受。有一栋舒适的房子可住,为什么去睡在泥地里?
        我们大家一心只要善德,然而如果你不能够区分善德与杂染,尽可以坐禅到死,也永远找不着涅槃。不过,你要是有悟性,用心于你正在做的事,它就不那么难了。涅槃实际上是件简单的事,因为它一直就在那里。它从来不变。世上的事才难,因为它们一直变化不定。今天这样、明天那样。你一旦做了什么事,就得一直照看它。但是你根本不需要照看涅槃。一旦证得,就可以把它放开。继续证,继续放开——好比某人吃饭,把饭放进嘴里嚼过后,不停地吐出,不让它变成肠中粪物。
        这个意思是,你继续做善事,但不把它归于你自己。做善事,接着吐出去。这就是离欲法[virāga-dhamma] 。世上多数人,一旦做了什么事,就攀附上去,把它当成自己的——于是得不停地照看它。若不小心,不是被偷,就是损耗。他们是自找失望。好比吞下米饭的人: 吃了就得排泄。排泄后又会肚饥,因此他得再吃再排,永无厌足之日。不过,证得涅槃,就不需要吞咽了。你可以吃米饭,接着把它吐出。你可以做善事,接着把它放开。这就好比耕地: 泥土自然地从犁头落下。你不需要把它掘起来,放进绑在牛腿上的口袋里。谁要是笨到把犁开的土掘起来装袋,他再也走不远。不是牛给累垮,就是自己给绊得趴倒在地。那块地永远犁不完,稻种永远撒不上,庄稼永远收不成。他就得挨饿。
        我们的禅定用词『佛陀』,是世尊觉醒后的名号,意思是一位成就者、一位觉醒者、一个豁然明白过来的人。世尊觉悟前,四处行脚长达六年,拜诸师求索真理,都不成功。他因此自己出走,在五月的满月夜里,独坐菩提树下,发下誓愿: 不证得真谛决不起身。终于在黎明将近时分,他随着呼吸禅定,证得觉醒。他找到了自己所追求的——就在鼻端。
        涅槃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唇边,就在我们的鼻端。我们却到处摸索,总也找不着。你要是真正诚心想找到清净,就要下决心禅修,不求其它。不管来什么,你可以说: 『不要,谢了。』乐? 『不要,谢了。』痛? 『不要,谢了。』善? 『不要,谢了。』恶? 『不要,谢了。』道果? 『不要,谢了。』涅槃? 『不要,谢了。』如果对一切都说『不要,谢了,』还剩什么? 你什么也不需要剩下。那就是涅槃。好比一个人没钱,强盗怎么抢? 你要是有钱,又紧抓着不放,难免有杀身之祸。这个你想拿着,那个你想拿着,到处背着『你的东西』,直到给压垮。你永远不能脱离。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必须与善恶共存。修成离欲法的人,既自身尽善,又洞悉邪恶,然而对两者都不抓紧,哪个也不据为己有。他们把两者置于一边、放开,因此行路时轻松自在。涅槃不是一件那么难的事。在佛陀时代,有人在托钵的路上,有人在排尿时、有人在看农夫耕地时,成就了阿罗汉。上善至德,难在起始、难在筑基——也就是连续保持念住、警觉,连续审视、评估你的呼吸。不过,只要你坚持下去,最终一定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238

帖子

128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0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18:25:33 | 显示全部楼层
(9)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观察与评估

观察与评估

1956年7月24日

        把注意力定在呼吸上时,重要的是,运用我们的观察力与评估力,学会变化、调节呼吸,使我们能保持呼吸恰到好处地进行。只有那时候,才会得到有益于身心的果报。观察呼吸[气]如何行走全程,从鼻端起往下,穿过喉结、气管、心肺,下行到胃肠。观察它从头部起下行,穿过双肩、肋骨、脊柱、尾椎。观察呼吸[气] 从你的手指、脚趾顶端外出,透过每一个毛孔从全身外出。把你的身体想象成一根蜡烛或者一盏汽化灯。呼吸[气]是灯头,念住是放光的燃油。你的身体,从骨胳到皮肤,好比是围绕烛芯的蜡。我们想得善果,必须修到使心明亮、放光,像蜡烛一样。

* * *

        世上一切事都有其配对: 有暗就有明。有日就有月。有显就有灭。有因就有果。因此,与呼吸打交道时,心为因,念住为果。换句话说,心是行动者,念是觉知者,因此念住是心的果报。至于身元素——地、水、火、风——呼吸[气] 是因。当心把这个因造得好时,身的果报是,各元素明亮起来。身体舒适。强健。离病。经由身心升起的果报,以调息这个动作为因。果报是,我们能认知、觉察。
        我们坐下来禅定时,必须随着出息、入息观察它,看它进来时有什么觉受、它如何移动、或者如何对身体的不同部位施加压力、它以何种方式升起舒适感。是长入息长出息自在舒适、还是短入息长出息自在舒适? 是快入息快出息舒适、还是慢入息慢出息舒适? 是重呼吸舒适、还是轻呼吸舒适? 我们必须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与评估力,学会纠正、调整、安抚呼吸,使它稳定、平衡、恰到好处。比方说,慢呼吸不舒适,就调快一点。长呼吸不舒适,就改成短呼吸。呼吸太柔弱,令你昏沈或者散乱,就加重、加强呼吸。
        这就好比对一盏汽化灯调节汽压。一旦空气与煤油以适当的比例混合燃烧,那盏灯就会大放光明——白色、耀眼、远照。同样地,只要念与呼吸[气]紧密结合,同时我们懂得照料呼吸,使它在身体各部位恰到好处,那么心就会稳定、合一,不会飞出去追逐什么想法、概念。它会发展出一种功力、一团称为明辨的光亮——或者以果报来称呼,就是知见。
        这个知见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觉知,它不来自老师所教、他人所讲,而是被佛陀赞为正见的一类特别的领悟力。这种领悟力与念住和警觉密切结合。它也可以算作正念、正定。当正定之心越来越有力时,其果报可以引生直觉洞见、直证、清净知见,最终趋向解脱,不再有疑。
        心将会独立、静止、轻安——包容自身,像是玻璃灯罩内的火焰。哪怕有成群的飞虫围绕着灯,也不能把火扑灭;同时,火也不能闪出来灼伤掌灯人的手。有念住在连续监督着的心,根本不可能伸展出去接取任何念头了。它不会往前闪出、朝后晃出。外缘也闯不进内心。我们的眼——明辨之眼——将会明亮、远瞩,正好比坐在网络的格点上,无论朝哪个方向看,一清二楚。

* * *

        明辨从哪里来? 我们不妨拿陶工、裁缝、编工的学艺过程作个比较。一开始,师傅告诉你怎样制陶、缝裤、编篮。不过你做的产品是否匀称美观,有赖于你自己的观察力。假定你编了一个篮子,接下来要仔细看它的比例,是太矮还是太高。太矮,就再编个高一点的,接着仔细看还有哪里需要改进,是太瘦还是太肥。接着再编一个,比先前那个更美观。这样继续编下去,直到你编出一个尽可能美观匀称、左右挑不出毛病的产品。最后这个篮子就可以作为标准,你现在可以自己开业了。
        你所做的,是从自己的行动[业] 当中学习。过去的努力,不需要再理会了,把它们扔出去。这是一种自发升起的明辨、一种创新性、一种判断力,它们不来自老师所教的任何东西,而来自独立地观察与评估你自己做成的产品。
        禅修也一样。为了升起明辨,你在观呼吸时必须仔细观察,必须学会如何调整、改进,才能使它在全身比例适当——达到流畅无阻的地步,使你以慢入慢出、快入快出、长、短、轻、重等方式呼吸时,都感到舒适自在。要达到无论以何种方式呼吸,出息入息都感觉舒适的地步——以至于任何时候你一专注呼吸,立即有自在感。你能够做到这一步时,身的果报就会显现出来: 有一种开放宽广的轻安感。身体将会强健,呼吸[气]与血液流畅无阻,不会形成让疾病侵入的开口。身体将会健康、清醒。
        至于心,当念住与警觉为因时,寂止之心为果。疏忽为因时,散乱、躁动之心为果。因此,为了得到上述的善果,我们必须努力造起善因。如果我们运用自己的观察力与评估力照料呼吸,不断地纠正、改善呼吸,我们自己将会发展起觉知,那就是一步步提高定力所得的善果。

* * *

        当心带着全副的慎密专注时,它可以放开过去的概念。它看清了旧时诸所缘的真相,那里没有什么持久、确定的实质。至于前方的未来,它又好比驾小船穿越大海,必然是危机四伏。于是,心放开未来的概念,来到当下,知见当下。

心坚定不移,
无明消退。

        知见升起片刻、随后消失,令你领悟到,当下存在一种空。

空性。

        你不抓紧关涉过去的世间造作、关涉未来的世间造作,也不抓紧关涉当下的法造作。诸造作消失了。无明——也就是虚假不真的觉知——消失了。『真』也消失了。剩下的惟有觉知: 『觉知……觉知……』。 。
        造作身的因,即呼吸; 造作语的因,即构成词句的寻想; 造作心的因,即思维: 全部消失。然而觉知不消失。当造作身的因在动时,你知道。造作语的因在动时,你知道。造作心的因[23]在动时,你知道,但觉知不粘着于它所知的任何事。换句话说,造作不能够影响它。只有单纯的觉知。一念之间,心显现了,造作显现了。你想用,它们就在那里。不想用,它们依其本性,自行消失。觉知超越一切。这就是解脱。
        禅修者欲得善果,必须达到这类的觉知。心的修练,要求的就是这么多。把事情复杂化,会造成众多纷扰,难以达到真正的目标。


--------------------------------------------------------------------------------

[23] 造作身的因: 指呼吸[气]。据中部44 《问答小经》[[Cūǃavedalla Sutta ] 『出入息属于身,缚于身,故称出入息为身造作[身行] 。寻想与评估[寻与伺] 之后口发言语,故称寻想与评估为语造作[语行] 。辨识与感受[想与受] 属于心,缚于心,故称辨识与感受为心造作[心行] 。』出入息为身造作的主动因素。此处指觉知已直观洞见造作之因与果。以上为英译者对笔者解说的概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6

主题

238

帖子

1280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280
 楼主| 发表于 2016-8-30 18:26:24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念住呼吸与禅定开示 放开的艺术

放开的艺术

1956年8月17日

        你坐禅时,即使没有得到任何的直觉领悟,起码要了解这么多: 入息时,你知道。出息时,你知道。气息长时,你知道。气息短时,你知道。舒适不舒适,你知道。如果能知道这么多,你做的很好了。至于那些进入内心的种种想法与概念[saññā] ,无论是好是坏、过去将来,把它们轻轻扫到一边。不要让它们扰乱你正在做的事——也不要去追逐、厘清它们。当这样的一个念头穿过时,就让它过去。保持你的觉知不受扰动,安住当下。
        我们说心去这里那里时,实际上不是心去。只有概念去。概念好比是心的影子。身静止时,它的影子怎么会动? 身在动,是影在动的因,影子动起来时,你怎么抓得住它? 影子是抓不住、抖脱不了、固定不得的。构成当下的觉知: 那才是真正的心。去追逐概念的那个觉知,只是个影子。真正的觉知,也就是知性,就在原地,它不站立、行走、来去。至于心——那个不以任何来去、进退的方式行动的觉知——它是安静、不受扰动的。当心处于这个正常、平衡、不散乱的原本状态下,也就是当它没有任何影子时,我们就可以宁静地休息。不过,如果心不稳定、不确定、动摇不稳,概念升起来一闪而出——我们便去追逐它们,想把它们拉回来。追逐观念,正是我们出错的地方,是我们必须纠正的地方。告诉你自己: 问题不在你的心,要警惕的只是那些影子。
        影子是不可能改善的。譬如你的影子是黑的,你用肥皂洗到死,它还是黑的,因为那里没有什么实质。你的那些概念也一样。你不可能把它们厘清,因为那只是些欺骗你的影像。
        因此佛陀教导说,凡是不了解自我、身、心与心的诸样影子者,必然受无明——即暗昧痴迷的知见——之苦。凡是以为心是我、我是心、心是它的种种概念者——凡是像这样把事情全都混淆起来的人,既痴迷又失措,好比林中的迷路者。走失在丛林里,困难重重。既要提防野兽、又有吃住问题。四下里看过去,见不到出路。不过我们迷失在世上,比起迷失在丛林里还要糟上多少倍,因为我们日夜不分。我们没有机会找到一点光明,这都是因为心受无明的蒙蔽。
        修练心,令它寂止,目的是为了使事情简单化。事情单纯起来时,心就能够安止歇息。歇息后,心自然会逐渐地明亮起来,升起知见。不过,我们如果让事情复杂化——也就是说,让心混迹于色、声、香、味、触、想法之间——那就是黑暗。知见是不会有机会升起的。
        当直觉智升起时,如果你懂得利用,它可以引向解脱的洞见[毗婆奢那] 。不过,如果让自己对过去未来的知见兴奋起来,你不会超过世俗层次。换句话说,如果你过于涉猎色界知见,而不去求证心运作的智慧,它会使你在灵性上滞于不成熟的状态。
        比方说,禅相升起,你被吸引住了: 你知见了自己的前世,于是兴奋不已。过去从未了解的事,现在可以知道了。过去从未见过的事,现在看见了。它们可能使你高兴过头,或者烦恼过头。为什么?因为你对它们太认真了。也许你看见某个境界里,自己繁荣发达,是个有财有势的帝王显贵。如果你让自己高兴起来,那是耽于自乐,你已经偏离了中道。或者,也许你看见自己是个不屑做的角色: 猪狗鸟鼠、跛足畸形。如果你让自己烦恼起来,那是耽于自虐,你又偏离了中道。有些人真会那样忘乎所以: 一见到什么,就自命不凡起来,以为比别人高明。他们让自己骄傲自满起来——正道不见了,自己毫无觉知。如果不小心,这就是世俗知见把你引向的去处。
        不过,如果你心里坚守这样一个原则,就能够继续走在正道上: 无论出现什么,是好是坏、是真是假,不要让自己高兴,不要让自己烦恼。维持心的平衡、中性,明辨会升起来。你会看见,禅相体现着苦谛: 它升起(生) 、褪化(老) 、消失(死)。
        执取你的直觉,那是自找麻烦。所证为伪的知见可以伤害你。所证为真的知见可以重重地伤害你。如果你的知见为真,去转告他人,你是在吹嘘。如果后来发现是错的,它会反过来伤害你。这就是为什么有真知见的人们说,知见是苦的精髓: 它会伤害你。知见属于『见瀑流』[24]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跨越它。如果对知见紧抓不放,你已经出错了。知便知,就此放开。不需要激动、欣喜。不需要去转告他人。
        在国外留学过的人士,当他们回到家乡的稻田时,不会对乡里人讲述学得的知识。他们用平常的话,讲平常的事。他们之所以不谈论自己的所学,是因为(1)没有人听得懂; (2)讲那些没什么意义。即使面对能听懂的人,他们也不显示自己的学问。你修禅定就该这样。无论知道多少,要做得好像一无所知,因为这是有修为者的行事方式。如果你对其他人吹嘘,已经够糟了。他们要是不相信你,那更糟。
        因此,无论你知道什么,只知而已,接着把它放开。不要设定『我知』。做到这一步时,你的心就能够证得出世,远离执取。

* * *

        世上万事,都有其真相。即使不真的事,也有真相——真相在于它们是假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把真的假的全部放开。一旦能做到了解真相后把它放开,我们就会有自在。我们不会贫匮,因为真相,也就是法,仍然与我们在一起。我们不会一无所有。好比钱多时,与其拖着走,我们把它存在家里。虽然囊中空空,我们却不穷。
        真正有知见的人也一样。即使他们放开了知见,它还在那里。这就是为什么圣者之心不会漂泊不定的缘故。他们是放开,却不是不加利用地乱扔。他们像富人一样放开: 即使放开了,仍然富足。
        至于那些像贫者一样放开的人,他们不了解什么值得做、什么不值得做。当他们把值得做的事扔弃时,只会走向灾难。比方说,他们也许认为,万事无真实性: 五蕴不真,身体不真,苦集灭道四谛不真、解脱不真。他们根本不作思考,懒到什么也不修,就放开一切,扔弃一切。这叫做像贫者一样放开。就像不少摩登哲人: 他们死后再回来时,就得从头开始过穷日子。
        对佛陀来说,他放开的只是身心中显现的真假之事,但他却没有仍弃身与心,因此才得到富有的果报,把大量的财富传给后世。故此他的弟子永无匮乏之忧。
        因此,我们应当以佛陀为楷模。假如我们以为五蕴毫无价值,因为它们是无常、苦、非我,等等,于是漠视它们,这样的放开,果报必然是贫匮。好比愚人厌恶自己身上的脓疮,不愿碰触,于是放开不管: 那个伤口是不可能愈合的。明智的人懂得清洗伤口、上药包扎,日后必能康复。
        同样,当人们只看五蕴的缺点、不看有益的一面,不善巧利用它们作有价值的工作时,这样的放开,是不会得善果报的。不过,如果我们聪明,同时看见五蕴有害的一面和有益的一面,接着在禅修中善用它们,观名色成就明辨智,我们将会富有起来。一旦拥有了真理——即法——的财富,我们有钱不苦,没有钱也不苦,因为我们的心将会出世。过去一直蒙蔽着感知的种种锈迹——贪、嗔、痴——如今将会褪尽。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将会彻底清洁、清晰、明亮,因为正如佛陀所说,法——明辨——如一盏灯。我们的心,远离一切困苦,将住于趋向解脱的法流。
--------------------------------------------------------------------------------

[24]『见瀑流』[diṭṭhi-ogha]: 直译为见解与观念的洪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11-28 21:22 , Processed in 0.06778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