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736|回复: 0

杂阿含经卷第一及悟慈法师白话译(01-32)

[复制链接]

2

主题

6

帖子

35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35
发表于 2016-10-28 02: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15-9-15开始第二次巩固学习本经
杂阿含经卷第一及悟慈法师白话01-32
感恩【释宏达[法定][妙悟]师父】缘起
随喜与你一笑师兄】 整理文本
随喜【佛学交流 215236597 佛学交流群 228957156所有师兄】提出宝贵意见校正错、漏字 随喜诸位师兄 善友共读及闻法功德
供养佛 供养法 供养僧
【注】:原经文为龙藏版本和悟慈法师白话译为以大正藏版本为依据的白话译文
原文和白话译中字及红色标点符 表示 更正错误和增加遗漏
词解表示 共修优先转帖
诸友,且止言说,静心安住,末学将利用30分钟左右时间,转发共读杂阿含经,本次同学卷第一第1-2经,原文后附悟慈法师白话译作为对照。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杂阿含经》卷1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
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
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杂阿含经》卷1

无常
没有恒常不变的,参看「变异」、「变易法」。
[阿含辞典 - 庄春江居士编]

无常色
无常之色,参看「无常」、「色」。
[阿含辞典 - 庄春江居士编]

世间无常
1.世间是无常的(正见)2.世间不是常恒的(断见),「十四无记」之一。
[阿含辞典 - 庄春江居士编]

【无常盛火】
另作「无常火」,解读为「无常带给凡夫的逼迫,就像被大火烧着一样」。
[阿含辞典 - 庄春江居士编]

观色无常
看到了「色」是无常变化的,南传作「色是无常的,……看到了这样……」,参看「色」、「观」。
[阿含辞典 - 庄春江居士编]

观身无常
观察(六根中之)()是无常的,南传作「身是无常的」,参看「观」、「身」、「无常」。
[阿含辞典 - 庄春江居士编]
一切行无常
Sabbe sakhārā aniccā,一切形成物都不能永恒存在,为佛法的「三法印」之一。(同义词「诸行无常」)
[阿含辞典 - 庄春江居士编]

非我
另译为「无我、非神、非身」,「永恒、不变、独存、自在、能主宰」之「真我」的否定,因为这样的「真我」只存在于错误的观念中(即「邪见」),不是事实上的存在,参看「神」、「我」。
[阿含辞典 - 庄春江居士编]
悟慈法师白话译一、无常经:本经叙述观察五阴为无常,为空,为非我,则能灭尽喜贪,而解决生死的问题。

像如是的经教,乃阿难我,和诸大德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闻物城。乔萨罗国的首都,属今之北印度,近于尼泊尔)的树给孤独园的时候之事(由陀太子所捐献的树木,和给孤独长者,也就是须达多长者向太子买地捐建而成的寺院,通常都为园精舍)。
那时,世尊(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当观察色是无常(看到的,听到的等,天地宇宙万事万物,所有一切的一切,均为迁流不住而不常在,故为无常)。像如是的观察,就为之正观。能正观的人,就会生起厌离无常之心,能厌离的人,就会将其喜贪灭尽,喜贪灭尽后,就叫做心解脱。

同时也应该像这样的去观察受、想、行、识(此四阴均为精神的作用。受为领受一切,如感觉是苦、是乐、不苦不乐等之感受作用。想为对于万事万物之印象,如这就是这样,那就是那样,是取像作用。行就是各种的业作,也就是心思作用,当然是使身心活动的根本的力量。

识即为了别一切,也就是识别作用,所谓意识是。连同上面之色,为之五阴,新译为五蕴),都是有变易,并无常住。像这样的观察,就为之正观。正观的人,就会生起厌离,会厌离的人,即其喜贪之心会灭尽,喜贪灭尽的话,就叫做心解脱。

像如是的,比丘们!心解脱的人,如果想要自证的话,就能自证!所谓证悟:我生已尽(生死已灭尽。由于生的种子之灭,即存在的业缚就会穷尽,已免再生,是阿罗汉果之谓),梵行已立(离爱欲,而得清净的梵行),所作已作(所应作的一切,均已完毕,也就是一切学佛的功行均已毕竟之义),自知不受后有(自知道自己已脱离生死轮回之圣者,已没有未来之生死)。

像这样的观察五阴为无常那样,也应观察「五阴是苦,是空,是非我」。(依后面之摄颂看来,即苦为『苦经』,空为『空经』,非我为『非我经』。观察五阴是苦,是无常,会变坏老病,有死灭去来,故均为是苦。所谓四苦八苦等是。

五阴因为是无常变易,故不实在,故为空。五阴为众物众缘所生之法,是无常,是空,故知不是唯一,不是自在主宰,不是独存实在之我,故为非我。

阴为旧译,是荫覆,色心之法荫覆真理之义。新译为蕴,积集之义。所谓色心之法,大小前后等积集而成自体。五阴可说就是肉体与精神的综合,是指吾人自身。

色阴为肉体,受想行识等四阴为精神作用。又色阴除了肉体之外,也包括天地宇宙万物)。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纳受,而愿意奉行!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当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比丘,于色正思惟,观色无常如实知者,于色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如是受、想、行、识当正思惟,观识无常如实知。所以者何?于识正思惟,观识无常者,则于识欲贪断;欲贪断者,说心解脱。
如是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如是正思惟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正思惟
1.sammāsakappa正確的意向,另譯為「正志、等治、正治」。2.yoniso manasikaroti:從根源思惟;仔細思惟,另譯「如理思惟」。
[阿含辞典 - 庄春江居士编]
欲贪
p0982品类足论三卷二页云:欲贪云何?谓于诸欲、起贪等贪,执藏防护,耽着爱乐;是名欲贪。
二解 界生足论上四页云:欲贪云何?谓于诸欲、起贪等贪,执藏防护,爱乐耽着;是名欲贪。
[法相辞典 - 朱芾煌]
欲贪
(术语)同于贪欲。于所愿无厌足之烦恼也。维摩经观众生品曰:‘身孰为本,欲贪为本。’法华经譬喻品曰:‘诸苦所因,贪欲为本。’楞严经四曰:‘想爱固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悟慈法师白话译二、正思惟经:本经叙述正确的观察五阴之无常、苦、空、非我,由之而可得自由自在。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对于色,应当要作正确思惟,要认为色是无常的,要这样的如实而知道。所以的缘故为何呢?(为甚么呢?)因为比丘能对于色正确的思惟,而观察色为无常,这样的如实而知道的话,则对于色而起的欲贪,定会消灭。欲贪断灭的人,就是所谓心之解脱。
像这样的对于受、想、行、识,也同样的应有正确的思惟,而观察识等为无常,而如实而知道。所以的缘故为何呢?因为对于识等能作正确的思惟,而观察识等为无常的话,则对于识等而起的欲贪定会断灭。欲贪断灭的人,就是所谓心的解脱。
像这样的心解脱的人,如果想要自证的话,就能自证。所谓:我的生死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成立,所应作的也已作完,自己知道自己已经不会再受后有之生死之身了。
照这样的正思惟五阴为无常那样,也应正思惟五阴为苦,为空,为无我,也就是观察色阴等均为是苦,是空,是非我等事,就像在观察色阴等为无那样!」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的启示后,都欢喜纳受,都誓愿奉行!
--------------------------2015-9-15
诸友,且止言说,静心安住,末学将利用30分钟左右时间,转发共读杂阿含经,本次同学卷第一第3-4经,原文后附悟慈法师白话译作为对照。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则不能断苦。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堪任断苦。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三、无知经:本经叙述如对于五阴无知的话,就会不自由。假如正知五阴的话,就不会有忧苦。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正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的时候之事。
这时,世尊告诉诸位比丘们说:「对于色,如果不能了知,不能明白其真象,而不断灭,而不离开对于色阴而起的欲贪的话,就不能断灭苦恼!像如是的如果对于受、想、行、识也是不知、不明,而不断灭,而不离开贪欲之念的话,就同样的不能断灭苦恼。
诸比丘们:如果对于色能正知,能明白,能了解其真象,能断灭而离开由于色阴而起的贪欲的话,就能真正的断灭苦恼!像如是的,如果对于受、想、行、识,能了知,能明白,能断灭而能离开由于受、想、行、识而起的贪欲之念的话,就能堪任断除苦恼!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之启示后,都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断、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则能越生、老、病、死怖。诸比丘,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断、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四、无知经:本经乃重述如果对于五阴无知的话,就不能得到自由,而会有生死的苦恼恐怖。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正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对于色,如果不知道,不明了,不断灭其诱引的因缘,不离开对于色而起的欲贪,而心不解脱的话,则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等苦恼的怖畏。像如是的,对于那些受、想、行、识,如果不知道,不明了,不断灭,而不离开对于识等而起的欲贪,而心不解脱的话,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等苦恼的怖畏。
当比丘的人,如能对于色,彻知、明了,断离对于色的欲贪的话,就能超越生老病死等苦恼的怖畏。诸比丘们!如果能彻知、明了、断离欲贪,心而解脱的话,就能超越生死病死的怖畏。像这样的,如能对于那些受、想、行、识,能彻知、明了、断灭、离开欲贪,而得心解脱的话,就能超越生老病死等苦恼的怖畏一。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本次转发共读杂阿含经卷3-4经并悟慈法师白话译至此结束,随喜诸友同学,稍后本次同学内容将上传群共享,欢迎下载细读,欢迎诸位同学对今日同学内容展开讨论。
----------------------------2015-9-16
诸友,且止言说,静心安住,末学将利用30分钟左右时间,转发共读杂阿含经,本次同学卷第一第5-6经,原文后附悟慈法师白话译作为对照。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不明、不离欲。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断苦。
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得解脱者,则能断苦。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五、无知经:本经叙述对于五阴无知,而爱喜的话,就会被缚,如实而知的话,就得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对于色,会生爱喜的话,则等于是爱喜苦恼。如爱喜苦恼的话,则对于苦恼之事不能得到解脱,不能明了,不能离欲!像这样的对于受、想、行、识,也会起爱喜的话,就会爱喜苦恼的了。爱喜苦恼的话,则对于苦恼不得解脱。
诸比丘们!如果对于色,能够不喜爱的话,就会不喜爱苦恼。不喜爱苦恼的话,就对于苦恼会得解脱。像这样的,如对于受、想、行、识,也不爱喜的话,就不会爱喜苦恼。不喜爱苦恼的话,则对于苦恼会得解脱!
诸比丘们!如果对于色,不彻知、不明了,不断离对于它之欲贪的话,则心就不得解脱。有贪欲而心不解脱的话,就不能断除苦恼。像这样的,如果对于受、想、行、识,也不彻知、不明了、不离欲,而贪心不解脱的话,就不能断除苦恼。
如果对于色,能彻知、明了,而断离欲贪,而心得解脱的话,则能断除苦恼!像这样的,如对于受、想、行、识,也能彻知、明了,也能离开欲贪,而心得解脱的话,就能断灭一切的苦恼!」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的教示后,都欢喜而奉行!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不知、不明、不离欲贪、心不解脱者,则不能越生、老、病、死怖。
  
“诸比丘,于色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如是受、想、行、识,若知、若明、若离欲贪、心解脱者,则能越生、老、病、死怖。”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六、无知经:本经也是重述对于五阴无知的话,就会有生死之缚,有知的话,就是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对于色,不知、不明,不离欲贪,而心不得解脱的话,则不能超越生死病死等怖畏。像这样的,对于受、想、行、识,也不知、不明、不离欲贪,而心不得解脱的话,就不能超越生老病死等怖畏。
诸比丘们!如果对于色,能彻知、明了,能离开欲贪,而得心解脱的话,就能超越生老病死等怖畏。像如是的,如果对于受、想、行、识,也能彻知、明了、离开欲贪,而得心解脱的话,则能超越生老病死等怖畏」。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的教示后,都欢喜而愿奉行。
本次转发共读杂阿含经卷5-6经并悟慈法师白话译至此结束,随喜诸友同学,稍后本次同学内容将上传群共享,欢迎下载细读,欢迎诸位同学对今日同学内容展开讨论。
----------------------------2015-9-17
诸友,且止言说,静心安住,末学将利用30分钟左右时间,转发共读杂阿含经,本次同学卷第一第7-8经,原文后附悟慈法师白话译作为对照。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色爱喜者,则于苦爱喜;于苦爱喜者,则于苦不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爱喜者,则爱喜苦;爱喜苦者,则于苦不得解脱。
  
“诸比丘,于色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爱喜者,则不喜于苦;不喜于苦者,则于苦得解脱。”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无常及苦空,非我正思惟,
  无知等四种,及于色喜乐。
悟慈法师白话译七、于色喜乐经:本经叙述,如有爱着,就不得解脱,不爱着,就能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对于色,生起爱喜的话,则等于就是对于苦恼也会爱喜那样。对于苦恼会爱喜的话,则对于苦恼就不得解脱。像这样的,如果对于受、想、行、识,也会爱喜的话,则等于是爱喜苦恼。爱喜苦恼的话,则对于苦恼就不得解脱。
诸比丘们!如果对于色,不爱喜的话,则不会喜爱苦恼。不喜爱苦恼的话,则对于苦恼会得解脱。像这样的,如果对于受、想、行、识,能不喜爱的话,则不会喜爱苦恼。不喜爱苦恼的话,则对于苦恼会得解脱」。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的教示后,即欢喜而奉行。
摄颂如下:下面之偈颂,乃为古时集经之结颂。录十经为一偈,乃恐将来诵习之人忘误之故。
无常及苦空 非我正思惟 无知等四种 及于色喜乐
(上面诸经,可皈摄其启示为1.无常,2.苦,3.空,4.非我,5.正思惟,以及6.7.8.9.四种无知,和10.对于色阴等之喜乐的问题)。
一、乃包括第一之无常经,第二之苦经,第三之空经,第四之非我经。
二、为第五之正思惟经。
三、为第六之无知经。
四、为第七无知经。
五、是第八无知经。
六、是第九无知经。
七、为第十之于色喜乐经。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过去、未来色无常,况现在色!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色,不欣未来色,于现在色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是,过去、未来受、想、行、识无常,况现在识!
圣弟子,如是观者,不顾过去识,不欣未来识,于现在识厌、离欲、正向灭尽。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八、过去无常经:本经叙述观察过去、未来、现在等三世诸法之无常。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这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过去、未来之色,乃为无常,何况是现在之色,怎么不是无常呢?圣弟子们!如能作如是的观察的话,就会不回顾过去之色,也不会欣乐于未来之色,对于现在之色,会讨厌而欲离,会正向于灭尽之道。
像这样的,那些过去、未来的受、想、行、识,也是无常,何况现在的识呢?(识为精神的综合作用,故包括受、想、行、识等之作用。以下同)。
圣弟子们!能作如是观察的话,就能不回顾过去之识,也会不欣乐未来之识,对于现在之识,会讨厌,会离欲,会正向于灭尽之道。如是这般,观察三世诸法为无常、苦、空、非我,也是同样!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的教示后,即欢喜而奉行。(依摄颂看,即苦为『过去苦经』, 空为『过去空经』,非我为『过去非我经』。)
本次转发共读杂阿含经卷7-8经并悟慈法师白话译至此结束,随喜诸友同学,稍后本次同学内容将上传群共享,欢迎下载细读,欢迎诸位同学对今日同学内容展开讨论。
----------------------------2015-9-18
诸友,且止言说,静心安住,末学将利用20分钟左右时间,转发共读杂阿含经,本次同学卷第一第9-10经,原文后附悟慈法师白话译作为对照。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受、想、行、识,厌故不乐,不乐故得解脱,解脱者真实智生: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九、厌离经:本经叙述如正观五阴,就能厌离五阴,由之而至于果证。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色为无常,无常即会苦,苦即是非我。既为非我,即一切也就非我所有。能作如是的观察的话,就名叫做真实的正观。像如是,那些受、想、行、识,也是无常,无常即会为苦,既会苦,即非我,非我的话,就非我所有。像这样的观察,名叫真实观。
圣弟子们!如能作如是的观察的话,就能厌离色,也能厌离受、想、行、识。由于厌离,就不会喜乐,由于不喜乐之故,就能得解脱。既解脱后,即真实之智会产生。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自己已绝对不会再受后有之身」。(解如前,以下同)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如是受、想、行、识无常,无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即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解脱于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十、解脱经:本经乃叙述正观者之解脱自在,由之而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色为无常。无常即是苦,苦的就非我,非我即非我所有。像这样的观察,名叫真实之观。也像如是的观察那些受、想、行、识,也是无常。无常之故,就是苦,苦的就非我,非我之故,即非我所有。作如是的观察的话,就名叫真实的正观。
圣弟子们:能作如是之观察的话,即对于色阴会得解脱,对于受、想、行、识等阴,也会得解脱。我会证说:你们如能作这种观察的话,必定会得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而去奉行!
本次转发共读杂阿含经卷9-10经并悟慈法师白话译至此结束,随喜诸友同学,本次同学内容均在群共享,欢迎下载细读,欢迎诸位同学对今日同学内容展开讨论。
----------------------------2015-9-19
诸友,且止言说,静心安住,末学将利用30分钟左右时间,转发共读杂阿含经,本次同学卷第一第11-12经,原文后附悟慈法师白话译作为对照。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
“如是,诸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
圣弟子,如是观者,厌于色,厌于受、想、行、识。厌者不乐,不乐则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十一、因缘经:本经叙述观察因缘,与因缘所生之法,均为是无常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色为无常。不管是因,或者是缘,能生诸色的那些因与缘,均为是无常(因乃对于特别之果而有力者,缘为其它一切条件。所谓正因、助缘是。诸色就是由于因与缘而生的物体)。
由于无常之因,与无常之缘所生的诸色,怎么会有常呢?像这样的,那些由于因缘所生的受、想、行、识,也是无常的。不管是因,不论是缘,能产生诸识的那些能生之因与缘,均为是无常。由于无常因与无常缘所生的诸识,怎么会有常呢?像这样的,诸比丘们!色为无常,受、想、行、识,也是无常。无常就是苦,苦则为非我,非我即是非我所有。
圣弟子们!如能作如是的观察的话,则能厌离色,即能厌离受、想、行、识。会厌离五阴的人,就不会喜乐于五阴,不喜乐五阴的话,则能解脱。由于解脱,而能正知正见(解脱知见)。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解脱知见为圣者生起实智之义。为五分法身之一──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色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色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色,云何有常?受、想、行、识无常,若因、若缘生诸识者,彼亦无常。无常因、无常缘所生诸识,云何有常?
  
“如是,比丘,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者则是苦,苦者则非我,非我者则非我所。如是观者,名真实正观。
圣弟子,如是观者,于色解脱,于受、想、行、识解脱,我说是等为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十二、因缘经:本经和前经同样,乃叙述因缘和因缘所生之法,均为是无常。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曾经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色乃是无常的。不管是其因,或者是其缘,能产生诸色的,均为是无常。由于无常之因,和无常之缘所生的诸色,怎么会是有常呢?那些受、想、行、识,也是无常的。不管是其因,或者是其缘,能产生出诸识等阴的,都是无常。由于无常之因,和无常之缘所生的诸识等阴,怎么会有常呢?
像如是的,比丘们!色乃为无常,受、想、行、识,也是无常。无常的即是苦,苦的即非我,非我即为非我所有。能作如是的观察的话,名叫真实观。圣弟子们!如能如是观察的话,即对于色阴会解脱,对于受、想、行、识等阴,也会解脱。我会证说这种人必定会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本次转发共读杂阿含经卷11-12经并悟慈法师白话译至此结束,随喜诸友同学,稍后本次同学内容将上传群共享,欢迎下载细读,欢迎诸位同学对今日同学内容展开讨论。
----------------------------2015-9-20
诸友,且止言说,静心安住,末学将利用30分钟左右时间,转发共读杂阿含经,本次同学卷第一第13-14经,原文后附悟慈法师白话译作为对照。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众生于色不味者,则不染于色;以众生于色味故,则有染著。如是众生于受、想、行、识不味者,彼众生则不染于识;以众生味受、想、行、识故,彼众生染著于识。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色;以色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不为患者,彼诸众生不应厌识;以受、想、行、识为众生患故,彼诸众生则厌于识。
  
“诸比丘,若色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色;以色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色。如是受、想、行、识于众生无出离者,彼诸众生不应出离于识;以受、想、行、识于众生有出离故,彼诸众生出离于识。
  
“诸比丘,若我于此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出、不离,永住颠倒,亦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比丘,我以如实知此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永不住颠倒,亦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十三、味经:本经叙述对于五阴之着之患。反之而如离开它的话,即得自证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曾经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假若众生对于色阴不味着(不缠绵享乐)的话,就不会污染于色阴(不被征伏)。然而由于众生对于色阴味着之故,则会被污染胶着。像如是的道理一样,众生如对于受、想、行、识不味着的话,则那些众生就不会染着于识等之阴。然而由于众生味着于受、想、行、识等阴之故,这些众生就会污染胶着于识等诸阴。
诸比丘们!假若色阴对于众生不会为祸患的话,那些众生就不应该会厌离色阴,然而由于色阴乃为众生之祸患之故(会生很多的毛病),那些众生就会厌离于色阴。像这道理一样,那些受、想、行、识等阴,如果不会为众生之祸患的话,则那些众生就不应该会厌离识等之阴。因为受、想、行、识等阴会为众生带来祸患之故,那些众生才会厌离于识等诸阴。
诸比丘们!如果色阴对于众生来说,乃绝对不能出离的话(不能脱离轮转),即那些众生就不应该欲出离于色阴。由于色阴对于众生有出离(得救)之故,那些众生才会想出离于色阴。像如是的道理那样,那些受、想、行、识等阴,如果对于众生并不会有出离的机会的话,则那些众生就不应该欲出离于识等诸阴。由于受、想、行、识等阴对于众生有出离得救之故,那些众生才欲想出离于识等诸阴。
诸比丘们!假如我对于此五受阴(五取阴,新译为五取蕴)不能够如实而知(不能彻知真象),不知味着就是味着,祸患就是祸患,出离就是出离等真实之面的话,我就会在于诸天,或诸魔,或梵天,或沙门(勤息),或婆罗门(净裔,神职)等天人当中,不能解脱,不能超出,不能离开,而永恒的止住于颠倒当中,也不能独自证得阿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佛果)。
诸比丘们!我乃如实而知道此五受阴之味着就是味着,祸患之祸患,出离之出离等真实之事之故,我能在于诸天、诸魔、梵天、沙门、婆罗门等天人众中,自证、得脱、得出、得离、得解脱结缚,而永恒的不免止住于颠倒当中。也能独自证得阿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的教示后,都欢喜奉行。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昔于色味有求有行,若于色味随顺觉,则于色味以智慧如实见;如是于受、想、行、识味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味随顺觉,则于识味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我于色患有求有行,若于色患随顺觉,则于色患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患有求有行,若于识患随顺觉,则于识患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我于色离有求有行,若于色随顺觉,则于色离以智慧如实见;如是受、想、行、识离有求有行,若于受、想、行、识离随顺觉,则于受、想、行、识离以智慧如实见。
  
“诸比丘,我于五受阴不如实知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者,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不脱、不离、不出,永住颠倒,不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诸比丘,我以如实知五受阴味是味、患是患、离是离,我于诸天,若魔、若梵、沙门、婆罗门、天、人众中,已脱、已离、已出,永不住颠倒,能自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过去四种说,厌离及解脱,
  二种说因缘,味亦复二种。
悟慈法师白话译十四、味经:本经和前经同样的叙述五阴之着之患,离开之解脱证果等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曾经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于从前,对于色味,有求有行(享受色相-物质,而被团团转)。然而倘若对色味(被物质缠缚),有随顺之感觉的话(感染之到来),则对于此色味,曾用智慧,如实而彻见其利害关系。像这样的,对于受、想、行、识之味着(污染),也有求、有行。然而如果受、想、行、识之味着随顺觉(来感染)时,就会对于识等味着而用智慧去如实而彻见其真象。
诸比丘们!我曾经对于色患(由物质享受所带来的祸患)有求有行。然而假若色患随顺觉(来到)时,就为了克服色患,而用智慧,去如实而见。像这样的,对于受、想、行、识等患,也曾经有求有行。然而当识等患随顺觉(来染)之时,就会为了克服识等之患,而用智慧,如实而知见。
诸比丘们!我对于色离(物质享受,未能脱离),曾经有求有行。然而假若色离来到时(随顺觉,胶着),就为了克服色离而用智慧去如实而见。像这样的,在于受、想、行、识等离,也曾经有求有行过。然而假若受、想、行、识等离,随顺觉之时,就为了要克服受、想、行、识等离,而用智慧去如实而见。
诸比丘们!我如果对于五受阴不能如实而知其味为味,患为患,离为离的话,我就会在于诸天、诸魔、梵天,或沙门、婆罗门等天人当中,不能解脱,不能越离,不能得出,而会永恒的止住于颠倒,而不能独自证得阿多罗三藐三菩提(佛果)。
诸比丘们!我因为如实而知道五受阴之味就是味,患就是患,离就是离之故,我乃能在于诸天、诸魔、梵天,或沙门、婆罗门等天人当中,已脱、已离、已出,而永不止住于颠倒,而能独自证得阿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摄颂如下:)
过去四种说 厌离及解脱 二种说因缘 味亦复二种
(过去四种经说──第八1.过去无常,包括2.过去苦经,3.过去空经,4.过去非我经。第九为厌离经,第十为解脱经。第十一和第十二之二种,均说因缘经。第十三和第十四之二种,也是同为是味经)
本次转发共读杂阿含经卷13-14经并悟慈法师白话译至此结束,随喜诸友同学,稍后本次同学内容将上传群共享,欢迎下载细读,欢迎诸位同学对今日同学内容展开讨论。
----------------------------2015-9-21
诸友,且止言说,静心安住,末学将利用25分钟左右时间,转发共读杂阿含经,本次同学卷第一第15-16经,原文后附悟慈法师白话译作为对照。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善哉!世尊,今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常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修不放逸已,当复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比丘快说此言!云‘当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独一静处,修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如是说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若随使使者,即随使死;若随死者,为取所缚。比丘,若不随使使,则不随使死;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比丘白佛:“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随使使、色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为取所缚。
世尊,若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比丘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色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为取所缚。
比丘,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于取解脱。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在静处,精勤修习,住不放逸。精勤修习,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比丘即成罗汉,心得解脱。
悟慈法师白话译十五、使经:本经叙述如被五阴结使的话,就会有束缚。如不放逸而精进的话,即得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曾经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比丘到了佛陀的住处,来参诸佛陀。到后,礼佛,而将其头投在于佛的双足之间(五体投地之礼)。行礼如仪后,退坐在一边。他向佛表白说:「善哉!世尊!愿佛为我略说真理的纲要。我恭听后,当会独自在一个闲静的地方去静修,绝不会放逸。我精勤而修不放逸后,当会思惟出家的所以(因由目的)。
会这样想:你这位善男子啊(自称为深信佛教的人)!你出家剃除须发,身穿袈裟,由于信施之家,而成为没有家庭可牵挂的出家人。乃为了彻底完成无上的清净的梵行,能在于现世真正的实现证悟的生活。所谓:我的生死已灭尽,清净的梵行已成立,所应作的都已作完,自己知道自己必定不会再受后有之身!」
这时,世尊嘉许那位比丘,而垂问说:「善哉!善哉!比丘啊!你是否直说如下之语吗?你说:『愿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恭听教训后,定会独住于一闲静的地方去精修,而不敢怠慢。乃至修到自知不会再受后有之身为止。』你是否这样的向我说过的吗?」那位比丘仰白佛说:「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要专一精神的听!要认真的听!听后要善思念(也就是要用功去思考所闻的真义)。我当会为你讲说」。佛陀接着说:「比丘啊!如果随着使(缠缚),而被驱使身心的话,就会随着此缠缚之使而死!假如随使而死的话,就会被取(因执着胶固性之故,会追逐在生死轮回中)所系缚。
比丘啊!如果不随着结使(烦恼),不被其驱使身心的话,就不会随着使缚而死。不随使而死的话,即对于取(执取)定会解脱!」比丘听后,回禀佛说:「知已!世尊!知已!善逝!」(我已了解个中的奥义了,世尊!善逝也是佛陀)。
佛陀就告诉该比丘说:「你是怎样的对于我所略说之法当中,广解(深知)其奥义呢?」 (叫他表白其了解的程度)。那位比丘仰白佛说:「世尊!如果色随着使缚,而被驱使的话,色就会随着使缚而死。随着使缚而被驱使,而随着使缚而死的人,就会被取所缚结。像这样的,那些受、想、行、识等,如随着其使而被驱使的话,就会随着使缚而死。随着使缚而被驱使,而随着使缚而死的人,就会被执取所缚。
世尊!如果色不随使缚而被驱使,就不会随使缚而死。不随使缚而被驱使,不随着使缚而死的人,则对于取着会得到解脱。像这样的,那些受、想、行、识等,如果不随着使缚而被驱使的话,就不会随着使缚而死。不随使缚而被驱使,而不随着使缚而死的人,则对于取着会得到解脱。像这样的,我乃在于世尊略说之法当中,广解其奥义!」
佛陀告诉比丘说;「善哉!善哉!你这位比丘!能在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的缘故为何呢?(为甚么会嘉许你呢?)因为色若随着使缚而被驱使的话,就会随着使缚而死。如果这样的随着使缚而被驱使,而随使缚而死的话,就会被取着所系缚。像这样的,那些受、想、行、识等,如果随着使缚而被驱使的话,就会随着使缚而死。随着使缚而被驱使,而随着使缚而死的人,就会被取着所系缚。
比丘啊!色如果不随着使缚而被驱使的话,就不会随着使缚而死。不随着使缚而被驱使,而不随着使缚而死的话,就对于取着会得到解脱。像这样的,那些受、想、行、识,如果不随着使缚而被驱使的话,就不会随着使缚而死。不随着使缚而被驱使,而不随着使缚而死的人,就对于执取会得解脱」。
这时,那位比丘听佛之启示后,心里觉得非常的欢喜,就礼谢佛陀后,退出现场,而独自在于静处,去精勤修习,止住于不放逸里。他精勤修持学习,安住于不放逸里后,则思惟其成就的理由。
所谓:善男子(自称),出家而剃除须发,身穿法服(袈裟),由信施之家,而成为无家庭牵挂的出家人。乃至(中略,义如上),自己知道已不受后有之身!」(已解脱生死)。
那时,那位比丘,就成为阿罗汉(应。已合于受人天之供养的条件之圣者。已超生死的果位)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所问如上,差别者:“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若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时,彼比丘白佛言:“世尊,若色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如是受、想、行、识,随使使、随使死,随使使、随使死者,则增诸数。
世尊,若色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增诸数。如是受、想、行、识,不随使使、不随使死,不随使使、不随使死者,则不増诸数。如是,世尊,我于略说法中,广解其义。”如是乃至得阿罗汉,心得解脱。

悟慈法师白话译十六、增诸数经:本经叙述如被结使的话,就会增诸数-数取趣-众生,也就是会增轮回之次数。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比丘,来诣佛所。他所问之事,和上面(第十五)之经文同。所不同的就是:「如果随着使缚而被驱使,而随着使缚而死的人,就会增诸数(数为数取趣,也就是众生,可说就是轮转)。假如不随着使缚,不被驱使,而不随着使缚而死的话,此人就不会再增诸数(不轮转于生死为众生)了。」
佛陀告诉这位比丘说:「你是怎样在我略说法中,去广解其义呢(垂问其了解的始末与程度)?」这时那位比丘回答佛说:「世尊!假若色,随着使缚而被驱使的话,就会随着使缚而死。
随着使缚而被驱使,而随着使缚而死的话,就会增诸数取趣(一再的受众生之身)。像这样的道理,那些受、想、行、识如果随着使缚而被驱使的话,就会随着使缚而死。随着使缚而被驱使,而随着使缚而死的人,就会增加诸数取趣。
世尊!假若色不随着使缚,而不被驱使的话,就不会随着使缚而死。不随着使缚,不被驱使,而不随着使缚而死的人,就不会再增诸数取趣。像这样的,那些受、想、行、识,若不随着使缚,而被驱使的话,就不会随着使缚而死。
不随着使缚,而被驱使,而不随着使缚而死的人,就不会增加诸数取趣。我就是这样的了解的。世尊!我对于世尊您的略说法中,乃这样的广解其义!」
如是这般,这位比丘,乃至得到阿罗汉果,其心得解脱!
本次转发共读杂阿含经卷15-16经并悟慈法师白话译至此结束,随喜诸友同学,稍后本次同学内容将上传群共享,欢迎下载细读,欢迎诸位同学对今日同学内容展开讨论。
----------------------------2015-9-22
诸友,且止言说,静心安住,末学将利用30分钟左右时间,转发共读杂阿含经,本次同学卷第一第17-18经,原文后附悟慈法师白话译作为对照。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有异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住不放逸,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著法服,信家、非家、出家学道,为究竟无上梵行,现法身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作是说:‘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于略说法中,广解其义,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住不放逸,乃至自知不受后有。’汝如是说耶?”
比丘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非汝所应之法,宜速断除。断彼法者,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我所应,宜速断除;受、想、行、识非我所应,宜速断除。以义饶益,长夜安乐。是故,世尊,我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言:“善哉!善哉!比丘,汝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色者非汝所应,宜速断除;如是受、想、行、识非汝所应,宜速断除。断除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一静处,精勤修习,住不放逸;精勤修习,住不放逸已,思惟所以善男子出家,剃除须发,身著法服,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比丘成阿罗汉,心得解脱。
  
悟慈法师白话译十七、非我经:本经乃叙述怎样去体认五阴并没有实我,和我所。
像这样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曾经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那时,有一位比丘,由其座位站起,偏露其右肩之肉(本为奉侍长者之礼。为期应其命而的动作。所谓将袈裟被在左肩上,而袒露右肩之仪)。他合起其双掌(表示一心服从之仪),仰白佛说:「善哉!世尊!愿世尊能为我略说法要。我如听法后,当会独自一人,在于静处去专精思惟。会安住在于不放逸里。为甚么呢?
所谓:善男子出家而剃除须发,身穿袈裟,由信施之家,而成为无家庭牵挂的出家学道之人,乃为了究竟无上的梵行。对于现法,期望自身能作证悟。所谓:我的生死已尽,清净的梵行已成立,所作的都已作完,自己知道已经没有后有之身!」
这时,世尊对于那位比丘说:「善哉!善哉!你能发心说此话。你说:『愿世尊为我略说法要。你说你会在世尊略说法要当中,广解其义。当会独自在于一静处,去专精思惟,会安住于不放逸里,乃至修持到达自知不受后有为止』。你说这些话吗?」比丘回答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要谛听!谛听后,要善念它,当会为你讲说。比丘啊!如果非你所应之法(如非我,而认为是我等事)的话,就应该赶快把它断除!能断除那些非法的人,就能以正义而能饶益,无明的长夜就会灭除,而会得到安乐!」这时那位比丘仰白佛说:「我已知道了,世尊!我已了知了,善逝!」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是怎样的在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呢?」比丘仰白佛说:「世尊!色乃非我所有之故,应该赶快的把它断除。受、想、行、识,也非我所有故,应该要赶快把它断除。要以正义去饶益,就能消灭无明的长夜,而得安乐。因此之故,世尊!我在于世尊的略说法中,就是这样的去广解其义」。
佛陀说:「善哉!善哉!比丘啊!你能在于我的略说法当中,这样的广解其义。所以的缘故为何呢?(为甚么会嘉许你呢?)因为色,确实非你所应之法(非法),故应该要赶快把它断除。
像这样的,那些受、想、行、识,也非你所应之法(非法),故宜速于断除。断除这些不对之法后,就能以正义而饶益,就能使无明的长夜破灭,而得安乐。
这时,那位比丘听佛所说后,心理生起很大的欢喜,就礼谢佛陀,而退出现场后,独自一人在静闲之处,去精勤修习,安住于不放逸里。他这样的精勤修习而安住于不放逸后,也思惟其出家的因由与目的。
他自我这样的思惟:善男子啊!你出家而剃除须发,身穿袈裟。由于正信而为非有俗家的出家人,乃至修习到自知已不受后有之身!」
那位比丘,于此时,就因此而终于成就阿罗汉果,而心得解脱!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从座起,偏袒右肩,为佛作礼,却住一面,而白佛言:“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作如是说:‘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耶?”
时,彼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若非汝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此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如是受、想、行、识,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是故,我于如来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比丘,色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非我、非我所应,亦非余人所应,是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一静处,精勤修习,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时,彼比丘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悟慈法师白话译十八、非彼经:本经乃叙述五阴非我,也非我所应,也非余人所应,故宜速于断除。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曾经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坐位站起,偏袒着他的右肩,向佛行礼后,退住在一边,而仰白佛陀说:「善哉!世尊!愿佛为我略说法要。我恭听后,当会独自在于一静处,去专精思惟,会住于不放逸里,乃至达到自知不受后有之身为止!」
佛陀告诉比丘说:「善哉!善哉!你说如是之语!你是说:『愿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恭闻后,当会独自在于一静处,去专精思惟,去止住于不放逸里,乃至能达到自己不受后有之身为止等语吗?』这时,那位比丘回答佛陀而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谛听!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当会为你讲说!如果非你所应,也非其它之人所应的,这种法,就应该赶快把它断除。断除此种非正法后,要用正义去饶益,就能使无明的长夜破灭而得安乐!」这时那位比丘仰白佛说:「我已知道了,世尊!我已了知了,善逝!」佛陀告诉比丘说:「你是怎样的在我略说法中,去广解其义的呢?」
比丘仰白佛说:「世尊!色乃非我,亦非我所应之法,同时也不是其它之人所应之法。此法应该赶快把它除断。断除此法后,以正义饶益,就能将无明的长夜破灭而得安乐。
像这样的,那些受、想、行、识,也非我,也非我所应之法,同时也不是其它之人所应之法,应该要赶快把它除断。断除这些法后,以正义饶益,就能破灭无明的长夜,而得安乐。因此之故,也就是这样的了解之故,我在于如来的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陀告诉比丘说:「善哉!善哉!我问你到底怎样在我略说法当中,去广解其义?其所以的缘故为何呢?(也就是要问出其了解的程度)。比丘啊!你能知道色乃非我,是非我所应之法,也非其它之人所应之法。此法应该要赶快把它断除。除断此法后,以正义饶益,就能破除无明的长夜,而得安乐。
像这样的,你也了解那些受、想、行、识,乃是非我,是非我所应之法,也非其它之人所应之法,故此法应该赶快把它断除,断除此法后,以正义饶益,就能破灭无明的长夜,而得安乐(因此,值得嘉许)。」
这时那位比丘听佛所说后,心大欢喜,就礼谢佛后,退出现场,而独自在一静处去精勤修习,安住于不放逸里,乃至修持到自知不受后有之身。
那时(后来),那位比丘,心得解脱,成为阿罗汉。
本次转发共读杂阿含经卷17-18经并悟慈法师白话译至此结束,随喜诸友同学,本次内容群共享有存储,欢迎下载细读,欢迎诸位同学对今日同学内容展开讨论。
----------------------------2015-9-23
诸友,且止言说,静心安住,末学将利用35分钟左右时间,转发共读杂阿含经,本次同学卷第一第19-21经,原文后附悟慈法师白话译作为对照。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一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从座起,为佛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家、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说:‘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耶?”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是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结所系法,是结所系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是故我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色是结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如是受、想、行、识是结所系法,此法宜速除断。断彼法已,以义饶益,长夜安乐。”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悟慈法师白话译十九、结系经:本经乃叙述五阴被欲结所缚系,故应断除其结缚。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曾经听闻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比丘,从他的座位站起,向佛行礼如仪后,仰白佛陀说:「世尊!愿您为我略说法要。我若听法受教后,当会在于一个寂静的地方,去专一精神而作思惟,会安住于不放逸里。安止于不放逸后,会作如下的思惟:「你这位善男子(自称)!由于正信之缘故,而为非有家庭牵挂之出家人。乃至修行而到了自知不受后有之身为止!」
这时世尊告诉那位比丘说:「善哉!善哉!你今作此言!你说:『善哉!世尊!愿世尊为我略说法要』。你说你:「听法后,当会独自一人,住于静处,去专精思惟。会安住在于不放逸里,乃至修持到自知不受后有之身为止。」你所说的是这样吗?」比丘回答说:「如是!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谛听!谛听!听后要善思念之,我当会为你讲说。」佛陀于是对那位比丘略说而说:「比丘啊!被结(烦恼)所系缚之法,应该要赶快把它除断。断除此法后,以正义饶益,就能破灭无明的长夜,而得安乐!」这时那位比丘听后,回禀佛陀说:「我已知道了,世尊!我已了知了,善逝!」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是怎样的在我略说法中,去广解其义呢?」比丘回答说:「世尊!色就是结缚所系之法。既为结缚所系,就应赶快把它断灭。断除此法后,以正义饶益,就能破除无明的长夜,而得安乐。像这样的认为那些受、想、行、识,也是结缚所系之法。既为结缚所系,就应赶快把它除断。断除此法后,以正义饶益,就能破除无明的长夜,而得安乐。因此之故,我在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说:「善哉!善哉!你能在于我的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的缘故为何呢?(为甚么我会嘉许你呢?)你能了解色就是结缚所系之法,知道因之而应把此法赶快除断。断除此法后,以正义饶益,就能破灭无明的长夜,而得安乐。
像这样的认为受、想、行、识也是结缚所系之法,故知此法也应赶快把它除灭。断除此法后,以正义饶益,就能破灭无明的长夜,而得安乐(因此之故,值得称叹!)」。
这时,那位比丘,听佛所说后,心大欢喜,礼谢佛陀,退出现场后,就独自一人在于静处,去专精思惟,安住在于不放逸里。乃至修持得证,心得解脱,而成就阿罗汉果。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二○)
  深经亦如是说
悟慈法师白话译二十、深经:本经只存其名。虽示为有一部经名叫深经,然而摄颂里,并不提到。
『深经』也是作如是之说(提示和上面之结缚经同样之经说,另有深经之名之经)。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二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从座起,为佛作礼,而白佛言:“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不放逸住已,思惟所以善男子正信、非家、出家,乃至自知不受后有。”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善哉!善哉!汝今作是说:‘善哉!世尊,为我略说法要。我闻法已,当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耶?”
比丘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比丘,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
比丘白佛言:“知已,世尊。知已,善逝。”
  
佛告比丘:“汝云何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比丘白佛言:“世尊,色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如是受、想、行、识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是故我于世尊略说法中广解其义。”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于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所以者何?若色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如是受、想、行、识动摇时,则为魔所缚;若不动者,则解脱波旬。”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心得解脱,成阿罗汉。
悟慈法师白话译二十一、动摇经:本经叙述对于五阴,应除其动摇,也就是对于五阴应不动摇。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比丘,由座而起,向佛行礼后,仰白佛陀而说:「世尊!请为我略说法要。我听法后,当会独在于一静处,去专一精神的思惟,会止住于不放逸里。住于不放逸后,会思惟所以的因由:善男子啊!(自称)你自正信之家,而至于非家之出家,乃至用功修持,到了自己已知道不受后有之身。」
这时,世尊告诉那位比丘说:「善哉!善哉!你现在能作这些话:『善哉!世尊!请为我略说法要。我听法后,当会独自在于静处,去专精思惟。会止住于不放逸,乃至精修而到达自知不受后有』。你是否讲这些话吗?」那位比丘回答说;「如是,世尊!」
佛陀就告诉那位比丘说:「谛听!谛听!听后要好好的思念其真义,当会为你讲说!比丘啊!如果动摇时,就会被魔所缚。假如不动的话,就会解脱波旬(恶魔)」。比丘仰白佛说:「我已知道了,世尊!已了知了,善逝!」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是怎样的在我的略说法当中,去广解其义呢?」(垂问了解的程度)。比丘回答说;「世尊!色阴如果动摇时,就会被魔所缚。假若不动的话,就能解脱波旬之缚。像这样的,那些受想行识等阴,如果动摇时,就会被魔所缚。倘若不动的话,就能解脱波旬之缚。我知道这真义之故,能在世尊您略说法要当中,广解其义」。
佛陀告诉比丘说:「善哉!善哉!你能在我略说法中,广解其义。我为甚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已了解对于色若动摇时,就会被魔所缚,假如能够不动的话,就能解脱波旬之缚。像这样的,也了知受想行识等,假如被动摇时,就会被魔所缚,倘若不动的话,就能解脱波旬(恶魔)之缚。」
这位比丘,乃至修持而达到自知不受后有之身,而心得解脱,而成就阿罗汉。
本次转发共读杂阿含经卷19-21经并悟慈法师白话译至此结束,随喜诸友同学,本次内容群共享有存储,欢迎下载细读,欢迎诸位同学对今日同学内容展开讨论。
----------------------------2015-9-24
诸友,且止言说,静心安住,末学将利用30分钟左右时间,转发共读杂阿含经,本次同学卷第一第22-23经,原文后附悟慈法师白话译作为对照。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二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比丘名劫波,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比丘心得善解脱。世尊,云何比丘心得善解脱?”
  
尔时,世尊告劫波曰:“善哉!善哉!能问如来心善解脱。善哉!劫波,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劫波,当观知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色爱即除;色爱除已,心善解脱。
如是观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无常;正观无常已,识爱即除;识爱除已,我说心善解脱。
劫波,如是,比丘心善解脱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所以者何?爱欲断故。爱欲断者,如来说名心善解脱。
时,劫波比丘闻佛所说,心大欢喜,礼佛而退。
尔时,劫波比丘受佛教已,独一静处,专精思惟,不放逸住,乃至自知不受后有,心善解脱,成阿罗汉。
悟慈法师白话译廿二、劫波所问经:本经叙述佛陀应劫波比丘所问,而说明心善解脱之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曾经听过的:有一个时侯,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比丘,名叫劫波(时节,比丘名),他曾诣诸佛所,
把头面投礼在佛足(五体投地),然后退住在一边。他仰白佛陀说:「如世尊之启示,即当一位比丘的,必须将心善予解脱!世尊!要怎样做,一位比丘方能将心得善解脱呢?」
这时世尊告诉劫波比丘说:「善哉!善哉!你善能谘问如来,有关于心善解脱的问题。善哉!劫波啊!你要注意的听!谛听后,要善思念其真义!当会为你讲说。
劫波啊!应当要观察而知道诸有之色。不管是过去,或未来,或现在。或者是内,或者是外。或者是粗,或者是细。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是远,或者是近。要观察这些一切的一切,均为是无常的。如果真正(正确)的观察这些为无常(彻知)的话,即对于色爱(执迷色相)就会解除,色爱解除后,其心就会善于解脱!
也像如是的去观察受、想、行、识:不管是过去,不论是未来,或者是现在。或者是内,或者是外。或者是粗,或者是细。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是远,或者是近。
这些一切的一切,都观察而知为无常。如果正确的观察为无常后,即识爱(心里执着──我执)就会解除。识爱如果解除后,我就会说为是心的善解脱!
劫波啊!像这种心善解脱的比丘,如来会说他名叫心善解脱的人。为甚么呢?因为他的爱欲已断除之故。爱欲断除的人,如来就会为他名叫心的善解脱」。
这时劫波比丘,听佛的启示后,心大欢喜,他礼谢佛陀后,退出现场。劫波比丘领受佛陀的教诲后,就独自一人在闲静的地方,去专精思惟其中的奥义,都安住于不放逸里。乃至精修到了自知已不再受后有之身,其心已善于解脱,而成就阿罗汉果。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二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罗睺罗往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能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
  
佛告罗睺罗:“善哉!善哉!能问如来:‘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令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耶?”
罗睺罗白佛言:“如是,世尊。”
  
佛告罗睺罗:“善哉!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罗睺罗,当观若所有诸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悉皆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正观。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
如是,罗睺罗,比丘如是知、如是见。如是知、如是见者,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
罗睺罗,比丘若如是于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比丘是名断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廿三、罗罗所问经:本经叙述佛陀和罗罗就有关于内外一切无我无系等正智的问答。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摩揭陀国的首都)的迦兰陀竹园(竹林精舍。为天下第一寺。是迦兰陀长者所献之园,由频婆婆罗王兴建)。
这时尊者罗(覆障。佛未出家时之子,后被佛度为沙弥、比丘)往诣佛所,行礼如仪后,退住在一边。他仰白佛陀说:「世尊!到底要怎么样,而能得知,而能得见-我此识身,以及外面的境界之一切相(所谓身内身外的一切),能使其为没有我、我所见、我慢,以及不为结使所系着呢?(认为常、一、主宰就是我。一切为我所有,我所作就是我所见。认为自己为尊胜、自大就是我慢。被贪痴慢疑所驱使,就是使)。
佛陀告诉罗罗说:「善哉!善哉!你善能谘问如来:『怎么知?怎么见?我这个识身,以及外面的境界,所有的一切相,要怎么做才能使其没有我见,没有我所见,没有我慢,不会被驱使?怎样才能不会被系着?』你所问的就是这些吗?」罗罗回答佛陀说:「如是!世尊!」佛告罗罗说:「善哉!你要谛听!谛听后,要善思念其真义,我当会为你讲说。
罗啊!你要观察不管是甚么色体,无论是过去,或者是未来,或者是现在,或者是内,或者是外,或者是粗,或者是细,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是远,或者是近,这些一切的一切,均为是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不是我,不是他之我,不是此他两者相结合之我)。
像这样的依平等慧去正观察(以正慧如实而观)。也像这样的去观察受想行识──不管是过去,或者是未来,或者是现在,或者是内,或者是外,或者是粗,或者是细,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是远,或者是近,这些一切的一切,均为非我、不异我(不是他之我)、不相在(不是此他两者相结合之我)。像这样的以平等慧去如实而观察。
像如是的,罗罗!一位比丘应如是而知,如是而见。一切都如是而知,如是而见的话,就能对于此识身,以及外境界的一切相,都了知为并没有我,没有我所见,没有我慢,不会有使缚等之系着。
罗啊!当比丘的,如果能够这样的对于此识身,以及外境界的一切相,知见为没有我,没有我所见,没有我慢,没有被使缚所系着的话,即此比丘就名叫做断爱欲。会辗转弃掉诸结(烦恼),会正无间等(了达,不被惑业有所间隔),而能究竟解脱苦边(六道轮回之苦已没有)」!
这时罗罗听佛所说后,内心非常的欢喜,他愿奉行佛的教言!
本次转发共读杂阿含经卷22-23经并悟慈法师白话译至此结束,随喜诸友同学,本次内容群共享有存储,欢迎下载细读,欢迎诸位同学对今日同学内容展开讨论。
----------------------------2015-9-25
诸友,且止言说,静心安住,末学将利用30分钟左右时间,转发共读杂阿含经,本次同学卷第一第24-25经,原文后附悟慈法师白话译作为对照。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二四)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世尊告罗睺罗:“比丘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
罗睺罗白佛言:“世尊为法主、为导、为覆。善哉!世尊当为诸比丘演说此义,诸比丘从佛闻已,当受持奉行。”
佛告罗睺罗:“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当为汝说。”
罗睺罗白佛:“唯然,受教!”
  
佛告罗睺罗:“当观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是平等慧如实观。
比丘如是知、如是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罗睺罗,比丘如是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使系著者,超越疑心,远离诸相,寂静解脱,是名比丘断除爱欲,转去诸结,正无间等,究竟苦边。
时,罗睺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使增诸数,非我非彼,结系动摇,
  劫波所问,亦罗睺罗,所问二经。
悟慈法师白话译廿四、罗罗所问经:本经叙述的内容和前经同,然而主客即有异。
像这样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曾经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
这时,世尊曾经告诉罗罗说:「比丘啊!要怎样的去了知,怎样的彻见我的此识身,以及身外的境界的一切的一切之相,能够使其为无我、无我所见,无我慢,无有使缚之系着呢?」罗罗回答说:「世尊乃为法主(佛陀为法之王者、大师),是导师,是覆护的觉者。善哉!世尊!愿为诸比丘们演说此义。诸比丘们听闻后,当会受持奉行!」
佛陀告诉罗罗说:「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真义。我当会为你讲说」。罗罗仰白佛说:「唯然!受教(愿接受教训)」。
佛陀告诉罗罗说:「应当观察诸所有之色。不管是过去,或者是未来,或者是现在,或者是内,或者是外,或者是粗,是者是细,或者是好,或者是丑,或者是远,或者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均为非我、不异我(不是他之我)、不相在(不是此他两者相结合之我)。
像这样的以平等慧去如实而观察。也像这样的观察受想行识。不管是过去,是未来,是现在,不论是内,是外,或者是粗、是细,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远、是近,那些一切的一切,均为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像这样的以平等慧去如实的观察。当比丘的,应这样而知,这样而见我此识身,以及外的境界之一切之相,均无有我,无有我所见,无有我慢,无有使,无有系着!
罗啊!当一位比丘,如能如是的观察此识身,以及外境界的一切相,为无有我,无有我所见,没有我慢,没有使,没有系着的话,就能超越疑心,能远离诸相,能寂静而解脱。这叫做比丘之断除爱欲,转弃诸结,正无间等(不被烦恼所间隔,也就是正断烦恼),而究竟苦边(超越六道轮回)」。
这时,罗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摄颂如下:
使增诺数 非我非彼 结系动摇 劫波所问 亦罗 所问二经
(使经、增诸数经,非我经、非彼经,结系经、动摇经,劫波所问经,也和罗罗所问经同样的有二经)。
(劫波所问经缺一,而只有列名之一深经,故仍为十经)。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二五)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为佛作礼,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多闻,云何为多闻?”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问我多闻义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当知: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比丘,是名如来所说多闻。”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悟慈法师白话译廿五、多闻经:本经叙述由于闻持经法,厌离五阴,而能无执着,而能得真生,才是多闻。不是所谓博学多智。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曾经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比丘,来诣佛所,行礼如仪后,退住在一边。他仰白佛说:「如世尊您所谓的多闻,到底是以甚么为原则,为之多闻的呢?」佛陀告诉那位比丘说:「善哉!善哉!你现在问我有关于多闻的真义吗?」比丘回答说:「唯然(是的!)世尊!」
佛陀告诉比丘说:「你要谛听!然后要善思其义。当会为你讲说。比丘啊!你应知道!如果听闻后,对于色会生厌,会离欲,会灭尽,会为寂静之法的话,就名叫做多闻。
像这样的,听闻后,对于受想行识,也会生厌,也会离欲,也会灭尽而为寂静之法的话,就名叫做多闻。比丘啊!这就是名叫如来所说的多闻」。
这时,那位比丘,听佛所说的教义后,非常的欢喜而踊跃,就礼谢佛陀,然后离去。
本次转发共读杂阿含经卷24-25经并悟慈法师白话译至此结束,随喜诸友同学,本次内容群共享有存储,欢迎下载细读,欢迎诸位同学对今日同学内容展开讨论。
----------------------------2015-9-26
诸友,且止言说,静心安住,末学将利用30分钟左右时间,转发共读杂阿含经,本次同学卷第一第26-28经,原文后附悟慈法师白话译作为对照。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二六)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法师,云何名为法师?”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若于受、想、行、识,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是名法师,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悟慈法师白话译廿六、善说法经:本经叙述一位法师应该讲说对于五阴生厌,而得寂静,不是多说多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比丘,来诣佛陀,头面投礼佛陀,然后退住在一边。
他向佛请教说:「如世尊您所谓的法师,到底是怎样,才能名叫法师呢?」佛陀告诉比丘说:「善哉!善哉!你现在想知道如来所说的法师之真义吗?」那位比丘回答说:「唯然,世尊!」佛陀告诉那位比丘说:「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惟其义,我当会为你讲说。」
佛陀接着就告诉那位比丘说:「假如对于色,叫人须要生厌,须要离欲,而演说灭尽寂静之法的人,就名叫做法师。如果对于受想行识,也叫人须生厌,也叫人离欲,而演说灭尽寂静之法的话,此人就名叫做法师,这就是名叫如来所说的法师」。
这时,那位比丘,听佛所说后,非常的欢喜而踊跃,就礼谢佛陀后,离去。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二七)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作礼,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法次法向,云何法次法向?”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法次法向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比丘,于色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如是受、想、行、识,于识向厌、离欲、灭尽,是名法次法向。”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悟慈法师白话译廿七、向法经:本经叙述向于厌离、离欲、灭尽,为之向法,也就是观察五阴是苦、无常,而应向于真理。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比丘,来诣佛所,行礼如仪后,退住在一边。他仰白佛陀说:「如世尊所说的法次法向,到底怎样叫做法次法向呢?」(向法的次第。也就是怎样才是向法迈进之意)。
佛陀告诉比丘说:「善哉!善哉!你现在是否想知道法次法向吗?」比丘回答说:「唯然!世尊!」
佛陀告诉该比丘说:「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其义。当会为你讲说。比丘啊!对于色,向于厌,向于离欲,向于灭尽迈进,就为之法次法向。像这样的,对于受想行识,向于厌,向于离欲,向于灭尽,就名叫做法次法向。」
这时,那位比丘,听佛所说后,欢喜踊跃,礼谢佛陀后,离开现场。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二八)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如世尊所说,得见法涅槃,云何比丘得见法涅槃?”
  
佛告比丘:“善哉!善哉!汝今欲知见法涅槃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佛告比丘:“于色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必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如是受、想、行、识,于识生厌、离欲、灭尽,不起诸漏,心正解脱,是名比丘见法涅槃。”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悟慈法师白话译廿八、涅经:本经叙述对于五阴厌离、离欲、灭尽者,即会见法性而得涅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比丘,来诣佛所,行礼如仪后,退住在一边。他仰白佛陀说:「世尊!如世尊您所说的得到见法而涅。到底一位比丘,要怎样才能得到见法,而达到涅呢?」佛陀告诉比丘说:「善哉!善哉!你现在想知道见法得涅的道理吗?」那位比丘回禀说:「唯然!世尊!」佛陀告诉比丘说:「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其义,当会为你讲说。」
佛陀于是告诉那位比丘说:「对于色,生厌、离欲,而灭尽,而不起诸漏(烦恼),而心正,而解脱的话,就名叫做比丘之见法性、得涅。像这样的,对于受想行识,也生厌、离欲、灭尽,而不起诸漏,而心正,而解脱的话,就名叫做比丘之见法性、得涅(现生得解脱寂静)。
这时,那位比丘听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本次转发共读杂阿含经卷26-28经并悟慈法师白话译至此结束,随喜诸友同学,本次内容群共享有存储,欢迎下载细读,欢迎诸位同学对今日同学内容展开讨论。
----------------------------2015-9-27

诸友,且止言说,静心安住,末学将利用40分钟左右时间,转发共读杂阿含经,本次同学卷第一第29-30经,原文后附悟慈法师白话译作为对照。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二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异比丘名三蜜离提,来诣佛所,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佛言:“如世尊说说法师,云何名为说法师?”
  
佛告比丘:“汝今欲知说法师义耶?”
比丘白佛:“唯然,世尊。”
  
佛告比丘:“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若比丘于色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如是于受、想、行、识,于识说厌、离欲、灭尽,是名说法师。”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踊跃欢喜,作礼而去。
  多闻善说法,向法及涅槃,
  三蜜离提问,云何说法师。
悟慈法师白话译廿九、三蜜离提问说法师经:本经叙述三蜜离提比丘『说法师』之义。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树给孤独园。
这时,有一位比丘,名叫三蜜离提,来到佛所,行礼如仪后,退住在一边。他仰白佛说:「如世尊您所说的说法师,到底怎样名叫说法师呢?」佛陀告诉比丘说:「你现在想知道说法师之义吗?」比丘回答说:「唯然!世尊!」
佛陀告诉该比丘说:「你要谛听!听后要善思其义。当会为你讲说。如果一位比丘,对于色,演说须生厌,须离欲、灭尽的话,就名叫做说法师。像这样的,对于受想行识,也同样的叫人要生厌,要离欲,要灭尽,如这样的讲说的话,就名叫做说法师。」
这时三蜜比丘,听佛所说,欢喜踊跃,礼谢佛陀后,离开现场。
摄颂如下:
多闻善说法 向法及涅 三蜜离提问 云何说法师
(多闻经、善说法经。向法经,以及涅经。和三蜜离提比丘所谘问的:甚么叫做说法师经。)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三○)
如是我闻:一时,佛往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中。
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尊者舍利弗,问讯起居已,却坐一面,语舍利弗言:“若诸沙门、婆罗门于无常色、变易、不安隐色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
若沙门、婆罗门于无常、变易、不安隐受、想、行、识而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故沙门、婆罗门作如是想,而不见真实?
“若沙门、婆罗门于无常色、不安隐色、变易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所计而不见真实?
于无常、变易、不安隐受、想、行、识言,我胜、我等、我劣,何所计而不见真实?输屡那,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输屡那,若无常,为是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若无常、苦,是变易法。于意云何?圣弟子于中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输屡那,于意云何?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
答言:“无常。”
“若无常,是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识若无常、苦,是变易法。于意云何?圣弟子于中见识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输屡那,如是于色、受、想、行、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舍利弗说是经已,长者子输屡那远尘离垢,得法眼净。
时,长者子输屡那见法得法,不由于他,于正法中,得无所畏;从座起,偏袒右肩,胡跪合掌,白舍利弗言:“我今已度,我从今日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为优婆塞。我从今日已,尽寿命,清净归依三宝。”
时,长者子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而去!
 
悟慈法师白话译三十、输屡那经:本经叙述舍利弗对于输屡那阐说五阴之无常、变易、不安隐等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竹林精舍)。那个时候,尊者舍利弗(子,智慧第一),乃在于耆崛山中(灵鹫山)。
这时,有一位长者子,名叫输屡那,他每天都在游行,都到处去参访。有一次,游行到耆崛山,去参诣舍利弗尊者。他向舍利弗问讯,说一些有关于起居安好的客套话后,退坐在一边。
然后向舍利弗谘问说:「假若诸位沙门、婆罗门,对于无常之色,会变易、会不安隐之色,而说它乃为『我胜、我相等、我劣』等事,而为甚么缘故,沙门、婆罗门,会作如是之想,而不见真实之相呢?假若沙门、婆罗门,对于无常变易,不安隐的受想行识,也说:『我胜、我相等、我劣』,而为甚么缘故,沙门、婆罗门会作如是之想,而不见真实之相呢?
(舍利弗)假若沙门、婆罗门,对于无常之色,不安隐之色,会变易之色,而说:『我胜、我等、我劣」的话,这到底是被甚么所计(推理想象),而不能见到真实之相呢?对于无常、变易、不安隐之受想行识,也说:『我胜、我等、我劣』,这到底是被甚么思想所牵制,而推想出来,而不能见到真实之相呢?」
舍利弗说:「输屡那!于汝意云何(你的意见怎样)?色到底是常呢?或者为无常呢?」输屡那回答说:「是无常的!」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如果为无常的话,是不是苦的呢?」回答说:「是苦的!」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如果是无常,是苦的话,就是有变易之法。
你的意见如何?当一位圣弟子的人,会在于此里面,见色是我,是异我(是他之我),或见为是彼此相在的吗?」(是此他两者相结合之我吗?)回答说:「不会的!」舍利弗说;「输屡那!你的意见如何呢?受想行识为常的呢?或者为无常的呢?」回答说:「是无常的!」
舍利弗说;「如果是无常,那么,是否为苦呢?」回答说:「是苦的!」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如果识是无常,是苦的话,就是会变易之法。你的意见如何呢?一位圣弟子,会在这道理当中,去认为识为我、为异我(是他之我)、为彼此相在(是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的吗?」回答说:「不会的!」
舍利弗说:「因此之故,输屡那啊!你要知道!不管是过去,或者是未来,或者是现在,或者是内、是外,或者是粗、是细,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远、是近,这些一切色,均为不是我,不是异我(不是他之我),不是相在之我(不是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这叫做如实而知。
像如是的,不管那些受想行识之过去,或者是未来、是现在,或者是内、是外,或者是粗、是细,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远、是近,那些识等,均为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之我。这就名叫如实而知!输屡那啊!像如是的,对于色受想行识之五阴,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知见的话,则为:我的生灭已尽,梵行已成立,所应作的都已作完,自知不会再受后有之身!」
这时舍利弗,说此经教后,那位长者子-输屡那,即远尘离垢,而得法眼清净(了解真理)。这时长者子输屡那,见法、得法,不由于他人之力,能在正法之中得到无所畏!
于是从座而起,偏露着他的右肩(表示诚敬),跪在地上(胡跪,右膝着地),合起双掌,而仰白舍利弗说:「我现在已得度,我从今天,皈依于佛,皈依于法,皈依于僧,愿当为优婆塞(在家学佛的虔诚信徒)。愿从今天起,尽有寿命止,都清净而皈依三宝!」
这时,长者子输屡那,听舍利弗之教说而皈依后,非常的欢喜而踊跃,而向舍利弗作礼后,离开该处。
本次转发共读杂阿含经卷29-30经并悟慈法师白话译至此结束,随喜诸友同学,本次内容群共享有存储,欢迎下载细读,欢迎诸位同学对今日同学内容展开讨论。
----------------------------2015-9-28
诸友,且止言说,静心安住,末学将利用25分钟左右时间,转发共读杂阿含经,本次同学卷第一第31经,原文后附悟慈法师白话译作为对照。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三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时,舍利弗谓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如实知,色集不如实知,色灭不如实知,色灭道迹不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不堪能断色。
如是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不如实知,识灭不如实知,识灭道迹不如实知故,不堪能断识。
  
“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如实知,色集如实知,色灭如实知,色灭道迹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断色。
如是,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如实知,识集如实知,识灭如实知,识灭道迹如实知故,输屡那,当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断识。
  
“输屡那,于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又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舍利弗言:“若色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宁于中见色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输屡那,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又问:“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又问:“若无常、苦者,是变易法,圣弟子宁于中见识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曰:“不也。”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输屡那,圣弟子于色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如是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输屡那,圣弟子于识生厌、离欲、解脱,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时,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已去。
悟慈法师白话译卅一、输屡那经:本经乃叙述如对于五阴,及其集、灭、灭道迹,能如实而知,则得解脱。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同时尊者舍利弗,乃在于耆崛山中。
这时,有一位长者子,名叫输屡那,每日都到处去游行参访。有一次,到达耆崛山,去拜访舍利弗。到后,行礼如仪,而退坐在一边。这时舍利弗对于输屡那说:「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色,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色之集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色之灭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色之灭道迹(色之灭道,道谛),不能如实而知,因此之故,输屡那啊!应当要知道!这种沙门、婆罗门,乃不能堪以断除色!
像这样的沙门、婆罗门,对于受想行识,也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识集也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识灭也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识灭道迹,也不能如实而知,因此之故,不能堪以灭断识!
输屡那啊!假如沙门、婆罗门,对于色,能如实而知,对于色集,能如实而知,对于色灭,能如实而知,对于色灭道迹,能如实而知,因此之故,输屡那啊!应当要知道!此沙门、婆罗门,乃堪能断除色。
如是这般,输屡那啊!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受想行识,能如实而知道识等,如实而知道识等之集,如实而知道识等之灭,如实而知道识等之灭道迹,由此之故,输屡那啊!当知此沙门、婆罗门,乃堪能断灭受想行识」。
   
舍利弗的启示还完,舍利弗说:「输屡那啊!你的意见如何呢?色到底是常呢?或者是无常呢?」输屡那回答说:「色乃为无常的!」舍利弗又问:「如果是无常的话,是苦的吗?」输屡那回答说:「是苦的!」
舍利弗说:「如果色为无常、是苦的话,就是有变易之法。那么,圣弟子宁愿在此无常、苦、变易之法中,认见色为我、异我(他之我)、彼此相在(此他两者相结合的我)的吗?」输屡那回答说:「弗也!」(不会的)。
舍利弗说:「输屡那啊!那么,受想行识是常呢?是无常呢?」回答说:「为无常的!」舍利弗又问而说:「如果是无常的话,是不是苦呢?」回答说:「是苦的!」舍利弗又问说:「如果是无常,是苦的话,就是有变易之法。圣弟子宁愿在此当中,见识是我,是异我,是彼此相在的吗?」回答说:「弗也!」
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应该要知道!所谓色,不管是过去,是未来,是现在,或者是内、是外,或者是粗、是细,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远、是近,对于一切色都认为不是我,不是异我,不是彼此相在,这叫做如实而知!
输屡那啊!一位圣弟子,乃对于色,而生厌,而离欲,就会解脱,就会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像这样的,那些受、想、行、识,不管是过去,是未来,是现在,或者是内、是外,或者是粗、是细,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远、是近,那些一切的识,均不是我,不是异我,不是彼此相在。这叫做如实而知。
输屡那啊!一位圣弟子,对于识,能生厌,能离欲,而解脱的话,就能解脱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这时,输屡那听舍利弗所说的教义后,非常的欢喜而踊跃,就礼谢舍利弗,然后离开现场。
本次转发共读杂阿含经卷31经并悟慈法师白话译至此结束,随喜诸友同学,本次内容群共享有存储,欢迎下载细读,欢迎诸位同学对今日同学内容展开讨论。
----------------------------2015-9-29
诸友,且止言说,静心安住,末学将利用25分钟左右时间,转发共读杂阿含经,本次同学卷第一第32经,原文后附悟慈法师白话译作为对照。
杂阿含经卷第一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译
  (三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
  
尔时,尊者舍利弗在耆阇崛山。时,有长者子名输屡那,日日游行,到耆阇崛山,诣舍利弗所,头面礼足,却坐一面。
  
时,舍利弗告输屡那:“若沙门、婆罗门于色不如实知,色集不如实知,色灭不如实知,色味不如实知,色患不如实知,色离不如实知故,不堪能超越色。
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不如实知,识集不如实知,识灭不如实知,识味不如实知,识患不如实知,识离不如实知故,此沙门、婆罗门不堪能超越识。
若沙门、婆罗门于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如实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超越色。
若沙门、婆罗门于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如实知,此沙门、婆罗门堪能超越识。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色为常、为无常耶?”
答言:“无常。”
无常者,为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若色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宁有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输屡那,于汝意云何?如是受、想、行、识为常、为无常?”
答言:“无常。”
“若无常者,是苦耶?”
答言:“是苦。”
  
“输屡那,若无常苦,是变易法,圣弟子于中宁有是我、异我、相在不?”
答言:“不也。”
“输屡那,当知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色,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输屡那,受、想、行、识,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于一切识,不是我、不异我、不相在,是名如实知。
输屡那,圣弟子于此五受阴正观非我、非我所,如是正观于诸世间,无所摄受;无摄受者,则无所著;无所著者,自得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时,长者子输屡那闻舍利弗所说,欢喜踊跃,作礼而去。

杂阿含经卷第一完
悟慈法师白话译卅二、输屡那经:本经叙述如实而知色、色患、色离,乃至识、识患、识离等事。
像如是的经教,乃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同时舍利弗尊者,乃住在于耆崛山。
那时,有一位长者子,名叫输屡那,每天都过着游行的生活。有一次,曾到耆崛山,去参诣舍利弗,行礼如仪后,就退住在一边。这时舍利弗告诉输屡那说:「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色,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色集,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色灭,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色味,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色患,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色离,不能如实而知,则因此之故,就不能堪以超越于色。
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受想行识,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识集,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识灭,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识味,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识患,不能如实而知,对于识离,不能如实而知,则因此之故,这种沙门、婆罗门,就不能堪以超越于识等之阴。
假如沙门、婆罗门,对于色、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能够如实而知的话,则这种沙门、婆罗门,就能堪以超越于色。如果沙门、婆罗门,对于受想行识、识集、识灭、识味、识患、识离,能够如实而知的话,则这种沙门、婆罗门,就能堪以超越于识。
输屡那啊!你的意见如何呢?色乃为常呢?或者为无常呢?」输屡那回答说:「是无常的!」舍利弗说:「无常的话,是不是苦的呢?」回答说:「是苦的!」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如果色为无常,为苦的话,就是变易之法。一位圣弟子,在此当中,宁愿认为是我?为异我?为彼此相在吗?」回答说:「弗也!」
舍利弗说:「输屡那啊!你的意见如何呢?像如是,那些受、想、行、识,为常呢?为无常呢?」回答说:「为无常!」舍利弗说:「如果是无常的话,是不是苦的吗?」回答说:「是苦的!」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如果是无常,是苦的话,就是有变易之法。一位圣弟子,在此当中,宁可认为是我、是异我(他之我)、是彼此相在(此他两者相结合之我)的吗?」回答说:「弗也!」
舍利弗说:「输屡那啊!应当要知道!此色,不管是过去,是未来,是现在,或者是内、是外,或者是粗、是细,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远、是近,对于一切色,均认为不是我,不异我,不是彼此相在。这叫做如实而知。
输屡那啊!这些受想行识,不管是过去,是未来,是现在,或者是内、是外,或者是粗、是细,或者是好、是丑,或者是远、是近,对于一切识,都认为不是我,不是异我(不是他之我),不是彼此相在(不是此他两者相结合之我)。这叫做如实而知。
输屡那啊!圣弟子对于此五受阴,正观为非我、非我所,像如是的正观,则对于诸世间,无所摄受,没有摄受的话,就没有所著,无所著的人,自会得到涅。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会一再的受着后有之身。」
这时,长者子输屡那,听闻舍利弗所说之教言,乃非常的欢喜踊跃,礼谢后,离开该处。
杂阿含经卷第一完
本次转发共读杂阿含经卷32经并悟慈法师白话译至此结束,随喜诸友同学,本次内容群共享有存储,欢迎下载细读,欢迎诸位同学对今日同学内容展开讨论。
----------------------------2015-9-3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11-28 21:58 , Processed in 0.20261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