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71|回复: 0

大因缘经

[复制链接]

1367

主题

0

回帖

4469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4469
发表于 2025-1-10 09:20:4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因缘经
萧式球译


1.这是我所听见的:
有一次,世尊住在俱卢国剑磨瑟昙镇。
这时候,阿难尊者前往世尊那里,对世尊作礼,坐在一边,然后对世尊说:“大德,真是罕见,真是少有!缘起的表面和内涵那样深,但在我看来却是那样浅。”
“阿难,不要这样说,不要这样说。阿难,缘起的表面和内涵都是很深的。众生因为不觉悟、不洞悉这个法义,就像一个打结的绳球、一个鸟巢、一堆缠绕的芦苇草那样在世间纠缠不清,因此不能超脱轮回,投生在恶趣地狱之中。
2.“阿难,当被问到:‘老死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应说:‘老死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问:‘以什么为条件而有老死?’
“应说:‘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
“阿难,当被问到:‘生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应说:‘生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问:‘以什么为条件而有生?’
“应说:‘以有为条件而有生。’
“阿难,当被问到:‘有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应说:‘有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问:‘以什么为条件而有有?’
“应说:‘以取为条件而有有。’
“阿难,当被问到:‘取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应说:‘取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问:‘以什么为条件而有取?’
“应说:‘以爱为条件而有取。’
“阿难,当被问到:‘爱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应说:‘爱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问:‘以什么为条件而有爱?’
“应说:‘以受为条件而有爱。’
“阿难,当被问到:‘受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应说:‘受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问:‘以什么为条件而有受?’
“应说:‘以触为条件而有受。’
“阿难,当被问到:‘触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应说:‘触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问:‘以什么为条件而有触?’
“应说:‘以名色为条件而有触。’
“阿难,当被问到:‘名色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应说:‘名色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问:‘以什么为条件而有名色?’
“应说:‘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
“阿难,当被问到:‘识是否有原因而有的?’
“应说:‘识是有原因而有的。’
“如果再问:‘以什么为条件而有识?’
“应说:‘以名色为条件而有识。’
3.“阿难,就是这样,以名色为条件而有识,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以名色为条件而有触,以触为条件而有受,以受为条件而有爱,以爱为条件而有取,以取为条件而有有,以有为条件而有生,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及有忧、悲、苦、恼、哀的产生。这就是一个大苦蕴的集起。
4.“阿难,这里说,以生为条件而有老死。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没有任何类别、任何形式的生,不生于天神、不成为天神,不生于干达婆、不成为干达婆,不生于夜叉、不成为夜叉,不生于非人、不成为非人,不生于人、不成为人,不生于四足动物、不成为四足动物,不生于鸟类、不成为鸟类,不生于爬虫类、不成为爬虫类──如果不生于任何众生之中、不成为任何众生,息灭生,会不会有老死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老死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生了。
5.“阿难,这里说,以有为条件而有生。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没有任何类别、任何形式的有,没有欲有,没有色有,没有无色有──如果没有任何有,息灭有,会不会有生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生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有了。
6.“阿难,这里说,以取为条件而有有。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没有任何类别、任何形式的取,没有欲取,没有见取,没有戒取,没有我见取──如果没有任何取,息灭取,会不会有有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有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取了。
7.“阿难,这里说,以爱为条件而有取。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没有任何类别、任何形式的爱,没有色爱,没有声爱,没有香爱,没有味爱,没有触爱,没有法爱──如果没有任何爱,息灭爱,会不会有取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取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爱了。
8.“阿难,这里说,以受为条件而有爱。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没有任何类别、任何形式的受,没有由眼触所生的受,没有由耳触所生的受,没有由鼻触所生的受,没有由舌触所生的受,没有由身触所生的受,没有由意触所生的受──如果没有任何受,息灭受,会不会有爱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爱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受了。
9.“阿难,就是这样,以受为条件而有爱,以爱为条件而有寻求,以寻求为条件而有所得,以所得为条件而有区别心,以区别心为条件而有贪欲,以贪欲为条件而有爱着,以爱着为条件而有执取,以执取为条件而有吝啬,以吝啬为条件而有防范。以防范为原因,便会有手拿棒杖、手拿武器、争吵、争骂、争执、不和、两舌、妄语等各种恶不善法产生。
10.“阿难,这里说,以防范为原因,便会有手拿棒杖、手拿武器、争吵、争骂、争执、不和、两舌、妄语等各种恶不善法产生。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没有任何类别、任何形式的防范,如果没有任何防范,息灭防范,会不会有手拿棒杖、手拿武器、争吵、争骂、争执、不和、两舌、妄语等各种恶不善法产生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手拿棒杖、手拿武器、争吵、争骂、争执、不和、两舌、妄语等各种恶不善法产生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防范了。
11.“阿难,这里说,以吝啬为条件而有防范。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没有任何类别、任何形式的吝啬,如果没有任何吝啬,息灭吝啬,会不会有防范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防范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吝啬了。
12.“阿难,这里说,以执取为条件而有吝啬。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没有任何类别、任何形式的执取,如果没有任何执取,息灭执取,会不会有吝啬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吝啬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执取了。
13.“阿难,这里说,以爱着为条件而有执取。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没有任何类别、任何形式的爱着,如果没有任何爱着,息灭爱着,会不会有执取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执取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爱着了。
14.“阿难,这里说,以贪欲为条件而有爱着。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没有任何类别、任何形式的贪欲,如果没有任何贪欲,息灭贪欲,会不会有爱着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爱着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贪欲了。
15.“阿难,这里说,以区别心为条件而有贪欲。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没有任何类别、任何形式的区别心,如果没有任何区别心,息灭区别心,会不会有贪欲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贪欲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区别心了。
16.“阿难,这里说,以所得为条件而有区别心。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没有任何类别、任何形式的所得,如果没有任何所得,息灭所得,会不会有区别心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区别心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所得了。
17.“阿难,这里说,以寻求为条件而有所得。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没有任何类别、任何形式的寻求,如果没有任何寻求,息灭寻求,会不会有所得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所得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寻求了。
18.“阿难,这里说,以爱为条件而有寻求。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没有任何类别、任何形式的爱,没有欲爱,没有有爱,没有无有爱──如果没有任何爱,息灭爱,会不会有寻求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寻求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爱了。
“阿难,受带出两种法理后在这里又接回一起了。
19.“阿难,这里说,以触为条件而有受。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没有任何类别、任何形式的触,没有眼触,没有耳触,没有鼻触,没有舌触,没有身触,没有意触──如果没有任何触,息灭触,会不会有受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受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触了。
20.“阿难,这里说,以名色为条件而有触。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由于有动作、性别、形相、方位,便会有名出现,如果没有动作、性别、形相、方位,会不会有由色所带来的言说上的触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由于有动作、性别、形相、方位,便会有色出现,如果没有动作、性别、形相、方位,会不会有由名所带来的物质上的触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由于有动作、性别、形相、方位,便会有名和色出现,如果没有动作、性别、形相、方位,会不会有言说上或物质上的触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由于有动作、性别、形相、方位,便会有名色出现,如果没有动作、性别、形相、方位,会不会有触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触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名色了。
21.“阿难,这里说,以识为条件而有名色。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没有识入母胎,母胎中的名色会不会成形呢?”
“大德,不会。”
“阿难,如果识入母胎之后又离去,名色会不会成为一个生命呢?”
“大德,不会。”
“阿难,如果识在婴儿、男孩或女孩的时候不再延续下去,名色能否成长、成熟、壮大呢?”
“大德,不能。”
“阿难,因此,名色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识了。
22.“阿难,这里说,以名色为条件而有识。
“阿难,应这样来理解这个义理:阿难,如果识不能得到名色作为它的立足之处,会不会有将来的生和老死的苦集起、产生、出现呢?”
“大德,不会。”
“阿难,因此,识是有它的原因、有它的因缘、有它的集起、有它的条件的,这就是名色了。
“阿难,这里有生、有老、有死,有死后又再投生到另一生,这里有迹可寻、有迹可说、有迹可指,这里会展示出生死流转,这就是名色连同识了。
23.“阿难,人们宣说实我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呢?
“阿难,有些人宣说,有一个有限、有色身的实我。他们说:‘我有一个有限、有色身的实我。’
“阿难,有些人宣说,有一个无边、有色身的实我。他们说:‘我有一个无边、有色身的实我。’
“阿难,有些人宣说,有一个有限、无色的实我。他们说:‘我有一个有限、无色的实我。’
“阿难,有些人宣说,有一个无边、无色的实我。他们说:‘我有一个无边、无色的实我。’
24.“阿难,任何宣说有一个有限、有色身的实我的人,不论是宣说现在有一个有限、有色身的实我的人,或是宣说将来有一个有限、有色身的实我的人,都会这样想:‘现在找不到实我,我将来要如实体证实我!’阿难,他们受‘有限、有色身’这种见所困窘,空有说话而没有实质。
“阿难,任何宣说有一个无边、有色身的实我的人,不论是宣说现在有一个无边、有色身的实我的人,或是宣说将来有一个无边、有色身的实我的人,都会这样想:‘现在找不到实我,我将来要如实体证实我!’阿难,他们受‘无边、有色身’这种见所困窘,空有说话而没有实质。
“阿难,任何宣说有一个有限、无色的实我的人,不论是宣说现在有一个有限、无色的实我的人,或是宣说将来有一个有限、无色的实我的人,都会这样想:‘现在找不到实我,我将来要如实体证实我!’阿难,他们受‘有限、无色’这种见所困窘,空有说话而没有实质。
“阿难,任何宣说有一个无边、无色的实我的人,不论是宣说现在有一个无边、无色的实我的人,或是宣说将来有一个无边、无色的实我的人,都会这样想:‘现在找不到实我,我将来要如实体证实我!’阿难,他们受‘无边、无色’这种见所困窘,空有说话而没有实质。
“阿难,这就是人们宣说实我所包含的内容了。
25.“阿难,人们不宣说实我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呢?
“阿难,有些人不宣说,有一个有限、有色身的实我。他们不说:‘我有一个有限、有色身的实我。’
“阿难,有些人不宣说,有一个无边、有色身的实我。他们不说:‘我有一个无边、有色身的实我。’
“阿难,有些人不宣说,有一个有限、无色的实我。他们不说:‘我有一个有限、无色的实我。’
“阿难,有些人不宣说,有一个无边、无色的实我。他们不说:‘我有一个无边、无色的实我。’
26.“阿难,任何不宣说有一个有限、有色身的实我的人,不论是不宣说现在有一个有限、有色身的实我的人,或是不宣说将来有一个有限、有色身的实我的人,都不会这样想:‘现在找不到实我,我将来要如实体证实我!’阿难,他们不会受‘有限、有色身’这种见所困窘,不会空有说话而没有实质。

“阿难,任何不宣说有一个无边、有色身的实我的人,不论是不宣说现在有一个无边、有色身的实我的人,或是不宣说将来有一个无边、有色身的实我的人,都不会这样想:‘现在找不到实我,我将来要如实体证实我!’阿难,他们不会受‘无边、有色身’这种见所困窘,不会空有说话而没有实质。
“阿难,任何不宣说有一个有限、无色的实我的人,不论是不宣说现在有一个有限、无色的实我的人,或是不宣说将来有一个有限、无色的实我的人,都不会这样想:‘现在找不到实我,我将来要如实体证实我!’阿难,他们不会受‘有限、无色’这种见所困窘,不会空有说话而没有实质。
“阿难,任何不宣说有一个无边、无色的实我的人,不论是不宣说现在有一个无边、无色的实我的人,或是不宣说将来有一个无边、无色的实我的人,都不会这样想:‘现在找不到实我,我将来要如实体证实我!’阿难,他们不会受‘无边、无色’这种见所困窘,不会空有说话而没有实质。
“阿难,这就是人们不宣说实我所包含的内容了。
27.“阿难,人们认为有一个实我所包含的内容是什么呢?
“阿难,有些人视受是一个实我,他们或是这样认为:‘受是我的实我。’或是这样认为:‘受不是我的实我,无受才是我的实我。’或是这样认为:‘受不是我的实我,无受也不是我的实我;实我能感受事物,我的感受功能才是实我。’
28.“阿难,对于那些宣说‘受是我的实我’的人,应对他们这样说:‘贤友们,有三种受: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在三种受之中,你们认为哪一种受是实我呢?’
“阿难,一个人在领受乐受的时候,便不会领受到苦受和不苦不乐受,他只有领受乐受。一个人在领受苦受的时候,便不会领受到乐受和不苦不乐受,他只有领受苦受。一个人在领受不苦不乐受的时候,便不会领受到乐受和苦受,他只有领受不苦不乐受。
29.“阿难,乐受是无常、众缘和合、依缘而起的,是坏灭法、衰败法、无欲法、息灭法;苦受是无常、众缘和合、依缘而起的,是坏灭法、衰败法、无欲法、息灭法;不苦不乐受是无常、众缘和合、依缘而起的,是坏灭法、衰败法、无欲法、息灭法。
“一个人在领受乐受时,如果心想:‘这是一个实我。’当这个乐受息灭时,他便会这样想:‘我的实我逝去了!’
“一个人在领受苦受时,如果心想:‘这是一个实我。’当这个苦受息灭时,他便会这样想:‘我的实我逝去了!’
“一个人在领受不苦不乐受时,如果心想:‘这是一个实我。’当这个不苦不乐受息灭时,他便会这样想:‘我的实我逝去了!’
“那些说‘受是我的实我’的人,其实是视现实世间无常、苦乐夹杂、生灭法的事物为实我。阿难,因此,视受为实我是不确当的。
30.“阿难,对于那些宣说‘受不是我的实我,无受才是我的实我’的人,应对他们这样说:‘贤友们,如果什么受也没有,那时还有没有“我”这种感觉呢?’
“他们将会这样说:‘大德,没有。’
“阿难,因此,视无受为实我是不确当的。
31.“阿难,对于那些宣说‘受不是我的实我,无受也不是我的实我;实我能感受事物,我的感受功能才是实我’的人,应对他们这样说:‘贤友们,如果各种受都彻底息灭,没有任何受,那时还有没有“我有这种功能”这种感觉呢?’
“他们将会这样说:‘大德,没有。’
“阿难,因此,视感受功能为实我是不确当的。
32.“阿难,一位比丘由于不视受为实我,不视无受为实我,不视感受功能为实我,因此对世间没有任何执取,没有执取便没有挂虑;没有挂虑便亲身体证涅槃,自己知道:生已经尽除,梵行已经达成,应要做的已经做完,没有下一生。
“阿难,一位有这种心解脱的比丘会说,持‘如来死后还存在’这种见是不合适的,持‘如来死后不存在’这种见是不合适的,持‘如来死后既存在也不存在’这种见是不合适的,持‘如来死后既不存在也不是不存在’这种见是不合适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阿难,这位心解脱的比丘能以无比智知道字词及运用字词的途径,知道语言及运用语言的途径,知道表达及表达的途径,有智慧及生活在智慧之中,知道转法轮及转法轮的途径。如果说这位具有无比智解脱的比丘没有知、没有见是不合适的。
33.“阿难,有七识住和两种处。什么是七识住呢?
“阿难,有些众生各别有不同的身、不同的想,就正如一些人、一些天、一些恶趣众生那样。这是第一识住。
“阿难,有些众生各别有不同的身,但同样的想,就正如梵天众和初禅天那样。这是第二识住。
“阿难,有些众生各别有同样的身,但不同的想,就正如光音天那样。这是第三识住。
“阿难,有些众生各别有同样的身、同样的想,就正如遍净天那样。这是第四识住。
“阿难,有些众生内心想着无边的虚空,超越了所有色想,灭除了有对想,不思维各种想,投生至空无边处天。这是第五识住。
“阿难,有些众生内心想着无边的心识,超越了所有的空无边处,投生至识无边处天。这是第六识住。
“阿难,有些众生内心想着‘没有任何东西’,超越了所有的识无边处,投生至无所有处天。这是第七识住。
“无想有情处天和非想非非想处天是两种处。
34.“阿难,一个人知道第一识住众生的集、灭、味、患、离,如果对此生起爱喜是合适的吗?”
“大德,是不合适的。”
……第二识住众生……
……第三识住众生……
……第四识住众生……
……第五识住众生……
……第六识住众生……
“阿难,一个人知道第七识住众生的集、灭、味、患、离,如果对此生起爱喜是合适的吗?”
“大德,是不合适的。”
“阿难,一个人知道无想有情处天的集、灭、味、患、离,如果对此生起爱喜是合适的吗?”
“大德,是不合适的。”
“阿难,一个人知道非想非非想处天的集、灭、味、患、离,如果对此生起爱喜是合适的吗?”
“大德,是不合适的。”
“阿难,一位比丘由于如实知道七识住和两种处众生的集、灭、味、患、离之后,没有执取而得解脱,他称为一位慧解脱比丘。
35.“阿难,有八解脱。八解脱是什么呢?
“一个具有色身的人观看色。这是第一解脱。
“一个内没有色想的人观看外色。这是第二解脱。
“内心只安放在美丽的外相。这是第三解脱。
“内心想着无边的虚空,超越了所有色想,灭除了有对想,不思维各种想,他进入了空无边处。这是第四解脱。
“内心想着无边的心识,超越了所有的空无边处,他进入了识无边处。这是第五解脱。
“内心想着‘没有任何东西’,超越了所有的识无边处,他进入了无所有处。这是第六解脱。
“超越了所有的无所有处,他进入了非想非非想处。这是第七解脱。
“超越了所有的非想非非想处,他进入了想受灭尽定。这是第八解脱。
“阿难,这些就是八解脱了。
36.“阿难,一位比丘由于在八解脱之中顺序取得正受、逆序取得正受、顺逆次序取得正受,能随心所欲地入正受、出正受,更能清除各种漏,现生以无比智来体证无漏、心解脱、慧解脱,他称为一位俱解脱比丘。
“阿难,没有其他俱解脱比这种俱解脱更优胜、更细妙。”
世尊说了以上的话后,阿难尊者对世尊的说话心感高兴,满怀欢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10-15 17:27 , Processed in 0.024176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