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10|回复: 0

佛說七處三觀經

[复制链接]

1029

主题

1

回帖

3273

积分

管理员

积分
3273
发表于 2024-5-19 15:18: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說七處三觀經卷上
  後漢 三藏法師 安世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比丘應:“然。”
  佛言:“比丘!七處爲知,三處爲觀,疾爲在道法脫結,無有結,意脫,從黠得法;已見法,自證道,受生盡,行道意,作可作,不復來還。”
  佛問比丘:“何謂爲七處爲知?是間,比丘!色如本諦知,亦知色習,亦知色盡,亦知色滅度行;亦知色味,亦知色苦,亦知色出要,亦至誠知。如是痛痒、思想、生死、識如本諦知;亦知識習,亦知識盡,亦知識盡受如本知;亦知識味,亦知識苦,亦知識出要,亦知識本至識。
  “何等爲色如諦如所?色爲四大,亦爲在四大虺(hui3)所,色本如是如本知。何等爲色習如本知?愛習爲色習,如是色習爲知。何等爲知色盡如至誠知?愛盡爲色盡,如是色盡爲至誠知。何等爲色行盡如至誠知?若所色爲是八行,諦見到諦定爲八,如是色盡受行如至誠知本。何等爲色味如至誠知?所色欲生喜生欲生,如是爲味如至誠知。何等爲色惱如至誠知?所色不常、苦、轉法,如是爲色惱如至誠知。何等爲色要如至誠知?所色欲貪能解,能棄欲,能度欲,如是爲色知要如至誠知。
  “何等爲痛痒?能知六痛痒:眼裁痛痒,耳、鼻、口、身、意裁痛痒,如是爲知痛痒。何等爲痛痒習?裁習爲痛痒習,如是習,如是習爲痛痒習。何等爲痛痒盡知?裁盡爲痛痒盡知,如是爲痛痒盡知。何等爲痛痒盡受行?若受八行,諦見到諦定意爲八,如是痛痒知盡受行爲道。何等爲痛痒味識?所爲痛痒求可求喜求,如是爲痛痒識味爲知。何等爲痛痒惱識?所痛痒爲不常、敗、苦惱意,如是爲痛痒惱識。何等爲痛痒要?所痛痒欲能活爲愛,能斷愛貪爲自度,如是爲痛痒要識如諦知也。
  “何等爲思想識?爲身六思想:眼裁思想,耳、鼻、口、身、意裁思想,如是是六識思想。何等爲思想習識?裁習爲思想習,如是爲思想習識。何等爲思望?惡便望苦㑹得;是故,我爲說捨身惡行。若比丘!已捨身惡行,便得利,便得安隱。是故,我爲說捨身惡行,口、意亦如上說。”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處到佛已,到佛禮便坐,已坐問佛:“何等不守——不守身?何等不守——不守口聲?何等不守——不守意?”
  佛便說:“給孤獨家意不守身行,亦不得守口聲行,亦不得守心行,亦不守己行,不守身己行,不守口聲己行,不守心身行便腐,聲說便腐,心行亦腐;已腐,身行、聲行、心行便不善,死亦不善,受亦不善處。譬喻,迦羅越!若樓、若堂屋不覆,若使雨來,笮(ze2)亦漬(zi4) ,椽(chuan2)亦漬,壁亦漬;已漬,壁亦腐,椽亦腐,笮亦腐。譬如是,迦羅越!已意不守,身行亦不守,口行亦不守,念行亦不守;已意、聲、身不守,便不善,死便不善,受便不善處。”
  迦羅越便問佛:“何等爲守——令得身守?何等爲守——令得口守?何等爲守——令得念守?”
  佛告迦羅越:“意已守,身、口、念索守;已身守,已口守,已念守,便身不腐,便聲不腐,便念不腐,已不腐身行,已不腐聲行,已不腐念行,死時得善死,得善受持,得善處。譬喻,迦羅越!若樓若堂屋上覆蓋,若便雨來,笮亦不漬,椽亦不漬,壁亦不漬;已不漬,壁亦不腐,椽亦不腐,笮亦不腐。如是譬喻,意已守,身亦守,口亦守,已意、身、口守,便死時善死,便善受持,便得善處。”
  佛從後說絶:
  “不守意者,邪疑故,亦睡眠故,魔便得自在。如是但當守意,若欲諦行但當見諦行,亦當知內出已,不墮睡眠,便得斷苦本。”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告比丘:“有三輩人。何等三?一輩眼不見,二輩一眼,三輩兩眼。
  “無有眼爲何等?世間,比丘!有人無有是眼因縁:‘我當爲未得治生,當爲治生。’無有是意已得,亦復妄用,亦無有是眼:‘我當爲布施,我當爲作福,令我從是因縁後世善樂,亦從是上天。’無有計,是名爲無有眼。一眼人名爲何等?世間,比丘!一眼者,有如是眼:‘令我未得財當爲得,已得財,當爲莫折減。’但有是眼,無有是眼:‘我當爲幻布施,當從是因縁得上天。’無有如是眼,是名爲一眼。兩眼名爲何等?世間,比丘!有人有是眼:‘令我未得財産當爲得致,已致得,當爲莫折減。’有如是眼,亦復有是眼:‘令我行布施,令從是因縁上天。’亦有是眼,是名爲兩眼人。
  “從後說想盡識,裁盡爲思想盡識,如是爲思想盡識。何等爲思想盡受行識?是爲八行識識,諦見到諦定意爲八,如是盡思想受行識。何等爲思想味識?所爲思想因縁,生樂得意喜,如是爲思想味識。何等爲思想惱識?所爲思想不常、盡、苦、轉法,如是爲思想惱識。何等爲思想要識?所思想欲貪能解,欲貪能斷,欲貪能自度,如是爲思想要識。
  “何等爲生死識?爲六身生死識,眼裁生死識,耳、鼻、口、身、意裁行,如是爲生死識。何等爲生死習?裁習爲生死習識。何等爲生死盡識?裁盡爲生死盡識。何等爲生死欲盡受行識?爲是八行識,諦見至諦定爲八,如是爲生死欲滅受行識。何等爲生死味識?所爲生死因縁生樂喜意,如是爲生死味識。何等爲生死惱識?所有生死不常、盡、苦、轉法,如是爲生死惱識。何等爲生死要識?所爲生死欲貪隨,欲貪能斷,欲能度,如是爲生死要識。
  “何等爲識身?六衰識,眼裁識,耳、鼻、口、身、意裁識,如是爲識識。何等爲識習?命字習爲識習,如是習爲識。何等識盡受行爲識?命字盡爲盡識,如是爲識盡。何等爲識盡受行爲識?八行,諦見至諦定爲八,如是爲識盡欲受行如諦識。何等爲識味?知所識因縁故,生樂生喜意,如是爲味生,爲味識知。何等爲識惱識?所識爲盡,爲苦,爲轉,如是爲識惱識。何等爲要識?所識欲貪能活,欲貪能度,如是爲要識。
  “如是,比丘!七處爲覺知。何等爲七?色、習、盡、道、味、苦、要,是五隂各有七事。何等爲三觀?識亦有七事,得五隂成六衰,觀身爲一色,觀五隂爲二,觀六衰爲三,故言三觀。比丘!能曉七處,亦能三觀,不久行修道斷結;無有結,意脫黠活,見道見要,一證受止,已斷生死意行,所作竟,不復來還生死,得道。”
  佛說如是,比丘歡喜奉行。
  佛說九橫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有九輩因縁,人命未盡便橫死。何等爲九?一爲不應飯,二爲不量飯,三爲不習飯飯,四爲不出生,五爲止熟,六爲不持戒,七爲近惡知識,八爲入里不時不如法行,九爲可避不避。如是爲九因縁,人命爲橫盡。”諸比丘聞佛語,歡喜作禮。
  “何等爲不應飯者?名爲不可意飯,亦爲以飯腹不停諷,是名爲不應飯。
  “何等爲不量飯者?名爲不知節度,多飯過足,是名爲不量飯。
  “何等爲不習飯飯者?名爲不知時,冬夏爲至他郡國,不知俗宜,不能消飯食,未習故,是名爲不習飯飯。
  “何等爲不出生者?名爲飯物未消,復從上飯,不服藥吐下,不時消,是名爲不出生。
  “何等爲止熟者?名爲大便、小便來時不即行,噫(ye4)吐嚏(di4)下風來時制之,是名爲止熟。
  “何等爲不持戒者?名爲犯五戒:殺、盜、犯人婦女、兩舌、飲酒。亦有餘戒,以犯便入縣官,或强死,或得杖死,或得字亦餓便從是死;或以得脫,外從怨家得手死;或驚怖念罪憂死,是爲不持戒。
  “何等爲近惡知識者?名爲惡知識以作惡便及人。何以故?坐不離惡知識故,不覺善惡,不計惡知識惡態,不思惟惡知識惡行,是名爲近惡知識。
  “何等爲入里不時者?名爲冥行,亦里有譊譊(nao2)諍時行,亦遇縣官長吏出追捕,不避不可避行者;入里妄入他家舍中,妄見不可見,妄聽不可聽,妄犯不可犯,妄說不可說,妄憂不可憂,妄索不可索,是名爲入里不時不如法行。何等爲可避不避者?名爲當避弊象、弊馬、牛犇(ben1)車、馳馬、蛇虺、坑井、水火、拔刀醉人、惡人,亦餘若干,是名爲可避不避。
“比丘!如是爲因縁,九人輩命未盡,當坐是盡。黠人當識是,當避是因縁。以避乃得兩福:一者得長壽,二者以長壽乃得聞道,好語善言,亦能爲道。”
  佛說如是,皆歡喜受。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一者前施人者,二者有返復不忘恩。”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一者所不可爲行恩,二者受恩復報恩。”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一者得得聚,二者得得不駐遣。”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易猒。何等二人?一者得得聚守,二者得得遣去。”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一者人飽,二者能飽。”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一者布施意無有悔,二者比丘從正得無爲。”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得。何等二人?一者離垢慳意,家中行牧手手易與,常樂成布施等分布施,二者比丘從正得無爲。”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人世間難斷難勝。何等二人?一者、家中居,施衣、飯食、牀,應病瘦藥,所用當與;二者、若比丘信,不用家舍,行一切身舍,斷愛却受,向無爲,不離無爲。”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二清白法,能得觀世間。何等二?一者媿(kui4),二者慚。設是世間無有是二法,爲不得分别若父若毋、若兄若弟、若男女、若從學、若師、若君、若大人。設有是世間不正,譬如牛馬、象鷄、豬狗亦畜生,但觀是清白二法故,媿亦慚故,爲得分明爲父爲母、爲兄爲弟、爲男女、爲從學、爲師、爲君、爲大人。設有是世間不正,譬如牛馬、象鷄、豬狗亦畜生,但觀是法清白故,爲得分别。”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舍身惡行,何以故?能得舍故。若不能得舍身惡行,佛亦不能說舍身惡行;可得舍身惡行,是故我爲說舍身惡行者。不舍身惡行,便絶無有財産,亦不行布施,是墮兩侵;眼在但無所見,從是墮地獄,無有眼到彼間處。不自守者,名爲一眼,盜、弊態、兩舌、妄語,但有財産,但世間自樂,致法非法䛕諂,致大多財,亦不自樂,亦不布施,已墮地獄一眼處。兩眼者,最第一法,致治生,自所有自食亦布施,從是行福自在,如不黠自食亦施,得時上天常不離法。無有眼亦一眼,但當逺莫近,黠人但當校(jiao4)計兩眼,兩眼第一,今世、後世。”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時,賢者阿難行至佛,已到禮佛,便白問佛:“世間世何等爲世?說是何等爲世?”
  “是世,阿難!爲三:一爲欲世,二爲色世,三爲不色世。亦若人所致罪令復得,是名爲世。若阿難!欲致罪無有,欲世亦無有。阿難!報佛不離是。”
  佛便告阿難:“是阿難!罪爲地,識爲種,欲爲愛,癡爲冥,已癡人無有眼,便惡行;已惡,便識在惡,墮欲世。若阿難!色行人不致色,世亦無有。”
  佛復重告阿難:“不致,是有不?”
  阿難便白佛:“不,離是。”
  佛復告阿難:“是行地,識爲種,欲爲愛,癡爲冥,癡㝠爲中,行識便在中止,是爲色世有。阿難!不色行福,故有不色世;若無有不色行,亦無有不色。”
  阿難白佛:“不,離是。”
  “從是行,阿難!便爲福地,識種、欲愛、癡冥已,人有癡便無有眼,已不大了眼故,爲無有色上識,便名爲無有色世。”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比丘應:“唯然。”
  佛便說:“信者有三行,令從行信淨可。何等三?一者欲見明者,二者欲聞經,三者離垢慳意,家中居牧費,直手分布與,成布施等意。”從後說絶:
  “欲見明者,當樂聞經,亦除垢慳,是名爲信。”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比丘應:“唯然。”
  佛便說:“有三安善樂,若慧者欲求是,當爲護戒。一者、欲名聞,法俱相隨護戒;二者、欲財樂俱可意,惠欲得者當護戒;三者、念是身受,更身欲度世上天,慧欲得者當護戒。”從後說絶:
  “慧者當護戒,欲得三願:名聞亦利,後世欲樂天上;是說處,若慧能習是事如上說,是世間得樂淨。”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世間有三大病,人身中各自有。何等爲三?一爲風,二爲熱,三爲寒。是三大病,比丘!有三大藥:風者,比丘!大病,麻油大藥,亦麻油輩;熱大病者,酪酥大藥,亦如酪酥輩;寒大病者,蜜大藥,亦如蜜輩。是比丘!三大病,是三大藥。如是,人亦有三病,共生共居道德法見說。何等爲三?一者欲,二者恚,三者癡。是比丘!三大病有三大藥:欲,比丘!大病者,惡露觀思惟大藥;恚大病,等慈行大藥;癡大病,從本因縁生觀大藥。是比丘!三大病者,三藥。”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三惡本:貪爲一惡本,恚爲二惡本,癡爲三惡本。以貪爲惡本,慳亦貪本,以慳不得離慳,便身行惡、口行惡、意行惡,是名亦惡。以慳便身不諦受,是心不諦受,是亦惡本。以慳著慳,便自壞身,亦壞身竒,亦兩壞,是亦惡。以慳便不知自身,亦不知竒,亦不知兩,是亦惡。以慳、著慳、竒,欲施若殺、若係、若縛、若滅亡、若論議,是亦惡。以慳、著慳、竒,欲施苦以施,若殺、若係、若縛、若滅亡、若論議,受心喜心得如願,是亦惡。如是人,比丘!名爲不時說,亦名不如非法說,亦名不止惡說。何以故?比丘!是人不時說,亦名不止惡說。但比丘!自身亦竒爲欺,自癡復増癡,若人說至誠知,不欲受至誠;若人說不至誠,不可意說病:‘是不是,如是我無有。’是故,如是人名爲惡說不至誠,不致好非法說,不止惡說。如是人,比丘!慳從慳因縁多非一,麤惡法從是致,恚癡從是致亦如是。如是人從後若干非一,貪恚癡、麤惡非法,布覆開滿拘,今見如是法說止苦,更并憂惱畏壞身望墮惡。譬喻,比丘!如樹前芽栽,㚘 (ban4)拮布覆閉滿封,如是非一若干。貪恚癡不好能法,亦爲已布覆閉滿封,如是爲見在苦,止苦憂惱自燒己身,墮惡。
  “有三福好本,一爲不貪好本,二爲不恚好本,三爲不惑好本。若不貪,是亦好;若不慳,身行好行,口行好行,心行好行,是亦好;身諦受,口諦受,心諦受,是亦好。若不念自身侵,若不念竒身侵,若不念兩侵,是亦好。若不慳亦不連慳,若自身知,若竒身知,若兩知,是亦好。若不慳,若連若不竒,人爲有苦有憂,不欲令有若殺、若斫、若捶、若讒、若亡、若論議,是亦好。若不慳、若不著慳、若不令竒,人若憂不令有若殺、若斫、若捶、若讒、若亡、若論議,心不受,心喜,令竒人如願,是亦好。如是人名爲時說、如說、福說、法說、止惡說,是亦好。何以故?比丘!如是人名爲時說、如說、法說、止惡說,爲自知態亦知餘態,不匿不覆。若自知愚癡憍慢亦餘態,若覺發人說不匿,受言:‘不言,我不知。’或人不至誠作論議,即時自曉意報是事:‘我無有不至誠,無有是。我亦無有是爲。’是故,人時說、如說、福說、法說、止惡說。不慳慳因縁亦如是非一若干,好法從是致,死無有恚亦如是,無有癡亦好從是致。如是比丘!人非一若干,貪恚癡、弊惡法已舍已,更不復生,爲見法安行,無有苦、無有惱、無有憂、無有熱,已壞身便望好處。譬喻,比丘!如樹前芽栽,㚘(同“伴”)拮便布覆閉滿封。若有人來不可㚘拮,不欲令有不駐,不欲令隱,不欲令通,便㚘拮掘根,便斷本;已斷本,便斷枝;已斷枝,便破碎;已破碎,便劈(pi1);已劈,便風暴燥;風暴燥已,便火燒;已火燒,便作灰;已作灰,便大風颺(yang4),亦投彼河中。爲是㚘拮,從是本因縁已,已斷本,上下不復見,後不復生。如是不比丘!自如是譬,上人行者亦如是非一。若貪恚癡、弊惡法已舍已,便不復生,爲見法安行,無有苦、無有惱、無有憂、無有熱,已壞身便望好處。”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四行,爲黠所有,爲賢者所知,非愚者所知,慧者可意。何等爲四?布施,比丘!黠人知、賢者知,慧者可可者;不欺,比丘!一切天下所黠知,如上說;孝事父母,比丘!所黠知,如上說;作沙門,比丘!所黠知,如上說;法行道,比丘!所黠知,亦賢者知,愚人所不知,黠者可。”從後說絶:“自知有布施,不欺、制意、自守,亦孝父母有守行,是事一切爲黠者行,如是可見成就,便世間得淨願。”
  佛說如是。

佛說七處三觀經卷下
  後漢 三藏法師 安世髙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四著。何等爲四?一爲欲著,二爲世間著,三爲見著,四爲癡著。亦有四離不著:離欲不著,離世間不著,離見不著,離癡不著。”從後說絶:
  “欲見著癡繞,從是因縁在世間,亦從是受身;若能捨欲亦得離世間,見亦得斷,癡亦得滅,是得通樂見在,亦無爲從一切著,不復著,亦不復墮生死。”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思想有四顚倒,意、見亦爾。從是顚倒,爲人身矇,爲綜,爲人意撰,不能走爲走;今世、後世自惱,居世間,爲生死不得離。何等爲四?一、以非常爲常,是爲思想顚倒,爲意顚倒,爲見顚倒。二者、以苦爲樂。三者、非身爲身。四者、不淨爲淨,爲思爲意爲見顚倒。”從後說絶:
  “非常人意爲常,思苦爲樂,不應身用作身,不淨見淨,顚倒如是;意業離,便助魔,不宜欲得宜,令致老死。譬喻犢母,已有佛在世間,念天上天下得道眼度世,便見是法除一切苦,亦說苦從生亦度苦,亦見賢者八種行道至甘露;已聞是法者,便見非常、苦、非身,亦身已不淨見不淨,便無所畏,得樂見世,得無爲,從一切惱度世無所著。”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四施爲人同心。何等爲四?一爲布施,二爲相愛,三爲利,四爲同利。第一說布施爲何等?無極布施不過於法。第二相愛,不過於數聞經亦開意。第三利,不過不信令信教人止,不持戒者令持戒,不學者令學,慳者令布施,愚者令黠,牽出入正道。第四同利,極同利無有過阿羅漢,阿那含、斯陀含、須陀洹亦爾,持戒者同利。”從後說絶。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告比丘:“有四行法輪,令天亦人從是四輪行,若墮人天,是輪法行,便得尊一得豪,從善法行。何等爲四?一爲善羣居,二爲依賢者,三者知諦願,四爲宿命有橋行。”從後說絶:
  “善羣居依賢者,爲知諦願宿命行,爲樂得無有憂,得善自在。”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告比丘:“人有四輩:有人自護身不護他人身,有人護他人身不自護身,有人亦不自護亦不護他人,有人亦自護亦護他人。”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告比丘:“人有四輩:有人自護身不護他人身,有人護他人身不自護身,有人亦不自護亦不護他人,有人亦自護亦護他人。是人不自護亦不護他人,是最下賤人;護他人不自護,是勝上;若人自護不護他人,是勝上;若自護亦護他人,是勝上人最第一。”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告比丘:“有四輩雲:第一、但有雷無有雨;第二、但有雨無有雷;第三、亦無雨亦無雷;第四、亦有雨亦有雷。譬喻如雲,人亦有四輩:一者人但有雷無有雨;二者、但有雨無有雷;三者、無有雷無有雨;四者、亦有雷亦有雨。何等人爲有雷無有雨?是間,比丘!一人但說經,上亦說善,中亦說善,竟亦說善,有行分別,但要具行見要,亦自不知法,亦不知法如行,是人名爲但有雷無有雨。何等爲但有雨無有雷?是間有人亦不說法經,上亦不說善,中亦不說善,竟亦不說善,亦無有行分別,亦不要具行不見要,但意在法中行,知利行,亦知法,亦受法法行,亦同行隨法,是人爲但有雨無有雷。何等爲無有雨亦無有雷?爲不說經,上亦不說善,中亦不說善,竟亦不說善,分別亦不說,善要具行亦不說,善法亦自不解,到法亦自不行,是人名爲無有雨亦無有雷。何等爲亦有雨亦有雷?是間有人說經法,上亦說善,中亦說善,竟亦說善,分別亦說,善要具行亦自解,法到法法亦知,行亦說,善亦自在法中解,到法法行亦自知解,是人爲亦有雨亦有雷。”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四舍。何等四?一者爲舍舍,二爲守舍,三爲護舍,四爲行舍。何等爲舍舍者?念來不受,不聲舍,曉離逺,若以瞋恚亦從欺,不聲舍,曉離逺,是名爲舍舍。何等爲守舍者?眼已見色,不受相,不觀相。若從因縁見惡生,若從因縁見癡,若從因縁見不可意,若從因縁見弊惡意起;便自守受行福,守眼、耳、鼻、口、身、意,爲如法不受相,如上說,是名爲守舍。何等爲護舍?是間,比丘!比丘已生所非一善相,若紅汁、肨脹(pang4 zhang4),若狐犬半食,若血流赤,若青黒腐,若骨白,若髑髏,熟諦視視,善護令意莫失善相,是名爲護舍。何等爲行舍?是間,比丘!比丘覺意行離故,別分故,別分逺故,如是到至觀覺意,是名爲行舍。”從後說絶:
  “守、舍亦護亦行,是名爲四舍諦,佛說如是,賢者行是不中止,爲盡苦得道。”
  佛說如是,弟子起,禮佛受行。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告比丘:“若比丘有四行,不自侵,要近無爲。何等爲四?是間,比丘!比丘持戒行戒中,律根亦閉至自守意,飯食節度,不多食不喜多食,上夜後夜常守行,是爲四行,比丘不自侵亦近無爲。”從後說絶:
  “若比丘立戒根,亦攝食,亦知節度,亦不離覺,如是行精進,上夜後夜不中止。要不自侵減,要近無爲。”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若賢者家中居法行侵,四家得歡喜。何等爲四?一者,父母妻子;二者,兒客奴婢;三者,知識、親屬、交友;四者,王、王天鬼神、沙門、婆羅門。”從後說絶:
  “父母亦監,沙門亦婆羅門,天祠亦爾,居家信祠,若干人故,能事持戒親屬,亦彼人見在生者,亦不犯天王親屬,亦自身一切人亦受恩。如是居黠生,是間善行得豪,亦名聞現世,無有說盡,後世上天。”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他婆羅門到佛以,到佛便問佛起居,已問起居便問佛:“何因縁,賢者!仐世人少顔色、無有力,多病、少壽、不大豪?”
  佛報告婆羅門:“仐世,婆羅門!非法貪世間,橫欲行意墮非法,以是輩人自誇念墮非法,橫墮貪非是是習者,便從是因縁日月不正行;已不正行,便星宿亦不正行;已星宿不正行,便日月亦不正,時歲亦不正;已時歲不正,便漏刻時不正;已漏刻時不正,便有橫風;已有橫風,便天不時時雨墮;已天不時時雨墮,便若人種地便不時生熟,得不如意;已不時生熟,所穀若人食,若畜生飛鳥,便少色、少力、多病、少命、少豪。是爲,婆羅門!本是因縁,仐世人少色、少力、多病、少命、少豪。”
  他婆羅門持頭禮佛:“已覺知!從仐已後,自歸佛、自歸法、自歸比丘僧。”
  佛說教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五福時布施。何等爲五福?一者逺來布施,二者爲欲去布施,三者病瘦布施,四爲穀貴時布施,五爲嘗新未自食,當爲上與持戒者、仁者,從後自食爲福。”從後說絶:“黠人時與信,行無有慳意,時與賢者淨意無有疑,福德無有量。”
  佛說如是,比丘受歡喜。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賢者布施有五品。何等五?一者爲,賢者!信與布施;二爲多與,三爲自手與,四爲時與,五爲不侵他人與。”
  佛復告比丘:“信與布施得何等福?信與者,爲得與者,爲得富多,所有多財産、多珍寳、多可意、多好器物,世間亦信信者。是比丘!信布施福。
  “何等爲多與富?如上頭說,亦從父母得愛敬難(nan3通“戁”),兄弟亦敬難,妻子亦敬難,兒從奴婢亦敬難,知識邊人亦敬難,五種親屬皆敬難。是比丘!從多與福。
  “自手與,得何等自手與爲富?如上說,亦爲家中所有意得樂,樂得第一可、第一衣、第一牀卧具自意樂,色、聲、香、味、細滑自意得樂,是比丘!爲從自手與得福。
  “何等爲時與福?時與福者,爲富如上說,亦命欲盡時,財産、珍寳物現在對,如意不散四面,是比丘!時與福。
  “何等爲,比丘!不侵他人行布施福?不侵他人持戒行布施者,爲富如上說。若所有從精進治生,自從手臂勤力,寒苦致犯治得,便從是無有能橫奪福者,縣官、盜賊、水火皆不能得害,亦無有用費不可意,是比丘!不侵他人行布施福。”從後說絶:“信、多、自手與、與時、不侵他人,賢者布施如是,從與施得樂無有極分別,行福亦分別。”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若人意在五法中,設使聞佛法教,不應除塵垢,亦不得道眼。何等爲五?一者、若惱說經者;二者、若求便;三者、若求窮;四者、聞亦邪念意著他因縁;五者、亦無有自髙意,令所聞分別好醜。若人意隨是五法,設使聞說法,不應自解塵垢,亦不應生法眼。”
  佛復告比丘:“有五法,若人意在五法,即聞佛所教行法,爲應自解塵垢,亦應得道眼。何等爲五?一者、無有惡意在說經者;二者、亦不求經中長短,有疑問解休;三者、意亦不在色,意亦不在他因縁;四者、亦自有黠意能解善惡;五者、分別自知;是五法。若人意隨是五法,能得自解塵垢,一爲不惱說經者,二爲不求經中長短,三爲不求窮,四者爲亦不邪念,五爲亦自有黠意,能分別白黒。”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五行見一。何等爲五?若行者!有行者,是身從頭至手足,上髮頭腦皮,如有滿若干種不淨相,觀是身有髮毛爪齒、血脉、肌肉、筋骨、脾腎、大腸、小腸、大腹、小腹、大便、小便、淚汗、涕唾、肝肺、心膽、血、肥膏、髓、風、熱、頂(寧*頁)(ning3),若有是計,是爲第一念到見一。若行者復計如上說,意不動在他如上說,意念是,賢者第二行見一。若行者復觀是,如上說受識行,計是識爲仐世耶?爲後世耶?若行者有是意,是爲第三行見一。若行者念計如上說,爲計觀識仐世、後世無有止處,若行者覺是計,是爲第四行見一。若行者計如上說,人有識人計是事,是人仐世、後世無有止處,已不得淨觀一,若行者有是意解是計,爲第五淨行見一。”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五因縁,比丘!令人眼不正,爲生癡,爲壞黠,爲惱人,令不得無爲。何等爲五?一者愛欲,二者瞋恚,三者睡眠,四者五樂,五者疑不信。”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歩行有五德。何等五?一能走,二者有力,三者除睡,四者飲食易消不作病,五爲行者易得定意,已得定意爲久。”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若有比丘五法行,能在山上亦澤中居,能草蓐居卧。何等爲五?一、能持戒不犯,攝守學戒;二、亦能攝根門守行;三、亦能行精進,亦有精進力,親不離要,不捨精進至得道;四、已受佛律自曉了;五、聞經亦已解諦。若行者受是五法,如上說,能得居山上亦澤中。”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阿難:“一切,阿難!我說身不可行惡,口意亦爾。”
  阿難便白佛:“一切身、口、意不可行惡,人不止爲作,從是作望幾惡?”
  佛告阿難:“爲五惡。何等爲五?一爲自欺身,二者爲亦欺他人,三爲語時上下不可賢者,四爲十方不名聞,五爲已死墮地獄。”
  佛復告阿難:“一切身善行,我教爲可作,口意亦爾。”
  阿難復白:“佛說:一切身善行,我教當爲行,口意亦爾。人亦行是行,欲望幾福?”
  佛告阿難:“爲五福。何等五?一爲不自欺身,二爲亦不欺他人,三爲語言上下可賢者意,四爲十方名聞,五爲已死上天。”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有五惱人人相依可。何等爲五?若比丘人人相依可已,有時依有過,使比丘僧不欲見出,便相依者念:‘所我相依者,比丘僧便出不欲見。’便愛著,意不欲至比丘聚:‘我何以當復至比丘聚?’便不復行;已聚不復行,便不復見比丘聚;已不復見比丘聚,便不聞法;已不聞法,便不墮法,便離法,便不在法。是比丘第一惱人人相依。二者,亦有比丘若人所愛者,所愛若人亦有犯過,便比丘聚,便有過者最著下坐,便愛者意計:‘我所愛者,爲比丘聚最著下坐。我不復爲至比丘聚中。’亦如上說。三者,持鉢袈裟至他國。四者,棄戒受白衣。五者,自坐愁失名,亦如上說。”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時,佛告比丘:“五惡不忍辱。何等爲五?一者多怨,二者多讒,三者多不可意,四者十方不名聞惡行,五者已命盡身墮惡地獄,是爲五惡不忍辱者。”
  佛復告比丘:“有五善忍辱者,爲無有怨,爲無有讒,爲無有不可意,爲有十方名聞,爲命盡生天上。”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是佛告比丘:“有五惡不耐行者人,不耐行者人。比丘!何等爲五?一者爲從不耐者爲麤,二爲急性,三爲已後恨,四爲無有愛多憎,五爲身命盡墮地獄;倒是爲淨。”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告比丘:“象有五相,爲應官,爲中王用,爲可王意,爲象引王墮法中。何等五?一者聞受,二者能住,三者能鬪,四者能走,五能自守。何等爲,比丘!官象自守?若象入軍中,前足能鬪,後足、尻(kao1)、背、腹、肩、頸、鼻能自護,如是名爲自守。
  “若比丘五因縁具,便應禮、名聞,便應從人受叉手,便福地無有極。何等爲五?聞受爲一,能二,受爲三,行爲四,守爲五。何等爲口中味、身中細滑、意中所念能制不受相?如是比丘!比丘能自守,爲守六衰,第二者爲禪,第三受爲忍辱,第四能爲持戒,第五聞受爲精進。行者有是五事,便應名聞,便應從人受叉手,便福地無有極。”弟子聞,可意受。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告比丘:“五惡不依他人。何等爲五?一者、不依者,意不解;二者、依者,意曲離;三者、自意不解;四者、犯道行;五者、不受佛嚴教。五善依他人,不相嫉者,好意解(一);解意,不隨亂(二);自意解(三);天下等意行(四);後來者與眼(五)。”
  佛說如是。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彼時,佛告比丘:“諸畏是謂爲欲。比丘!謂諸苦是謂爲欲。比丘!諸病是謂爲欲。比丘!諸結是謂爲欲。比丘!諸瘡是謂爲欲。比丘!諸染泥是謂爲欲。比丘!諸著是謂爲欲。比丘!諸墮母腹中是謂爲欲。
  “比丘!何以故諸畏爲欲?用世間癡人爲貪欲所泆,爲貪欲所縛,用現世不得脫諸畏,後世亦不得脫。比丘!以是故,諸畏爲欲。
  “比丘!何以故諸苦爲欲?用世間癡人爲貪欲所泆,爲貪欲所縛,用見世不得脫諸畏,後世亦不得脫。比丘!以是故,諸苦爲欲。
  “比丘!何以故諸病爲欲?用世間癡人爲貪欲所泆、所縛,用現世不得脫諸畏,後世亦不得脫。比丘!以是故,諸病爲欲。
  “比丘!何以故諸結爲欲?用世間癡人爲貪欲所泆,爲貪欲所縛,用現世不得脫諸畏,後世亦不得脫。以是故,諸結爲欲。
  “比丘!何以故諸瘡爲欲?用世間癡人爲貪欲所泆,爲貪欲所縛,用現世不得脫諸畏,後世亦不得脫。比丘!以是故,諸瘡爲欲。
  “比丘!何以故諸染泥爲欲?用世間癡人爲貪欲所泆,爲貪欲所縛,用現世不得脫諸畏,後世亦不得脫。比丘!以是故,諸染泥爲欲。
  “比丘!何以故諸著爲?用世間癡人爲貪欲所泆,爲貪欲所縛,用現世不得脫諸畏,後世亦不得脫。比丘!以是故,諸著爲欲。
  “比丘!何以故諸墮母腹中爲欲?用世間癡人爲貪欲所泆,爲貪欲所縛,用現世不得脫諸畏,後世亦不得脫。比丘!是故,諸墮母腹中爲欲。”佛以說是,從後說絶:
  “畏、苦、病、結、瘡是謂爲欲,癡人爲是所縛已,可色從後墮母腹中,上頭所說。比丘正意已,知莫離諸畏,爲深黠人度彼,當觀世間生老行展轉。”
  時,佛如是說。
  “瘡有八輩:一爲疑瘡,二爲愛瘡,三爲貪瘡,四爲瞋恚瘡,五爲癡瘡,六爲憍慢瘡,七爲邪瘡,八爲生死瘡。”
  聞如是:
  一時,佛在舍衞國,行在祇樹給孤獨園。佛便語比丘,比丘至,佛便說是譬喻:“比丘!人有腫之歲,若干歲聚,便爲所腫九孔、九痛、九漏,從所孔、所漏、所滴、所走,但爲不淨出,但爲不淨走,眞惡、難惡出流走腫。比丘!爲是身四因縁,名是四因縁身者,爲九孔、九痛,爲九漏,從所漏、所滴、所走,但爲不淨出,但爲不淨流,但爲臭惡出流走。如是,比丘!爲因縁腫,可慚、可怖、可畏、可學,如是比丘!”
  佛說如是,比丘受行歡喜。
  聞如是:
  一時,佛在王舍國鷄山中,佛便告比丘:“人居世間一劫中生死,取其骨藏之不腐、不消、不滅,積之與須彌山等;人或有百劫生死者,或有千劫生死者,尚未能得阿羅漢道泥洹。”
  佛告比丘:“人一劫中,合㑹其骨與須彌山等,我故現其本因縁。比丘!若曹皆當拔其本根,去離本惡,用是故,不復生死;不復生死,便得度世泥洹道。”
  佛說如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Discuz! X

GMT+8, 2025-7-1 15:12 , Processed in 0.02669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