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8699|回复: 6

破相论

[复制链接]

46

主题

205

帖子

783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783
发表于 2021-2-9 20:44: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诗意 于 2021-2-9 23:25 编辑

    宽子 :今天聊一聊破相论,这是我自己认为很重要的论文,也是给我们无漏正法的一个指引,达摩祖师 破相论

    宽子 :【问曰】:若复有人志求佛道者,当修何法最为省要?
【答曰】:唯观心一法,总摄诸法,最为省要。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宽子 :我们有了基础正见,我们就可以看看破相论,我们修行,最重要的,是心,心,是一切的根源,祖师比喻,就好像大树,大树有树枝,树叶,有开花结果,你栽了树叶,各种果实,砍了树枝,它都不会死,但是树根死了,其他就灭了,我们的心,就好像树根,是一切的根源

    宽子 :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宽子 :所以修行,是从心里下功夫,各种喜怒哀乐,七情六欲,都是因为从心起,就好比我们想这个树死掉,你不懂从根下手,就好比铲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

    宽子 :【问曰】:云何观心称之为了?

【答曰】: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宽子 :为何观心可以解脱,这个观心,我们不要随便先下定论,我们看完整个论文,才能了解祖师说的,观心的意思

    宽子 :菩萨摩诃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了四大五阴本空无我;了见自心起用,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

    宽子 :菩萨勤于行修行的智慧,修行的正法,这个是知而能行,行深入道,四大苦空,五阴无我,了见自心起用,如何了见?,十二因缘是了见自心起用,知道五阴,四大的集聚

    宽子 :清楚,明白,才能叫了见,自心起用,有很多种,三事和合,是自心起用,色,受,想,行,识,是自心起用,所以牵扯到十八界的认识,五蕴,四大,的各种基础知识

    宽子 :这就是我们为何说,所有的,都需要基础正见,没有基础,经文你看不下去,因为你不懂它说什么,更谈不上觉悟

    宽子 :有二种差别。云何为二?一者净心,二者染心。此二种心法,亦自然本来俱有;虽假缘合,互相因待。净心恒乐善因,染体常思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

    宽子 :这个分两种心,净心,染心,我把它分的更容易看懂,那就是六根攀缘心,六根不攀缘心,那么我们的心,六根,本来具有,净心是没有苦恼,没有攀缘,所以是喜乐自在,染心,是攀缘之心,所以是有染,,产生各种烦恼恶业,轮回恶业,若不受所染,则称之为圣。

    宽子 :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宽子 :遂能远离诸苦,证涅槃乐。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体故。

    宽子 :我们看看十二因缘,说的无明,这个无明,就是染心的障碍成果,就好比金子埋在土里,在山里,如果不开山劈石,你不知道里面有金子,不过滤,不去熔化,你提炼不出来真金,我们无明里面一样

    宽子 :本来有不生不灭真性,十地经云:‘众生身中有金刚佛性,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这个我们禅定,能摸到一点这个 体明圆满,犹如日轮,这个我们先不去说,但是我们不能去金店说,老板,我捡到一块石头,估计里面有金子,你给看看值多少钱

    宽子 :会被人哄出去,所以我们自身的金刚佛性,也需要提炼,轰出去,错字,若堕染心,造业受其缠覆,则名之为凡,沉沦三界,受种种苦,就好比金子混在泥土里面,一直打滚,永远不见天日,不被人发现他的光芒

    宽子 :我们的真性被染也一样,所以我们一直轮回,在三界打滚,时而天界,时而地狱,金子被混了,那就是很平凡了,被踏在脚下,被人忽略,所以我们的佛性被染,就会被轮回踏贱,受种种苦

    宽子 :只为五阴重云所覆,如瓶内灯光,不能显现。,被五蕴所覆盖,被攀缘所染,就好比在瓶子里面的灯光,被遮掩光芒,又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无明覆故,不得解脱。无明覆盖,无知,不知

    宽子 :所以我们每天看一点经文,让我们变成渐知,渐明,就好比灯光,慢慢脱离瓶子,我们时常在经文里可以看见,比丘听佛陀讲法,法眼净,证果,所以我们从这些可以知道,认知的重要

    宽子 :没有佛陀讲法,比丘们不懂,我们没有看佛经,我们也会一样不懂,无明,需要精进学习,才能明了,无明覆盖,我们就不得解脱

    宽子 :佛性者,即觉性也。但自觉觉他,觉知明了,则名解脱。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

    宽子 :观心,觉,自觉,觉他,我贪心,我有没有觉得呢?我起嗔恨,会不会不自觉,我打个简单的比方

    宽子 :我们讲抽烟,抽烟危害健康,抽烟危害健康,甚至标明在香烟盒子上面,所以我们看不懂,为何抽烟的人不能觉,从这个,我们可以看见,这个觉,需要很行深,需要修行去深入觉知,觉察

    宽子 :否则你一手拿着香烟抽,一手拿着香烟盒,写着,抽烟危害健康,我们说心很容易,但是说觉,就很难了,需要练习,需要四正勤,需要三十七道品,需要二甘露门

    宽子 :故知一切诸善,以觉为根;因其觉根,遂能显现诸功德树。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观心,可名为了。所以觉悟,是八风吹不动,能知能行

    宽子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答】: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宽子 :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上面我们说了,觉就是涅槃的功德,那么无明之心,还没明了之前,我们依何为根据,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

    宽子 :无明无知,就会产生各种轮回,苦恼,喜怒哀乐,千千万万头绪,千千万万念头,千千万万轮回,但是这些都是,从三毒来,以三毒为根本根据,贪,嗔,痴,我们看看,我们说禅宗,达摩祖师

    宽子 :他把基础根本,说的多详细,不是光是心传心,拈花一笑而已,更何况,大迦叶尊者的拈花一笑,是经过了头陀第一的头陀行

    宽子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

    宽子 :这个三毒,好比大树,虽然只有一个根源,但是却很多树叶,分支,生各种各样姿态,果实,种种,越来越壮大,这个比喻,就是说我们的心,虽然只有一个,但是却生出三毒,生出各种各样善恶业,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没有穷尽的念头,没有穷尽的业

    宽子 :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

    宽子 :这里开始,祖师开始慢慢给扩展,我们的三毒,是怎样来的,这个是谁的功劳,这就是我们的心借助六根去攀缘吸取,成就三毒,所以我们学十八界,了解六根,了解三事和合,眼睛去看,有境相可看,有可思量的心

    宽子 :眼根,色尘,眼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根,色尘,眼识,三种结合,我们叫三事和合,才能成就三毒,十二处,六入,说的,都是六根

    宽子 :
眼为内处。色为外处。
耳为内处。声为外处。
鼻为内处。香为外处。
舌为内处。味为外处。
身为内处。触为外处。
意为内处。法为外处。
比丘。是名十二处。

    宽子 :
眼界 色界 眼识界。
耳界 声界 耳识界。
鼻界 香界 鼻识界。
舌界 味界 舌识界。
身界 触界 身识界。
意界 法界 意识界。
比丘。是名十八界。

    宽子 :大家看看这个,很好记,六入,就是说六个入口,就是我们的六根,一目了然,大家可以收藏起来,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

    宽子 :今天时间关系

    宽子 :先聊到这

    宽子 : 明天继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898

帖子

298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84
发表于 2021-2-13 21:26:5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本帖最后由 阳光 于 2021-2-13 22:03 编辑

宽子:经文就是文言文,不是白话文。我们接着聊昨天的经文。

宽子: 昨天聊的破相论,好像还有师兄看不懂,大家可以现在问,如果没有问的,我就继续了,我复习一下。

【问曰】:何一法能摄诸法?
【答曰】:心者万法之根本,一切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则万法俱备;犹如大树,所有枝条及诸花果,皆悉依根。栽树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树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故知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

【问】:上说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觉为根,未审无明之心,以何为根?
【答】:无明之心,虽有八万四千烦恼情欲,及恒河沙众恶,皆因三毒以为根本。其三毒者,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宽子: 昨天有师兄说,不明白树根什么意思。树根,就好比我们的心,心产生各种妄想,就好比树枝,树叶,果实五花八门。

宽子: 如果说修行要去掉妄想,不懂方法,就好比我们去砍树枝,灭树叶,树是不会死的,灭了过后又长回来,唯有灭掉树根,树才会死。这个只是比喻,不是叫我们灭掉心。这个比喻,就好比说我们要从源头下手,心扩展各种妄念,我们就先束缚自己的心,让它不散乱。

宽子: 观呼吸这些就是,制心一处,让它先集中,不会散乱,因为我们的念,是不会停止,所以先让它有所住处。

宽子: 但是我们要做到制心一处不容易,因为各种习惯,习气,所以佛陀先说戒,自己立心改过习惯,不好的习惯,容易让心散乱,好的习惯,才会让人平静。比方说,我行善,我的欲望减少,恐惧减少,这就是佛教的善,那是为了解脱的帮,不是为了善而善,目标是清晰的,不是为了健康,财富,这种善,才能化为慈心,慈行。

宽子: 我们回看刚才的问题,大迦叶尊者,拈花一笑,那是无染,无染就不需要言语,所以大家都会心一笑,但是尊者是经过头陀行的锻炼,各种断身见,才能到达如此地步,不是没有通透无碍,可以做到的。

宽子: 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诸恶。犹如大树,根虽是一,所生枝叶其数无边。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诸恶业百千万亿,倍过于前,不可为喻。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

宽子: 我们知道,心是恶缘,三毒心,也是一样,前面说了,要从根下手,所以我们看看这个根本,顺藤摸瓜,看看这个心受了什么污染,从哪进来,那样我们就可以发觉,心是连接六根,心所得到的一切讯息,都是六根给的,我们的感觉器官,就好像电视一样,需要天线来接收讯号,天线没了,就看不到画面。所以我们的六根,也叫六入,六个入口,进入心的入口,六个天线,你看,这样我们看见了,我们就可以说,堵死入口,不就完了,但是堵死也不行,堵死了,也会一片黑暗,那么心没有光明,身体先死,心一样会换个代替,所以六根必须是敞开的,如何做到,六根敞开,心有光明,而又不被污染,我们看一段六祖坛经。

宽子: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

宽子: 我打个比方,我们时常说,左耳进右耳出,心没有装上,那样我们的身体一样生活,但是却没有什么停留在身上,因为左进右出。

宽子:  如是三毒心,于本体中,应现六根,亦名六贼,即六识也。由此六识,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

宽子: 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如果我们把这些进出的境,都捉取了,左耳进,不在右耳出了,半路被心拦截,就能成恶业。所以我们生活,我们知道,我们必须用上六根,这里说的,就是六门大开,而能不染不取,不着不缚,如果左进右出,那是不入心,不是门关上,一切就变成过客了。

宽子:  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所以这个不半路拦截,不容易做到,你坐在旋转寿司餐厅上,一盘一盘的美食在面前转过,能不能忍住不拿下来吃?就好比如此,各种美好的,不美好的,能不能不去干预,所以我们首先要清楚,不是堵死六根,不是不往来,所以有句话叫,不迎不拒,左耳进右耳出,就没有心什么事了,不需要迎接,也不需要拒绝你进来。

宽子:  出入诸根,贪著万境,能成恶业,贪著,那是捉取了,贪心起了,贪著万境。

宽子: 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一个是不染万境,这就是区别,六根虽有见闻觉知,所以我们知道,六根还是有见闻觉知的,贪著万境,能成恶业,障真如体,故名六贼,障真如体。贪了,入心了,就障碍真性,真如体。

宽子: 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六贼,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宽子: 三毒六賊,变成了三界六道,惑乱身心,沉没生死,轮回六趣,受诸苦恼,我们捉取入心了,心就会把它循环反应,因为被各种所蛊惑,惑乱,好不好,心都给他加工来适应身体,因为身给他错误讯息,他就会反应错误,无明不能自主。

宽子: 犹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绝,乃能弥漫,波涛万里。就好比江河的水,只是从山上的各种小泉水集合,但是却能流万里,一直不绝,我们所集聚的三毒也一样,可以一直轮回不息

宽子: 若复有人断其本源,即众流皆息。求解脱者,能转三毒为三聚净戒,转六贼为六波罗蜜,自然永离一切诸苦。

宽子: 从根本,转三毒心为三聚净戒,转六賊为六波罗蜜,什么是三聚净戒,下面就会有说。

【问】:六趣三界广大无边,若唯观心,何由免无穷之苦? 【答】:三界业报,唯心所生;本若无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业轻重,受报不同,分归六处,故名六趣。

宽子: 我们时常说,一切唯心造,三毒,才会产生三界,贪为欲界,嗔为色界,痴为无色界,所以我们行善,没有去掉三毒,一样是轮回的,因为没有解脱知见,不是说好人就没有三毒无明。


【问 】: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曰】: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宽子: 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众生不明白正因,什么是正因?轮回,苦,的真正原因,不懂如何是轮回,如何是解脱,所以我们不学佛,学做好人,为何呢,因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害怕痛苦,那么就需要善良,大家合作定下法律,规矩,让大家有善恶分别,因为善,我们才不会害怕恐惧,大家都善良,才不会来我家抢钱,所以我们的善,自然就会产生,因为都有感觉会痛苦,但是却不懂如何真正解脱苦,所以才会迷心修善,所以我们学佛,不只是迷心修善而已,也要有正见基础,懂解脱之道,受报时候,才流泪痛哭。

宽子: 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善,生三轻报,在天上人间,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

宽子: 天,人,阿修罗,这个算好的轮回,比较轻报,但是一样在轮回里面,死后,还是会堕落,所以我们修十善五戒,如果不懂解脱之道,一样是痴迷在轮回的。

宽子: 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宽子: 接下来就是三重报,饿鬼,地狱,畜生,所以我们看看,贪也有轻重之分,贪善,那是好报,贪恶,那是恶报,但是一样在轮回里面,一样在迷中,不是天人了,就有所开悟解脱,所以我们看佛经,一样看到天人来找佛陀请法,这也是为何说善和慈,是有区别的。

宽子: 慈悲,这两个字,是用在解脱轮回上,你给人解脱轮回,带领别人解脱,你有慈悲心,你给人钱,工作,健康,和解脱无关,没有解脱的目的,那就是善良了,我们学佛,一定要懂,分清楚,自己也要懂解脱之道,自己不懂,那么也没法和别人说解脱之法,那你只好行善了,佛陀说善也是正见,不过只是有漏的正见。慈悲,那是无漏的正见。

宽子: 一个漏进轮回,一个无漏于轮回。所以很多善人,但是不懂佛法,我们可以的话,就要给他们说无漏法,这是慈悲。

宽子: 各种外道,不懂解脱,因为那都是天,人,善法,在天上享福,乐不思蜀。

宽子: 我们今天,先聊到这,明天我们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898

帖子

298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84
发表于 2021-2-14 16:25:1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阳光 于 2021-2-14 16:46 编辑

宽子:我们继续昨天的破相论。
宽子:这部达摩祖师的论文,对我们树立正见,是个很重要的指引。

【问】:云何轻重分之为六?
【答曰】:众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轻趣。云何三轻趣?所谓迷修十善,妄求快乐,未免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爱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执有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罗趣。如是三类,名三轻趣。云何三重?所谓纵三毒心,唯造恶业,堕三重趣。若贪业重者,堕恶鬼趣;嗔业重者,堕地狱趣;痴业重者,堕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轻,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业由自心生,但能摄心,离诸邪恶,三界六趣轮回之苦,自然消灭离苦,即得解脱。

宽子:昨天说过,三轻,三重报。天,人,阿修罗。饿鬼,地狱,畜生。所以我们力小,先把自己的各种纠正,起码不堕三恶道。树立正见,正智。就好比佛陀说的,树如果向着东方生长,它就会斜向东方,倒向东方,越向着,越长大,那么力量就越大。

  宽子:这就好比我们之前说的感召,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我们心里越想着什么,就感召什么。我们慈悲,乐观,一心解脱,那么就会趣向解脱,感召正法,正护念,也就会跟随。  

【问曰】: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
【答】:佛所说言,无虚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汉名不可数。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恶念,于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盖,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恶之心,云何名为解脱?今若能转贪嗔痴等三毒心,为三解脱,是则名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宽子:如佛所说,我于三大阿僧祇劫,无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说,唯只观心,制三毒,即名解脱?

  宽子:这里又问了,佛不是说过,我们渐渐修行,经过三大劫,才能成佛吗? 为何你说观心,制三毒就可以解脱呢?

宽子:祖师回答说,佛不会说谎。三大劫,就是我们的三毒心。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会是一个劫。为何那么说呢?

宽子:一一念中,皆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数也,故言三大阿僧祇。

宽子:我们看看我们的生活,好的,坏的,天天制造。每个好坏的因缘果报,可以带领我们很多世,才会成熟。

宽子:比方说,我杀人了,但是这个报应,可以一百世后,才报应我身上,也可以是一千世,万世。我们的念头可以制造无穷无尽的因缘果报。为何呢?

宽子:因为我们无明心,三毒就会扩展。比方说,我们掉进粪池里面。我们如果不出来,在里面不停一直洗刷自己,这里洗,那里脏,那么我们的重复,就会无穷无尽,每次碰到不一样的脏,根据你的动作,你手动的多了,那么手比较脏,这个就是和我们在三毒心里一样。

宽子:末世众生愚痴钝根,不解如来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说,遂言成佛尘劫未期,岂不疑误行人退菩提道。

宽子:所以我们如果觉醒,想跳出粪池,会不会说,必须洗了三千年,三万年的自己,不需要,你只需要认清这个是粪池,你就会找往上解脱的路,然后往上爬,要有力气,懂自己是在粪池。我们起贪心,嗔心,痴心,那就不是想出离。我们看看一段顿悟入道要门论。

问:云何为禅?云何为定?
答: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八风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是名八风;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何以故?菩萨戒经云: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得如是者,即名解脱,亦名达彼岸、超六度、越三界、大力菩萨、无量力尊,是大丈夫。

宽子:八风,三毒。定者,对境无心。我们看看定,定要做到八风吹不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转三毒,可以慈悲喜舍。这些成就的圣人,都有很多这种魅力,我们看看慈经,就有说。  

《慈经》 善于行善并希望内心安详的人应当培养这些特质: 他必须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顺、温和,以及谦虚。 能够知足并且容易被护持,生活少务、简单。善护诸根,谨慎、不轻率,亦不贪恋眷属。

宽子:为何呢?因为心中没有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以能自然散发慈悲。因为觉悟,所以能无生法忍。

  宽子: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随它白干了,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密,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

宽子: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所以我们说我们开悟了,对照上面的,看看自己有没有这种品质,这就很容易知道了,顿悟,能不动,顿除攀缘,顿转三毒,那才叫顿悟。

宽子:他必须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顺、温和,以及谦虚。而不是自己没有往上爬,幻想自己解脱粪池,往上看,向往而已,自己不行动 。

宽子:若得如是定者,虽是凡夫,即入佛位  。

宽子:云何为顿悟? 答: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

问:从何而修? 答:从根本修。 云何从根本修? 答:心为根本。 云何知心为根本? 答:楞伽经云: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

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

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经云: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

佛名经云:罪从心生,还从心灭;故知善恶一切,皆由自心,所以心为根本也。若求解脱者,先须识根本;若不达此理,虚费功劳,于外相求,无有是处。

禅门经云: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顷,即证菩提。  

宽子:问:从何而修?答:从根本修。

  宽子:遗教经云:但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宽子:问:夫修根本,以何法修? 答:惟坐禅,禅定即得。禅门经云:求佛圣智,要即禅定;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

  宽子:惟坐禅,禅定即得。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善根。 这个是给大家参考。我们就先不扩展。  

【问】: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答】: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宽子:菩萨摩诃萨由持三聚净戒,行六波罗蜜,方成佛道;今令学者唯只观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宽子:菩萨修三聚净戒,行六度,才能成佛,现在只说观心,不修戒行,能成佛吗?其实这里他把三聚净戒,和心分开了问。观心,观的,就是三毒心,三毒约束了,也就是修戒行,楞严经说,摄心为戒。

宽子:三聚净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无量善聚。聚者会也,无量善法普会于心,故名三聚净戒。

  宽子: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胡名波罗蜜,汉名达彼岸,以六根清净,不染六尘,即是度烦恼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罗蜜。

宽子:所以我们这里看的,都是棒打源头,什么意思呢?心,是源头。六根,是源头。也就是说,我们扩展烦恼的主宰,无明于轮回的主角,就是心,还有六根 。

宽子:六波罗蜜者,即净六根也。六波罗蜜,也叫六度,那就是,布施,持戒,精进,忍辱,禅定,般若。但是这个六度,我们要带上解脱知见,我们不能光布施,不懂正见,不知为何,不知和解脱有什么关系,我们下面看看祖师怎样说度。  

【问】: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
【答】:佛所说是真实语。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净戒。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则知所修戒行不离于心,若自心清净,则一切佛土皆悉清净。故经云:心垢则众生垢,心净则众生净;欲得佛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也。三聚净戒自然成就。

宽子:如经所说;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岂不文义有乖也?

  宽子:三聚净戒者,誓断一切恶、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众生。  

宽子:这里也有点像我们现在修行的人,很多人自己学了一点,就说我要度众生了。祖师却说,我们要制自己的三毒心。

  宽子:我们说度众的时候,我们自己先要具备慈悲喜舍的能力。  

宽子: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因中修行时,为对三毒,发三誓愿,持一切净戒。对于贪毒,誓断一切恶常修一切善;对于嗔毒,誓度一切众生;故常修慧;对于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宽子:诸恶消灭,名为断。以能持三聚净戒,则诸善具足,名之为修。以能断恶修善,则万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济群生,故名解脱。  

宽子:自己断贪,就是修一切善,自己断嗔,就是度一切众生,自己修慧,就是断一切痴迷,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种净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我们能转三毒成为三聚净戒,那就是解脱。  

宽子:接下来,我们就能看到,刚才说的六度  。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答】: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宽子:六波罗蜜,六度,如何才是正修,可以符合解脱,又六度者,其义如何?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

宽子:比方说,我们布施,我们如果去攀缘,那就是符合轮回,不符合解脱,因为带有贪爱,妄念,各种起心,为何呢?六根攀缘了。我布施给你,我是好心,你还不领情,这些就是不符合解脱的布施,因为自己忘记了正见解脱,这个在金刚经就有说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宽子: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宽子:这就是涉及六根,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六根的十二处,内处和外处。所以我们明白了这些,看金刚经一点都不难。

  宽子:菩萨布施,如果符合六根不攀缘,没有三毒心,那就是能涅槃成佛,所以没有比成佛更大的福德。

宽子:“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宽子: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宽子:所以时常说,都摄六根,摄心一处。这就是我们需要观呼吸,念佛等等,来摄心一处,培养自己对六根的自制能力。

  宽子:“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宽子:身相,是怎样来的,六根攀缘来的。所以去三毒,六根不攀缘,符合成佛,那么自己就是觉悟成就,自己就见性,自己就是如来,既见如来。而不是说,用眼睛看见如来。六根不攀缘,何来眼见。

  宽子:“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宽子:所以我们用六根不攀缘,达摩祖师说的修六度法来对照金刚经,就清楚明了,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

  宽子: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所以不能以色身见,能有所见,就是自己有所攀缘。我们学的各种基础,都是为了我们的基础扎实。然后对我们自己的心,六根,都有所了解。那么修行,才会有方向,才能踏实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宽子:这些看似深奥的经文,说的,都是一些了义,就是说,你有基础,这些都很容易明了 。

宽子:今天先聊到这,我们明天继续。  

宽子:大家都可以反复看看这些经文,思惟,改过,都摄六根,即是忏悔,忏悔是平和的,是自己散发慈悲的,不是沉醉在后悔里,慈经多念,就是忏悔 ,自己的一切,就在当下而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898

帖子

298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84
发表于 2021-2-14 20:31: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阳光 于 2021-2-14 21:07 编辑

宽子:我们继续昨天的破相论 。
【问曰】:如经所说,六波罗蜜者,亦名六度;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净,名波罗蜜者,若为通会。又六度者,其义如何?
【答】:欲修六度,当净六根,先降六贼。能舍眼贼,离诸色境,名为布施;能禁耳贼,于彼声尘,不令纵逸,名为持戒;能伏鼻贼,等诸香臭,自在调柔,名为忍辱;能制口贼,不贪诸味,赞咏讲说,名为精进;能降身贼,于诸触欲,湛然不动,名为禅定;能调意贼,不顺无明,常修觉慧,名为智慧。六度者运也,六波罗蜜喻若船筏,能运众生,达于彼岸,故名六度。   【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  
【答】: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经其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挬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宽子:我们看看这个经文  。

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

  宽子: 佛陀也曾经喝牛奶,来维持身体。

  宽子: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

  宽子: 就好像我们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各种来维持身体  ,我们饿了,我们需要吃,我们对对世间的各种需求  。就好像前两天说的,我们在世间生活,但是我们有不一样的智慧和正智  ,我在社会,我有家庭,工作  ,但是我念念不忘佛法正见,摄心安稳  ,所以生活就不一样了  ,有佛法的生活,是自在无碍的  ,就好像以上 , 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

  宽子:我们拥有正法一样  , 因为摄心不忘  。 我们吃饭,吃的是清净解脱  。 就好像我们去旅游,我们心情愉快,吃的饭,都很香  ,但是我们心情很坏,那么饭也会不好吃  。 所以佛陀喝的牛奶,那是清净的法乳  ,无染自在而喝  ,这个也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  ,很多人懂很多佛法,但是却做不好  ,为何呢?

  宽子:不敌习气  , 贪爱  , 所以你的心,是有染,轮回  , 喝的牛奶,吃的饭,都是贪欲  ,一举一动,都是贪,嗔,痴  ,做事决心不大  ,所以自己的最爱,都不能放下,舍不得  , 这个不需要问别人,或者表现出来。

  宽子:比方说,我去妓院弘法  , 各种各样的批评会出现  ,那么我只问自己的心,自己的安稳  , 我的觉知,正见,是那样的,我的目的,是希望所有的人,解脱轮回  , 那样就只够了。  

宽子:相反的,我说自己觉悟了  ,待人接物,处处表现三毒  , 自己问自己,都不好意思  , 内心不能对境不迷  , 那么自己说再多,自己也对不起自己  , 所以修行,不需要别人证明自己,也不需要自己去证明给别人看  ,自己证明给自己看 ,自己不骗自己,因为唯有自己最懂自己  。 所以,修行,生活,都是自己的事  ,与他人无关,不要去改变别人,改变自己。

  宽子:我生活,不是因为老公好了我才好  , 我自己做好自己与老公无关  ,因为黄泉路上不相逢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所以我们抱着慈悲的态度,认真生活,对自己负责。

  宽子: 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于法不修行,多闻亦如是。

宽子: 我们批评别人,就好像数别人的钱 ,和自己无关  ,我们说了很多,但是自己不修行  ,就好像我在银行上班,只是帮人数钱,这些钱全不是自己的  ,我们生活上,时常说,为了家庭,自己很辛苦  ,其实是自己有所期待 。

宽子: 比方说,我种花,很辛苦,为了以后看花  , 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种花的动作,本来就不需要  。 我们解脱轮回,需要带上花吗?   但是我们没有这个觉悟  ,所以你有所求,就会无明无知。

  宽子:但是,如果换一种方式种花,又不一样  。我种花,是因为生活别人的需要,我不需要着急,开不开花,也无所谓,我心情是自在轻松的,因为我解脱,不需要花  , 这种摄心安稳,变成了一种自在的人生  。但是,我们本身的安稳,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气质。

  宽子:善于行善并希望内心安详的人应当培养这些特质:  他必须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顺、温和,以及谦虚。  能够知足并且容易被护持,生活少务、简单。善护诸根,谨慎、不轻率,亦不贪恋眷属。  

宽子: 所以我们说自己行了,有没有符合这些条件  ?有没有慈悲喜舍  。不是说本来无一物,而自己还是一样的那么贪嗔痴  , 所以我们在生活上,要用上佛法 ,用不上,没力气的时候,要多给自己练习,思惟  ,自己骗自己的空幻,不能帮助自己的三毒 。

宽子:就好像我们看视频,介绍了各种游泳方法和姿势,自己背的熟练  ,怎么跳下水去,自己就不行,一会就淹没了  , 这个就好比没有基础正见的师兄  ,看了金刚经,说自己明白不染万境  ,却无法做好  , 这就是佛陀喝的清净法乳,我们喝不上。

  宽子: 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  宽子2020/10/2714:40:30 三聚净戒,六波罗蜜。

  宽子:摄心为戒  ,有师兄问刚才的说的万空歌  ,我给大家贴出来 。

宽子: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   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墜為誰功;   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   權也空,名也空,轉眼荒郊土一封。

  宽子:还有几个版本,大家可以自己找找  , 万空歌 。

宽子: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 。

宽子:这就是佛陀的身体喝牛奶,但是法身不染不着  ,金刚不坏之身。

  宽子:我们种花,却不攀缘,我们对家人和气,爱家人,却不被爱所染  。这就是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 这个维摩诘经,也会有一段解说  ,这个也是我时常比喻的一段 。

宽子: 佛告阿难:‘汝行诣维摩诘问疾。’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昔时,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我即持钵,诣大婆罗门家门下立。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阿难!何为晨朝,持钵住此?”我言:“居士!世尊身小有疾,当用牛乳,故来至此。”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佛身无为,不堕诸数。如此之身,当有何疾?时我,世尊!实怀惭愧,得无近佛而谬听耶!即闻空中声曰:“阿难!如居士言。但为佛出五浊恶世,现行斯法,度脱众生。行矣,阿难!取乳勿惭。”世尊!维摩诘智慧辩才,为若此也,是故不任诣彼问疾。”

宽子:阿难因为佛陀生病,去取牛奶  , 但是维摩诘却责骂阿难  ,说他丢人 。

宽子:维摩诘言:“止止!阿难!莫作是语!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默往阿难,勿谤如来 。

宽子: 如来身者,金刚之体,诸恶已断,众善普会,当有何疾?当有何恼? 佛陀是金刚之体,怎会有病,怎会有苦恼  , 你那样说,别给别人听见笑话 , 别诽谤佛陀  。

宽子: 勿谤如来,莫使异人闻此粗言;无令大威德诸天,及他方净土诸来菩萨得闻斯语。阿难!转轮圣王,以少福故,尚得无病,岂况如来无量福会普胜者哉!行矣,阿难!勿使我等受斯耻也。外道、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宽子: 梵志,若闻此语,当作是念:何名为师?自疾不能救,而能救诸疾人?可密速去,勿使人闻。

  宽子: 给别人听见,别人会想,当什么佛陀,自己还生病不能自救,如何救人  ,阿难你一边去,别说这话给别人听见  。

宽子: 当知,阿难!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佛为世尊,过于三界;佛身无漏,诸漏已尽 。

宽子: 诸如来身,即是法身,非思欲身  , 所以我们从这里知道,两种乳的区别  。法身,思欲身的区别  ,我们和觉者的区别  ,我们害怕生老病死  ,觉者无染于生老病死  , 所以可以割肉喂鹰  ,所以雪山大士,可以跳崖求 偈。我们一对比,就知道自己差远去了。

  宽子: 经其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挬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宽子: 法乳,是出自过去诸佛所布施 , 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

  宽子: 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

  宽子: 各种比喻,都是要我们明白,法食,不是一般人间烟火  ,比方我们现在学习的,就是食法乳  , 出自佛陀的养育  ,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宽子:如果我们用心喝了,就能解脱,成就正觉 。

宽子:今天先聊到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2

主题

898

帖子

298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984
发表于 2021-2-15 20:1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宽子:【问】:经云:释迦如来,为菩萨时,曾饮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饮乳,后证佛果,岂唯观心得解脱也?

【答】:成佛如此,言无虚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种,佛所食者,非是世间不净之乳,乃是清净法乳;三斗者,三聚净戒,六升者,六波罗蜜;成佛道时,由食如是清净法乳,方证佛果。若言如来食于世间和合不净牛膻腥乳,岂不谤误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刚不坏,无漏法身,永离世间一切诸苦;岂须如是不净之乳,以充饥渴。经其说,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湿,不食谷麦糠麸,不与挬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金色,言牛者,毗卢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怜愍一切,故于清净法体中,出如是三聚净戒六波罗蜜微妙法乳,养育一切求解脱者。如是真净之牛,清净之乳,非但如来饮之成道,一切众生若能饮者,皆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宽子:这段我们昨天讲过了

宽子:我们跟随佛经,就是饮佛陀的法乳

宽子:接下来的论文,会说我们怎样的正确的知见,去供养佛

宽子:【问】:经中所说,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持斋礼拜,种种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观心,总摄诸行,说如是事,应虚空也。

【答】: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宽子:伽蓝或僧伽蓝(ISO转写:sam̐ghārāma),音译全名僧伽蓝摩。“僧伽”(sam̐gha)指僧团;“阿兰摩”(ārāma)义为“园”,原意是指僧众共住的园林,即佛教寺院。

宽子:佛令众生修造伽蓝,铸写形像,烧香散花燃灯,昼夜六时绕塔行道

宽子:这里的知见,对我们很重要

宽子:因为接下来,祖师会和我们讲解,正确的解脱观念,如何内行

宽子:怎样修寺院,造佛像,烧香,供花,点灯,绕佛,持戒,礼拜

宽子:怎样才算是正见,正礼仪

宽子:正确的解脱知见,来做这些

宽子:佛所说经,有无量方便,以一切众生钝根狭劣,不悟甚深之义,所以假有为,喻无为;若复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

宽子:如果我们只是跟随表面的烧香拜佛,那是不能增进智慧的

宽子:也不会懂解脱知见,不修内行,希望获得福德,无有是处

宽子:言伽蓝者:西国梵语,此土翻为清净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

宽子:造寺院

宽子:造清净地

宽子:我们怎样才算造清净地

宽子:若永除三毒,常净六根,身心湛然,内外清净,是名修伽蓝。

宽子:修自己身上的寺院

宽子:自己清净了,三毒,六根清净

宽子:那么处处清净地

宽子:处处都是寺院

宽子:这叫造寺院

宽子:铸写形像者: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谓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为败坏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铸写真容,凭何辄言功德?

宽子:造佛像

宽子:即是一切众生求佛道也;所为修诸觉行,彷像如来真容妙相,岂遣铸写金铜之所作也?

宽子:我们不是说,摆一个黄金造的佛像,就叫了不起,佛像再庄严,金光闪闪,也和你解脱无关,佛的真身,是该怎样朔造

宽子:是故求解脱者,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镕炼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

宽子:佛像的成就,是造就自己的形象。

宽子:以身为炉,以法为火,以智慧为巧匠,三聚净戒、六波罗蜜以为模样;

宽子:用佛法,去烧掉身见,用自己的智慧,去打造,把自己身上的各种凹凸不平打好,把自己融入六波罗蜜的模样,把自己的三毒刷上智慧的漆,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无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这是造佛像。所以造寺院,造佛像,我们懂了

宽子:接下来,说烧香

宽子: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种:

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

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

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

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

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

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

宽子: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

宽子:这里说的烧香,不是我们家里烧的香,那是有相之香,这里说的,是散发出正法正见之香,无漏正法之香,可以熏走邪恶,熏走各种无明,这个香,该怎样烧

宽子: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

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

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

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

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

宽子: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我们的群规也有。

宽子全体成员 所有成员,必须遵守群规,群规如下:
1 : 文明聊天,不说粗口,不恶言,和谐共处
2 : 不聊政治,或各种过敏话题
3 : 尊重他人,礼貌,和善
4 : 杜绝一切链接,广告,长篇文章,各种募捐,红包
5 : 群里适合的话题为 : 佛法 ,佛经 ,生活遭遇,谈论少欲、知足、远离、离缚、精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6: 本群只学四不坏信,那就是,佛,法,僧,戒,不学一切外道,包括道家,儒家,以及其他宗教,也不讨论外道学说,只依据佛经为准。
7: 占相吉凶,仰观星宿,推步盈虚,历数算计,皆所不应

注明 : 怎样定义为长篇文章,那就是超过了自己手机屏幕为长篇文章,就是一个屏幕不能把文章段的头尾看完为长篇,如果大家要发长篇,请依此分段,谢谢大家。
——来自群管理员(2730826019)的编辑

宽子: 群里适合的话题为 : 佛法 ,佛经 ,生活遭遇,谈论少欲、知足、远离、离缚、精进、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

宽子:这是我们该烧的香,把它烧旺起来。

宽子:如是五种香,名为最上之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珍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得?

宽子:我们要对自己那样烧香,来供养佛。

宽子: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于真如性,普施庄严。此功德花,佛所赞叹,究竟常住,无雕落期。若复有人散如是花,获福无量。若言如来令众生,剪截缯彩,伤损草木,以为散花,无有是处。所以者何?

宽子:持净戒者,于诸天地森罗万像,不令触犯;误犯者,犹获大罪,况复今者故毁净戒,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

宽子:散花者,义亦如是;所谓常说正法,诸功德花,饶益有情,散沾一切。

宽子:说正法,诸功德花,我们在佛前散花,供花,却不知道,处处把佛法的花布施,自己把佛法学好,对别人法布施,这就是供花,散花,不去损害一草一木
,不去采花,伤万物求于福报,欲益返损,岂有是乎?不去伤害花草,为了自己供佛得益,这些都是内行,反省。

宽子:又长明灯者:即正觉心也,以觉明了,喻之为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过去有佛,名曰然灯,义亦如是。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

宽子:接下来说,点灯,就好比我们明了正见,我基础好了,就会照明前路,是故一切求解脱者,以身为灯台,心为灯炷,增诸戒行,以为添油

宽子:身是灯台,心为灯炷,怎样添油呢?,用戒来添,增诸戒行,以为添油,智慧明达,喻如灯火,有戒帮助,那么我们的慧,就会被点亮,明了

宽子:当燃如是真正觉灯,照破一切无明痴暗,能以此法,转相开示,即是一灯燃百千灯,以灯续然,然灯无尽,故号长明。

宽子:有智慧之光,就会照破一起无明,所以佛法一直延续,这叫长明灯

宽子:愚痴众生,不会如来方便之说,专行虚妄,执著有为,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

宽子:我们众生无明,愚痴,因为用各种油灯,去照亮世间的空室,那是无明外求,追逐世间,如果说这样点灯,是供佛,那是荒繆的,如果说,这是依正法,那也是荒繆的。
宽子;遂燃世间苏油之灯,以照空室,乃称依教,岂不谬乎

宽子:所以者何?佛放眉间一毫相光,上能照万八千世界,岂假如是苏油之灯,以为利益。审察斯理,应不然乎!

宽子:为何那样说?佛的眉间的一毫光明,上能照千万世界。那样的点灯,不是佛法的真实利益,所以我们要修内行,多观察

宽子:今天先聊到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6-7 11:00 , Processed in 0.290194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