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诗意

五根五力、五根五力的扩展、大智度论的三十七道品、五受阴、杂阿含50.51经

[复制链接]

46

主题

205

帖子

783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78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0 17:35: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诗意 于 2021-1-22 20:41 编辑

2021/1/15
宽子 :诸觉相是受受阴,何所觉?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复以此受受阴是无常、苦、变易。
    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阴。复以此想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为作相是行受阴,何所为作?于色为作,于受、想、行、识为作,是故为作相是行受阴。复以此行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别知相是识受阴,何所识?识色,识声、香、味、触、法,是故名识受阴。复以此识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诸比丘,彼多闻圣弟子于此色受阴作如是学:‘我今为现在色所食,过去世已曾为彼色所食,如今现在。’
    复作是念:‘我今为现在色所食,我若复乐著未来色者,当复为彼色所食,如今现在。’
    作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色,不乐著未来色,于现在色生厌、离欲、灭患、向灭。
    多闻圣弟子于此受、想、行、识受阴学:‘我今现在为现在识所食,于过去世已曾为识所食,如今现在。

    我今已为现在识所食,若复乐著未来识者,亦当复为彼识所食,如今现在。’
    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识,不乐未来识,于现在识生厌、离欲、灭患、向灭,灭而不增,退而不进,灭而不起,舍而不取。
    于何灭而不增?色灭而不增,受、想、行、识灭而不增。
    于何退而不进?色退而不进,受、想、行、识退而不进。
    于何灭而不起?色灭而不起,受、想、行、识灭而不起。
    于何舍而不取?色舍而不取,受、想、行、识舍而不取。
    灭而不增,寂灭而住;退而不进,寂退而住;灭而不起,寂灭而住;舍而不取,不生系著;不系著已,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
    佛说此经时,众多比丘不起诸漏,心得解脱。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我卑下种子,封滞五转七,
    二系著及觉,三世阴世食。

宽子: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五受阴。云何为五?色受阴,受、想、行、识受阴。若沙门、婆罗门以宿命智自识种种宿命,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
    已识、当识、今识,我过去所经。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
    若可礙可分,是名色受阴。指所礙,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礙,是故礙是色受阴。复以此色受阴无常、苦、变易。
   诸觉相是受受阴,何所觉?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复以此受受阴是无常、苦、变易。


宽子:经文,不能抽段来学。要用整个经文的头尾相连。这里开始是说错误。若沙门、婆罗门以宿命智自识种种宿命,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
已识、当识、今识,我过去所经。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

宽子:若沙门、婆罗门以宿命智自识种种宿命,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皆于此五受阴,离不开五阴,就是轮回,是一切苦厄,婆罗门以宿命智自识种种宿命

宽子;算命啊;占卦啊,已识、当识、今识,我过去所经。如是色、如是受、如是想、如是行、如是识。所以外道种种神通宿命,皆由五阴识,因为识不能,
灭而不增,寂灭而住;退而不进,寂退而住;灭而不起,寂灭而住;舍而不取,不生系著;不系著已,自觉涅槃

宽子:各种宿命神通,都是无常,变易,是苦
宽子:若可礙可分,是名色受阴。指所礙,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礙,是故礙是色受阴。复以此色受阴无常、苦、变易。

诸觉相是受受阴,何所觉?觉苦、觉乐、觉不苦不乐,是故名觉相是受受阴。复以此受受阴是无常、苦、变易。

宽子;这里是指色受阴的种种变化;就好比说苦,或名委屈,或名祸害,或名罪,或名逼迫;一样的比喻,所以我们不要被这些名词给迷惑了

宽子:多闻圣弟子于此受、想、行、识受阴学:‘我今现在为现在识所食,于过去世已曾为识所食,如今现在。
我今已为现在识所食,若复乐著未来识者,亦当复为彼识所食,如今现在。’

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识,不乐未来识,于现在识生厌、离欲、灭患、向灭,灭而不增,退而不进,灭而不起,舍而不取。

宽子;被识所食,被识所迷惑,吐食,如是知已,不顾过去识,不乐未来识,于现在识生厌、离欲、灭患、向灭,灭而不增,退而不进,灭而不起,舍而不取。

宽子:有人说消业障,那就是顾过去识,乐于未来识,不于现在识离欲,灭患,所以业消业还有

宽子;消业同时,你在造业,没完没了,忏悔的稀里糊涂,因为针对了某件事,而忽略了其他事,我忏悔我打你,但是我却骂了别人,这算什么?

宽子;我忏悔我骂人了,但是我却不折手段了,,我m忏悔我杀生了,但是我却贪心了.真正忏悔,那是懂五阴,如实知.于现在识生厌、离欲、灭患、向灭,灭而不增,退而不进,灭而不起,舍而不取。

宽子:因为我们离开轮回,不是要把所有的债都需要还清,恒河罪业,你能还清吗?冰块你能砍碎,冰块变成空气了,你能砍碎吗?,所以业,只是你变成冰块的时候,才会受

宽子;但你成为空气,你就不会受了,这就是正见的重要,所以每一个经文,都可以很精彩的正法,只是你有没有看懂,所以外道算命,算的是什么?五阴,算的是轮回

宽子:若沙门、婆罗门以宿命智自识种种宿命,已识、当识、今识,皆于此五受阴,看懂了吗?

宽子:灭而不增,退而不进,灭而不起,舍而不取。阿含经能成佛吗?谁说法华经才能成佛啊,
宽子;自觉涅槃: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就说阿含经成佛,就那么拽,

阳光:开始的经文我没理解是错误的开始,这也是佛陀说了两种对比

宽子:诸想是想受阴,何所想?少想、多想、无量想,都无所有,作无所有想,是故名想受阴。复以此想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宽子;想受阴是无常、苦、变易法。

宽子;自己修行不到,自己也看不到,比方说,宿命通,也有等级,有的只能看到一百年,有的千年 有的万年,有的看到劫难,佛陀那是无碍,就好比算命,能说说几十年就了不起了

宽子;所以五阴那是有限的,五蕴皆空,那才是度一切苦厄,由识所生,皆是无常,是变易,是苦,所以你根据经文学习,别人无法狡辩,你通透了,自然辩才无碍

阳光:五蕴皆空,好难啊
宽子;所以佛陀有说啊,色味,色患,色离,用八正道,在我字典里,从来没有
,一辈子学不好,有十辈子,有百辈子,千辈子

宽子 ,这个正智不动摇,就不会堕恶道,不堕落,就能一直学习,世间各种考研,有爱有恨,有各种七情六欲,但是这个觉知,不能熄灭啊,舍,不受,不贪恋,我们说临终超度,那也要对方不依恋,各种最爱的幻相出现,能不依恋吗?

宽子:能不恐惧吗?爱,和怕,导致你堕落,轮回,做个梦,还流口水,老虎追你,你都不知道自己死了,怎样呢?跑啊,跑去地狱了吧,你不懂你做梦一样的,梦里看见有人开枪,跑吗?跑啊

宽子;你不会说,我做梦,怕啥呢,他又杀不死我,这就是依识,识别是混乱的,就好像你带上玩游戏的眼镜,你会被吓的不行,其实你就在原地折腾,真假,已经被识别忽略了

宽子:我回家了,你们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205

帖子

783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78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0 19: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杂阿含51经

本帖最后由 诗意 于 2021-1-22 20:27 编辑

2021.01.20杂阿含51经
宽子: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坏、不坏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
诸比丘,色是坏法,彼色灭涅槃是不坏法;
受、想、行、识是坏法,彼识灭涅槃是不坏法。”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宽子: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五大国王波斯匿为首,集在园观之中,各作此论:云何为五王?所谓波斯匿王、毗沙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

尔时,五王集在一处,各作此论:“诸贤当知:如来说此五欲。云何为五?若眼见色甚爱敬念,世人所希望;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如来说此五欲,此五欲中何者最妙?为眼见色妙耶?为耳闻声妙耶?为鼻嗅香妙耶?为舌知味妙耶?为身知细滑妙耶?此五事何者为最妙?”

其中或有国王而作是说:“色最为妙。”或有作是论:“声最为妙。”或有作是论:“香最为胜。”或有作是论:“味最为妙。”或有作是论:“细滑为最胜。”

宽子:是时,言色妙者,优陀延王之所说也。言声妙者,优填王之所论也。言香妙者,恶生王之所论也。言味妙者,波斯匿王之所论也。言细滑妙者,毗沙王之所论也。是时,五王各相谓言:“我等共论此五欲,然复不知何者为妙?”
是时,波斯匿王语四王曰:“今如来近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我等尽共至世尊所,问斯义。若世尊有所教敕,当共奉行。”
是时,诸王闻波斯匿王语已,便共相将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波斯匿王以所共论五欲者,具白如来。
尔时,世尊告诸五王曰:“诸王所论各随时宜,所以然者?夫人性行染著色者,睹无厌足,此人于色最妙、最上,无复过者。尔时,彼人不著声、香、味、细滑之法,五欲之中色为最妙。

宽子:“若复有人性行著声,彼闻声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声最妙、最上,五欲之中声最为妙。
“若复有人性行著香,彼闻香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香最妙、最上,五欲之中香最为妙。
“若复有人性行著味,彼知味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味最妙、最上,五欲之中味最为妙。
“若复有人性行著细滑,彼得细滑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细滑最上、最妙,五欲之中细滑最为妙。
“若复彼人心以著色,尔时彼人不著声、香、味、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著声,尔时彼人不著色、香、味、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著香,尔时彼人不著色、声、味、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著味,尔时彼人不著色、声、香、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著细滑,尔时彼人不著色、声、香、味之法。”
宽子;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欲意炽盛时,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欲,贪欲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缘之最为妙。
 若复听声时,所欲必可克,
 闻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声,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复嗅香时,所欲必可克,
 嗅已倍欢喜,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香,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复得味时,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味,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得细滑时,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所欲无疑难;
 彼以得细滑,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宽子:“是故,大王,若言色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色有气味,若色无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色为最妙。然色有过失,若当色无过失,众生则无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色有出要,若当色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色为最妙。
“然复,大王,若言声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声有气味故,若声无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声为最妙。然声有过失,若当声无过失,众生则无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声有出要,若当声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声为最妙。

宽子:“大王当知:若言香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香有气味故,若香无气味者,众生之类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香为最妙。然香有过失,若香无过失者,众生则不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香有出要,若当香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香为最妙。
“然复,大王,若言味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味有气味故,若味无气味者,众生之类终不染著;以其有气味故,五欲之中味为最妙。然味有过失,若当味无过失者,众生则不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味有出要,若当味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味为最妙。
宽子:“然复,大王当知:若言细滑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细滑有气味,若细滑无气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细滑为最妙。然细滑有过失,若细滑无过失者,众生之类则不厌患之;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细滑有出要,若当细滑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细滑为最妙。
“是故,大王,所乐之处,心即染著。如是,大王,当作是知!”
尔时,五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宽子:今天经文简短,所以我结合了增一阿含经一起来聊,因为彼此都有关联,这个是五王经,佛陀都很会利用现有的万事万物说法,五王, 正好讲五欲

宽子:尔时,五大国王波斯匿为首,集在园观之中,各作此论:云何为五王?所谓波斯匿王、毗沙王、优填王、恶生王、优陀延王。
尔时,五王集在一处,各作此论:“诸贤当知:如来说此五欲。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今为汝说坏、不坏法。谛听!善思!当为汝说,诸比丘,色是坏法,彼色灭涅槃是不坏法;受、想、行、识是坏法,彼识灭涅槃是不坏法。”

宽子;如果我们光看这段,我们不能加深印象,所以我们看看一些能让我们深入的经文

宽子:云何为五?若眼见色甚爱敬念,世人所希望;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如来说此五欲,此五欲中何者最妙?为眼见色妙耶?为耳闻声妙耶?为鼻嗅香妙耶?为舌知味妙耶?为身知细滑妙耶?此五事何者为最妙?”

宽子:我们这里说,色是坏法,因为增添色味,造成色患,那么我们的色味,是来自这个五欲,若眼见色甚爱敬念,世人所希望;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我们对治色,也要从根本知道,这里五王就问,五欲里面,那个欲最妙,最有力影响我们

宽子:如来说此五欲,此五欲中何者最妙?为眼见色妙耶?为耳闻声妙耶?为鼻嗅香妙耶?为舌知味妙耶?为身知细滑妙耶?此五事何者为最妙?”
其中或有国王而作是说:“色最为妙。”或有作是论:“声最为妙。”或有作是论:“香最为胜。”或有作是论:“味最为妙。”或有作是论:“细滑为最胜。”这其中五位国王,各有各说,有的说色最妙,有的说声最妙

宽子:是时,波斯匿王语四王曰:“今如来近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我等尽共至世尊所,问斯义。若世尊有所教敕,当共奉行。”
是时,诸王闻波斯匿王语已,便共相将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波斯匿王以所共论五欲者,具白如来。

宽子:他们几个争吵不休,没有答案

    宽子 ;是时,波斯匿王语四王曰:“今如来近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我等尽共至世尊所,问斯义。若世尊有所教敕,当共奉行。
   波斯匿王就告诉其他四王,他说: 佛陀就在不远的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宽子:不如我们过去找佛陀解答,佛陀说的,我们最能信服跟随,五王就去到佛陀住所,请教佛陀

宽子:尔时,世尊告诸五王曰:“诸王所论各随时宜,所以然者?夫人性行染著色者,睹无厌足,此人于色最妙、最上,无复过者。尔时,彼人不著声、香、味、细滑之法,五欲之中色为最妙。

宽子;佛陀告诉五王,那是没有一定的最妙,就是看当时情况,大家是在做什么,如果我们看东西的时候,没有吃,没有听,没有尝,没有触摸,那么当然是色最妙,因为眼睛在看色

宽子 :“若复有人性行著声,彼闻声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声最妙、最上,五欲之中声最为妙。
“若复有人性行著香,彼闻香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香最妙、最上,五欲之中香最为妙。
“若复有人性行著味,彼知味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味最妙、最上,五欲之中味最为妙。
“若复有人性行著细滑,彼得细滑已,极怀欢喜而无厌足,此人于细滑最上、最妙,五欲之中细滑最为妙。

宽子;这就是说,我们当时的受用,各种声音起的时候,当然是声最妙,我在吃东西的时候,当然是味最妙,五欲都是随自己的当时用而各有各妙

宽子:“若复彼人心以著色,尔时彼人不著声、香、味、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著声,尔时彼人不著色、香、味、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著香,尔时彼人不著色、声、味、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著味,尔时彼人不著色、声、香、细滑之法;若复彼人性行著细滑,尔时彼人不著色、声、香、味之法。”

宽子;就看我们的心性,著于何处,比方说,我们听音乐,我们只用到耳朵,主要是你想听音乐,心有所攀缘,我们看看这段佛陀说的偈句

宽子:是时,世尊便说此偈:
“欲意炽盛时,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欲,贪欲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缘之最为妙。
 若复听声时,所欲必可克,
 闻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声,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复嗅香时,所欲必可克,
 嗅已倍欢喜,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香,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复得味时,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所欲无有疑;
 彼以得此味,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若得细滑时,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所欲无疑难;
 彼以得细滑,贪之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从之最为妙。

宽子;“是故,大王,若言色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色有气味,若色无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色为最妙。然色有过失,若当色无过失,众生则无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色有出要,若当色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色为最妙。

宽子;“欲意炽盛时,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欲,贪欲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缘之最为妙。

宽子:“欲意炽盛时,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宽子;这里和我们之前说的六入一样
“是故,大王,若言色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色有气味,若色无味者,众生终不染著

宽子:色味,我们眼睛看见了色,攀缘而有味,然色有过失,若当色无过失,众生则无厌患;我们攀缘了色,就会有过患,我们的五欲都是如此,各个攀缘而有过患

宽子;吃了某些东西生病,听了生气,看了恶心,尝了想吐,触了疼痛,这些都是因为五欲于心著染,而我们也可以分别修行,比方说,观世音菩萨,修耳根

宽子: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著,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香严为上。”

宽子;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

宽子;阿那律陀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初出家,常乐睡眠,如来诃我为畜生类。我闻佛诃,啼泣自责,七日不眠,失其双目。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如来印我成阿罗汉。佛问圆通,如我所证,旋见循元,斯为第一。”

宽子:骄梵钵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有口业,于过去劫轻弄沙门,世世生生有牛呞病。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如鸟出笼,离垢销尘,法眼清净,成阿罗汉,如来亲印登无学道。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还味旋知,斯为第一。”

宽子 :观味之知非体非物,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我不因眼,观见十方,精真洞然,如观掌果

宽子: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宽子:“然复,大王,若言声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声有气味故,若声无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声为最妙。然声有过失,若当声无过失,众生则无厌患;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声有出要,若当声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声为最妙。

宽子;为何从一个感官,就能成就,因为我们心其实一次只用于一个妙处,所以我们从一个妙处成功离欲,那么其他也就一样了,佛陀比喻你打了六个结,第一个解开了,第二个也就一样了,因为是在一根绳子上

宽子:所以楞严经菩萨,都专注一个感官欲望而修,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我得灭心,入三摩地,观味之知非体非物,应念得超世间诸漏,内脱身心,外遗世界,远离三有

宽子:
欲意炽盛时,所欲必可克,
 得已倍欢喜,所愿无有疑;
 彼以得此欲,贪欲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缘之最为妙。

宽子:我们欲意旺盛时候,这个欲是可以克制的,那就是需要我们的各种修行,如果我们可以做到,就所愿没有不能达到的,佛说遗教经里面有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宽子; 彼以得此欲,贪欲意不解,
 以此为欢喜,缘之最为妙。

宽子:佛陀说,你们得到五欲,以为是好,因为贪欲的原意向不能理解,所以你们以此为欢喜,攀缘了,所以说是最妙,“是故,大王,所乐之处,心即染著。如是,大王,当作是知!”
尔时,五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宽子:所乐之处,心即染著。如是,大王,当作是知,修行,我们要有一个根源,比方说,我们学校有各种球类,我只能选一种学,为何呢?能力有限,精力有限,所以五欲,只能从一欲下手,各位菩萨,选一个入门

宽子:所以楞严经各位菩萨出来说自己的修行,都是有一个自己的专业,或观呼吸,或念佛,或观水,观火,观一根,等等,观世音菩萨观耳根,耳听八方,所以千处祈求千处应

宽子;都能听见,耳听八方,所以千处祈求千处应,都能听见

宽子: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声有出要,若当声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声为最妙。

宽子;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声为最妙。

宽子;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获圆通?
 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 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 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 云何获圆通?
 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 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 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

宽子: 精了不能彻,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我们也一样,基础正见不能彻,如何不能明白彻见,而能获圆通呢?

宽子:“然复,大王当知:若言细滑妙者,当平等论之。所以然者?于细滑有气味,若细滑无气味者,众生终不染著;以其有味故,五欲之中细滑为最妙。然细滑有过失,若细滑无过失者,众生之类则不厌患之;以其有过失故,众生厌患之。然细滑有出要,若当细滑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细滑为最妙。
“是故,大王,所乐之处,心即染著。如是,大王,当作是知!”
尔时,五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宽子:若当细滑无出要者,此众生类不得出生死之海;以其出要故,众生得至无畏涅槃城中。五欲之中细滑为最妙。
“是故,大王,所乐之处,心即染著。如是,大王,当作是知!”
尔时,五王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宽子;今天先聊到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205

帖子

783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78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0 19:28: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诗意 于 2021-1-20 19:33 编辑

1.19杂阿含50经
宽子: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尊者阿难曰:“若有诸外道出家来问汝言:‘阿难,世尊何故教人修诸梵行?’如是问者,云何答乎?”阿难白佛:“世尊,若外道出家来问我言   ‘阿难,世尊何故教人修诸梵行’者,我当答言:‘为于色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诸梵行;
   为于受、想、行、识,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教人修诸梵行。
   世尊,若有外道出家作如是问者,我当作如是答。
   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应如是答。
   所以者何?我实为于色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教人修诸梵行;
   于受、想、行、识,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教人修诸梵行。
   佛说此经已,尊者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宽子梵行(梵语:ब्रह्मचर्य,转写:Brahmacaryā,巴利语:brahmacariya),又译为净行,本义是清净的行为、值得称赞的行为,最早源自古印度婆罗门教的梵天信仰,在婆罗门教或印度教中将修行者必修梵行的时期称为梵行期。古印度人认为这些清净的行为受梵天(Brahmā)赞赏,而施行这些行为者将能够投生梵天。这个信仰被佛教接受后,佛教也称呼出家的沙门为梵行者。

宽子阿难白佛:“世尊,若外道出家来问我言‘阿难,世尊何故教人修诸梵行’者,我当答言:‘为于色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诸梵行;
阿难问佛陀,如果有外道来问我如何修行,如何才算清净行,梵行,我该如何回答
宽子我当答言:‘为于色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诸梵行;为于受、想、行、识,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教人修诸梵行。’
           世尊,若有外道出家作如是问者,我当作如是答。
宽子阿难说: 我那样回答对不对,佛告阿难:“善哉!善哉!应如是答。,色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对色修厌,修对色境不贪,离开会轮回的欲望,用八正道去灭尽,学各种解脱知见而解脱。
宽子;对五阴都该如此,为何懂的如此回答,因为学过,有正见基础,就好比我们现在学佛的弟子,别人问,什么才算是佛教的修行,行善积德? 放生?印经?点灯?吃素?,这些都不是

   宽子;为何那样说呢?,因为我们教别人修行,虽然是入门,但是不能给于错的概念,我们要有个正确的概念,不是离开轮回的,都不是学佛的目的,没有解脱的概念,那只是轮回善行
宽子;好人也会轮回成恶人,因为好人也行恶,因为有所作为,我说话不小心,就把他惹急了,他讨厌我,好人有没有不喜欢?有,佛陀说,正见有两种
宽子:有漏正见,和无漏正见,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上说,差别者:“何等为正见?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
宽子;谓正见有二种。有正见,是世、俗,有漏、有取,转向善趣,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世俗的正见,就是有取,有漏,转向善趣,善趣就是说天界,善界,天界享福去了,因为你去行善积德,天界享福完了,再堕落轮回
宽子;因为你也有造恶,而没有修解脱之道,因为你学的,是有漏正见,而无漏正见,就是学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修行,以解脱轮回为方向,无漏,无取,转向了出离苦的边缘,越苦越来越远,到了边缘,一跳就出去了,有正见,是圣、出世间,无漏、无取,正尽苦,转向苦边

    宽子;所以我们告诉别人,不能说学佛就是放生,我们修的一切善,都是以解脱为目的,不是为了上天界,富贵荣华为目的,不是去寺院抢头柱香,抢到了,就一年好运连连,印经,不是为了家里事事顺利,而是为了自己更能懂解脱知见,
宽子;所以我们学过华严经的净行品,当愿众生,里面的当愿,都是当愿众生,拥有正见,所以我们这个群,叫正见群
宽子:
 若见众会,当愿众生:说甚深法,一切和合。
     若见大柱,当愿众生:离我诤心,无有忿恨。
     若见丛林,当愿众生:诸天及人,所应敬礼。
     若见高山,当愿众生:善根超出,无能至顶。
     见棘刺树,当愿众生:疾得翦除,三毒之刺。
     见树叶茂,当愿众生:以定解脱,而为荫映。
     若见华开,当愿众生:神通等法,如华开敷。
宽子:如果没有正见而学佛,虽然也是好,但那不是真好,甚至会愚昧而造恶,为了抢香而大打出手,为了放生而造就别人去捉给你,为了荣耀而造佛像,忙碌了一辈子自己所谓的学佛行善,最终没有学会一点正见,所以你去问阿难
宽子;阿难尊者,什么是修行?阿难尊者会回答你说,为于色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世尊教人修诸梵行;为于受、想、行、识,修厌、离欲、灭尽、解脱、不生故,这才是正确的回答,
宽子:我们每天学习经文,一定要用心思惟,那样我们才不会误导自己
先不误导自己,才能真实的回答别人,如果我回答说,你要学佛吗?跟我去放生,很好的
宽子;那我就是误导自己,也误导别人,所以我们要一步一步深入如实觉知五阴,厌离世间,不是讨厌世间,我看见流星,那是瞬间即逝,我不讨厌流星,但是我懂,我不会为了流星的坠落而哭.
宽子:我不讨厌世间,但是我懂,那是无常变化,我不再为了失去而悲伤留恋,得,失,从缘,所以我们说世间皆苦,不是让你心灰意冷,毫无生机,而是懂得微笑,慈悲,宽容,谦虚,因为你懂无常,所以你不去贪恋,不去取
宽子;别人喜欢你的外套,你会说,你喜欢吗?我脱给你,或许我们被世间的得失迷惑的太久,这个外套,不是谁都能给与,但是修行人,确实如此,我们要放下,是因为我们拿起的太多
宽子;我们看见一个人站在那两手空空,你不会走过去说,你把凳子放下,那人会对你说,你神经病吗?我手上没有凳子啊,所以你没有的,就没有放下一说,我们的不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更爱自己。
宽子;所以我们要看清楚五阴容易吗?,我们的不舍,是因为我们比别人更爱自己,所以我们要看清楚五阴容易吗?不容易
宽子;我们懂很多放下,却没一样是能舍的,色味,色患,色离,我们尝了色味,却不想理会色患,我抽烟,别人告诉我会危害健康,我却心存侥幸的说,嗨,没事,你看别人抽烟了,还不是活到90岁
宽子好人哪有好报,你看那个黑社会老大,还不是活到90多岁,所以我们不懂轮回,不懂因果因缘,如果有菩萨经过,他会告诉你,你看到笼子里面那个等被杀的鸡吗?
宽子:他前世,就是黑社会老大,他还要被杀上千次,才能投生成猪,再被杀上千次,再投生到非洲挨饿,为何呢?因为他贩毒害人,所以我们这辈子看到的,那不是轮回的全部
宽子:如是因,如是果,不要让怨恨的磁场,牵引到你自己,修行,正见正信,
宽子;《慈经》

善于行善并希望内心安详的人应当培养这些特质:

他必须有能力、正直,而且是完全地正直,善顺、温和,以及谦虚。

能够知足并且容易被护持,生活少务、简单。善护诸根,谨慎、不轻率,亦不贪恋眷属。

他应当不轻犯任何极微小的过失,避免也许受到智者的谴责。接着,他应当在心中培养
如下的心念:

愿所有的众生快乐安全,愿他们的内心是满足的。
宽子;不论那一类的众生,软弱或强壮;长、胖短、或中等;短、小或巨大。也不论是可见或不可见,在我们周围或离我们遥远,已出生或即将出生的众生,愿所有众生,无一例外地,和喜充满。

让人彼此间没有相互欺骗,且不管身在何处,任何一个人都不轻视他人,即使生气或怨恨,
也不想使他人受任何苦。

如同母亲不顾自身生命地护念她唯一的孩子,愿人们也能对众生散发这样无量的慈心。

宽子;让一个人无量慈的心念充满世界的上方、下方,及横遍十方,没有任何的障碍,没有任何的
仇恨及敌意。

只要一个人是醒觉的,无论站着、行走、坐着或躺下,他应当保持正念,这就是所谓的「此
生中最高的境界」。

一位放弃执着于感官欲望的人,不落入邪见,正直且具足观智,他必定将不再进入母胎受生。

宽子;今天就聊到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6

主题

205

帖子

783

积分

网站编辑

Rank: 8Rank: 8

积分
783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 21: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诗意 于 2021-1-22 20:47 编辑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6-7 09:22 , Processed in 0.074217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