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50|回复: 0

《增一阿含经》第十二卷共修

[复制链接]

12

主题

22

帖子

7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
发表于 2018-11-20 21: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增一阿含经》第十二卷共修

2018823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自归之德。云何为三?所谓归佛第一之德,归法第二之德,归僧第三之德。

彼云何名为归佛之德?诸有众生,二足、四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此亦如是,诸有众生,二足、四足、众多足者,有色、无色,有想、无想,至尼维先天上,如来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诸有众生承事佛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为自归法者?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于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此亦如是,所谓诸法,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然涅槃法于诸法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诸有众生承事法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云何名为自归圣众?所谓圣众者,大众大聚有形之类。众生之中,如来众僧于此众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由牛得乳,由乳得酪,由酪得酥,由酥得醍醐,然复醍醐于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

此亦如是,所谓圣众者,大众大聚者,有形之类众生之中,如来众僧于此众中最尊、最上,无能及者,是谓承事第一之德。

以获第一之德,便受天上、人中之福,此名第一之德。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第一承事佛,最尊无有上;
 次复承事法,无欲无所著;
 敬奉贤圣众,最是良福田;
 彼人第一智,受福最在前。

  若在天人中,处众为正导,
 亦得最妙座,自然食甘露。
 身著七宝衣,为人之所敬,
 戒具最完全,诸根不缺漏。
 亦获智慧海,渐至涅槃界,
 有此三归者,趣道亦不难。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优婆塞戒经:
何因缘故,受三归依?云何名为三归依耶?

善男子,为破诸苦,断除烦恼,受于无上寂灭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

如汝所问:云何三归依者,善男子:谓佛、法、僧。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

一切诸佛虽归依法,法由佛说,故得显现,是故先应归依于佛。净身口意,至心念佛,念已,即离怖畏、苦恼,是故应当先归依佛。

智者深观如来智慧、解脱最胜,能说解脱,及解脱因,能说无上寂静之处,能竭生死苦恼大海,威仪详序,三业寂静,是故应当先归依佛。

智者深观生死大囧琺,是大苦聚,无上正道,能永断之。生死之法,可爱饥馑,无上甘露,味能充足。生死之法,怖畏险难,无上正法,能除断之。

生死错谬,邪僻不正,无常见常,无我见我,无乐见乐,不净见净,无上正法,悉能断除。以是因缘,应归依法。

智者应观外道徒众,无惭无愧,非如法住,虽为道行,不知正路。虽求解脱,不得正要。虽得世俗微善之法,悭吝、护惜,不能转说。非善行性,作善行想。

佛僧寂静,心多怜愍,少欲知足,如法而住,修于正道,得正解脱,得已,复能转为人说。是故应当次归依僧。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增一阿含经》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概要:本品首述归依三宝的功德,依次为布施与平等与思惟之三福业,妊娠之三因缘,起慈心而将意安于三处之事,身口意三业应行善业,以及诸根寂静,而知节度饮食,不失经行之三法,风、痰、冷之三病有三良药,应弃身口意之三恶行,而修三善行,远离欲、色、痛之三事,和最后之身、命、贼之三不牢要等事。

【一七五】
大意:本经叙述三自归依的功德。所谓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佛法僧三宝的话,就能依之而得第一之德,便能受天上、人中之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自归依之德。那三种呢?所谓归依佛就是第一之德,归依法就是其第二之德,归依僧就是其第三之德是。

这为甚么叫做归依佛之德呢?因为在于诸有众生当中,不管是二足(人类)、四足(兽类)、众多之足(如百足等),或者是有色(欲界、色界)、无色(无色界),有想、无想(无想天的众生)

乃至尼维先天上(非想非非想天,无色界的第四天,为最奥顶之天,非想为没有粗想之烦恼,非非想为并不是没有细想之烦恼),一位如来在此当中,乃为最尊、最上的觉者,并没有众生能及于如来的。

如牛而得乳,由乳而得酪,由酪而得酥,由酥而得醍醐,然而醍醐乃在五味当中(酥有生酥、熟酥),为最尊、最上,是其它之味不能及的。

这也是同样的,在诸有众生当中,不论是二足、四足、众多之足,或者是有色、无色、有想、无想,乃至尼维先天上(世界众生最高次者),如来在于其中,乃为最尊、最上,为没有能及的觉者。

所有的众生如果承事佛陀的话,就叫做承事第一之德。由于能获第一之德之故,便能受天上、人中之福,这名叫做第一之德。

甚么叫做自归依法呢?所谓有诸法,如有漏之法、无漏之法,有为之法、无为之法,以及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等法。然而涅槃之法乃在于诸法当中,为最尊、最上,并没有其它之法能及的。

如由于牛而得乳,由于乳而得酪,由于酪而得酥,由于酥而得醍醐,然而醍醐乃在于诸味当中,为最尊、最上,并没有能及的味那样,

这也是如是,所谓有诸法,如有漏、无漏,有为、无为,无欲、无染、灭尽、涅槃等,然而涅槃之法,乃在于诸法当中,为最尊、最上,并没有能及之法的。

诸有众生如果承事法的话,就叫做承事第一之德。由于获得第一之德之故,便能受天上、人中之福,这名叫做第一之德。

甚么为之自归依圣众呢?所谓圣众,就是在大众大聚的有形之类,在此众生当中,如来的众僧(有德的弟子集团),乃在于此众生之中,为最尊、最上,并没有能及的众生。

如由于牛而乳,由于乳而得酪,由于酪而得酥,由于酥而得醍醐那样,然而醍醐乃在于众味当中,为最尊、最上,并没有能及的味那样,

这也是如是,所谓圣众,乃在于大众大聚的有形之类的众生当中,如来的众僧,乃在于此聚里面,为最尊、最上,并没有能及的。

这就是所谓承事第一之德。由于获得第一之德之故,便会受天上、人中之福,这名叫做第一之德。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第一应承事佛陀,因为是最尊无上的觉者之故。其次又应承事于法,是无欲无所执着之法。第三就是应敬奉贤圣的僧众,佛法僧三宝就是最为良好的福田。

这种人就是第一有智慧的人,所受的福报,会在众人的前面。假如转生在于天、人当中时,会处在众人当中,而为正导的人物,也会得到最妙之座,自然能得饮食甘露之味。

这种人的身上乃穿着七宝的衣服,会被众人所尊敬,对于禁戒也具备而最为完全,诸根都不会有缺漏。也能获得智慧如大海,渐渐的趋至于涅槃的境界。有了此三归依的人,即趣道〔证果〕也是不困难的。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824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福之业。云何为三?施为福业,平等为福业,思惟为福业。

彼云何名施为福业?若有一人,开心布施沙门、婆罗门、极贫穷者、孤独者、无所趣向者,须食与食,须浆给浆,衣被、饭食、床卧之具、病瘦医药、香华、宿止,随身所便,无所爱惜,此名曰施福之业。

云何名平等为福业?若有一人不杀、不盗,恒知惭愧,不兴恶想;亦不盗窃,好惠施人,无贪悋心,语言和雅,不伤人心;亦不他淫,自修梵行,己色自足;亦不妄语,恒念至诚,不欺诳言,世人所敬,无有增损;亦不饮酒,恒知避乱。

复以慈心遍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八方、上下遍满其中,无量无限,不可限,不可称计,以此慈心普覆一切,令得安隐。

复以悲、喜、护心普满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亦尔,八方、上下悉满其中,无量无限,不可称计,以此悲、喜、护心悉满其中。是谓名为平等为福之业。

彼法云何名思惟为福业?于是,比丘,修行念觉意,依无欲,依无观,依灭尽,依出要;修择法觉意,修念觉意,修猗觉意,修定觉意,修护觉意,依无欲,依无观,依灭尽,依出要。是谓名思惟为福业。

如是,比丘,有此三福之业。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布施及平等,慈心护思惟,
 有此三处所,智者所亲近。
 此间受其报,天上亦复然,
 缘有此三处,生天必不疑。

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索此三处。如是,诸比丘,当作如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布施:
摘自:佛学大词典
以慈悲心而施福利与人之义。盖布施原为佛陀劝导优婆塞等之行法,其本义乃以衣、食等物施与大德及贫穷者;

布施乃六念之一,四摄法之一,六波罗蜜及十波罗蜜之一。布施能使人远离贪心,如对佛、僧、贫穷人布施衣、食等物资,必能招感幸福之果报。又向人宣说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称为法施。使人离开种种恐怖,称为无畏施。

财施与法施称为二种施;若加无畏施,则称三种施。以上三施系菩萨所必行者。

平等:
摘自:佛学大词典
即均平齐等,无高下、浅深之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称为平等。为差别之对称。

新华严经:十种平等,即: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刹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萨平等、一切愿平等、一切波罗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萨若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之法。

正思惟
摘自:法相辞典 - 朱芾煌
显扬二卷云:正思惟。谓依正见,与彼俱行离欲思惟,无恚思惟,无害思惟;于修道中,相续作意思惟诸谛;与无漏作意相应,令心趣入、极趣入,寻求、极寻求,现前寻求觉了计算观察思惟思惟性。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七六】
大意:本经叙述布施、平等、思惟的三福业。所谓布施应有欢喜心(开心),量自己的能力,并不爱惜的施献。平等乃由不杀、不盗,乃至以慈悲喜舍普覆于一切。思惟就是修习念觉意等七觉支。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这三种的福德之业。那三种呢?第一:布施为福业,第二:平等为福业,第三思惟为福业。

为甚么布施名叫福业呢?如有一个人,很开心(欢喜心)的布施沙门、婆罗门,和那些极为贫穷的人、孤独的人、无所趣向的人,而以食物给与须要食物的人,以浆给与须要浆的人,乃至布施衣被、饭食、床卧之具、病瘦时的医药,以及香花、宿止(住处),都随身所便(量力所及),并没有爱惜的话,这就名叫布施为福德之业。

甚么叫做平等为福业呢?如有一人,不杀生、不偷盗,都恒知惭愧,而不兴起恶想,也不盗窃,而爱好惠施于人,并没有贪悋之心,其语言都和雅,不伤人心。也不他淫(不淫),而自修梵行,己色而自足(自己的一切都自我满足)

也不发妄语,都恒念至诚,也不生欺诳他人之言,为世人所尊敬,而没有增损。也不饮酒,都恒知避免乱性。

又以慈心遍满于一方,至于二方、三方、四方,也同样的以慈遍满,八方、上下,都一样的以慈遍满其中,为无量而无限,为不可限际,不可称计。用此慈心普覆于一切众生,使他们都得安隐。

又以悲心、喜心、护心(舍心),普满于一方、二方、三方、四方也同样的以悲喜护等心,普覆一切,至于八方、上下,都一样的悉满悲喜护等心在于其中,为无量无限,不可以称计。以此悲心、喜心、护心悉满在于其中,就名叫做平等为福之业。

彼法为甚么叫做思惟为福业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修行念觉意(觉就是觉了,觉了所修之法,是真是假,有七觉分。念就是思念。修法时,善能觉了,常使定慧都平等。

如果其心昏沈之时,就应念择法、精进、喜之三觉分,去观察诸法,使其不昏沈。

假如其心浮动的话,就应念除觉分,去除身口的过非,用舍觉分去舍于觉智,用定觉分去入于正定,去摄其散心,为之念觉意,是七觉分的第七)

依于无欲,依于无观,依于灭尽,依于出要之法(如上之注)

为修行择法觉意(七觉分之第一。择为拣择。用智慧观察诸法之时,善能简别真或伪,就不会谬取虚伪之法)

修习喜觉意(喜为欢喜,所谓心契悟于真法,而得欢喜时,善能觉了。此喜不从颠倒而生,乃住于真法喜)

修学猗觉意(轻安觉分、除觉分。断除身心的粗重,使身心轻利安适)

修学定觉分(使心住于一境而不散乱)

修学护觉意(舍觉分。舍诸妄谬,舍一切法,平心坦怀,更不追忆)

乃依于无欲,依于无观(无寻伺),依于灭尽,依于出要之道。

这名叫思惟为福业。像如是的,比丘们!有此三种福德之业。」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布施及平等   慈心护思惟   有此三处所   智者所亲近
此间受其报   天上亦复然   缘有此三处   生天必不疑

(1.布施,以及2.平等,及以慈心而护3.思惟,有这三处所〔三种趣向之法〕,乃为智者所亲近的。

在此人间能受其福报,往生于天上界也是同样的。缘于此三处〔三种福业〕,会往生于天上,必定为不会有疑惑的事)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求方便,要索此三处(行此三种福业)。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825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因缘,识来受胎。云何为三?于是,比丘,母有欲意,父母共集一处,与共止宿,然复外识未应来趣,便不成胎。

若复欲识来趣,父母不集,则非成胎。

若复母人无欲,父母共集一处,尔时父欲意盛,母不大殷勤,则非成胎。若复父母集在一处,母欲炽盛,父不大殷勤,则非成胎。

若复父母集在一处,父有风病,母有冷病,则不成胎。若复父母集在一处,母有风病,父有冷病,则非成胎。

若复有时父母集在一处,父身水气偏多,母无此患,则非成胎。

若复有时父母集在一处,父相有子,母相无子,则不成胎。若复有时父母集在一处,母相有子,父相无子,则不成胎。若复有时父母俱相无子,则非成胎。

若复有时识神趣胎,父行不在,则非成胎。若复有时父母应集一处,然母远行不在,则不成胎。

若复有时父母应集一处,然父身遇重患,时识神来趣,则非成胎。若复有时父母应集一处,识神来趣,然母身得重患,则非成胎。若复有时父母应集一处,识神来趣,然复父母身俱得疾病,则非成胎。

若复,比丘,父母集在一处,父母无患,识神来趣,然复父母俱相有儿,此则成胎。

是谓有此三因缘而来受胎。是故,比丘,当求方便,断三因缘。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大宝积经:
尔时世尊告阿难言。若有众生欲入胎时。因缘具足便得受身。若不具足则不受身。

云何名为缘不具足。所谓父母起爱染心。中阴现前求受生处。然此父母赤白和合。或前或后而不俱时。复于身中各有诸患。若如是者则不入胎……及诸杂病。若如是者不得入胎。

若父母尊贵有大福德。中阴卑贱。或中阴尊贵有大福德。父母卑贱。或俱福德无相感业。若如是者亦不受胎。

如是。中阴欲受胎时。先起二种颠倒之心。云何为二。所谓父母和合之时。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嗔。父流胤时谓是己有。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嗔。母流胤 时亦谓己有。若不起此嗔爱心者。则不受胎。  

复次阿难。云何得入母胎。所谓父母起爱染心。月期调顺中阴现前。无有如上众多过患。业缘具足便得入胎。如是中阴欲入胎时。

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无有福德。二者有大福德。其无福者觉观心起。所见境界便作是念。我今值遇风寒阴雨。大众愦闹众威来逼便生恐怖。我今应当入于草室及以叶室。或隐墙根。或入山泽丛林窟穴。复更生于种种诸想。随其所见便入母胎。

大福德者亦生是念。我今值遇风寒阴雨。大众愦闹众威来逼亦生恐怖。即上高楼。或登大阁。或入殿堂及以床 座。亦生诸余种种之想。随其所见便入母胎。

佛告阿难。如是中阴初受胎时名歌罗逻。皆依父母不净及过去业而得受身。如是之业及以父母诸缘之中各不自生。和合力故而便受身。

复次阿难。譬如明眼之人持日光珠置于日中。以干牛粪而悬其上。去珠不远火便出生。不即牛粪及以日光各能生火。亦不相离。因缘力故火便出生。

从于父母所生之身亦复如是……名色五阴刹那受身已经诸苦。我不赞叹况复长时轮回诸有。譬如少粪犹尚臭秽。何况于多。如是五阴歌罗逻身谁当爱乐 。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七七】
大意:本经叙述识神受胎,乃由于三种因缘而来。所谓1.父母共集于一处,而有欲念,同时均为没有病患,2识神来投,3.父母均为有儿之相。世尊最后劝人断此三因缘(希望人人都能用功而得解脱。)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因缘,识神会受胎(妊娠)。那三种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做母亲的有欲之意时,父母共集在于一处,而同在于一床上宿,然而外识并未趣来相应的话,便不能成胎(不妊娠)

如果外识欲来相应,然而父母不集在一起的话,就不能成胎的。

假若做母亲的没有欲念之时,虽然父母共集在一起,虽然做父亲的欲念很盛,而母却不大殷勤,那么,这时,也不一定能成胎的。倘使父母集在于一起,母欲很炽盛,而做父亲的却不大殷勤,这样,也同样的不一定能成胎的。

如果父母集在于一处,然而父却有风病,母也有冷病,这样,也是不能成胎的。如果父母集在一起,而母有风病,父也有冷病的话,同样的不能成胎。

假如有时父母集在于一处,然而父身的水气偏多,母身虽然没有此患,也不能成胎的。

如果有时父母集在于一处,父之相为有子,而母之相却没有子的话,也不能成胎的。如果有时父母集在于一处,母之相为有子,父之相却没有子的话,也同样的不能成胎的。假如有时父母均为是没有子之相()的话,也是不能成胎的。

如果有时识神趣胎,然而父乃外行不在的话,也不能成胎。如果有时父母相应集在于一处,然而母乃远行不在,也是同样的不能成胎。

如果有时父母相应集在于一处,然而父身却遇重患,这时识神来处,也是不能成胎。如果有时父母相应集在一处,这时识神来趣,然而母身却得重患,就同样的不能成胎。

如果有时父母相应集在于一处,识神来趣,然而父母之身俱得疾病的话,一样的不能成胎的。

比丘们!如果父母集在于一处,父母都没有病患,而识神也来趣向,而父母又是同为有儿之相的话,这样就能成胎的了。

这叫做有此三种因缘而来受胎。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要求方便,去断除此三种因缘(用功弃除投胎受生之苦)。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826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众生,欲起慈心,有笃信意,承受奉事父母、兄弟、宗族、室家、朋女、知识,当安三处,令不移动。

云何为三?当发欢喜,于如来所,心不移动。彼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世尊。

复当发意于正法中。如来法者,善说无碍,极为微妙,由此成果。如是智者当学知之!

亦当发意于圣众所。如来圣众,悉皆和合,无有错乱,法法成就:戒成就、三昧成就、智慧成就、解脱成就、解脱见慧成就。

所谓圣众者,四双八辈、十二贤圣,此是如来圣众,可敬、可贵,此是世间无上福田。诸有比丘学此三处,则成大果报。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杂阿含经:
(佛言)仁者。汝当成就于佛不坏净。于法.僧不坏净。以是三种稣息处而教授已。

优婆塞戒经:
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法者,即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僧者,禀受破烦恼因,得正解脱。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七八】
大意:本经叙述欲起慈心普及于父母、兄弟、宗族、室家,乃至于朋友、知识之人的话,就应安处于三宝的门下,不可有移动之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众生,欲起慈心,有笃信之意,愿承受奉事父母、兄弟、宗族、室家、朋友、知识的话,就应当安住于三处,使令不移动。

那三处呢?第一就是应当发欢喜心,在于如来之处,心不移动(坚信佛陀不移易)。深信那如来为至真,为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调御丈夫)、天人师,号为佛,为世尊。

第二就是应当发意在于正法中。认为如来之法乃为善说无碍,极为微妙,由于此而能成就道果的。像如是的,有智之人应当学习而知其道理。

第三也当应发意于圣众之所。如来的圣众均为是和合而没有错乱,法法都成就,戒也成就,三昧也成就,智慧也成就,解脱也成就,解脱见慧(解脱知见)也成就的。

所谓圣众,就是四双八辈、十二贤圣(向与果为一双,四向四果为八辈,十二贤圣为四与八之综合数),这些为之如来的圣众,是可敬、可贵的圣众,这也是世间的无上的福田。诸所有的比丘,不管那一位,如果学习此三处的话,就能成就大果报。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827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瞿波离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彼比丘白世尊曰:此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行甚恶,造诸恶行。

世尊告曰:勿作是语!汝发欢喜心于如来所;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行纯善,无有诸恶。

是时,瞿波离比丘再三白世尊曰:如来所说诚无虚妄,然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行甚恶,无有善本。

世尊告曰:汝是愚人!不信如来之所说乎?方言:舍利弗、目揵连比丘所行甚恶。汝今造此恶行,后受报不久。

尔时,彼比丘即于座上,身生恶疮,大如芥子,转如大豆,渐如阿摩勒果,稍如胡桃,遂如合掌,脓血流溢,身坏命终,生莲华地狱中。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闻瞿波离命终,便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曰:瞿波离比丘为生何处?

世尊告曰:彼命终者生莲华地狱中。

是时,目连白世尊曰:我今欲往至彼地狱,教化彼人。

世尊告曰:目连,不须往彼!

目连复重白世尊曰:欲往至彼地狱中,教化彼人。

尔时,世尊亦默然不对。

是时,尊者大目揵连如力士屈伸臂顷,从舍卫没不现,便至莲华大地狱中。当尔时,瞿波离比丘身体火燃,又有百头牛以犁其舌。

尔时,尊者大目揵连在虚空中结跏趺坐,弹指告彼比丘。

彼比丘即仰问曰:汝是何人?

目揵连报曰:瞿波离,我是释迦文佛弟子,字目揵连,姓拘利陀。

是时,比丘见目连已,吐此恶言:我今堕此恶趣,犹不免汝前乎?说此语讫,即其时以有千头牛以犁其舌。

目连见已,倍增愁悒,生变悔心,即于彼没,还至舍卫国,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尔时,目连以此因缘具白世尊。

世尊告曰:我前语汝,不须至彼见此恶人。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彼息我息,此二俱善;
 已造恶行,斯堕恶趣。
 此为最恶,有尽无尽,
 向如来恶,此者最重。
 壹万三千,六壹灰狱,
 谤圣堕彼,身口所造。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学三法,成就其行。云何为三?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七九】
大意:本经叙述瞿波离比丘的身口意不行善,而毁谤舍利弗与目揵连,因之而身生恶疮,堕入于莲华地狱,身受烈火焚烧,百牛犁之苦,目连愍念而往教化,仍然口出恶言,致遭千牛梨舌之苦。佛陀即教弟子,应修身口意三业。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有一位比丘,名叫瞿波离(译为恶时者,为提婆达多的弟子),曾至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那时,那位比丘白世尊说:「这位舍利弗比丘,和目揵连比丘,所行的甚为恶,都造诸恶行。」

世尊告诉他说:「不可以作如此之语!你在如来之处,应该发欢喜心才对。因为舍利弗与目揵连比丘所行的都是纯为善行,并没有诸恶行啊!」

这时,瞿波离比丘仍然再三的白世尊说:「我知道如来为诚实而没有虚妄,然而舍利弗与目揵连比丘,所行的确实为甚恶,并没有善本的。」

世尊告诉他说:「你实在是愚人!你不相信如来所说之语吗?你刚说的:『舍利弗与目揵连比丘所行的都非常之恶。』之语,会由于你造此恶行之故,不久之后便会受其果报的。」

那个时候,那位比丘即在其座上,身上生起恶疮,有如芥子之大,辗转而为如大豆,渐渐的变为如阿摩勒果(余甘子,叶如小枣,花白而小,果如胡桃,味为酸带甜,故似芒果),稍如胡桃那么的大,

遂如合掌之相,流溢脓血,而身坏命终,生堕于莲华地狱之中(本为八寒地狱之第七,由寒之苦而裂,而如钵头摩华色-赤莲华之色。然而由经文看,则为举狱均为赤热,如赤莲华那样)

当时,尊者大目揵连听到瞿波离命终的消息之后,便到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坐在于一边。须臾就退坐,而白世尊说:「瞿波离比丘为生于何处呢?」

世尊告诉他说:「他命终之后,生在于莲华地狱之中。」目连又重新白世尊说:「我欲到那个地狱之中,去教化他。」

那时,世尊乃默然而不对(不开口)

这时,尊者大目揵连,即如力士之屈伸其手臂那样之顷,就从舍卫城外隐没不现,便到达莲华大地狱中。当于那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瞿波离比丘的身上乃被火燃烧,又有百头之牛,正在犁其舌。

那时,尊者大目揵连在于虚空中结跏趺之坐,弹其手指,而对于那位比丘说话。
那位比丘即仰问而说:「你是甚么人呢?」

目揵连回答说:「瞿波离!我是释迦文佛的弟子,字为目揵连,姓叫拘利陀(拘律陀)。」

这时,那位比丘见目揵连后,就吐此恶言而说:「我现在堕在于此恶趣,仍然不能免离你的面前吗?」说这些语后,就在于那个时候,有千头的牛,来犁其舌头。

目连见此情形后,倍增其愁悒,而生变悔之心,就在那个地方隐没,还至于舍卫国,而到了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住在于一边。那时,目连就将此因缘(经过的事)其白世尊。

世尊告诉他说:「我刚才不是对你说,叫你不须到那里去见此恶人吗?」

当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斩身   由其恶言
彼息我息   此二俱善   已造恶行   斯堕恶趣
此为最恶   有尽无尽   向如来恶   此者最重
壹万三千   六壹灰狱   谤圣堕彼   身口所

(大概人的出生之后,斧头就在于其口中,所以会斩其自己之身的原因,就是由于其口出恶言而来的。

他如能息止其恶言的话,就我也会息止的,彼此之二,都均为是善的。假如已经造恶的业行的话,这就会随之而堕在于恶趣的。

这是最恶劣的,为有尽而无尽的。向于如来之法而发出恶口的话,这乃最为严重的事。

在壹万三千六百狱中,有壹灰狱,是那些毁谤圣者所堕的地方,为其身口的恶业所造的。)

当时,世尊也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学习三法,而成就其行。那三法呢?所谓身行善、口行善、意行善是。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828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三法,于现法中善得快乐,勇猛精进,得尽有漏。云何为三?于是,比丘,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

云何比丘诸根寂静?于是,比丘若眼见色,不起想著,无有识念,于眼根而得清净;因彼求于解脱,恒护眼根。

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不起想著,无有识念,于意根而得清净;因彼求于解脱,恒护意根。如是,比丘诸根寂静。

云何比丘饮食知节?于是,比丘思惟饮食所从来处,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当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绝。

犹如男女身生恶疮,或用脂膏涂疮,所以涂疮者,欲使时愈故;此亦如是,诸比丘,饮食知节。

于是,比丘思惟饭食所从来处,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当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绝。

犹如重载之车所以膏毂者,欲致重有所至。比丘亦如是,饮食知节,思惟所从来处,不求肥白,趣欲支形,得全四大。我今当除故痛,使新者不生,令身有力,得修行道,使梵行不绝。如是,比丘饮食知节。

云何比丘不失经行?于是,比丘前夜、后夜,恒念经行,不失时节,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若在昼日,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盖。复于初夜,若行、若坐,思惟妙法,除去阴盖。

复于中夜,右胁而卧,思惟系意在明。彼复于后夜起,若行、若坐,思惟深法,除去阴盖。如是,比丘不失经行。

若有比丘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于现法中得阿那含。犹如善御之士,在平正道中,御四马之车,无有凝滞,所欲到处,必果不疑。

此比丘亦复如是,若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常念系意在道品之中,此比丘便成二果,于现法中,漏尽得阿那含。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寂静:
摘自:法相辞典 - 朱芾煌
瑜伽云:云何寂静?谓从善法欲、乃至一切菩提分法,及所得果,皆名寂静。

杂集论:寂静者:于扰动心散乱恶觉随烦恼中,深见过患;摄伏其心,令不流散故。

经行: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释氏要览曰:十诵律云:经行有五利:一剿健,二有力,三不病,四消食,五意坚固。三千威仪经,有五处可经行:一闲处,二户前,三讲堂前,四塔下,五阁下。

摩得勒伽六曰:比丘经行时,不得摇身行,不得大驶驶,不得大低头,缩摄诸根,心不外缘,当正直行。行不能直者安绳。

经行:
摘自:法相辞典 - 朱芾煌
瑜伽云:言经行者,谓于广长称其度量一地方所,若往若来相应身业。

经文扩展:
饮食知量:
摘自:杂阿含经
饮食知量者,难陀比丘,于食系数,不自高、不放逸、不着色、不着庄严,支身而已。任其所得,为止饥渴,修梵行故;故起苦觉令息灭,未起苦觉令不起故;成其崇向故;气力安乐,无间独住故。

如人乘车,涂以膏油,不为自高,乃至庄严,为载运故。
又如涂疮,不贪其味,为息苦故。
如是,善男子难陀,知量而食,乃至无间独住,是名难陀知量而食。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八O
大意:本经叙述应成就诸根的寂静,饮食之知节,不失其经行之三法。应常念系意在于道品之中,就能尽诸有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比丘成就三法的话,在于现法当中,就能善得快乐,而勇猛精进。而得尽有漏。那三种法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第一就是诸根寂静,第二就是饮食知节,第三就是不失经行。

怎样为之比丘之诸根寂静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如果你的眼睛看见色境时,并不生起想着之心,并没有识念(不执着,不贪恋)的话,即其眼根就会得到清净。由于他的愿求解脱,就会恒常的保护其眼根。

假如耳根闻声音,鼻根嗅香气,舌根知滋味,身根知细滑,意根知诸法时,都不起想着,并没有识念的话,即耳根乃至意根都能得到清净。由于其愿求于解脱之故,而会恒护耳根乃至意根。像如是的,就是比丘之诸根寂静。

甚么为之比丘之饮食知节呢?于是(是这样的),一位比丘,应思惟饮食之所从来之处,不求食到肥白(白胖),所趣之欲望就是为了支持身体,为了得以保全四大的色身(人身也是地水火风四大原素所形成的)而已。

我现在应该除去旧痛,使新痛不生,使身体有力量,得以修行圣道,使清净的梵行不绝。

犹如男女之身生起恶疮时,就会用脂膏(膏药)去涂其疮那样。所以会涂疮的原因,就是欲使其按时而愈之故,这也是如是的。诸比丘们!饮食应知节。

于是(应该这样),比丘们!应该思惟饮食所从来之处,不是为求肥白,所趣的欲望,是为了支持形体,为了得以保全四大的色身而已。我现在应当除去旧痛,使新痛不生,使身体有力量得以修行圣道,使清净的梵行不绝。

犹如载重的车辆,所以应膏其毂的原因,就是欲使其重量有所趣转的。这也是如是,应对于饮食有所知节制,应思惟其从来之处,不可求为肥白,趣向的欲望(目的),是为了支持形体,为了得以保全四大色身而已。

我现在应当除去旧痛,使新痛不生,使身体有力量,得以修行圣道,使清净的梵行不断绝而已。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饮食应当知道节制。

甚么为之比丘之不失经行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在前夜(初夜,下午五至九点)、后夜(翌晨一点至五点),都应恒念经行(用功思惟真理),都不失时节,应常念系意在于道品之中。如果在于白天之时,不管是行,或者是坐,都思惟妙法,除去五阴之盖障。

又在于中夜(下午九点至翌晨一点),右胁而卧(右胁倒在于床上而卧),则思惟系意在明相。又在于后夜(零晨一点至五点)起床,或者是行,或者是坐,都思惟深法,而除去五阴之盖障。像如是的,比丘乃不失去其经行。

如果有比丘,其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而常念系意在于道品之中的话,则这位比丘便能成就二果(阿那含果与阿罗汉果),在于现法当中,会得证阿那含(不还,三果阿罗汉)

犹如善于调御的人,在于平正的路中,驾御四马之车那样,并不会有凝滞,所欲到之处,必能果决不疑。

这位比丘也是一样的,其诸根寂静,饮食知节,不失经行,而常念系意在于道品当中,则这位比丘便能成就二果,在于现法当中,便能漏尽,或得阿那含果的。」(如不成漏尽的阿罗汉的话,也能成就三果阿罗汉的阿那含果。)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829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大患。云何为三?所谓风为大患,痰为大患,冷为大患。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

然复此三大患有三良药。云何为三?若风患者,酥为良药,及酥所作饭食。若痰患者,蜜为良药,及蜜所作饭食。若冷患者,油为良药,及油所作饭食。是谓,比丘,此三大患有此三药。

如是,比丘亦有此三大患。云何为三?所谓贪欲、瞋恚,愚痴。是谓,比丘,有此三大患。

然复此三大患有三良药。云何为三?若贪欲起时,以不净往治,及思惟不净道。瞋恚大患者,以慈心往治,及思惟慈心道。愚痴大患者,以智慧往治,及因缘所起道。

是谓,比丘,此三大患有此三药。是故,比丘,当求方便,索此三药。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八一】
大意:本经叙述风、痰、冷的三大患,都以酥、蜜、油为良药。贪、瞋、痴三大患,则各以不净、慈心、智慧观想因缘为良药。当比丘的,应求此三种良药。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人有三种大患。那三种呢?所谓风病为大患,痰病为大患,冷病为大患,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有此三种大患。

然而对于此三种大患,而又有此三种的良药。那三种呢?如果为风患的话,就是以酥为良药,以及以酥所作的饭食。假如为痰患的话,就以蜜为良药,以及以蜜所作的饮食。如果为冷患的话,就以油为良药,以及以油所作的饭食。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有此三大患,而有此三种药的。

像如是的,比丘也有此三种大患。那三种呢?所谓贪欲、瞋恚、愚痴是。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有此三大患。

然而对于此三大患,而又有三种良药。那三种呢?如贪欲起时,就用不净观去治它,以及思惟不净之道。瞋恚的大患的话,就用慈去治它,以及思惟慈心之道。愚痴的大患的话,就用智慧去治它,以及观想因缘所起之道。

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有此三种大患,而有此三种良药。因此之故,比丘们!应当求方便,去索此三种良药。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830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恶行。云何为三?所谓身恶行、口恶行、意恶行。是谓,比丘,有三恶行。

当求方便,修三善行。云何为三?身恶行者,当修身善行;口恶行者,当修口善行;意恶行者,当修意善行。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当护身恶行,修习身善行;
 念舍身恶行,当学身善行。
 当护口恶行,修习口善行;
 念舍口恶行,当学口善行。
 当护意恶行,修习意善行;
 念舍意恶行,当学意善行。
 身行为善哉,口行亦复然,
 意行为善哉,一切亦如是。
 护口意清净,身不为恶行,
 净此三行迹,至仙无为处。

如是,诸比丘,当舍三恶行,修三善行。如是,比丘,当作如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八二】
大意:本经简述有身口意之三恶行,和身口意之三善行。学佛的人应舍弃身口意之三恶行,而当修身口意之三善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的恶行。那三种呢?所谓身的恶行,口的恶行,意的恶行。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所谓有此三种的恶行。

应当求方便,而修学三种善行。那三种呢?假若身恶行的话,就应修学身的善行,口的恶行的话,就应修学口的善行,意的恶行的话,就应修学意的善行。」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当护身恶行   修习身善行   念舍身恶行   当学身善行
当护口恶行   修习口善行   念舍口恶行   当学口善行
当护意恶行   修习意善行   念舍意恶行   当学意善行
身行为善哉   口行亦复然   意行为善哉   一切亦如是
护口意清净   身不为恶行   净此三行迹   至仙无为处

(应当守护其身,使其不行恶行,而修习身的善行。要念念舍弃身的恶行,应当修学身的善行。应当守护其口,使其不行恶行,而修习口的善行。要念念舍弃口的恶行,应当修学口的善行。

应当守护其意,使其不行恶行,而修习意的善行。要念念舍弃意的恶行,当应修学意的善行。)

(身行为善哉!口行也同样的为善哉!意行当然也是为善哉!一切都应如是。如果守护其口与意而为清净,身也不做恶行的话,则清净此三行迹的缘故,就能到达大觉金仙的无为〔涅槃〕处。)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舍弃三恶行,而修学三善行。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831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有众多比丘到时,著衣持钵,入城乞食。是时,众多比丘便生此念:我等入城乞食,日时犹早,今可相率至外道梵志所。

尔时,众多比丘便往至异学梵志所;到已,共相问讯,在一面坐。是时,梵志问沙门曰:瞿昙道士恒说欲论、色论、痛论、想论,如此诸论有何差别?

我等所论亦是沙门所说,沙门所说亦是我等所论。说法同我说法,教诲同我教诲。

是时,众多比丘闻彼语已,亦不言善,复非言恶,即从座起而去,并作是念:我等当以此义往问世尊。

尔时,众多比丘食后便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众多比丘从梵志所,问事因缘本末尽白世尊。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设彼梵志作是问者,汝等当以此义,酬彼来问:欲有何味?复有何过?当舍离欲。色有何味?复有何过?当舍离色。痛有何味?复有何过?当舍离痛。汝等设以此语酬彼来问者,彼诸梵志默然不对。

设有所说者,亦不能解此深义,遂增愚惑,堕于边际。所以然者?非彼境界。然复,比丘,魔及魔天、释、梵、四天王、沙门、婆罗门、人及非人能解此深义者,除如来、等正觉及如来圣众;受吾教者,此即不论。

欲有何味?所谓五欲者是。云何为五?眼见色,为起眼识,甚爱敬念,世人所喜;若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甚爱敬念,世人所喜。若复于此五欲之中,起苦、乐心,是谓欲味。

云何欲有何过者?若有一族姓子,学诸伎术,而自营己。或学田作,或学书疏,或学佣作,或学算数,或学权诈,或学刻镂,或学通信,至彼来此。或学承事王身,不避寒暑,记累勤苦,不自由己,作此辛苦而获财业,是为欲为大过。

现世苦恼,由此恩爱,皆由贪欲。然复彼族姓子,作此勤劳,不获财宝。彼便怀愁忧苦恼,不可称记,便自思惟:我作此功劳,施诸方计,不得财货。如此之比者,当念舍离,是为当舍离欲。

复次,彼族姓子或时作此方计而获财货,以获财货,广施方宜。恒自拥护,恐王敕夺,为贼偷窃,为水所漂,为火所烧。复作是念:正欲藏窖,恐后亡失;正欲出利,复恐不克;或家生恶子,费散吾财。是为欲为大患,皆缘欲本,致此灾变。

复次,族姓子恒生此心,欲拥护财货。后犹复为国王所夺,为贼所劫,为水所漂,为火所烧;所藏窖者亦复不克;正使出利亦复不获;居家生恶子,费散财货,万不获一,便怀愁忧苦恼,椎胸唤呼:我本所得财货,今尽忘失!遂成愚惑,心意错乱,是谓欲为大患。缘此欲本,不至无为。

复次,缘此欲本,著铠执仗,共相攻伐。以相攻伐,或在象众前、或在马众前、或在步兵前、或在车众前,见马共马斗、见象共象斗、见车共车斗、见步兵共步兵斗,或相斫射,以矟相斫刺。如此之比,欲为大患。缘欲为本,致此灾变。

复次,缘此欲本,著铠执仗,或在城门、或在城上,共相斫射,或以矟刺、或以铁轮而轹其头,或消铁相洒,受此苦恼,死者众多。

复次,欲者亦无有常,皆代谢变易,不停不解。此欲变易无常者,此谓欲为大患。

云何当舍离欲?若能修行除贪欲者,是谓舍欲。谓诸有沙门、婆罗门不知欲之大患,亦复不知舍欲之原,如实不知沙门、沙门威仪,不知婆罗门、婆罗门威仪,此非沙门、婆罗门,亦复不能举身作证而自游戏。

谓诸沙门、婆罗门审知欲为大患,能舍离欲,如实不虚,知沙门有沙门威仪,知婆罗门有婆罗门威仪,己身作证而自游戏,是为舍离于欲。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八三】
大意:本经叙述欲、色、痛(),均有味(快适),有过患,以及有舍离之法。学佛的人当念而在树下空闲之处,坐禅思惟,不可有懈怠。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有众多的比丘,到了食时,都着衣持钵,进入城内去乞食。这时,众多的比丘便生如此之念:我们今天欲进入城内去乞食的时间还早,现在可以相率先至于外道的梵志之处。

当时,众多的比丘便往至于异学的梵志之处。大众到达后,共相问讯,然后都坐在于一边。这时,梵志问沙门说:「听说你们的瞿昙道士(指为修行者),乃恒说欲的论(有关于欲念、过患,以及其出离之事)、色的论(有关于色阴的事)、痛的论(有关于受阴的事)、想的论(有关于想阴的事)

像这些诸论,和我们之论有甚么差别呢?我们所论的,也是沙门所说的,沙门所说的,也是我们所论说的。沙门的说法,乃同于我们的说法,沙门的教诲,乃同于我们的教诲啊!」

这时,众多的比丘听他所说之语后,也不说其为善,又不说其为恶,即从座起而去,并作如是之念:我们应该将这些意义去请问世尊为是!

那时,众多的比丘嗣后去乞食,大众食后,便到世尊之处。到达后,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坐在于一边。当时,众多的比丘,就将从梵志之处,所听到的因缘事的本末,统统向世尊报告。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假如那位梵志作如是之问的话,你们应当用如下之义,去回答其问为是:『欲念到底有甚么味(快适)?又有甚么过患(祸端)?应当舍离贪欲的。

色阴有甚么味(快适)?又有甚么过患(灾祸)?应当舍离色阴的。痛(受阴)有甚么味(快适)?又有甚么过患(灾祸)?应该舍离痛(受阴)的。』

你们如果将这些话去应詶其来问的话,那些诸梵志们一定会默然不能回答的。倘如有所回答的话,也不能知解如此的深义,而遂增其愚惑,而堕于边际的。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不是他们的境界之故。

然而再者,比丘们!魔及魔天、帝释天、梵天、四天王、沙门、婆罗门、人,以及非人们,如能解答如此的深义的人,乃除了如来、等正觉,以及如来的圣众。受我之教的人,对于此,即不会为论的。

欲贪有甚么味呢?所谓五欲就是。那五欲呢?如眼根看见色境时,就会起眼识,而会甚爱而敬念(非常爱念),是世间的人之所喜欢的。

如耳根听闻声境,鼻根嗅到香境,舌根知道味境,身根觉知细滑(触境),而甚爱敬念(非常的爱念),是世人所喜欢的。如果一再的在于此五欲当中,生起苦与乐之心,就是所谓欲味的。

为甚么欲贪会有那些过患呢?如有一位族姓子,曾学习诸技术,而自营自己。或者学习田作(农业),或者学习书疏(文学),或者学习佣作(工事),或者学习算数,或者学习权诈,或者学习刻镂,或者学习通信,而往来于彼此。

或者学习承事王身,而不避严寒或炎暑,因此,而记累(积累)勤苦,不自由己(自己不得由自己,如食君之禄,得听君言,食人之惠,即须为人服务等事)。作这些辛苦之事,而获得财业,就叫做欲就是大过患。

现世的苦恼,乃由于此恩爱,都由于贪欲而来的。然而再者,那些族姓子,如果作这些勤劳,而不能获得财宝的话,他便会怀着愁忧,便会苦恼不可称记(非常的苦恼不已)

当时,便会私自思惟:我作如是的功劳,施诸方计(用种种办法),然而却不能得到财宝。像如是之比的话(有这种现象之时),就当会念舍离,这叫做应当舍离欲贪。

又次,那位族姓子,或者有时作这些方计(努力计划),而获得财货,既能获得财货,就应广施方宜,但是却恒自拥护其财宝,恐怕国王之敕夺,或者被贼所偷窃,为水所漂,被火所烧。

又作如是之念:应该藏窖起来,然而又恐后来亡失。正欲提出为利,但是又恐不克(利不及费,不能达到目的)。或者家中出恶子,而费散我辛苦得来的财物。这就是欲贪为大患,一切都由于欲为本,才会致此灾变的。

又次,族姓子会恒生此心,会欲拥护其财货。然而到后来,还是又被国王所夺,被贼所劫,被水所漂,被火所烧,所藏窖的,又为不克(不能克制不失)

正欲出以生利,也是不能获得。居家而出恶子,而费散财货,万不能获一,便会怀着愁忧苦恼,而椎胸唤呼(哀叹)而说:『我本来所得的财货,现在都全都亡失了!』

就这样的成就愚惑,心意就会错乱,这就叫做欲为大患。缘于此欲之本,就不能趋至于无为。

又次,缘于欲之本,而着铠执仗,而共相攻伐。由于互相伐,就会或者在于象众之前(篆军之前),或者在于马众(马军)之前,或者在于步兵(步军)之前,或者在于车众(车队)之前,

看见马和马共斗,看见象和象共斗,看见车队和车队共斗,看见步兵和步兵共斗,或者相互斫射,或者用矟相互斫刺。像如此之比,就是说欲为大患。缘于欲为本,才会致有如此的灾变的。

又次,缘于欲之本,而着铠执仗,或者在于城门,或者在于城上,而共相斫射。或者用矟而刺,或者用铁轮而轹其头,或者消铁(镕液)互相喷洒。受此种种的苦恼,就会有众多的人之死亡。

又次,欲贪也是没有常(无常)的,都均为有代谢变易,都不停而不解脱的。此欲为变易无常之故,就叫做欲贪为之大患。

要怎样才能舍离欲念呢?如果能够修行而除贪欲的话,就叫做舍欲。所谓诸有沙门、婆罗门,有的并不知道欲之会为大患,也不知道舍欲之原。

如果实在不知沙门应行沙门之法,应行沙门的威仪,不知婆罗门应行婆罗门的威仪的话,则这就不是沙门,不是婆罗门,也不能举身去作证,不能自游戏于证悟之中。

又所谓诸沙门、婆罗门,能审知欲为大患,能舍离其欲,如实而不虚,知道沙门有沙门的威仪,知道婆罗门有婆罗门的威仪,己身能够作证而自游戏于其中的话,就是叫做舍离于欲。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91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云何色味?设有见刹利女种、婆罗门女种、长者女种,年十四、十五、十六,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端正无双,世之希有。彼最初见彼颜色,起喜乐想,是谓色味。

云何为色大患?复次,若后见彼女人,年八十、九十,乃至百岁,颜色变异,年过少壮,牙齿缺落,头发皓白,身体垢界,皮缓面皱,脊偻呻吟,身如故车,形体战掉,扶杖而行。

云何,比丘,初见妙色,后复变易,岂非是大患乎?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诸比丘:是谓色为大患。复次,此若见彼女人,身抱重患,卧于床褥,失大小便,不能起止。云何,比丘,本见妙色,今致此患,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诸比丘,是谓色为大患。复次,比丘,若见彼女人身坏命终,将诣冢间。云何,比丘,本见妙色,今以变改,于中现起苦乐想,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复次,若见彼女人,死经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乃至七日,身体胮胀烂臭,散落一处。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变,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复次,若见彼女人,乌、鹊、鸱、鹫竞来食啖,或为狐、狗、狼、虎所见食啖,或为蜎飞蠢动、极细蠕虫而见食啖。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复次,若见彼女人身,虫鸟以食其半,肠胃肉血污秽不净。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此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复次,若见彼女人身,血肉已尽,骸骨相连。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此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复次,若见彼女人身,血肉已尽,唯有筋缠束薪。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此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复次,若复见彼女人身,骸骨散落,各在一处,或脚骨一处,或膞骨一处,或髀骨一处,或髋骨一处,或胁肋一处,或肩臂骨一处,或颈骨一处,或髑髅一处。云何,诸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此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复次,若见彼女人身,骨皓白色,或似鸽色。云何,比丘,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复次,若见彼女人骸骨,经无数岁,或有腐烂坏败,与土同色。云何,比丘,彼本有妙色,今致此变,于中起苦、乐想,岂非大患乎?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是谓色为大患。复次,此色无常、变易,不得久停,无有牢强,是谓色为大患。

云何色为出要?若能舍离于色,除诸乱想,是谓舍离于色。

谓诸沙门、婆罗门,于色著色,不知大患,亦不舍离,如实而不知,此非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不知沙门威仪,于婆罗门不知婆罗门威仪,不能己身作证而自游戏。

谓诸有沙门、婆罗门,于色不著色,深知为大患,能知舍离,是谓于沙门知沙门威仪,于婆罗门知婆罗门威仪,己身作证而自游戏,是谓舍离于色。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八三】
甚么为之色味呢?假如眼前看见剎帝利的女种(帝王族亲的种族的女人),婆罗门之女种(婆罗门种的女人),长者的女种,其年龄为十四、十五、十六,长的不长不短(不高不矮),不肥不瘦,不白不黑,端正无双(非常的端正大方),为世间所希有的。

他最初看见其颜色,而生起喜乐之想,就叫做色味。

甚么叫做色之大患呢?又次,如果后来看见那位女人己经为八十、九十,乃至已经为百岁的时候,颜色已变易,少壮的时代已经过去,牙齿已经缺落,头发已经皓白,身体已经垢堺(到污秽之界),皮缓而面皱,脊偻而呻吟,身体有如旧的车辆,形体都战掉,都扶杖而行。

云何呢?(不觉得怎么样吗?)比丘们!最初所看见的妙色,后来又变易的很利害,这岂不是大患吗?」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这就是所谓色为大患。」

「又次,于此,如果看见那位女人,身体抱着重患,而卧在于床褥,失去其大小便,又不能起止(不能行动)

云何呢?(不觉得怎样吗?)比丘们!本来所看见的妙色,而现在致有此患,这岂不是大患吗?」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们说:「诸比丘们!这就叫做色为大患。」

「又次,比丘们!如果看见那位女人身坏而命终时,就将她送至于冢间(墓地)

云何呢?(不觉得怎么吗?)比丘们!本来所看见的妙色,现在都已变改,就在于其中会现起苦乐之想,这岂不是大患吗?」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们说:「这就是所谓色为大患。」

「又次,如果看见那位女人,死后经过一日、二日、三日、四日、五日,乃至七天,其身体会胮胀而烂臭,会散落在一处。

云何呢?(不觉得怎么样吗?)比丘们!本来有的妙色,现在致于这样的变易,这岂不是大患吗?」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们说:「这就是所谓色为大患。」

「又次,如果看见那位女人被乌、鹊、鵄、鹫等鸟来噉食,或者为狐、狗、狼、虎所见而被牠们所食噉,或者看到被蜎飞蠢动、极细的蠕虫所食噉。

云何呢?比丘们!她本来具有的妙色,现在已致于此变易,在于其中生起苦乐之想,这岂不是大患吗?」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们说:「这就是所谓色为大患。」

「又次,如果看见那位女人之身,被虫鸟所食其一半,残余的肠胃血肉,都污秽不净。

云何呢?此丘们!她那本来所有的妙色,现在已致此种变化,在于其中生起苦乐之想,这岂不是大患吗?」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们说:「这就是叫做色为大患。」

「又次,如果看见那位女人之身的血肉都已消尽,残余的都是骸骨相连之相。

云何呢?比丘们!她那本来所有的妙色,现在已致为此变易,在于其中,会生起苦乐之想,这岂不是大患吗?」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们说:「这就是所谓色为大患。」

「又次,如果看见那位女人的血肉都已消尽,残余的唯有其筋缠在于束薪。

云何呢?比丘们!她本有的妙色,现在已致于这样的变易,在于其中会生起苦乐之想,这岂不是大患吗?」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们说:「这就是所谓色为大患。」

「又次,如果又看见那位女人之身,其骸骨已散落,都各在于一处,或者脚骨在于一处,或者膞骨在于一处,或者髀骨在于一处,或者臗骨在于一处,或者胁肋在于一处,或者肩臂骨在于一处,或者颈骨在于一处,或者髑髅在于一处。

云何呢?诸比丘们!她本有的妙色,现在已致于这种变易,在于其中会生起苦乐之想,这岂不是大患吗?」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们说:「这就是所谓色为大患。」

「又次,如果看见那位女人之身,其遗骨为皓白之色,或者好似鸽鸟之色。

云何呢?比丘们!她本有的妙色,现在已致于此变易,在于其中会生起苦乐之想,这岂不是大患吗?」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说:「这就是所谓色为大患。」

「又次,如果看见那些女人,其骸骨经过无数岁(算不尽的岁月),或者有的已腐烂而坏败,和尘土同色。

云何呢?比丘们!她本有的妙色,现在已致于如此的变易,会在于其中生起苦乐之想,这岂不是大患吗?」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们说:「这就是所谓色为大患。」

「又次,此色为无常,为有变易,不得久停的,并没有牢强。这就是所谓色为大患。」

「甚么叫做色为出要呢?假如能够舍离于色,除弃诸乱想的话,这就是所谓舍离于色。

如果诸沙门、婆罗门,对于色,而染着于色,而不知其为大患,也不知舍离,都不能如实而知的话,这就不是沙门、婆罗门。其身在于沙门,而不知道沙门的威仪,在于婆罗门,而不知道婆罗门的威仪,就不能于自己之身作证,而自游戏于其中。

所谓诸有沙门、婆罗门,对于色而不染着于色,深知为大患,而能知道舍离的话,就是所谓在于沙门而知道沙门的威仪,在于婆罗门而知道婆罗门的威仪,自己之身能作证悟而自游戏于其中,这叫做舍离于色。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92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云何为名痛味?于是,比丘,得乐痛时,便知我得乐痛;得苦痛时,便知我得苦痛;若得不苦不乐痛时,便知我得不苦不乐痛。

若得食乐痛时,便知我得食乐痛;若得食苦痛时,便知我得食苦痛;若得食不苦不乐痛时,便知我得不苦不乐痛。

不食苦痛时,便自知我不食苦痛;若不食乐痛时,便自知我不食乐痛;若不食不苦不乐痛时,便自知我不食不苦不乐痛。

复次,比丘,若得乐痛,尔时不得苦痛,亦复无不苦不乐痛,尔时我唯有乐痛。

若得苦痛时,尔时无有乐痛,亦无不苦不乐痛,唯有苦痛。

若复,比丘,得不苦不乐痛时,尔时无有乐痛、苦痛,唯有不苦不乐痛。

复次,痛者无常、变易之法,以知痛无常、变易法者,是谓痛为大患。

云何痛为出要?若能于痛舍离于痛,除诸乱想,是谓舍离于痛。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痛著痛,不知大患,亦不舍离,如实而不知,此非沙门、婆罗门,于沙门不知沙门威仪,于婆罗门不知婆罗门威仪,不能以身作证而自游戏。

诸有沙门、婆罗门于痛不著痛,深知为大患,能知舍离,是谓于沙门知沙门威仪,于婆罗门知婆罗门威仪,以身作证而自游戏,是谓舍离于痛。

复次,比丘,若有沙门、婆罗门不知苦痛、乐痛、不苦不乐痛,如实而不知,复教他人使行者,此非其宜。

若有沙门、婆罗门能舍离痛,如实而知,复劝教人使远离之,此正其宜,是谓舍离于痛。

我今,比丘,以说著欲、味欲,欲为大患,复能舍者;亦说著色、味色,色为大患,能舍离色;以说著痛、味痛,痛为大患,能舍离痛。

诸如来所应行者,所谓施设者,我今周讫。常当念在树下空闲之处,坐禅思惟,莫有懈怠!是谓我之教敕。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八三】
甚么叫做痛()之味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得乐痛(乐受)之时,便知道我得乐痛(乐受)。得苦痛(苦受)之时,便知道我得苦痛(苦受)。如果得不苦不乐之痛时(舍受),便知道我得不苦不乐之痛(舍受)

如果得食之乐痛(乐受)时,便知我得食的乐痛(乐受)。如果得食之苦痛时,便知我得食的苦痛(苦受)。如果得食的不苦不乐之痛(舍受)时,便知我得不苦不乐之痛(舍受)
如果为不食的苦痛(苦受)之时,便自己知道我为不食的苦痛(苦受)如果为不食的乐痛(乐受)之时,便自知我为不食的乐痛(乐受)。如果为不食的不苦不乐之痛(舍受)之时,便自知我为不食的不苦不乐之痛(舍受)

又次,比丘们!如果得乐痛(乐受)的话,则在于那个时候就不会得苦痛(不苦受),也不会有不苦不乐痛(不舍受),那个时候我乃唯有乐痛而已。

如果得苦痛之时,那时就没有乐痛,也没有不苦不乐痛,唯有苦痛而已。

其次,比丘们!如果得不苦不乐痛(舍受)时,那时就没有乐痛与苦痛(不乐受、苦受),唯有不苦不乐痛(舍受)而已。

其次,痛()为无常、变易之法,因之而知道痛()为无常、变易之法的话,这就叫做痛()为大患。

甚么为之痛为出要呢?如果能够对于痛()而舍离于痛(),而除去诸乱想的话,就叫做舍离于痛(舍离受)

有些沙门、婆罗门对于痛()而染着于痛(),而不知为大患,也不得舍离,如实而不知(不能如实而知),这就叫做不是沙门、婆罗门。在于沙门而不知沙门的威仪,在于婆罗门而不知婆罗门的威仪,不能以身作证,不能自游戏于其境界。

有些沙门、婆罗门对于痛而不染着于痛,深知痛()为大患,而能知舍离,这就叫做在于沙门而知道沙门的威仪,在于婆罗门而知道婆罗门的威仪,能以身作证而自游戏于其境界,这就叫做舍离于痛(舍离受)

又次,比丘们!如有沙门、婆罗门不知苦痛(苦受)、乐痛(乐受)、不苦不乐痛(舍受),如实而不知(不能如实而知),又教他人使他人也和其同样而行的话,这并不是其宜的。

如有沙门、婆罗门能舍离痛(舍离受),能如实而知道,又能劝教他人,使他人能远离于痛()的话,这就正为其宜,这就叫做舍离于痛(舍离受)

比丘们!我现在演说着欲、味欲,欲为大患之事,又说其能舍等事。也说明着色、味色,色为大患,以及能舍离色之事。由于演说着痛、味痛,痛为大患,而能舍离其痛,

所谓诸位如来所应行的,所应施设的,我现在都统统把它做完了。你们应该常常思念在于树下空闲之处,应该坐禅思惟,不可有懈怠!这就是我的教敕。」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93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宝品第二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不牢要。云何为三?身不牢要、命不牢要、财不牢要。是谓,比丘,有此三不牢要。

于此,比丘,三不牢要中,当求方便,成三牢要。云何为三?不牢要身,求于牢要;不牢要命,求于牢要;不牢要财,求于牢要。

云何不牢要身,求于牢要?所谓谦敬礼拜,随时问讯。是谓不牢要身,求于牢要。

云何不牢要命,求于牢要?于是,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尽形寿不杀生,不加刀杖,常知渐愧,有慈悲心,普念一切众生;尽形寿不盗,恒念惠施,心无吝相;尽形寿不淫,亦不他淫;尽形寿不妄语,常念至诚,不欺世人;尽形寿不饮酒,意不错乱,持佛禁戒。是谓命不牢要,求于牢要。

云何财不牢要,求于牢要?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常念惠施,与沙门、婆罗门、诸贫匮者,须食者与食,须浆与浆,衣被、饮食、床敷卧具、病瘦医药、舍宅、城郭,所须之具悉皆与之。如是,财不牢要,求于牢要。

是谓,比丘,以此三不牢要,求此三牢要。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知身不牢要,命亦不牢固,
 财货衰耗法,当求牢要者。
 人身甚难得,命亦不久停,
 财货磨灭法,欢喜念惠施。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第一德、福业,三因、三安、瞿,

三夜、病、恶行,苦除、不牢要。

经文词解:
身命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杂语)吾身与吾寿命也。身者以四大为体,命者以寿暖识为体。法华经劝持品曰:我不爱身命,但惜无上道。

经文扩展:
杂阿含经:
1.时。长者即问梨犀达多。尊者。凡世间所见。何本.何集.何生.何转

尊者梨犀达多答言。长者。凡世间所见。或言有我。或说众生。或说寿命。或说世间吉凶。斯等诸见。一切皆以身见为本。身见集.身见生.身见转。

2.舍于寿暖。诸根悉坏。身命分离。是名为死。灭尽定者。身、口、意行灭。不舍寿命。不离于暖。诸根不坏。身命相属。

3.若有问言:『彼谁老死?老死属谁?』

彼则答言:『我即老死,今老死属我,老死是我。』

所言:『命即是身。』或言:『命异身异。』此则一义,而说有种种。

若见言:『命即是身。』彼梵行者所无有。若复见言:『命异身异。』梵行者所无有。

于此二边,心所不随,正向中道。贤圣出世,如实不颠倒正见,谓缘生老死,如是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八四】
大意:本经叙述人身、人命,与财物,为之三种不牢要。而教人如何将此不牢要的转成为牢要的方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不牢要之事。那三种呢?所谓身为不牢要,命为不牢要,财为不牢要是。这就是,比丘们!就是有此三种为不牢要的。

于此,比丘们!在此三种不牢要当中,应当求方便,以期转成为三种牢要。那三种呢?所谓在于不牢要之身,求于牢要,在于不牢要之命,求于牢要,在于不牢要之财,求于牢要。

甚么为之将此不牢要之身,求于转成为牢要呢?所谓以身谦敬礼拜,随时问讯是。这就叫做将不牢要的身,求于转成为牢要。

甚么为之将此不牢要之命,求于转成为牢要呢?于是(是这样的):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能尽形寿不杀生,不加以刀杖于众生身,都常知惭愧,而有慈悲之心,能普念于一切众生。尽形寿不偷盗,都恒念惠施与人,其心没有悋惜之想。

尽形寿不淫泆,也不他淫。尽形寿不妄语,都常念至诚,而不欺诳世人。尽形寿不饮酒,其意并不错乱,而受持佛教的禁戒,这就叫做将命不牢要的,求而转成为牢要的。

甚么为之财不牢要,而求其转成为牢要呢?如有善男子、善女人,都常念惠施与沙门、婆罗门,以及诸贫匮的人。对于这些人当中,如果须要饭食的话,就与其饭食,须要浆的话,就给与其浆。

如果须要衣被、饮食、敷、卧具、病瘦时的医药、舍宅、城郭等,其所须要之具,都均给与的话,像如是的,就叫做财不牢要,而求其转成为牢要。

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就是所谓将此三不牢要的,求其转成为牢要的。

当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知道身为不牢要,命也是同样的为不牢固,财货更为是衰耗之法,因此,应当求其转成为牢要的。

人身甚为难得,命也是不能久停,财货为磨灭之法,因此,应发欢喜心,而惠施于一切。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第一德  福业  三因  三安    三夜    恶行      不牢要

1.第一德经,2.三福业经,3.三因缘经,4.三安心处经,5.瞿波离经,6.三夜经,7.病经,8.恶行经,9.苦除经,10.不牢要经。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94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人,世人所应供养。云何为三?如来、至真、等正觉,世人所应供养;如来弟子漏尽阿罗汉,世人所应供养;转轮圣王,世人所应供养。

有何因缘如来世人所应供养乎?夫如来者,不伏者伏,不降者降,不度者度,未得解脱者令得解脱,未般涅槃者使成涅槃,无救护者与作救护,盲者与作眼目,病者与作救护,最尊第一。

魔若魔天、天及人民,于中最尊福田,可敬可贵,与人作导,令知正路,未知道者与说道教,以此因缘,如来世人所应供养。

复有何因缘如来弟子漏尽阿罗汉世人所应供养乎?比丘当知:漏尽阿罗汉以度生死源,更不复受有,以得无上法,淫、怒、痴尽,永不得全,是世福田。以此因缘本末,使漏尽阿罗汉,世人所应供养。

复以何因缘转轮圣王世人所应供养?比丘当知:转轮圣王以法治化,终不杀生,复教他人使不杀生;自不盗窃,亦复教他人使不偷盗;自不淫泆,复教他人不行淫泆;自不妄语,亦复教他人使不妄语;

自不两舌,斗乱彼此,亦复教他人使不两舌;自不嫉妒、恚、痴,亦复教他人不习此法;自行正见,复教他人使不邪见。以此因缘,以此本末,使转轮圣王,世人所应供养。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概要:首先说明佛陀与阿罗汉,以及转轮圣王,为有资格接受人的供养者。依次为三善根、乐与苦与不苦不乐之三受,妇女与咒术与邪见为隐秘于世间而为妙,而日与月与如来之语为三世之法,

为显露而妙,不觉知三有为之相,愚者之三相三法,以及戒定慧之三法之故,堕在于三恶趣,三种的敬爱之法,贪欲、睡眠、调戏之三法为堕入地狱之因,应远离贪欲、饮酒、睡眠之三法等事。

【一八五】
大意:本经叙述有三种人应受供养。所谓如来、漏尽的阿罗汉、转轮圣王。如来能度化一切众生,阿罗汉乃解脱生死的圣者,均能为世间的福田。至于转轮圣王即以正法治化,使人皈于善道,故应受世人的供养之人。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人,为世间的人所应供养的(值得供养的)。那三种人呢?第一为如来、至真、等正觉,为世间的人所应供养的。第二为如来的弟子,漏尽的阿罗汉,为世间人所应供养的。第三为转轮圣王,为世间的人所应供养的。

有甚么因缘(为甚么缘故)如来乃为世人所应供养的呢?因为如来对于那些不伏的人,而能伏他,不降的人,能降他,不度的人,能度他,未得解脱的人,能使他得解脱,未般涅槃的人,能使他成就涅槃,无救护的人,能作为救护,眼盲的人,能作为其眼目,疾病的人,能作为救护,为最尊第一的人。

在于恶魔,或者是魔天,或者是天,以及人民当中,为最尊的福田,为可敬、可贵,为人作引导,使人知道正路,对于那些未知道的人,则为他说道教督,由于此因缘,如来乃为世人所应供养的。

又有甚么因缘,如来的弟子漏尽的阿罗汉为世人所应供养呢?比丘们!当知!漏尽的阿罗汉乃已度脱生死之源,更不再受后有,已得无上之法,其淫、怒、痴都已灭尽,永远不再得全(不再生全,不再复生),是世间的福田。由于这些因缘本末,使那些漏尽的阿罗汉,为世间的人所应供养的。

又由于甚么因缘,转轮圣王为世人所应供养的呢?比丘们!当知!转轮圣王乃以正法治化,终皈不会杀生,又教他人使他人不杀生。自己不盗窃,又教他人,使他人不偷盗,自己不淫泆,又教他人不行淫泆,自己不妄语,又教他人使他人不妄语,

自己不两舌,不斗乱彼与此,也教他人,使他人不两舌,自己不嫉妒,不恚、不痴,也教他人不习这些法,自己行正见,又教他人,使他人不邪见。由于这些因缘,由于这些本末,使转轮圣王为世人所应供养的。」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95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阿难:有三善根,不可穷尽,渐至涅槃界。云何为三?所谓于如来所而种功德,此善根不可穷尽;于正法中而种功德,此善根不可穷尽;于圣众所而种功德,此善根不可穷尽。

是谓,阿难,此三善根不可穷尽,得至涅槃界。是故,阿难,当求方便,获此不可穷尽之福。如是,阿难,当作是学!

尔时,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优婆塞戒经:
所谓如来身心具足,身有微妙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大力,心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五智三昧、三种法门、十一种空观、十二缘智、无量禅定、具足七智,已能度到六波罗蜜岸。若人能以如是等法,赞叹佛者,是人则名真供养佛。

云何名为供养于法?善男子,若能供养十二部经,名供养法。
云何供养十二部经?若能至心信乐,受持、读诵、解说,如说而行,既自为已,复劝人行,是名供养十二部经……若有供养、受持、读诵如是经者,是则名为供养法也。

若有供养发菩提心、受持戒者、出家之人,向须陀洹至阿罗汉果,名供养僧。

若有人能如是供养佛、法、僧宝,当知是人终不远离十方如来,常与诸佛行、住、坐、卧。善男子,若有人能如说多少供养如是三福田者,当知是人于无量世多受利益。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八六】
大意:本经叙述应该在于如来、正法,以及圣众等三宝之处去种植功德。因为此三善根乃为不可穷尽,而能至于涅槃界的。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阿难说:「有三处善根,为不可穷尽,能渐至于涅槃界的。那三处呢?所谓在于如来之处,去种植功德,此善根乃为不可穷尽的。第二,在于正法里面,去种植功德,此善根也是不可穷尽的。第三,在于圣众之处,去种植功德,此善根也是不可穷尽的。

这就是所谓,阿难!就是说此三处的善根为不可穷尽,而能得至于涅槃界。因此之故,阿难!应当要求方便,去获得此不可敬尽的福德。像如是的,阿难!应该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阿难听佛所说,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96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痛。云何为三?所谓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

诸比丘当知:彼乐痛者,欲爱使也;彼苦痛者,瞋恚使也;不苦不乐痛者,是痴使也。是故,诸比丘,当学方便,求灭此使。

所以然者?当自炽然,当自修行法,得无比法。诸比丘当知:我灭度后,其有比丘念自炽然,修其行法,得无比法,此则是第一声闻。

云何,比丘,当自炽然,当自修行,得修行法,获无比法?

于是,比丘,内自观身,外自观身,内外自观身而自游戏;内观痛,外观痛,内外观痛;内观意,外观意,内外观意;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而自游戏。

如是,比丘,当自炽然,修行其法,得无比法。诸比丘行此法者,于声闻中第一弟子。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杂阿含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痴无闻凡夫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多闻圣弟子亦生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诸比丘,凡夫、圣人有何差别?

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瞋恚,生瞋恚故,为恚使所使。

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

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

多闻圣弟子,身触生苦受,大苦逼迫,乃至夺命,不起忧悲称怨、啼哭号呼、心乱发狂。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

譬如士夫被一毒箭,不被第二毒箭。当于尔时,唯生一受,所谓身受,不生心受。

为乐受触,不染欲乐,不染欲乐故,于彼乐受贪使不使。

于苦触受不生瞋恚,不生瞋恚故,恚使不使。于彼二使,集、灭、昧、患、离如实知,如实知故,不苦不乐受痴使不使。

于彼乐受解脱不系,苦受、不苦不乐受解脱不系。于何不系?谓贪、恚、痴不系,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系。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八七】
大意:本经叙述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乐受、苦受、舍受),各为欲爱使、瞋恚使、痴使。佛陀叫人以四念处去消灭此三受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这三种之痛(三受)。那三种呢?所谓乐痛、苦痛、不苦不乐痛是。

诸比丘们!当知!那乐痛(乐受)就是所谓欲爱使,那苦痛(苦受)就是所谓瞋恚使,那不苦不乐痛(舍受)就是痴使。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学方便,去求消灭这些使(烦恼)

所以的缘故就是应当要自己炽燃,应当自己去修行法,而得无比的法。诸比丘们!当知!我灭度之后,如果有比丘能够念于炽燃,修行其法,而得无比之法的话,就是我的第一声闻弟子。

云何呢(要怎么样呢)?比丘们!应当要怎样自己炽燃,应当怎样自己去修行,而得修行之法,而获得无比之法呢?

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对于内,应自观察其身,对于外,而自观察其身,对于内外而自观察其身,而自游戏于其境界中。

于内观其痛(),于外观其痛(),于内外观其痛();于内观其意,于外观其意,于内外观察其意;于内观其法,于外观其法,于内外观其法而自游戏于其中。

像如是的,应当要自炽燃,而修行其法,而得无比之法。诸比丘们!如能行此法的话,则在于声闻中,得为第一的弟子。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97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事,覆则妙,露则不妙。云何为三?一者女人,覆则妙,露则不妙;婆罗门咒术,覆则妙,露则不妙;邪见之业,覆则妙,露则不妙。

是谓,比丘,有此三事,覆则妙,露则不妙。

复有三事,露则妙,覆则不妙。云何为三?日、月,露则妙,覆则不妙;如来法语,露则妙,覆则不妙。是谓,比丘,有此三事,露则妙,覆则不妙。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女人及咒术,邪见不善行,
 此是世三法,覆隐而最妙。
 日、月广所照,如来正法语,
 此是三世法,露则第一妙。

是故,诸比丘,当露现如来法,勿使覆隐。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八八】
大意:本经叙述女人、咒术、邪见之三事,如果现露的话,就会不妙,隐则为妙,故应覆隐此三事。日、月、佛法之三事,乃和此相反,故应把此三事显露。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事,如果覆隐就会为妙,假如现露的话,就会为不妙。

那三事呢?第一就是女人,如覆蔽的话,就为妙,如显露的话,就为不妙。第二就是婆罗门的咒术,如果覆蔽的话,就为妙,显露就为不妙。第三就是邪见之业,如果覆蔽的话,就会为妙,显露的话,就为不妙。

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就是有此三种事如果覆蔽的话,就会为妙,假如显露的话,就会为不妙。

又有三种事,如是显露的话,就会为妙,假如覆蔽的话,就会为不妙。

那三种事呢?第一为日,第二为月,如果显露就会为妙,假如覆蔽的话,就会为不妙。第三为如来的法语,如果显露的话,就会为妙,假如覆蔽的话,就会为不妙。

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就是有此三种事,显露就为妙,覆蔽就为不妙。」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女人及咒术   邪见不善行   此是世三法   覆隐而最妙
日月广所照   如来正法语   此是三世法   露则第一妙

(女人,以及咒术,和邪见,为不善之行。这就是世间三法,如果覆隐的话,就为之最妙。日与月会广照于一切,以及如来的正法之语,这三种世法,假如显露的话,就是第一之妙。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露现如来之法,不可以使其覆隐。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98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此三有为有为相。云何为三?知所从起,知当迁变,知当灭尽。

彼云何知所从起?所谓生,长大成五阴形,得诸持、入,是谓知所从起。

彼云何为灭尽?所谓死,命过不住、无常,诸阴散坏,宗族别离,命根断绝,是谓为灭尽。

彼云何变易?齿落、发白、气力竭尽,年遂衰微,身体解散,是谓为变易法。

是为,比丘,三有为有为相。当知此三有为相,善分别之。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八九】
大意:本经叙述应当知道有生、老、死之三有为相。所谓生的长相,经过的迁变的一切,结果之相,也就是会死,都是变易之法,故应善于分别。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三种有为的有为之相。那三种呢?第一就是知所从起(生相),第二就是知当会有迁变(异、老相),第三就是知道当会灭尽(灭、死相)

他怎样的知道所从起的呢?所谓会生,为长大而成为五阴之形(色受想行识,吾人的身心),而得诸持入(六界、十二入),就叫做知道所从起。

他怎样的灭尽呢(第三)?所谓会死,生命经过会不留住,是无常的,诸阴(五阴身心)都会散坏,宗族会别离,命根会断绝,就是所谓的灭尽。

他怎样的变易呢?所谓牙齿会脱落,头发会变白,气力会竭尽,遂年而衰微,身体终皈会解散,这就是所谓变易之法。

就是为之,比丘们!为之三种的有为之有为之相。当应知道!此三有为之相,要善于分别。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99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愚人有三相三法,不可恃怙。云何为三?于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不可论说而论说之,不可行者而修习之。

云何愚者不可思惟而思念之?于是,愚者意三行便思忆之。云何为三?于是,愚者起嫉心,于他财物及于女色,心念恶言,悉兴嫉心:彼之所有,愿是我许。如是,愚者不可思惟而思惟之。

云何愚者不可论说而论说之?于是,愚者造口四过。云何为四?于是,愚者恒喜妄言、绮语、恶口、斗乱彼此。如是,愚者造口四过。

云何愚者造于恶行?于是,愚者造身恶行,常念杀生、窃盗、淫泆。如是,愚者造于恶行。如是,比丘,愚者有此三行,愚痴之人习此三事。

复次,比丘,智者有三事,当念修行。云何为三?于是,智者应思惟者,便思惟之;应论说者,便论说之;应行善者,便修行善。

彼云何智者应思惟事,便思惟之?于是,智者思惟意三行。云何为三?于是,智者不嫉妒、恚、痴,常行正见,见他财货,不生想念。如是,智者应思惟者,便思惟之。

云何智者应论说者,便论说之?于是,智者成就口四行。云何为四?于是,智者不行妄语,亦不教人妄语,见人妄语者意不喜乐,是谓智者而护其口。

复次,智者不行绮语、恶口、斗乱彼此,亦不教人使行绮语、恶口、斗乱。如是,智者成就口四行。

云何智者成就身三行?于是,智者思惟身行,无所触犯。然复智者自不杀生,亦不教人杀生,见人杀者心不喜乐。自不偷窃,不教人盗,见人盗者心不喜乐。

亦不淫泆,见他女色,心不起想,亦不教人使行淫泆;设见老母,视之如己亲,中者如姊,小者如妹,意无高下。

如是,智者身成就三行。是谓智者所行。

如是,比丘,有此三有为之相。是故,诸比丘,愚者三相常当舍离。此三智者所行,不废斯须。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九O
大意:本经叙述愚人的身口意的三相三法,以及智者之身口意三相三法。学佛人应知其相而舍离愚之三法,应学智者之三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愚痴的人有其三相三法,为不可以恃怙的(不可靠)。那三法呢?于是(是这样的),愚痴的人对于那些不可以思惟的却去思惟 (思惟不正确的事),对于不可论说的却去论说(说不正确之语),对于不可以行的却去修习它。

甚么为之愚者对于不可思惟之事而却去思念呢?于是(是这样的),因为愚者之意,对于三行,便去思忆。

那三行呢?于是(是这样的),愚者会起嫉妒之心,对于他人的财物,以及对于女色,都会心心念念而恶言,都均会兴起嫉妒之心而想:『他所有的,愿许与我』。像如是的,愚者对于不可以思惟而却去思惟。

甚么为之愚者之对于不可以论说而却去论说呢?于是(是这样的),愚者乃会造口业的四种过错。

那四种呢?于是(是这样的),愚者乃恒喜妄言、绮语、恶口,与斗乱彼此(两舌)。像如是的,愚者乃会造此口业的四种过错。

甚么为之愚者之会造作的恶行呢?于是(是这样的),愚者会造身的恶行,会常念杀生、窃盗、淫泆。

像如是的,愚者会造这些恶行。像如是的,比丘们!愚者有此三种恶行,愚痴的人会修习此三种事。

又次,比丘!智者也有三种事,都当会念而修行。那三种呢?于是(是这样的),智者对于应该思惟的,便会去思惟;应该论说的,便会去论说;应该行善的,便会去修行善的业。

那些智者是怎么的对于应思惟之事,便去思惟呢?于是(是这样的),智者乃思惟其意之三行。

那三行呢?于是(是这样的),智者并不嫉妒、不瞋恚、不愚痴,都常行正见,看见他人的财物时,并不会生起想念。像如是的,智者乃对于应思惟之事,便会去思惟(不应思惟的,就不会去思惟)

甚么为之智者乃对于应论说的便去论说呢?于是(是这样的),智者乃成就口的四行。

那四行呢?于是(是这样的),智者乃不行妄语,也不教人妄语,见人之妄语时,其意乃不甚喜乐,就叫做智者之守护其口。

又次,智者乃不行绮语、恶口、斗乱彼此(两舌),也不教人去行使绮语、恶口、斗乱。像如是的,智者乃成就口的四善行。

甚么为之智者之成就身的三行呢?于是(是这样的),智者乃思惟其身行,不会有所触犯。

所谓智者乃自不杀生,也不教人去杀生,见人的杀生,其心不会喜乐。自不偷窃,也不教人去偷盗,见人之偷盗时,其心就不喜乐。

也不会淫泆,看见他女之色时,其心不会起想念,也不会教人去行使淫泆。假如看见老母(老妇人)时,就视之如自己的母亲,看见中年的,就认为如自己之姊,看见年小的,就认为如自已的小妹,其意并不会有高大凸凹。

像如是的,智者之身乃成就此三行。这叫做智者之所行。像如是的,比丘们!有此三有为之相。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对于愚者的三相,就应当常恒的舍离,对于此三种智者所行的,不应废毁其须要(要常行其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910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法,不可觉知,不见、不闻,经历生死,未曾瞻睹,我及尔等曾不见闻。

云何为三?所谓贤圣戒,不可觉知,不见、不闻,经历生死,未曾瞻睹,我及尔等曾不见闻。贤圣三昧、贤圣智慧,不可觉知,不见、不闻。

如今我身并及汝等,皆悉觉知贤圣禁戒、贤圣三昧、贤圣智慧,皆悉成就,不复受有,已断生死根原。

是故,诸比丘,当念修行此三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戒定慧
摘自:佛学大词典
指戒律、禅定与智慧。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槃,故称三学。此三学在圣者之身为无漏,故亦称三无漏学。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九一】
大意:本经简述当念修行戒、定、慧的三法。因为贤圣之戒定慧为断生死的根元,依之而出离一切苦恼之故。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这三种之法,为不可以觉知,不得见、闻,经历很多的生死,都未曾瞻视过的。我及你们,都不曾见闻过的。

那三种法呢?第一就是所谓贤圣之戒,乃为不可觉知,不可以见,不可以闻,经历很多的生死,也未曾瞻覩,我及你们都不曾见闻的。第二就是贤圣的三昧(正定),第三就是贤圣的智慧,都为不可觉知,不见、不闻的。

然而如现在来说,我身,并及你们,都均能觉知贤圣的禁戒,以及贤圣的三昧(正定)、贤圣的智慧,都均已成就,不会再度后有之身,已断除生死的根原。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思念而修行此三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911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衙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法甚可敬爱,世人所贪。

云何为三?所谓少壮,甚可爱敬,世人所贪;无病,甚可爱敬,世人所贪;寿命,甚可爱敬,世人所贪。

是谓,比丘,有此三法,甚可爱敬,世人所贪。

复次,比丘,虽有此三法,甚可爱敬,世人所贪;然更有三法,不可爱敬,世人所不贪。

云何为三?虽有少壮,然必当老,不可爱敬,世人所不贪。比丘当知:虽有无病,然必当病,不可爱敬,世人所不贪。比丘当知:虽有寿命,然必当死,不可爱敬,世人所不贪。

是故,诸比丘,设有少壮,当求不老,至涅槃界;虽有无病,当求方便,使不有病;虽有寿命,当求方便,使不命终。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寿命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命根为体,寿焕识为相,活动为用。辅行七之三曰:一期为寿,连续曰命。一期连持,息风不断,名为寿命。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九二】
大意:本经叙述少壮、无病、寿命等三法,为世人所贪爱的;老、病、死三法,则为世人所不贪爱的。学佛人应该要学的就是:虽然少壮,当求不老,而至于涅槃;虽然无病,当求方便,使其不会有病;虽然有寿,当求方便,使其不命终。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三种法,乃为非常可以敬爱的,为世人所贪的。

那三法呢?第一就是所谓少壮,乃甚为可爱敬的,为世人所贪的。第二就是无病,乃甚为可爱的,为世人所贪的。第三就是寿命,乃甚为可以爱敬的,是世人所贪的。

这就是所谓,比丘们!就是有此三法,乃甚为可爱敬,为世人所贪的。

又次,比丘们!虽然有此三法,乃甚为可爱敬,为世人所贪的,然而更有三种法,为不可爱敬的,为世人所不贪的。

那三种呢?第一就是虽然有少壮,然而必当会至衰老,是不可爱敬的,是世人所不贪的。比丘们!当知!第二就是虽有无病,然而必当会为病,是不可爱敬的,是世人所不贪的。比丘们!当知!第三就是虽然有寿命,然而必当会死,为不可爱敬的,为世人所不贪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虽然有少壮,也应当求其为不老,而至于涅槃界;虽然有无病,也应当求其方便,使其不会有病;虽然有寿命,也应当求方便,使其不命终。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912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春时天雨大雹,设如来不出世,众生入地狱,亦复如是。是时,女人入地狱多于男子。

所以然者?比丘当知:以三事故,众生之类,身坏命终,入三恶趣。

云何为三?所谓贪欲、睡眠、调戏。有此三事缠著心意,身坏命终,入三恶趣。

女人竟日习玩三法而自娱乐。云何为三?晨朝,以嫉妒心而自缠缚;若至日中,复以睡眠结而自缠裹;向暮,以贪欲心而自缠缚。

以此因缘,使彼女人身坏命终,生三恶趣。是故,诸比丘,当念离此三法。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嫉妒、睡眠、调,贪欲是恶法,
 牵人至地狱,至竟无解脱。
 是故当舍离,嫉妒及睡、调,
 亦当舍于欲,莫造彼恶行。

是故,诸比丘,当念去离嫉妒,无悭吝心,常行惠施,不著睡眠,当行不染,不著贪欲。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九三】
大意:本经叙述众生都由于贪欲、睡眠、调戏之三事,而入于三恶趣。女人则终日和这三事缠缚不离,因此,乃比男人比较容易堕落。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犹如在于春天的时候,天空降下大雹那样,假若如来不出现于世间的话,则众生之堕入地狱之事,也是和这道理一样的。这时,女人之堕入于地狱之事,乃多于男子的。

所以的缘故就是,比丘们!当知!由三种事之故,众生之类,在其身坏命终之后,会入于三恶趣。

那三种事呢?所谓贪欲、睡眠、调戏(掉举)是。有这三种事缠着在于众生的心意,因此,在其身坏命终之后,会入于三恶趣的。

女人则竟日(整天)都在习翫三法,以自娱乐。那三法呢?第一就是在晨朝之时,都以嫉妒心,而自缠缚自己;第二就是如至于日中(白天)之时,又以睡眠结去自缠裹自己;第三就是向暮之时,以贪欲心而自缠缚自己。

由于此因缘,使那些女人在于身坏命终之后,会生于三恶趣。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思念离开此三法。」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嫉妒睡眠调   贪欲是恶法   牵人至地狱   至竟无解脱
是故当舍离   嫉妒及睡调   亦当舍于欲   莫造彼恶行

(嫉妒与睡眠,以及调戏〔掉举〕、贪欲,这些都是恶法,都会牵引人们至于地狱,终皈都不会有解脱的一天。因此之故,应当要舍离那些嫉妒,以及睡眠、调戏,也应当舍弃贪欲,不可以造那些恶行。)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思念离开那些嫉妒,应该没有悭悋之心,应该常行惠施,不可缠着于睡眠,应当行持不染,应当不着于贪欲。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913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十二卷  三供养品第二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三法,习之、玩之,不知厌足,亦复不能至休息处。

云何为三?所谓贪欲,若有人习此法,初无厌足;若复有人习饮酒者,初无厌足;若复有人修习睡眠,初无厌足。

是谓,比丘,若有人习此三法者,初无厌足,亦复不能至灭尽之处。是故,诸比丘,常当舍离此三法,不亲近之。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供养、三善根,三痛、三覆露,

相、法、三不觉,爱敬、春、无足。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九四】
大意:本经叙述贪欲、饮酒、睡眠之三法,乃会令人不知厌足,会使人不能至于灭尽之处,因此,当应舍离,不可以去亲近它们。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三种法,如果修习、翫习的话,就会使人不知厌足的一天,也不能至于休息之处。

那三种法呢?第一就是所谓贪欲,如果有人习此法的话,就始终不会有厌足。第二就是如有人习惯于饮酒的话,就始终不会有厌足。第三就是如有人修习睡眠的话,也是同样的始终不会有厌足。

这就叫做,比丘们!叫做如有人习此三种法的话,就始终不会有厌足,也不能至于灭尽之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恒常的舍离此三种法,不可以去亲近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供养   三善根   三痛   三覆露      三不觉  爱敬     无足

(1.供养经,2.三善根经,3.三痛经,4.三覆露经,5.三有为相经, 6.三相三法经,7.三不觉知经,8.三爱敬经,9.春时雨大雹经,10.无厌足经。)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三卷  地主品第二十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6-2 07:15 , Processed in 0.22380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