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11|回复: 0

《增一阿含经》第九卷共修

[复制链接]

12

主题

22

帖子

7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
发表于 2018-11-19 22: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增一阿含经》第九卷共修

2018621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二妙法拥护世间。云何为二法?所谓有惭、有愧也。

诸比丘,若无此二法,世间则不别有父、有母、有兄、有弟、有妻子、知识、尊长、大小,便当与猪、鸡、狗、牛、羊六畜之类而同一等。

以其世间有此二法拥护世间,则别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长、大小,亦不与六畜共同。是故,诸比丘,当习有惭、有愧。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俱舍论:
有敬有崇有所忌难有所随属说名为惭。于罪见怖说名为愧。
于所造罪。自观有耻说名为惭。观他有耻说名为愧。

大般涅槃经:
大王。诸佛世尊常说是言:有二白法能救众生。一惭。二愧。惭者自不作罪。愧者不教他作。惭者内自羞耻。愧者发露向人。惭者羞人。愧者羞天。是名惭愧。

若覆罪者。罪则增长。发露惭愧。罪则消灭。是故诸佛说有智者不覆藏罪。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惭愧品第十八
概要:本经首先叙述惭、愧的二法,依次为厌足之有无,法财之二施,迦叶之对于梵志的妇人之教化,佛陀降伏阿阇世王所放之醉象,教诫难陀比丘不堪梵行而欲还俗之事,佛为姨母大爱道夫人说法,以及是非之二法与福罪之二报。

【一四一】
大意:本经叙述惭、愧之二妙法,说此二法能拥护世间,使伦常为有别,六畜有互异,因此,当习有惭、有愧之二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二种妙法,此二种妙法乃能拥护世间。那二种法呢?所谓有惭、有愧是。

诸比丘们!如果没有此二法的话,世间就不能分别为有父、有母、有兄、有弟,以及有妻子、知识、尊长、大小等事,便当会和猪、鸡、狗、牛、羊等六畜之类(包括马)同为一类,为相等而没有差别(无惭愧就和禽兽无异)

由于在此世间里,有了此二法在拥护维持世间,所以世间里才会有父母、兄弟、妻子、尊长、大小等之分别,也因此,才不会和六畜同样的无分无别。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学习有惭、有愧之二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22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世有二人,无有厌足而取命终。云何为二人?所谓得财物恒藏举之,复有得物而喜与人。是谓二人无有厌足而取命终。

尔时,有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略说之义。云何得物藏举?云何得物与人?惟愿世尊广演其义!

世尊告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其义。对曰:如是。

尔时,佛告诸比丘:于是,有族姓子学诸技术,或习田作,或习书疏,或习计算,或习天文,或习地理,或习卜相,或学远使,或作王佐,不避寒暑、饥寒、勤苦,而自营己。

彼作是功力而获财物,彼人不能食啖,亦不与妻子,亦不与奴婢亲亲之属,皆悉不与。

彼所得财物,或王劫夺,或复被贼,或火烧水漂,分散异处,不获其利,即于家中有人分散此物,不得停住。

是谓,比丘,得财藏举者也。

彼云何得财分布?有族姓子学诸技术,或习田作,或习书疏,或习计算,或习天文、地理,或习卜相,或学远使,或作王佐,不避寒暑、饥寒、勤苦,而自营己。

彼作是功力而获财物,彼人惠施众生,给与父母、奴婢、妻子,亦复广及沙门、婆罗门,造诸功德,种天上之福。是谓,比丘,得而惠施。

是谓,比丘,二人无厌足。如前一人得财物而举者,当念舍离;第二人得而广布,当学此业。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四二】
大意:本经叙述世间有二种人,一为得财物后,则恒守藏,二为得财物后欢喜布施与人,第一种人的财物,最后脱离不了被夺、被劫、被分、被烧漂、被散等所谓五家共有的命运,第二种人则能造诸功德,种植天福,故应学习广施的人。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世间有二种人,并没有厌足,而取于命终(一直这样的活到老死)。那二种人呢?第一就是所谓得财物后,都恒藏举之(一有财物就把它存藏起来),第二就是得财物后,欢喜布施与人。这就是所谓没有厌足而取命终(依其生活理财的方式,直到死亡为止)。」

那时,有比丘白世尊说:「世尊!我们不能了解这些略说之义。怎样叫做得财物后藏举(存藏)?怎样叫做得财物后与人?唯愿世尊广演其义!」

世尊告诉他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分别其义。」

回答说:「如是!」

那时,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于是(是这样的:)有族姓子(一位男人),曾学习诸技术,或者学习田作(农业),或者学习书疏(文学),或学习计算(会计),或学习天文,或学习地理,或学习卜相,或学习远使(使臣),或学习而作王佐(大臣),都不避寒暑、饥寒、勤苦,而自营作。

他作其所作的功力而获得财物之后,那个人却不能食噉(都俭食),也不给与其妻子,也不赐与其奴婢,或者亲亲之属(亲属),均不会给与他们。

他所得的财物,或者会被国王劫夺(被国家所征用),或者会被贼所盗,或者会被火烧水漂(天灾地变之祸),而分散于异处,而不获其利(财物都被火烧,或者大水所流没),或者在于家中,有人分散这些财物(滥用而失财),不得停住(不能保住其财物)

这就是,比丘!就是所谓得财而藏举的人。

还有一种人,为甚么叫做得财而分布呢?有族姓子(有一男人),学习诸技术,或者学习田作,或者学习书疏,或者学习计算,或者学习天文、地理,或者学习卜相,或者为远使,或者作王佐,都不避寒暑、饥寒、勤苦,而自营作。

他作如是的功力而获得财物之后,此人能惠施众生,能供给其父母、奴婢、妻子,也能广及沙门、婆罗门,而造诸功德,而种植天上的福德。

这就是,比丘们!就是叫做有二种人没有厌足。如第一种类之人之得财物而举存的,就应当念念舍离其法,第二种类之人之得财物而能广布,就应当学习这种业(动作)。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23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常当法施,勿习食施。

所以然者?汝等今有果报之佑,使我弟子恭敬于法,不贪利养。设贪利养者,则有大过于如来所。

何以故?谓众生类不分别法,毁世尊教;已毁世尊教,后不复得至涅槃道,我便有耻。

所以然者?谓如来弟子贪著利养,不行于法,不分别法,毁世尊教,不顺正法;已毁世尊教,复不至涅槃道。

汝今,比丘,当念法施,勿思欲施,便得称誉,名闻四远,恭敬于法,不贪财物,此则无有羞耻。

所以然者?如来弟子以好法施,不贪思欲之施。是谓,比丘,当念法施,勿学财施。

汝等比丘,吾说此义为因,何义而说此缘乎?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惟愿世尊事事分别!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昔有一人请吾供养,然吾尔时有遗余法而可除弃。有二比丘从远方来,形体困笃,颜色变易。

尔时,我便语彼比丘,作是语:有遗余法而可除弃,随时须者,便可取之而自营己。

时,一比丘便作是念:世尊今日有遗余法而可除弃,随时须者,便可取之。设复我等不取食者,便当以此食舍于净地,若著水中。然今我等宜取此食,以充虚乏,加得气力。

尔时,彼比丘复作是学:佛亦作是说:当行法施,莫行思欲之施。所以然者?施中之上无过财施,然复法施于中最尊。我今堪任竟日不食,犹得自济,不须受彼信施之福。

尔时,彼比丘便自息意,不取彼施,形体困笃,不自顾命。

彼时,第二比丘复作是念:世尊亦有遗余之法而可除者,设我等不取食者,便当困笃。今以此食用充虚乏,加得气力,昼夜安宁。

尔时,彼比丘便取食之,昼夜安隐,气力充足。

佛告诸比丘:彼比丘虽复取彼供养,除去虚乏,气力充足,不如先前比丘可敬、可贵,甚可尊重。彼比丘长夜名称远闻,于律知足,易充易满。

诸比丘当学法施,勿学思欲之施。我前所说者,由此因缘。

尔时,世尊说此语已,便从座起而去。

经文扩展:
普贤行愿品:
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修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四三】
大意:本经叙述如为佛陀的弟子的话,就不应贪着利养,因为贪利就是不行法、不分别法,会毁废世尊之教,不能得至于涅槃。假如恭敬于法,不贪财物的话,就能得人的称誉,会名闻于四方,因此,当法施,不可习财施。舍利弗曾经又广释其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该恒常的作法施,不可以学习食施(财施)

所以的缘故就是:你们现在有果报之佑,使我的弟子恭敬于法,都是不贪于利养之故。假如贪着利养的话,就会大过于如来之处(错过为佛的弟子)

为甚么缘故呢?因为所谓众生之类,乃不分别法,乃会毁害世尊之教。既毁世尊之教,则其后就不再得至于涅槃之道,我便会有耻的了。

所以的缘故就是:所谓如来的弟子,都贪着于利养,都不行于法,不分别法,而毁害世尊之教,而不顺于正法。既毁害世尊之教的话,又不再至于涅槃之道的了。

比丘们!你们现在当念法施,不可思欲施(财施),这样的话,便能得人的称誉,其名为远闻于四方,会恭敬于法,而不贪财物,这就叫做不会有羞耻之事。

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来的弟子乃以喜爱法施,而不贪于思欲之施(财施)。这就是所谓,比丘!就是当念法施,不可学财施之事。

你们,比丘们!我说此义为因,而以甚么义而说此缘呢?」(甚么为之其缘呢?)

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唯愿世尊您!事事分别!(将其事由,详细阐说)。」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从前有一位施主曾经请我而供养我,然而我在那个时候有遗余法,而可除弃这些食物。当时,有二位比丘从远方到我这里来,他们的形体非常的因笃,颜色也已变易。

那时,我便对他们二位比丘说:『我有遗余法,而可以除弃。如果你们随时有所须要的话,便可以取去充实自己』

这时,其中的一位比丘曾作如是之念:世尊今天有遗余法,而可除弃那些食物,如果随时有所须要的话,便可以将其取来充实。假如我们并不取其食的话,便当将此食物舍弃在于净地,或者放在于水中。然而我们应该取这些食物,以充实我们的虚乏,可以增加而得气力。

那个时候,那位比丘又作如是之学,佛陀也曾作如是之说:『应当行持法施,不可行那思欲之施。所以的缘故就是施中之上虽然不能超过财施,但是又有法施,乃在所有之施当中为最尊的。』我现在堪任整天不食,仍然得以自济,不须要受那信施之福份。

那时,那位比丘就这样的自息其意念,而不取那些信施的食物,形体虽然困笃,也不自顾其命。

当时,第二位的比丘又作如是之念:世尊也有遗余之法,而可除弃的食物,假如我不取其食的话,就当会愈困笃。现在应该取这些食物,用来充足虚乏,可以增加而得气力,昼夜可以安宁。

那个时候,那位比丘便取那些食物而食,昼夜都安稳,气力也因此而充足。」

佛陀告诉诸比丘们说:「那位比丘虽然采取那些供养物,去除去他的虚乏,去充足他的气力,然而乃不如先前(第一位)的比丘之可敬、可贵,不如第一位比丘之非常值得尊重。因为先前的比丘乃长夜名称远闻,对于律戒很知足,易充易满(非常的充满)

诸比丘们!应当要学习法施,不可以学习思欲之施。我刚才所说的,乃由于此因缘的。」

那时,世尊说这些话后,就从座起,而去。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24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是时,众多比丘复作是念:向者世尊略说其要,竟不广普,便从座起,入寂静室。今此众中,谁能堪任于此略义而广普演其义者也?

是时,众多比丘复作是念:今尊者舍利弗,世尊所誉,我当尽共诣彼舍利弗所。是时,众多比丘便往至尊者舍利弗所,共相礼拜,在一面坐。

在一面坐已,是时,众多比丘所可从世尊闻事,尽向舍利弗说之。

是时,尊者舍利弗告诸比丘:云何世尊弟子贪著利养,不修行法?云何世尊弟子贪修行法,不贪利养?

尔时,众多比丘白舍利弗曰:我等乃从远来,请问其义,得修行之。尊者舍利弗堪任者,便与我等广演其义。

舍利弗告曰: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与汝广演其义。

尔时,众多比丘对曰:如是。

舍利弗告曰:世尊弟子所学寂静念安,声闻弟子不如是学;世尊吐教所应灭法,而诸比丘亦不灭之;于中懈怠,起诸乱想,所应为者而不肯行,所不应为者便修行之。

尔时,诸贤长老比丘于三处便有羞耻。云何为三?世尊常乐寂静之处,尔时声闻不作是学,长老比丘便有羞耻。

世尊教人当灭此法,然彼比丘不灭此法,长老比丘便有羞耻。于中起乱想之念,意不专一,长老比丘便有羞耻。

诸贤当知:中比丘于三处便有羞耻。云何为三?世尊常乐寂静之处,尔时声闻不作是学,中比丘便有羞耻。

世尊教人当灭此法,然彼比丘不灭此法,中比丘便有羞耻。于中起乱想之念,意不专一,中比丘便有羞耻。

诸贤当知:年少比丘于三处便有羞耻。云何为三?世尊弟子常乐寂静之处,尔时声闻不作是学,年少比丘便有羞耻。

世尊教人当灭此法,然彼比丘不灭此法,年少比丘便有羞耻。于中复起乱想之念,意不专一,年少比丘便有羞耻。是谓,诸贤,贪著于财,不著于法。

诸比丘白舍利弗曰:云何比丘贪著于法,不著于财?

舍利弗曰:于是,比丘,世尊乐寂静之处,声闻亦学如来乐寂静之处;世尊所说当灭此法,诸比丘便灭此法;不懈怠,意亦不乱,所应行者便修行之,所不应行者便不行之。

诸贤当知:长老比丘于三处便有名称。云何为三?世尊乐寂静之处,声闻亦乐寂静之处,长老比丘便有名称。

世尊教人当灭此法,尔时比丘便灭此法,长老比丘便有名称。于中不起乱想之念,意常专一,长老比丘便有名称。

诸贤当和:中比丘于三处便有名称。云何为三?世尊乐寂静之处,声闻亦乐寂静之处,中比丘便有名称。

世尊教人当灭此法,尔时比丘便灭此法,中比丘便有名称。于中不起乱想之念,意常专一,中比丘便得名称。

诸贤当知:年少比丘于三处便有名称。云何为三?于是,比丘,世尊乐寂静之处,年少比丘亦乐寂静之处,年少比丘便有名称。

世尊教人当灭此法,尔时比丘便灭此法,年少比丘便有名称。于中不起乱想之念,意常专一,年少比丘便有名称。

诸贤当知:贪之为病,甚大灾患,瞋恚亦然。贪淫、瞋恚灭者,便得处中之道,眼生、智生,诸缚休息,得至涅槃。

悭嫉为病,亦复极重,烦恼烧煮,骄慢亦深。幻伪不真,无惭、无愧,不能舍离,淫欲败正。慢、增上慢亦复不舍。此二慢灭,便得处中之道,眼生、智生,诸缚休息,得至涅槃。

比丘白曰:云何,尊者舍利弗,处中之道,眼生、智生,诸缚休息,得至涅槃?

舍利弗言:诸贤当知:所谓贤圣八品道是,所谓正见、正治、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念、正三昧。是谓,诸贤,处中之道,眼生、智生,诸缚休息,得至涅槃。

尔时,众多比丘闻尊者舍利弗所说,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四三】
这时,众多的比丘又作如是之念:向者(刚才),世尊略说其概要,终归并未作广普之说,就从座起,然后进入寂静之室而去。而现在于此大众当中,到底谁能堪任在于此略义当中,将其广普而演说其义呢?

当时,众多的比丘又作如是之念:现在尊者舍利弗,为世尊所称誉,我们应当一同去舍利弗之处。这时,众多的比丘便往至于舍利弗尊者之处,共相礼拜后,都坐在于一边。

大众都坐定后,当时,众多的比丘就将从世尊之处所听来之事,一一向舍利弗说明。

这时,舍利弗尊者告诉诸比丘们说:「甚么叫做世尊的弟子,为贪着利养,而不修行法呢?甚么叫做世尊的弟子,为贪(认真)于修行法,而不贪于利养呢?」

那时,众多的比丘白舍利弗说:「我们乃从远处而来请问其义,以便得知其义后,当修其行。尊者舍利弗,您乃堪任的人,请给与我们讲演其义!」

舍利弗告诉他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广演其义。」那时,众多的比丘回答说:「如是!」

舍利弗垂告说:「世尊的弟子所应学的就是寂静之念而安心,然而声闻的弟子却不如是而学。世尊吐教(所讲的教),教人所应灭的法,诸比丘也不将其消灭,在于其中懈怠而起诸乱想,所应该做的,却不肯做,所不应该做的,却去修习其行。

那个时候,诸位贤者长老的比丘,在于三处,便会有羞耻。那三处呢?1.世尊常乐于寂静之处,当时的声闻却不作如是而学,这样,则长老比丘便会有羞耻。

2.世尊教人『当灭此法』,然而那些比丘却不灭此法,长老比丘便会有羞耻。3.在于其中生起乱想之念,意不专一(不专心一意),长老比丘便会有羞耻。

诸位贤者!当知!中比丘(中级的比丘)在于三处,便会有羞耻。那三处呢?1.世尊常乐于寂静之处,那时声闻却不作如是而学,这样,则中比丘便会有羞耻。

2.世尊教人『当灭此法』,然而那些比丘却不灭此法,中比丘便会有羞耻。3.在于其中生起乱想之念,意不专一(不专心一意),中比丘便会有羞耻。

诸位贤者!当知!年少比丘,在于三处,便会有羞耻。那三处呢?1.世尊常乐于寂静之处,那时的声闻弟子却不作如是而学,年少的比丘便会有羞耻。

2.世尊教人『当灭此法』,然而那些比丘却不灭此法,年少的比丘便会有羞耻。3.在于其中又起乱想之念,意不专一(不专心一意),年少的比丘便会有羞耻。

这就是,诸位贤者!就是所谓贪着于财,而不着于法(不重视法)。」诸比丘们白舍利弗说:「甚么叫做比丘之贪着于法,而不着于财呢?」

舍利弗说:「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世尊乃乐于寂静之处,声闻的弟子也学如来之乐于寂静之处。世尊所说的:『当灭此法』,诸比丘便灭此法,而不懈怠,意也不乱,所应行的,都修行无误,所不应行的,便不去行。

诸位贤者当知!长老比丘在于三处,便会有名称。那三处呢?1.世尊乐于寂静之处,声闻弟子也乐于寂静之处,长老比丘便会有名称。

2.世尊教人:『当灭此法』,那时比丘便灭此法,长老比丘便会有名称。3.在于其中不生起乱想之念,意常专一(都专心一意于法),长老比丘便会有名称。

诸位贤者!应当要知道!中级的比丘在于三处,便会有了名称。那三处呢?1.世尊乐于寂静之处,声闻弟子也乐于寂静之处,中级的比丘便会有名称。

2.世尊教人『当灭此法』,那时比丘便灭此法,中级的比丘便会有名称。3.在于其中不生起乱想之念,意常专一的话,中级的比丘便会得名称。

诸位贤者!应当要知道!年少的比丘在于三处,便会有了名称。那三处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1.世尊乐于寂静之处,年少的比丘也乐于寂静之处,年少的比丘便会有了名称。

2.世尊教人『当灭此法』,那时,比丘便灭此法,年少的比丘便会有了名称。3.在于其中不生起乱想之念,而意常专一于法的话,年少的比丘便会有了名称。

诸位贤者!当知!贪欲之为疾病,乃为非常的大灾患的,瞋恚也是一样的。贪淫与瞋恚如果消灭的话,便能得处于中正之道,会有法眼的产生,智慧会由之而生,所有的结缚都会休息,而得至于涅槃。

悭嫉之为病患,也是极为沉重的一件事,烦恼烧煮,憍慢也极为深。幻伪、不真,无惭、无愧等,不能舍离,耽淫欲念,就会败坏正道。

我慢、增上慢(未证谓证)通常也不能舍弃,如果此二种慢(我慢、增上慢)消灭的话(此为总结恶业恶念,应包括悭嫉等烦恼之消灭),便能得至于处中之道(得中道),会生法眼,会生智慧,诸结缚都会休息,而得至于涅槃。」

比丘们白舍利弗说:「尊者舍利弗!甚么为之处中之道,而眼生、智生,诸结缚都会休息,而得至于涅槃呢?」

舍利弗说:「诸位贤者!应当要知道!所谓贤圣的八品道是。也就是正见、正治(正思惟)、正语、正行、正命、正方便(正精进)、正念、正三昧(正定)

这就是,诸位贤者!就是处中之道,而眼生、智生,诸结缚都会休息,而得至于涅槃。」

那时,众多的比丘听尊者舍利弗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25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世尊到时,著衣持钵,入罗阅城乞食,在一街巷。尔时,彼巷有一梵志妇,欲饭食婆罗门,即出门,遥见世尊,便往至世尊所,问世尊曰:颇见婆罗门不?

尔时,尊者大迦葉先在其巷。世尊便举手指示曰:此是婆罗门。

是时,梵志妇熟视如来面,默然不语。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无欲无恚者,去愚无有痴,
 漏尽阿罗汉,是谓名梵志。
 无欲无恚者,去愚无有痴,
 以舍结使聚,是谓名梵志。

    无欲无恚者,去愚无有痴,
 以断吾我慢,是谓名梵志。
 若欲知法者,三佛之所说,
 至诚自归彼,最尊无有上!

尔时,世尊告大迦葉曰:汝可往为此梵志妇,便现身,得免宿罪。

是时,迦葉从佛受教,往至梵志妇舍已,就座而坐。是时,彼婆罗门妇便供办肴膳,种种饮食,以奉迦葉。

是时,迦葉即受食饮,欲度人故,而为彼人说此达嚫:

  “祠祀火为上,众书颂为最,
 王为人中尊,众流海为上,
 众星月为首,照明日为先。
 四维及上下,于诸方域境,
 天与世间人,佛为最尊上。
 欲求其福者,当归于三佛。

是时,彼梵志妇闻此语已,即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前白大迦葉曰:惟愿梵志恒受我请,在此舍食!

是时,大迦葉即受彼请,在彼处受彼食。是时,婆罗门妇见迦葉食讫,更取一卑座,在迦葉前坐。

是时,迦葉以次与说微妙之法,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断漏为上,出家为要。

尊者大迦葉已知彼梵志妇心开意解,甚怀欢喜。诸佛所可常说法者——苦、集、尽、道,是时尊者大迦葉悉为梵志妇说之。

时,梵志妇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犹如新净白亵,无有尘垢,易染为色;时梵志妇亦复如是,即于座上得法眼净。

彼已得法、见法,分别其法,无有狐疑,已逮无畏,自归三尊:佛、法、圣众,受持五戒。

是时,尊者大迦葉重为梵志妇说微妙法已,即从座起而去。


经文词解:
梵志: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婆罗门四时期之一。又志求梵天之法者云梵志。

三藐三佛陀:
摘自:佛学大词典(有删减)
又作三耶三佛、三耶三佛陀。意译作正遍知、正等觉、正等觉者。为如来十号之一。据大智度论,三藐三佛陀者,三藐,义为,三,义为,佛,义为;故三藐三佛陀即为正遍知一切法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四四】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叫大迦叶去受梵志妇的供养,使她得度。佛陀并为她的夫婿演说沙门之法,使其证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锡于罗阅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竹林精舍),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世尊到了食时,就着衣持钵,进入罗阅城去乞食,而在于一街巷之处。那时,在那个街巷里,有一位梵志的妇人,正欲饭食(供养)婆罗门,就自其家出门。她这时遥见世尊,乃趋至于世尊之处,问世尊而说:「是否看见婆罗门吗?」

当时,大迦叶尊者先在于那个街巷。世尊便举手而指大迦叶,以示她说:「这位就是婆罗门。

这时,梵志妇乃熟视如来之面,而默然不语。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无欲无恚者   去愚无有痴   漏尽阿罗汉   是谓名梵志
无欲无恚者   去愚无有痴   以舍结使聚   是谓名梵志
无欲无恚者   去愚无有痴   以断吾我慢   是谓名梵志
若欲知法者   三佛之所说   至诚自归彼   最尊无有上

(没有贪欲,没有瞋恚的人,也能舍去其愚,而没有痴,就是漏尽的阿罗汉,这就名叫真正的梵志(婆罗门之行者)。没有贪欲,没有瞋恚,也能舍去其愚,而没有痴,因之而舍弃结使之聚(众多的烦恼),就名叫做梵志。

没有贪欲,没有瞋恚,也能舍去其愚,而没有痴。由之而断除吾我的慢心,就名叫做梵志。假若欲知正法的话,就应对于三佛(正觉)所说的教,至诚去自归依于他,是最尊而不能比得上的!)

同时,世尊也告诉大迦叶说:「你可以去为了这位梵志妇,便现身(一旦出现其前),就能得以免除其宿罪。」(现身受其供养,而度脱她)

这时,迦叶乃听从佛的教言,就趋至于梵志妇之舍宅,到达后,就座而坐。当时,那位婆罗门妇便供办肴膳,料理种种的饮食,用来供养迦叶尊者。

这时,迦叶就接受其饮食。食后欲度人之故,就为那位梵志妇讲说如下,以应达嚫(布施,一为财施,一为法施。财施为供僧之食后,更施财物。法施为僧欲报其供养,而对施主说法)

祠祀火为上   众书颂为最   王为人中尊   众流海为上
众星月为首   照明日为先   四维及上下   于诸方域境
天与世间人   佛为最尊上   欲求其福者    当归于三佛

(祠祀〔祭拜〕乃以火为上,所有之书,是以偈颂为最好,国王即为人中之尊,众水流是以海为上。众星即以月亮为首,能照明的,就是以太阳为先。

四维〔四隅〕,以及上与下,在于所有的方域境界,不论是天,是世间的人,都以佛为最尊上的。如果欲求其福佑的话,就应当归依于三佛〔正觉,佛陀〕。)

这时,那位梵志妇听说此语后,即非常的欢喜,而踊跃,而不能自胜(禁不住其喜悦的心情),就向前而仰白大迦叶说:「唯愿梵志您!能够常常接受我的邀请,在于此舍宅受我的供食!」

这时,大迦叶即受其请,在那个地方受她的供食。当时,婆罗门妇看见迦叶食后,就更取一卑座,坐在于迦叶的前面。

这时,迦叶乃依次第而和她讲说微妙之法。所谓之论说,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说欲念为不清净,断漏为最上(灭除烦恼最要紧),出家为主要。

尊者大迦叶解说这些法后,已经知道那位梵志妇的心已开而意已解,已怀着非常欢喜的心,就继之而说诸佛所可常说之法,所谓苦、集、尽()、道。

当时,大迦叶尊者悉皆为了梵志妇说法之时,梵志妇就在于座上,其诸尘垢都灭尽,而得法眼净。犹如新净的白亵,并没有尘垢,容易染为色那样,这时的梵志妇也是如是,就在于座上得法眼净(看透真理的净眼)

她已得法、见法,已分别其法,并没有半点的狐疑,已经逮得无畏,而自归依于三尊,也就是皈依佛、法,与圣众(),而受持五戒。

这时,尊者大迦叶又一再的为梵志妇阐说微妙之法后,即从座起而去。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26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迦葉去未久时,妇夫婿来至家。婆罗门见妇颜色甚悦,非复常人。时,婆罗门即问其妇,妇即以此因缘具向夫婿说之。

时,婆罗门闻是语已,便将其妇共诣精舍,往至世尊所。时,婆罗门与世尊共相问讯,在一面坐。婆罗门妇头面礼世尊足,在一面坐。

时,婆罗门白世尊曰:向有婆罗门来至我家,今为所在?

尔时,尊者大迦葉去世尊不远,结跏跌坐,正身正意,思惟妙法。

尔时,世尊遥指示大迦葉曰:此是尊长婆罗门也!

婆罗门曰:云何,瞿昙,沙门即是婆罗门耶?沙门与婆罗门岂不异乎?

世尊告曰:欲言沙门者,即我身是。所以然者?我即是沙门。诸有奉持沙门戒律,我皆已得。

如今欲论婆罗门者,亦我身是。所以然者?我即是婆罗门也,诸过去婆罗门,所持法行,吾已悉知。

欲论沙门者,即大迦葉是。所以然者?诸有沙门律,迦葉比丘皆悉包揽。

欲论婆罗门者,亦是迦葉比丘。所以然者?诸有婆罗门奉持禁戒,迦葉比丘皆悉了知。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我不说梵志,能知咒术者,
 唱言生梵天,此则不离缚。
 无缚无生趣,能脱一切结,
 不复称天福,即沙门梵志。

尔时,婆罗门白世尊曰:言结缚者,何等名为结乎?

世尊告曰:欲爱是结,瞋恚是结,愚痴是结。如来者无此欲爱,永灭无余。瞋恚、愚痴亦复如是,如来无复此结。

婆罗门曰:惟愿世尊说深妙法,无复有此诸结缚著!

是时,世尊渐与彼婆罗门说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断漏为上,出家为要。

尔时,世尊知彼婆罗门心开意解,甚怀欢喜。古昔诸佛常所说法——苦、集、尽、道,尔时世尊尽为婆罗门说之。

时,婆罗门即于座上诸尘垢尽,得法眼净。犹如新净白亵,无有尘垢,易染为色;时婆罗门亦复如是,即于座上得法眼净。

彼已得法、见法,分别其法,无有狐疑,已逮无畏,自归三尊:佛、法、圣众,受持五戒,为如来真子,无复退还。

尔时,彼婆罗门夫妇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四四】
迦叶离开后不久之时,梵志妇的夫婿(丈夫)回到其家。婆罗门(其夫婿)看见其妇人的颜色乃很喜悦的样子,知道已非常人可比的。这时,婆罗门就问其妇人,妇人就将其所遇的因缘实事,统统向其夫婿讲说。

当时,婆罗门听这些语后,便带其妇人,一同诣于精舍,就到世尊之处。这时,婆罗门和世尊共相问讯,然后坐在于一边。婆罗门妇即以头面礼拜世尊之足,然后也坐在于一边。

这时,婆罗门白世尊说:「刚才有一位婆罗门(指大迦叶尊者),来到我的舍宅,现在不知在于甚么地方?」

那个时候,大迦叶尊者离开世尊不远之处,在那里结跏趺之坐,正身正意(端正身心),正在思惟妙法。

当时,世尊即遥指而示大迦叶说:「这一位就是尊长婆罗门!」

婆罗门说:「怎么啦?瞿昙!为甚么沙门即是婆罗门呢?(他看见的大迦叶明明为沙门,为甚么说那位沙门为婆罗门呢?)这样,即沙门和婆罗门,岂不是没有不同了嘛?」

世尊告诉他说:「如欲说为沙门的话,即我身就是,所以的缘故就是:我即是沙门。诸所有沙门所奉持的戒律,我都已得奉持之故。

如现在欲论婆罗门的话,也是我身就是。所以的缘故就是:我即是婆罗门是。诸过去的婆罗门所持所行之法。我都统统知道之故。

如欲论沙门的话,即大迦叶就是。所以的缘故就是:诸所有沙门的戒律,迦叶比丘都统统包揽无遗之故。

如欲论婆罗门的话,也是迦叶比丘是。所以的缘故就是:诸所有婆罗门所奉持的禁戒,迦叶比丘都均能了知之故。」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我不说梵志   能知咒术者  唱言生梵天   此则不离缚
无缚无生趣   能脱一切结   不复称天福   即沙门梵志

(我并不说梵志乃能知道咒术的人。因为只唱言而咒说能生梵天,这乃是不能离开缚结的。如果为没有结缚,没有生趣之欲,而能脱离一切结缚,不再称为天福的人,就是正真正铭的沙门梵志。)

那时,婆罗门白世尊说:「所说的结缚,到底甚么名叫其结呢?」

世尊告诉他说:「欲爱就是结,瞋恚就是结,愚痴就是结。如来已没有所谓欲爱,已经永灭无余。对于瞋恚、愚痴,也是如是。如来已不再有这些结缚。」

婆罗门说:「唯愿世尊!为我阐说深妙之法,使我能不再有这些诸结缚之牵着!」

这时,世尊渐次而为那位婆罗门阐说微妙之论,所谓论,就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念为不净,断漏为最上,出家为最要等诸法。

那时,世尊知道那位婆罗门已心开意解,已甚怀欢喜。世尊就依次而将古昔的诸佛常时所说之法,如苦、集、尽()、道等法,都在于那个时候尽为该婆罗门演说。

这时,婆罗门就在于其座上,尽诸尘垢,而得法眼净。犹如新净的白亵,没有尘垢,容易染为有色那样,这时的婆罗门也是如是,即在于座上得法眼净。

他既得法、见法,分别其法,并没有狐疑,而已逮得无畏,就自归依三尊,所谓佛、法、圣众(),而受持五戒,而为如来的真子,不再有退还。

那时,那位婆罗门夫妇,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6627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王阿阇世有象,名那罗祇梨,极为凶弊,暴虐勇健,能降外怨。缘彼象力,使摩竭一国,无不靡伏。

尔时,提婆达兜便往至王阿阇世所,到已而作是说:大王当知:今此象恶,能降伏众怨,可以醇酒,饮彼象醉。清旦,沙门瞿昙必来入城乞食,当放此醉象,蹋蹈杀之。

时,王阿阇世闻提婆达兜教,即告令国中:明日清旦,当放醉象,勿令人民在里巷游行。

是时,提婆达兜告王阿阇世曰:若彼沙门瞿昙有一切智,知当来事者,明日必不入城乞食。

王阿阇世曰:亦如尊教,设有一切智者,明日清旦不入城乞食。

尔时,罗阅城内男女大小事佛之者,闻王阿阇世清旦当放醉象害于如来;闻已,各怀愁忧,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白世尊曰:明日清旦,愿世尊勿复入城!

所以然者?王阿阇世今有教令,敕语城内人民之类:明日勿复在里巷行来,吾欲放醉象,害沙门瞿昙。设沙门有一切智,明日清旦不入城乞食。

惟愿世尊勿复入城!伤害如来,世人丧目,无复救护。

世尊告曰:止!止!诸优婆塞,勿怀愁恼。所以然者?如来之身非俗数身,然不为他人所害,终无此事。

诸优婆塞当知:阎浮里地东西广七千由旬,南北长二十一千由旬。瞿耶尼纵广八千由旬,如半月形。弗于逮纵广九千由旬,土地方正。郁单越纵广十千由旬,土地圆如满月。

正使此四天下醉象满其中,如似稻、麻、丛林,其数如是,犹不能得动如来毫毛,况复得害于如来?终无此事!

则舍四天下,复有如千天下、千日月、千须弥山、千四海水、千阎浮提、千瞿耶尼、千弗于逮、千郁单越、千四天王天、千三十三天、千兜术天、千艳天、千化自在天、千他化自在天,此名千世界。

乃至二千世界,此名中千世界。乃至三千世界,此名三千大千世界。满其中伊罗钵龙王,犹不能动如来一毛,况复此象欲害如来哉?终无是处。

所以然者?如来神力不可思议,如来出世,终不为人所伤害也。汝等各归所在,如来自当知此变趣。

尔时,世尊与四部众广为说微妙之法。时,优婆塞、优婆斯闻正法已,各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四五】
大意:本经叙述提婆达兜曾教唆阿阇世王放一醉象欲害佛陀,佛陀乃以神力。化一狮子王降伏牠。并为醉象说偈,使牠得度。当时,观众有六万余人,也遇此殊胜因缘,而都得度(得知入佛之道)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阿阇世王有一匹大象,名叫那罗祇梨,乃极为凶弊暴虐,为一勇健而能降伏外来之怨敬,由于该大象之力,而使摩竭陀国,没有不靡伏的。

那时,提婆达兜曾往至于阿阇世王之处,到达后,曾作如是之言:「大王!当知!现在此象的恶力,能够降伏众怨敌。你可以用醇酒,给那大象饮,而使其大醉,在于清旦之时,那位沙门瞿昙必定会来入于城内乞食,你就当放此醉象,去把他蹋蹈而杀害!」

当时,阿阇世王就听从提婆达兜的吩咐,就告令国中而说:「明天的清旦之时,当放此醉象,不可使人民在于里巷中游行。」

这时,提婆达兜告诉阿阇世王说:「如果那位沙门瞿昙具有了一切智,知道将会来临的事的话,明天必定不会进入城内来乞食。」

阿阇世王说:「也如尊教(诚如您所说的),假若具有一切智的话,明天的清旦,必定不会进入城来乞食。」

那时,罗阅城(王舍城)内的男女大小(老幼),奉事佛教的人,听到阿阇世王在于清旦之时将放醉象害死如来的消息,听到后,都各怀愁忧,便往至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退在于一边而住,而白世尊说:「明天的清旦,愿世尊不可以再入城内!

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阿阇世王现在有教令,曾敕城内的人民大众而说:『明天的清旦不可再在里巷往来,我欲放醉象去杀害沙门瞿昙之故。假如沙门有一切智的话,明天的清旦就不会进入城内来乞食。」

因此,唯愿世尊您不可再入城内!如果伤害到如来您的话,世人就等于是丧目那样,不再有救护的机会的了。」

世尊告诉他们说:「止!止!诸位优婆塞们!你们不可怀着愁恼才好。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来的身体并不是俗数之身(不是凡夫的身体),因此,并不会被他人所伤害的,终皈不会有此事的。

诸位优婆寒们!应当要知道!阎浮里地(南赡部洲),东西方之广度为七千由旬,南北的长度为二十一千由旬。瞿耶尼(东胜身洲)的纵广为八千由旬,如半月之形。弗于逮(西牛货洲)的纵广为九千由,其土地为方正。郁单越(北俱虚洲)的纵广为十千由旬,土地为圆如满月。

假如此四天下(四大部洲)当中,都有醉象充满其中,有如稻、麻、藂林那样的多,其数目如果为如是,仍然不能得动如来一支毫毛,更何况又能得害于如来呢?终归是不会有此事的!

即使舍弃四天下不论,就是又有如千天下(千世界)、千个日月、千个须弥山、千个四海水、千个阎浮提、千个瞿耶尼、千个弗于逮、千个郁单越、千个四天王天、千个三十三天(第二层天)、千个兜术天(第四层天)、千个艳天(夜摩天,第三层天,应和兜术天掉位)、千个化自在天(化乐天,第五层天)、千个他化自在天,以上就是名叫千世界,

乃至二千世界,这名叫中千世界,乃至三千世界,这名叫三千大千世界。在此世界当中,充满伊罗钵龙王(此龙因毁佛禁戒,损伤树叶之故,命终后受龙身),犹然不能动伤如来一支毫毛,更何况又只有此象欲来害佛,怎么可能呢?终皈不会有此事的。

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如来的神力乃为不可思议,如来出现于世间,终皈不会被人所伤害的。你们各皈各人的住处,如来我,自当知此变趣(应赴得来)。」

那时,世尊乃为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广为演说微妙之法。这时,那些优婆塞(清信男)、优婆斯(优婆夷,清信女)们,听佛的正法后,各从座起,行头面礼足之礼后,便退下而回去。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628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尔时,世尊清旦著衣持钵,欲入罗阅城乞食。是时,提头赖吒天王将乾沓惒等,从东方来,侍从世尊。是时,毗留勒王将拘槃荼众,从南方来,侍从如来。

西方天王毗留波叉将诸龙众,侍从如来。北方天王拘毗罗将罗刹鬼众,侍从如来。

是时,释提桓因将诸天人数千万众,从兜术天没,来至世尊所。时,梵天王将诸梵天数千万众,从梵天上来至世尊所。

释、梵、四天王及二十八天,大鬼神王各各相谓言:我等今日当观二神,龙象共斗,谁者胜负?

时,罗阅城四部之众遥见世尊将诸比丘入城乞食,时城内人民皆举声唤曰。王阿阇世复闻此声,问左右曰:此是何等声响,乃彻此间?

侍臣对曰:此是如来入城乞食,人民见已,故有此声。

阿阇世曰:沙门瞿昙亦无圣道,不知人心来变之验。王阿阇世即敕象师:汝速将象饮以醇酒,鼻带利剑,即放使走!

尔时,世尊将诸比丘诣城门,适举足入门。时,天地大动,诸神尊天在虚空中散种种之华。时,五百比丘见醉象来,各各驰走,莫知所如。

时,彼暴象遥见如来,便走趣向。侍者阿难见醉象来,在世尊后,不自安处,白世尊曰:此象暴恶,将恐相害,宜可远之。

世尊告曰:勿惧!阿难,吾今当以如来神力降伏此象。

如来观察暴象不近不远,便化左右作诸师子王,于彼象后作大火坑。时,彼暴象见左右师子王及见火坑,即失尿放粪,无走突处,便前进向如来。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汝莫害于龙,龙现甚难遇,
不由害龙已,而得生善处。

尔时,暴象闻世尊说此偈,如被火燃,即自解剑,向如来跪,双膝投地,以鼻舐如来足。

时,世尊伸右手摩象头,而作是说:

瞋恚生地狱,亦作蛇蚖形,
  是故当舍恚,更莫受此身。

尔时,神尊诸天在虚空中,以若干百千种华散如来上。是时,世尊与四部之众、天、龙、鬼、神说微妙法。

尔时,见降象男女六万余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八万天人亦得法眼净。时,彼醉象身中刀风起,身坏命终,身四天王宫。

尔时,诸比丘、比丘尼,诸优婆塞、优婆夷,及天、龙、鬼、神,闻世尊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四五】
那时,世尊在于清旦之时,着衣持钵,欲进入罗阅城去乞食。当时,提头赖咤天王(东方的持国天),曾经率领干沓惒(干闼婆,嗅香,乐神)等鬼神,从柬方而来侍从世尊。这时,毗留勒王(南方的增长天)也率领拘叶荼(夜叉名,瓮形鬼)之众,从南方而来侍从如来。

西方的天主毗留波叉(广目天),也率领诸龙众,也来侍从如来。北方的天王拘毗罗(多闻天)也率领罗剎鬼众(可畏,食人鬼)来侍从如来。

这时,释提桓因(帝释天)乃率领诸天人数千万众,从兜术天(喜足天,第四天,应为忉利天,第二层天,三十三天)隐没,来至于世尊之处。当时,梵天王(初禅天)也率领诸梵天数千万众,从梵天上来至于世尊之处。

释帝天、梵天、四天王天,以及二十八天的大鬼神王,都各各相谓而说:「我们今天应当观察二神,龙象之共斗,谁会为胜?为负?」

这时,罗阅城内的四部之众(出家二众、在家二众),遥见世尊率带诸比丘进入城内来乞食,当时城内的人民都举声唤呼。阿阇世王又闻此声,就问左右使臣说:「这是甚么声响,乃会响彻于此间呢?」

侍臣回答说:「这是如来进入城来乞食,人民看见后,就欢喜而有此声的。」

阿阇世王说:「沙门瞿昙也是没有甚么圣道可言,并不知道人心来变之验(不知死活,已临于危机,也不能豫知)。」阿阇世王就敕象师而说:「你赶快将象带来,以醇酒灌牠,在象鼻处缚带利剑,然后就把牠放走!」

那时,世尊带诸比丘诣于城门,刚抬举其足进入城门时,天地就大动,诸神尊天都在虚空中散播种种的华朵。这时,五百位比丘看见醉象奔走而来,就各各驰走,莫知所如(不知应至之处,也就是形容各走各的)

这时,那匹暴象遥见如来,就向这边直奔而来。侍者阿难看见醉象跑过来,在世尊之后面,不自安处(安心不下),就白世尊说:「这匹醉象非常的暴恶,恐怕会来相害,应宜远避牠。」

世尊告诉他说:「勿惧(请不要害怕)!阿难!我现在当会用如来的神力来降伏此暴象的。」

如来这时观察暴象在不近不远之处,便化左右都作诸狮子王,在那暴象的后面,化作一大火坑。这时,那匹暴象看见左右有狮子王,以及看见后面有一大火坑,即失尿放粪(害怕的屎尿俱泄),无走突处(无处可以突破而走的地方),便前进而向于如来。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汝莫害于龙   龙现甚难   不由害龙已   而得生善处

(你不可以伤害龙,龙之出现于世间,乃很难遭遇的事。不由于害龙后〔不伤害龙的话〕,就能得生于善处的。)

那时,暴象听世尊说此偈后,就如被火燃烧那样,就自解开鼻上之剑,向于如来跪下其双膝,投在地上,用其鼻舐如来之足。

这时,世尊乃伸出右手去抚摩象头,而作如是之偈而说:

瞋恚生地狱   亦作蛇蚖形   是故当舍恚   更莫受此身

(有瞋恚心的话,就会堕入于地狱,也会转生而作蛇蚖之形〔畜生类〕,因此之故,应当要舍弃瞋恚之心,更莫再受此种身!)

那个时候,神尊诸天(诸位天神),都在于虚空中。用若干的百千种之花,散在于如来的身上。当时,世尊就与四部众,以及天龙、鬼神们,演说微妙之法。

那时,看见降伏暴象的男女六万余人,他们的尘垢都消尽,而得法眼净(信心不移,了解真理),八万的天人也同时得法眼净。

这时,那匹醉象的身中,刀风一起(命终之时有风气,会解你的支节,有如刀剑,故为风刀解体),就身坏而命终,而往生于四天王宫。

那时,诸比丘、比丘尼,诸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天、龙、鬼神,听世尊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安般品在修学中极其重要,从明天2018629日将重新学习复习第八卷安般品第十七1-13和第九卷惭愧品第十八1-8。在2018719日恢复正常。将继续学习第九卷惭愧品第十八9。特此公告。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719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难陀著极妙之衣,色曜人目,著金厕履屣,复文饰两目,手执钵器,欲入舍卫城。尔时,众多比丘遥见尊者难陀著极妙之衣,入舍卫城乞食。

尔时,众多比丘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于一面坐;须臾退坐,白世尊曰:向者,难陀比丘著极妙之衣,色曜人目,入舍卫城乞食。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速往至难陀比丘所:如来呼卿!’”

对曰:如是,世尊。时,彼比丘受世尊教,头面礼足而去,往至难陀比丘所;到已,语难陀曰:世尊呼卿!

是时,难陀闻比丘语,即来至世尊所;到已,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世尊告难陀曰:汝今何故著此极妙之衣,又著金厕履屣,入舍卫城乞食?时,尊者难陀默然不语。

世尊复重告曰:云何,难陀,汝岂不以信牢固出家学道乎?

难陀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汝今族姓子不应律行,以信牢固出家学道,何由复著极妙之衣,摩治形服,欲入舍卫城乞食?与彼白衣有何差别?

尔时,世尊便说此谒:

何日见难陀,能持阿练行,
  心乐沙门法,头陀度无极?

汝今,难陀,更莫造此如是之行!

尔时,尊者难陀及四部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难陀:
摘自:佛学大词典
意译作欢喜、嘉乐。释尊之异母弟。娶妻孙陀利,为别于牧牛难陀,而称之为孙陀罗难陀。身长一丈五尺四寸,容貌端正,具三十相(唯缺佛相中之白毫相,又耳垂较佛稍短)。

佛陀于尼拘律园度其出家,然出家后犹难忘其妻,屡归妻处。后以佛陀之方便教诫,始断除爱欲,证阿罗汉果。于佛弟子中,被誉为调和诸根第一者。马鸣之名著孙陀罗难陀诗,即以难陀及其妻之故事为题材。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四六】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诃责难陀比丘,不符于戒律之行,而穿着极妙之衣,显耀其贵,和在家的白衣居士并没不同,同时也劝化难陀应持阿练若行,而乐于沙门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难陀尊者曾经穿着极妙之衣,其颜色非常的显曜而夺人的注目,脚上即穿着有黄金厕在其中的履屣,又校饰其两目,手执钵器,欲进入舍卫城去乞食。这时,众多的比丘遥见尊者难陀穿着极妙之衣,进入舍卫城去乞食:

当时,众多的比丘便到了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退坐在一边。须臾之间又退坐(由座站起,胡跪合掌),白世尊说:「刚才难陀比丘身穿极妙之衣,颜色显曜,夺人眼目,进入舍卫城去乞食。」

那时,世尊对一位比丘说:「你赶快到难陀比丘之处,去说:『如来在叫你!』」

那位比丘回答说:「如是!世尊!」

当时,那位比丘受世尊之教言后,行头面礼足之礼后,离开其处,随后即往至于难陀比丘之处,到达后,对难陀说:「世尊叫你!」

当时,难陀听比丘之语后,就到世尊之处,到达后,头面礼足,然后退坐在一边。

这时,世尊告诉难陀说:「你现在为甚么缘故,穿着这种极妙之衣,又着黄金厕在其间的履屣,进入舍卫城去乞食呢?」当时的难陀尊者,乃默然不语。

世尊又再次的垂问难陀说:「怎么啦?难陀!你岂不是以牢固的信心来出家学道的吗?」

难陀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说:「你现在这位族姓子(善男子),却不和戒律之行符应。你乃以牢固的信心来出家学道,然而为甚么又穿着极妙之衣,摩治形服(装身饰服),欲入舍卫城去乞食呢?你这样,和那些在家的白衣居士有甚么差别呢?」

那个时候,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何日见难陀   能持阿练行   心乐沙门法   头陀度无极

(到底要在那一天,才能看见难陀你,能持阿练若之行〔乐于静处,也就是无装无饰的只勤于道〕,其心喜乐于沙门之法,行头陀〔抖擞,苦行〕而渡过无极〔涅槃〕的境地呢?)

佛说偈颂后,又教诫他说:「你现在,难陀啊!你千万不可以再造作如是之行才好!」

那时,尊者难陀,以及四部众,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720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难陀不堪行梵行,欲脱法衣,习白衣行。

尔时,众多比丘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尔时,众多比丘尼白世尊曰:难陀比丘不堪行梵行,欲脱法服,习居家行。

尔时,世尊告一比丘:汝往至难陀所,云:如来唤卿。’”

对曰:如是,世尊。

时,彼比丘受世尊教,即从座起,礼世尊足,便退而去,至彼难陀比丘所,云:世尊唤难陀。

对曰:如是。

尔时,难陀比丘寻随此比丘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是时,世尊告难陀曰:云何,难陀,不乐修梵行,欲脱法衣,修白衣行乎?

难陀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何以故,难陀?

难陀对曰:欲心炽然,不能自禁!

世尊告曰:云何,难陀,汝非族姓子出家学道乎?

难陀对曰:如是,世尊,我是族姓子,以信牢固出家学道。

世尊告曰:汝族姓子,此非其宜,已舍家学道,修清净行,云何舍于正法而欲习秽污?

难陀当知:有二法无厌足,若有人习此法者终无厌足。云何为二法?所谓淫欲及饮酒,是谓二法无厌足。

若有人习此二法,终无厌足;缘此行果,亦不能得无为之处。是故,难陀,当念舍此二法,后必成无漏之报。

汝今,难陀,善修梵行!趣道之果,靡不由之。

尔时,世尊便说此谒: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
人不惟行,漏淫、怒、痴。
盖屋善密,天雨不漏,
人能惟行,无淫、怒、痴。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四七】
大意:本经叙述难陀不堪于修行梵行,欲脱离法服,欲还俗去过在家的生活,也是眷念孙陀利女之故。佛陀乃显现神通,使难陀上忉利天,下地狱去见识。难陀就因此而忏悔其罪缘,而精进于梵行。佛陀更用种种法对难陀开示,使其获得证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尊者难陀曾经由于不堪行持梵行,而欲脱弃其所穿的法衣,想还俗去习白衣之行(为在家居士)

那时,众多的比丘,即往诣于世尊之处,行头面礼足之礼后,退坐在一边。那时,众多的比丘仰白世尊说:「难陀比丘由于不堪行持梵行,因此,欲脱弃法服,欲还俗去习行居家的行。」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一位比丘说:「你到了难陀之处,传我之话说:『如来正在叫你!』」

回答说:「如是!世尊!」

这时,那位比丘受世尊的吩咐,就从座起,礼拜世尊之足后,便退而去,而到了难陀比丘之处,而说:「世尊在叫难陀你!」

回答说:「如是!」(好的!)

那时,难陀比丘就跟随这位比丘到了世尊之处,头面礼足后,退坐在一边。这时,世尊告诉难陀说:「怎么啦?难陀!你不喜乐于修持梵行,欲脱弃法衣,欲还俗去修习白衣之行吗?」

难陀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告诉他说:「为甚么缘故呢?难陀!」

难陀回答说:「因为欲心非常炽盛,不能自禁其欲念之故。」

世尊告诉他说:「怎么啦?难陀!你不是一位族姓子而发心出家学道吗?」

难陀回答说:「如是!世尊!我是一族姓子的身份(豪族),而由于信心牢固,才来出家学道的。」

世尊垂告说:「你这位族姓子(善男子)!你现在要这样做,是不应该的。因为你已经舍弃俗家而学道,而修习清净的梵行,为甚么欲舍弃正法,而欲习俗家的秽污之法呢?

难陀!你应当要知道!有二种法,令人不能厌足的。如果有人习此二法的话,终皈不会有厌足的。那二种法呢?所谓淫欲,以及饮酒,就是所谓二法,会没有厌足的一天。

如果有人习此二法的话,终皈不会厌足的。缘于此行果,也不能得到无为之处。因此之故,难陀!应当思念舍弃此二法,如能这样的话,后来必定能够完成无漏之报的。

你现在,难陀!应善修清净的梵行,趣于道果之法,没有不由此的。」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盖屋不密   天雨则漏   人不惟行   漏淫怒痴
盖屋善密   天雨不漏   人能惟行   无淫怒痴

(所盖的房子如果不稠密的话,在天空降下大雨时,就会有漏水之患;人如不行持的话,就会有淫怒痴之漏。

所盖的房子如为善密的话,就是天空下雨,也不会有漏水之患。人如能这样去做的话〔防恶业〕,就不会有淫怒痴之漏。)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721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尔时,世尊复作是念:此族姓子欲意极多,我今宜可以火灭火。是时,世尊即以神力手执难陀,犹如力人屈伸臂顷,将难陀至香山上。

尔时,山上有一岩穴,复有一瞎猕猴在彼住止。是时,世尊右手执难陀而告之曰:汝难陀,颇见此瞎猕猴不?

对曰:如是,世尊。

世尊告曰:何者为妙?为孙陀利释种妙耶?为此瞎猕猴妙乎?

难陀对曰:犹如有人伤极恶犬鼻,复加毒涂,彼犬倍恶;此亦如是,孙陀利释女,今以此瞎猕猴相比,不可为喻。

犹如大火�焚烧山野,加益以干薪,火转炽然;此亦如是,我念彼释女,不去心怀!

尔时,世尊如屈伸臂顷,从彼山不现,便至三十三天。尔时,三十三天上诸天普集善法讲堂。去善法讲堂不远,复有宫殿,五百玉女自相娱乐,纯有女人,无有男子。

尔时,难陀遥见五百天女,作倡伎乐,自相娱乐;见已,问世尊曰:此是何等,五百天女作倡伎乐,自相娱乐?

世尊告曰:汝难陀自往问之。

是时,尊者难陀便往至五百天女所,见彼宫舍,敷好坐具若干百种,纯是女人,无有男子。是时,尊者难陀问彼天女曰:汝等是何天女,各相娱乐,快乐如是?

天女报曰:我等有五百人,悉皆清净,无有夫主。我等闻有世尊弟子,名曰难陀,是佛姨母儿。彼于如来所,清净修梵行,命终之后当生此间,与我等作夫主,共相娱乐。

是时,尊者难陀甚怀喜悦,不能自胜,便作是念:我今是世尊弟子,且又复是姨母儿,此诸天女皆当为我作妇。是时,难陀便退而去,至世尊所。

世尊告曰:云何,难陀,彼玉女何所言说?

难陀报曰:彼玉女各作是说:我等各无夫主,闻有世尊弟子善修梵行,命终之后,当来生此。’”

世尊告曰:难陀,汝意云何?难陀,汝意云何?

难陀报曰:尔时,即自生念:我是世尊弟子,又且复是佛姨母儿,此诸天女尽当与我作妻。’”

世尊告曰:快哉!难陀,善修梵行,我当与汝作证,使此五百女人皆为给使。

世尊复告曰:云何,难陀,孙陀利释女妙耶?为是五百天女妙乎?

难陀报曰:犹如山顶瞎猕猴在孙陀利前,无有光泽,亦无有色;此亦如是,孙陀利在彼天女前,亦复如是,无有光泽。

世尊告曰:汝善修梵行,我当证汝得此五百天女。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四七】
那时,世尊又作如是之念:这位族姓子,乃为欲意(淫念)极多(沉重)的人,我现在应该以火去灭其火(以毒攻毒)。当时,世尊就用神力,手执难陀,有如大力士之屈伸其手臂之顷,就将难陀带至于香山之上。

那个时候,在山上有一岩穴,也有一只瞎眼的弥猴在那个地方止住。佛陀在这时,以右手执难陀而告诉他说:「难陀!你是否看见这一只瞎眼的弥猴吗?」回答说:「如是!世尊!」

世尊问他说:「到底是那一种为妙的呢?是孙陀利这位释种的妃子为妙呢?或者是这只瞎眼的弥猴为妙呢?」

难陀回答说:「犹如有一个人,伤害一匹极恶的犬之鼻后,又加涂毒药,使那只犬倍加恶丑那样。这也是如是(指瞎猿),将孙陀利释女(释迦种族的女人),现在来和此瞎眼的猕猴相比喻,实在是不可以为喻(妙与丑,很明显)

有如大火积之焚烧山野,加添干薪在里面,火则转为炽然那样。这也是如是,我思念那位释种之女,实在难以离开我的心怀的!」

那时,世尊,就如同屈伸其手臂之顷,从那个香山不现(隐形),便到了三十三天。那时,三十三天上的诸天,都普集在于善法讲堂。离开善法讲堂不远之处,又有一宫殿,里面有五百名玉女,在那里正在自相娱乐。

那个地方纯粹为唯有女人,并没有一位男子。那时,难陀遥见五百位天女,正在作倡伎乐,自相娱乐。他看见后,问世尊说:「这是甚么天女呢?为甚么五百名天女在作倡伎乐,自相娱乐呢?

世尊告诉他说:「难陀!你自己去问一下好了。」

这时,尊者难陀便到了五百天女所聚之处,看见那个宫舍里敷好坐具若干千百种,里面所有的人都纯粹是女人,并没有一位男子。当时,难陀尊者就问那些天女而说:「妳们是那一种天女呢?为甚么各自相娱乐,快乐的如是呢?」

阳光 17:13:38
天女们回答说:「我们有五百人,均为是清净的,并没有一位男人的夫主。我们听说有一位世尊的弟子,名叫难陀,是佛陀的姨母的孩子。他正在于如来之处,修习清净的梵行,在他命终之后,当会转生到这里,会作为我们的夫主(新郎),会和我们共相娱乐的。」

这时,尊者难陀听后,内心觉得非常的喜悦,不能自胜,便作如是之念:我现在是世尊的弟子,而且又是佛陀姨母的孩儿,这些诸天女们将来当会作为我的媳妇。当时,难陀便退而去,而到世尊之处。

世尊问他说:「如何呢?难陀!那些玉女说甚么话没有呢?」

难陀回答说:「那些玉女都这样的说:『我们各人都没有夫主。我们听说世尊的弟子,现在正在善修梵行,在他命终之后,当会转生来到这里的。』」

世尊问他说:「难陀!你的意见如何呢?」

难陀回答说:「我在于那个时候,就自生起如此之念:我是世尊的弟子,而且又是佛陀姨母的孩儿,这些诸位天女将来统统当会作我的妻媳的。」

世尊告诉他说:「快哉(令人值得爽快庆贺)!难陀!你如果善修梵行的话,我当会给你作证,使这些五百位女人,都为你作给使(侍候的娇妻)。」

世尊又告诉他说:「你的意见如何呢?难陀!到底是孙陀利这位释种的女子为妙呢?还是五百位天女为妙呢?」

难陀回答说:「犹如山顶的瞎眼的猕猴在于孙陀利之前那样,并没有光泽,也没有色彩。这也是同样的,孙陀利在那些天女之前时,也是如此的,并没有光泽的。」

世尊告诉他说:「你如善修梵行的话,我当会为你保证,会使你,会证明你,能得此五百位天女的。」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722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尔时,世尊便作是念:我今当以火灭难陀火。犹如力人屈伸臂顷,世尊右手执难陀臂将至地狱中。尔时,地狱众生受若干苦恼。

尔时,彼地狱中有一大镬,空无有人;见已,便生恐惧,衣毛皆竖,前白世尊曰:此诸众生皆受苦痛,唯有此釜而独空无人。

世尊告曰:此者名为阿毗地狱。

尔时,难陀倍复恐怖,衣毛皆竖,白世尊曰:此是阿毗地狱,而狱自空,亦无罪人?

世尊告曰:汝难陀自往问之。

是时,尊者难陀便自往问曰:云何,狱卒,此是何狱?此是何狱空无有人?

狱卒报曰:比丘当知:释迦文佛弟子名曰难陀,彼于如来所,净修梵行,身坏命终,生善处天上,于彼寿千岁,快自娱乐。

复于彼终,生此阿毗地狱中,此空镬者即是其室。

时,尊者难陀闻此语已,便怀怖懅,衣毛皆竖,即生此念:此之空釜,正为我耳!

来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曰:愿受忏悔,我自罪缘,不修梵行,触娆如来。

尔时,尊者难陀便说此偈:

人生不足贵,天寿尽亦丧,
  地狱痛酸苦,唯有涅槃乐。

尔时,世尊告难陀曰:善哉!善哉!如汝所言,涅槃者最是快乐。难陀,听汝忏悔,汝愚、汝痴,自知有咎,于如来所。今受汝悔过,后更莫犯!

尔时,世尊屈伸臂顷,手执难陀,从地狱不现,便至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难陀曰:汝今,难陀,当修二法。云何为二法?所谓止与观也。

复当更修二法。云何为二法?生死不可乐,知涅槃为乐,是谓二法。

复当更修二法。云何为二法?所谓智与辩也。

尔时,世尊以此种种法向难陀说。

是时,尊者难陀从世尊受教已,从座起,礼世尊足,便退而去,至安陀园;到已,在一树下结跏跌坐,正身正意,系念在前,思惟如来如此言教。

是时,尊者在闲静处,恒思惟如来教,不去须臾,所以族姓子,以信牢固出家学道,修无上梵行: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是时,尊者难陀便成阿罗汉。

已成阿罗汉,即从座起,整衣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是时,尊者难陀白世尊曰:世尊前许证弟子五百天女者,今尽舍之。

世尊告曰:汝今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吾即舍之。

尔时,便说偈曰:

我今见难陀,修行沙门法,
  诸恶皆以息,头陀无有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言:得阿罗汉者,今难陀比丘是。无淫、怒、痴,亦是难陀比丘。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四七】
那个时候,世尊便作如是之念:我现在应该要用火来灭除难陀之火。世尊就如力士之屈伸手臂之顷,将右手执难陀的手臂,带他到了地狱之中。那时,地狱的众生都受若干种的苦恼。

那时,那个地狱中,有一大镬,里面空空并没有人。难陀看见后,便生恐惧,其衣毛都倒竖起来,就向前仰白世尊说:「这些诸众生都在受苦痛,这里唯有此釜,而独为空的,并没有人。」

世尊告诉他说:「这里名叫阿毗地狱(无间地狱)。」

那时,难陀的恐布又重一倍,其衣毛又皆倒竖起来。他白世尊说:「这是阿毗地狱,但是为甚么独自空的(指大镬),也没有罪人在里面呢?」

世尊告诉他说:「难陀你自己去问好了。」

这时,尊者难陀便自去问那些狱卒说:「到底是怎样呢?狱卒们!这里是甚么狱呢?此釜又为甚么是空的,并没有人在里面呢?」

狱卒回答说:「比丘当知!释迦文佛的弟子当中,有一位名叫难陀的,他在于如来之处,净修梵行,在他身坏命终之后,会往生于善处的天上,在那里享受天寿千岁的快乐自娱。

又在天上界命终之后,会生在于此阿毗地狱里面,这里的大空镬,就是他的室内。」

当时,尊者难陀听这些语后,便又怀怖懅,其衣毛就一再的倒竖起来,就生此念:这一个大空釜,正正就是为了我而施设的啊!

就到了世尊之处,头面礼足后,仰白世尊说:「愿世尊受我的忏悔,我自己有罪业,都是由于不修梵行,而触娆如来之故。」

那时,难陀尊者便说此偈:

人生不足贵   天寿尽亦丧   地狱痛酸苦   唯有涅槃乐

(人生不足以自豪为贵,天上界的享受既尽之后,所有的福报也都会丧失,都会堕落地狱而受种种的苦恼痛酸,唯有得证涅槃〔寂灭,解脱〕才是真正的快乐。)

那时,世尊告诉难陀说:「善哉!善哉!如你所说的,涅槃才是最为快乐的。难陀!我听允你的忏悔。你为愚人,你为痴人,然而能自知有罪咎。在于如来之处,现在接受你的悔过,以后不可再犯!」

那时,世尊在屈伸手臂之顷,手执难陀,从地狱隐没不现,便回到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难陀说:「难陀!你应修学二种法。那二种法呢?所谓止与观是。

又应更修二种法,那二种法呢?所谓生死不可为乐,以及知道涅槃为真正的快乐,就是所谓的二法。

又当修二种法。那二种法呢?所谓智与辩是也。]

那时,世尊乃以这些种种之法对难陀阐说。

这时,尊者难陀从世尊受教之后,就从座起,礼拜世尊之足后,便退下而去,而到安陀园。到其园后,在一树下结跏趺之坐,正身正意(端正身心),系念在于前,而思惟如来的这些言教。

这时,尊者在此闲静处(舍卫城外的安陀园,为比丘尼的精舍之林园,比丘则住于祇园精舍),恒常思惟如来的言教,须臾也不放弃。

所以族姓子(由于一位善男子),乃以信心牢固而出家学道,而修学无上的梵行。到了究竟,则其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如实而知道真理。这时,尊者难陀便成为阿罗汉。

已成就阿罗汉果后,就从他的座位站起,重新整一整其衣服后,到了世尊之处,头面礼足,然后坐在于一边。

这时,尊者难陀白世尊说:「世尊前次许证弟子有五百天女之事,现在统统舍弃了。」

世尊告诉他说:「你现在生死已尽,梵行已立,已不须要,我就将许证之事舍弃!」

那时,便说偈而说:

我今见难陀   修行沙门法   诸恶皆以息   头陀无有失

(我现在看见难陀你,已经修行沙门之法,诸恶业都统统息灭,已成就头陀〔抖擞〕之行,并没有失误。)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得证阿罗汉果的人,就是现在难陀比丘是。没有淫怒痴,也是难陀比丘是。」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723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闻如是:一时,佛在释翅瘦迦毗罗越尼拘留园中,与大比丘五百人俱。

尔时,大爱道瞿昙弥,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白世尊曰:愿世尊长化愚冥,恒护生命!

世尊告曰:瞿昙弥,不应向如来作是言:如来延寿无穷,恒护其命。’”

是时,大爱道瞿昙弥即说此偈:

云何礼最胜,世间无与等,
 能断一切疑,由是说此语?

尔时,世尊复以偈报瞿昙弥曰:

精进意难缺,恒有勇猛心,
 平等视声闻,此则礼如来。

是时,大爱道白世尊曰:自今以后当礼世尊,如今如来敕视一切众生,意无增减。天上、人中及阿须伦,如来为最上!

是时,世尊可大爱道所说。大爱道即从座起,头面礼足,便退而去。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声闻中第一弟子广识多知,所谓大爱道是。

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普贤行愿品: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一一遍礼尽无余。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四八】
大意:本经简述如来为大爱道比丘尼讲说怎样为礼拜如来之法为最胜、最上的意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释翅瘦(释迦族的国家)的迦毗罗越城的尼拘留园之中,和大比丘们五百人俱在。

那时,大爱道瞿昙弥(摩诃波阇波提,为佛的姨母),曾到了世尊之处,头面礼足后,白世尊而说:「唯愿世尊,能长久化渡我们这些愚冥(昏昧)的人,而永恒的保护其生命为要(自己要保重,以维寿命)!」

世尊告诉她说:「瞿昙弥!妳不应该向如来说如是之言:愿如来延寿无穷,恒护其生命。」

这时,大爱道昙弥,就说此偈而说:
云何礼最胜   世间无与等   能断一切疑   由是说此语

(要怎么礼拜,才为之最胜的?在世间里,没有能与相匹等的,而能断除一切的疑惑,由是而说此语呢?)

那时,世尊也用偈来回答瞿昙弥说:

精进意难缺   恒有勇猛心   平等视声闻   此则礼如来

(精进的意念难以缺乏,永恒的有勇猛之心,以平等之心,去视声闻之众,这就是礼拜如来。)

这时,大爱道白世尊说:「从今以后,当应礼拜世尊您。如现在如来之敕令视一切众生,其意并没有增减(平等对待众生)。天上、人中,以及阿须伦(阿修罗,非天)之类,乃以如来为最上的了!」

这时,世尊嘉许大爱道所说的。大爱道就从座起,头面礼足之后,便退而去。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的声闻当中,第一弟子,广识而多知的人,就是所谓大爱道是。」

当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724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人,于如来众而兴诽谤。云何为二人?谓非法言是法,谓法言是非法,是谓二人诽谤如来。

复有二人不诽谤如来。云何为二?所谓非法即是非法,真法即是真法,是谓二人不诽谤如来。

是故,诸比丘,非法当言非法,真法当言真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大萨遮尼乾子所说经:
云何为法?谓无我、无众生、无寿命、无人,是名为法。

云何非法?谓我见、众生见、命见、人见、断见、常见、有见、无见,是名非法。

杂阿含经:
如来正法欲灭时,有相似像法生。相似像法生世间已,正法则灭。非法言法,法言非法;非律言律,律言非律。以相似法,句味炙然,如来正法则没。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四九】
大意:本经简述如果非法而说为法,法而说它为非法的话,这二种人就是诽谤如来。假如以非法说为是非法,将真法说为是真法的话,此二种人就不诽谤如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人,在于如来的大众当中,兴起诽谤的。那二种人呢?所谓明明为非法,而他却说它为真法。第二就是所谓真法,而他却说它为非法,这就是所谓二种人之诽谤如来。

又有二种人。并不是诽谤如来。那二种人呢?所谓非法,他能明确的指出它为非法,真法之时,即能说它为真法,这就是所谓二种人不诽谤如来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对于非法,就应该说它为非法,对于真法就应说它为真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725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早晚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九卷  惭愧品第十八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此二人获福无量。云何为二?所谓应称誉者便叹誉之,不应称者亦不称叹之,是谓二人获福无量。

复有二人受罪无量。何等为二?所谓可称叹反更诽谤,不应称叹者而更称叹。诸比丘,莫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一五O
大意:本经简述如应该称誉的话,就去称叹他,不应该称誉的就不称叹他,此二种人会获福无量。假若可称叹的,却反而诽谤他,不应该称誉的,却反而称叹他,此二种人就会获罪无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此二种人,会获福无量的。那二种人呢?所谓应该称誉的,便去叹誉他,不应该去称誉的,也不去称叹他,就是所谓二种人会获福无量。

又有二种人,会受罪无量。那二种人呢?所谓对于可称叹的人,却反而更加诽谤,不应该称叹的人,却更加称叹是。诸比丘们!不可以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十卷  劝请品第十九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6-2 05:32 , Processed in 0.27713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