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606|回复: 0

《增一阿含经》第五卷共修

[复制链接]

12

主题

22

帖子

76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76
发表于 2018-11-19 10:05: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增一阿含经》第五卷共修

201847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卿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贪欲。诸比丘,当灭贪欲,我证卿等得阿那含。"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贪淫之所染,众生堕恶趣,
 当勤舍贪欲,便成阿那含。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染着五欲之境而不离也。例如贪爱贪欲等。唯识论六曰: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着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俱舍论十六曰:于他财物恶欲为贪。瑜伽伦记七上曰:贪之与爱,名别体同。大乘义章二曰:爱染名贪。同五本曰: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不还品第十一
概要:本品叙述如灭除贪欲(淫欲)、瞋恚、愚痴、悭贪的话,就能得证不还果。也诫训执着于财务之心,以及妄语。最后,预言提婆达多之堕入地狱等事。首先讲说减尽贪欲一法,就能得证三果阿罗汉的阿那含(不还果)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七三】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消灭一法。如果消灭一法的话,我就会证明你们已成就阿那含果的了。(不还果,不再来生于欲界,会生在色界天,嗣后即依其因而得涅槃,而成就四果阿罗汉)

甚么为之一法呢?所谓贪欲是。诸比丘们!应当灭除贪欲,如能消灭贪欲的话,我就会证明你们已经得证阿那含果的了。」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贪淫之所染   众生堕恶趣   当勤舍贪欲   便成阿那含

(被贪淫之所染污的话,则这众生定会堕落于恶趣。因此之故,应当精勤用功去舍弃贪欲,这样的话,便能成就阿那含果!)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8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我证汝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瞋恚是。诸比丘,当灭瞋恚,我证汝等得阿那含。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瞋恚之所染,众生堕恶趣,
 当勤舍瞋恚,便成阿那含。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又云嗔恚。三毒之一。于苦与苦具憎恚,谓之嗔。使身心热恼,起诸恶业者。


大乘义章五本曰:忿怒为嗔。遗教经曰: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决定毗尼经曰:宁起百千贪心,不起一嗔恚,以违害大慈莫过此故。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七四】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能够灭尽瞋恚的一法的话,就能得证阿那含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消灭一法,如能消灭一法的话,我就会证明你们已经成就阿那含果的了。

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谓瞋恚是。诸比丘们!应当努力用功,将瞋恚消灭,这样的话,我就会证明你们已得证阿那含果的了。」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瞋恚之所染   众生堕恶趣   当勤舍瞋恚   便成阿那含


(被瞋恚之所染污的话,则这些众生就会堕入于恶趣。因此之故,应当要精勤去舍除瞋恚,这样的话,便能成就阿那含果。)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9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舍离一法,我证汝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愚痴。是故,诸比丘,当灭愚痴,我与卿等证阿那含。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愚痴之所染,众生堕恶趣,
 当勤舍愚痴,便成阿那含。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愚痴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三毒之一。心性闇昧,无通达事理之智明也。与无明同。瑜伽论曰:‘痴异名者,亦名无智,亦名无见,亦名非现观,亦名惛昧,亦名愚痴,亦名无明,亦名黑闇。’

法界次第上之上曰:迷惑之性,立之为痴。若迷一切事理,无明不了,迷惑妄取,起诸邪行,即是痴毒,亦名无明。华严大疏钞曰:迷于四谛,皆曰愚痴。


【七五】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能够灭除愚痴的一法的话,就能得证阿那含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消灭一法,如能舍离一法的话,我就会证明你们已成就阿那含果的了。

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谓愚痴是。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精勤用功去灭除愚痴,如能这样的话,我就会证明你们已得证阿那含果的了。」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愚痴之所染   众生堕恶趣   当勤舍愚痴   便成阿那含

(被愚痴之所染污的话,则这些众生便会堕入于恶趣。因此之故,应当勤勉用功去舍除愚痴,如能这样的话,便能成就阿那含果。)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10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灭一法,舍离一法,我证汝等成阿那含。云何为一法?所谓悭贪。是故,诸比丘,当灭悭贪,我证汝等得阿那含。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悭贪之所染,众生堕恶趣,
 当勤舍悭贪,便成阿那含。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悭贪
摘自:佛学大词典
悭吝贪着之意。即惜物而不布施与人,并贪求而无满足。大乘起信论: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蜜。此悭贪之心,可以六度中之布施波罗蜜对治之。

【七六】
大意:本经叙述如能灭除悭贪的一法的话,则这种人就能得证阿那含果。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灭除一法,如能舍离一法的话,我就会证明你们已经成就阿那含果的了。

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谓悭贪是。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灭除悭贪。如能这样的话,我就会证明你们已得证阿含果的了。」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悭贪之所染   众生堕恶趣   当勤舍悭贪   便成阿那含

(如被悭贪之所染污的话,这种众生就会堕入于恶趣。因此之故,应当要精勤用功去舍除悭贪,这样的话,就能成就阿那含果的了。)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11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此众初不见一法不可降伏,难得时宜,受诸苦报,所谓心是。

诸比丘,此心不可降伏,难得时宜,受诸苦报。是故,诸比丘,当分别心,当思惟心,善念诸善本。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佛说十善业道经:
尔时,世尊告龙王言。一切众生,心想异故,造业亦异,由是故有诸趣轮转。龙 王,汝见此会及大海中,形色种类,各别不耶?如是一切,靡不由心,造善不善,身业语业意业所致。

【七七】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不降伏恶心的话,就会受诸苦报。因此之故,应当要分别其心,思惟其心,善念诸善之本。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这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于此大众当中,从初以来不曾看见过一法不可以降伏的,这种法乃是难以得到时宜,而会受诸苦报的,这就是所谓『心』是。

诸比丘们!此心如不可降伏(如不降伏的话),就难以得到时宜,而会受诸苦报的。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分别其心,应当要思惟其心,要善念诸善之本。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12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此众初不见一法易降伏者,易得时宜,受诸善报,所谓心是。诸比丘,当分别心,善念诸善本。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说十善业道经:
汝又观此诸大菩萨,妙色严净,一切皆由 修习善业福德而生。又诸天龙八部众等大威势者,亦因善业福德所生。今大海中所有众生,形色粗鄙,或大或小,皆由自心种种想念,作身语意诸不善业,是故随业,各自受报。

【七八】
大意:本经叙述如能降伏恶心的话,就能受诸善报。因此之故,当应分别其心,思惟其心,而善念诸善之本。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于此大众当中,从初以来,不曾看见过有一法容易降伏,而容易会得时宜,而受诸善报的,那就是所谓『心』是。

诸比丘们!因此之故,应当要分别其心,善念诸善的根本。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13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若有一人而作是念,我悉知之。然后此人不以饮食,在大众中而虚妄语。我或复于异时,观见此人,生染著心,念于财物,便于大众中而作妄语。

所以然者?诸比丘,财物染著甚为难舍,令人坠堕三恶道中,不得至无为之处!

是故,诸比丘,已生此心,便当舍离;设未生者,勿复兴心染著财物。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于此众中而作是念:正使命断,不于众中而作妄语。我或复于异时观见此人,生染著心,念于财物,便于大众中而作妄语。

所以然者?诸比丘,财物染著甚为难舍,令人堕三恶道中,不得至无为之处!

是故,诸比丘,已生此心,便当舍离;若未生者,勿复兴心染著财物。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七九】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系念财物,而心生染着的话,就很难得以舍离,这时便会在于大众当中作诸妄语,而使人堕落于三恶道中。所以,如染着财物心已生的话,当应舍弃,未生的话,就令其不生。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在于此大众当中,如果有一人作如是之念:我都知道一切。然后此人并不为了饮食之故,而在于大众当中,作诸虚妄之语。我或者又在于异时(不同之时),观见此人,生染着之心,贪念于财物,便在于大众当中,而作诸妄语。

所以的缘故,就是,诸比丘们!因为对于财物的染着之事、乃非常的难以舍离,而令人坠堕于三恶道之中,不能得至于无为之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如果已生此心的话,就应当把它舍离,假如还未生起此心的话,就不可以再兴起染着财物之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八O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染着于财物的话,则很难舍离之事,其心如果生染着而念财物的话,便应舍离,如未生的话,就不可再起此心,因为会使人堕落之故。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人在于此大众当中,曾作如是之念:正使命断(如果生命会死亡),也不会在于大众当中,作诸妄语的。我或者又在于不同之时,观见此人时,发觉他已生染着之心,已贪念于财物,便在于大众当中作诸妄语了。

所以的缘故就是这样的,诸比丘们!因为财物的染着,乃甚为难舍之事之故,乃会使人堕入于三恶道中,不能得至于无为之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如果已生此心的话,就应该舍离,假如未生此心的话,就不可再兴起其心去染着财物才是。像如是的,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14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云何,诸比丘,颇有见提婆达兜清白之法乎?然复提婆达兜为恶深重,受罪经劫不可疗治,于我法中,不见毫厘之善可称记者。以是之故,我今说提婆达兜诸罪之原首,不可疗治。

犹如有人而堕深厕,形体没溺,无有一净处。有人欲来济拔其命,安置净处。遍观厕侧及彼人身,颇有净处,吾欲手捉拔济出之。彼人熟视,无一净处而可捉者,便舍而去。

如是,诸比丘,我观提婆达兜愚痴之人,不见毫厘之法而可记者,受罪经劫,不可疗治。

所以然者?提婆达兜愚痴专意,偏著利养,作五逆罪已,身坏命终,生恶趣中。如是,诸比丘,利养深重,令人不得至安隐之处!

是故,诸比丘,以生利养心,便当舍离;若未生者,勿兴染心。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提婆达多
摘自:佛学大词典
又作提婆达兜、揥婆达多、地婆达多。或作调达。略称提婆、达多。意译作天热、天授、天与。为佛世时犯五逆罪,破坏僧团,与佛陀敌对之恶比丘。为释尊叔父斛饭王之子,阿难之兄弟。

佛陀成道后,随佛陀出家,于十二年间善心修行,精勤不懈。后因未能得圣果而退转其心,渐生恶念,欲学神通而得利养,佛陀不许,遂至十力迦叶处习得神通力,受摩揭陀国阿阇世太子之供养。

由是,提婆愈加憍慢,欲代佛陀领导僧团,亦未得佛陀允许。此后提婆率五百徒众脱离僧团,自称大师。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八一】
大意:本经叙述提婆达多因愚痴,而贪着利养,而作五逆罪,经过累劫都不可救拔。譬如有人堕入于深厕中,并没有一清净之处,或者有人欲救拔他,然而秽污之故,又舍而去,比丘当舍贪着利养之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王舍城,摩竭陀国的首都)的迦兰陀竹园的地方(竹林精舍,位于首都的北方,为佛教第一座精舍,频婆娑罗王所奉献的),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的意见如何呢?是否看见过提婆达兜(译为调达,为佛的堂弟。佛陀成道后,也跟佛去出家,后来因嫉视佛陀的声望,就率五百名比丘别立教团,而教唆阿阇世太子拭父篡位,自己则欲害佛而为新佛,然而不能达成其望。后来,阿阇世王向佛忏悔,皈依佛陀,提婆达多则致病而死)为清白之法吗?

然而提婆达兜乃又造作深重的恶业,受罪的期间必须经过一劫之久,实在是不可以疗治的啊!他在我的佛法当中,并不看见过其有毫厘之善可以称记的。由于此因缘之故,我现在才说提婆达兜为诸罪的原首,为不可以疗治的。

犹如有人堕入于深厕,其形体(全身)没溺在秽处,已没有一清净之处的了。那个时候,曾经有人欲来济拔其生命,欲安置他在于清净之处。

他曾遍观厕所之侧,以及没溺之人的身体,是否有一些清净之处,如有的话,他就欲伸手去捉拔而济出没溺的人。那人在那里熟视很久,然而并没有一清净之处可以捉拔的地方,那个人便舍念而离开那个地方。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我观察提婆达兜这位愚痴的人,并不看见过有毫厘之法可以称记,唯有受罪须经一劫之久,实不可以疗治。

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提婆达兜这个人乃为专意于愚痴,偏着于利养,而作五逆罪(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后,身坏命终之时,后生于恶趣之中。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如果利养深重的话,就会使人不得至于安隐之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假如生利养心的话,便当要舍离,如果未生利养心的话,就不可以兴起这种染秽之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15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有一比丘闻如来记别调达受罪一劫,不可疗治。时,彼比丘便至尊者阿难所,共相问讯已,在一面坐。

尔时,彼比丘问阿难曰:云何,阿难,如来尽观提婆达兜原本已,然后记别受罪一劫,不可疗治乎?颇有所由可得而记耶?

时,阿难告曰:如来所说终不虚设,身口所行而无有异。如来真实记提婆达兜别,受罪深重,当经一劫,不可疗治。

尔时,尊者阿难即从座起,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住。

尔时,阿难白世尊曰:有一比丘来至我所,而作是说:云何,阿难,如来尽观提婆达兜原本已,然后记别受罪一劫,不可疗治乎?颇有因缘可得记别耶?作是语已,各自舍去。

世尊告曰:彼比丘者必晚暮学,出家未久,方来至我法中耳!如来所说终不虚妄,云何于中复起犹豫?

尔时,世尊告阿难曰:汝往至彼,语比丘言:如来呼卿。’”

阿难对曰:如是,世尊。

是时,阿难受世尊教,便往至彼比丘所;到已,语彼比丘曰:如来呼卿!

彼比丘对曰:如是,尊者。

尔时,彼比丘便严衣服,共阿难至世尊所;到已,礼世尊足,在一面坐。

尔时,世尊告彼比丘:云何,愚人!汝不信如来所说乎?如来所教无有虚妄,汝今乃欲求如来虚妄!

时,彼比丘白世尊曰:提婆达兜比丘者,有大神力,有大威势。云何世尊记彼一劫受重罪耶?

佛告比丘曰:护汝口语!勿于长夜受苦无量。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游禅世俗通,至竟无解脱,
 不造灭尽迹,复还堕地狱。

若使我当见提婆达兜身有毫厘之善法者,我终不记彼提婆达兜受罪一劫,不可疗治。

是故,愚人!我不见提婆达兜有毫厘之善法,以是故,记彼提婆达兜受罪一劫,不可疗治。

所以然者?提婆达兜愚痴,贪著利养,起染著心,作五逆恶,身坏命终,入地狱中。

所以然者?利养心重,败人善本,令人不到安隐之处!

是故,诸比丘,设有利养心起,便当求灭;若不有心,勿兴想著。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彼比丘从座起,整衣服,礼世尊足,白世尊曰:今自悔过,惟愿垂恕!愚痴所致,造不善行,如来所说,无有二言,然我愚痴,起犹豫想。惟愿世尊受我悔过,改往修来!乃至再三。"

世尊告曰:善哉!比丘,悔汝所念,恕汝不及,莫于如来兴犹豫想。今受汝悔过,后更莫作。乃至三四。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设有作重罪,悔过更不犯,
 此人应禁戒,拔其罪根原。

尔时,彼比丘及四部众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四种阿那含,二心及二食,
婆达二契经,智者当觉知。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八二】
大意:本经叙述一位比丘听佛记说提婆达多的罪业,抱有怀疑,就问阿难,阿难就请佛开示。佛陀说:提婆达多为愚痴而起染着心,而造五逆罪,身坏命终后堕于地狱。可见利养心重,就会坏人的善本,故应断灭其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的迦兰陀竹园的地方(精舍),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有一位比丘听如来记别调达(提婆达多)会受罪一劫之久,乃为不可以疗治的事。时,那位比丘便至尊者阿难之处,到后,共相问讯后,坐在于一边。

那时,那位比丘问阿难说:「您的意见如何呢?阿难!如来尽观提婆达兜的原本后,然后就记别他会受罪一劫之久不可以疗治吗?是否有其所由可得而记的吗?」

这时,阿难告诉他说:「如来所说的,终究不会有虚设的,身口所行的,都没有异。如来确实记说过提婆达兜,记别他会受罪深重,当会经过一劫之久,不可以疗治。」

那个时候,尊者阿难就从其座站起,至于世尊之处,到达后,头面礼足,然后退坐在一边。

这时,阿难白世尊说:「有一位比丘到我所住的地方来,曾说如是之语:『您的意见如何呢?阿难!如来尽观提婆达兜的原本,然后记别他会受罪一劫之久,不可以疗治吗?是否有其因缘可得记别吗?」论说此语后,就各自舍去(离散)。」

世尊告诉他说:「那位比丘必定是晚暮才来学习而出家的,也就是在我佛法当中并不甚么久的人(未久方至我法中耳!)如来所说的﹁终究不会有虚妄之语的,为甚么在于其中又起犹豫(疑惑)呢?」

那时,世尊就告诉阿难说:「你到那位比丘处,去对他说:『如来叫你!』

阿难回答说:「如是!世尊!」

这时,阿难受世尊之教,便到那位比丘之处,到达后,对那位比丘说:「如来正在叫你!」

那位比丘 回答说:「如是!尊者!」

那时,那位比丘就庄严他的衣服,就和阿难同至于世尊之处,到达后,礼拜世尊的双足,然后退在一边而坐。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那位比丘说:「你的意见如何呢?愚人!你不相信如来所说的吗?如来所教的,并没有虚妄的,你现在乃欲求如来是否有虚妄的地方吗?」

这时,那位比丘白世尊说:「那位提婆达兜比丘,乃有很大的神力,有很大的威势的。为甚么世尊您记说他会经一劫之久,去受重的罪报呢?」

佛陀告诉那位比丘说:「要保护(谨慎)你自己的口语!不可由于口业而长夜受无量之苦才好!」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游禅世俗通   至竟无解脱   不造灭尽迹   复还堕地狱

(游戏之禅,乃为世俗的通例,到头来,并不会解脱。不习造灭尽的功迹,仍然还是堕入于地狱的一途!)


倘使我能看见那位提婆达兜,其身有了毫厘的善法的话,我就不会记说那位提婆达兜会受罪经过一劫之久,为不可疗治的人。

因此之故,愚人!因为我并不看见过提婆达兜有了毫厘之善法,由于此原因,我才记说那位提婆达兜会受罪一劫,而不可以疗治的。

所以的缘故就是:提婆达兜其人为愚痴,而贪着于利养,而生起染着之心,而作五逆罪,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堕入于地狱之中。

所以的缘故就是:贪利养之心重的话,会败人的善本,会使人不能到达安隐之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假如有利养心生起时,便当求灭;如果没有这种心的话,就不可以兴起想着之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那位比丘即从座起,整一整他的衣服,礼拜世尊的双足,白世尊说:「弟子现在自悔过(忏悔)!唯愿垂恕!由于愚痴所致,而造不善之行。如来所说的并没有二言。然而我乃愚痴之故,而起犹豫之想。唯愿世尊受我悔过,我要改往而修来!」像如是的乃至于再三(白佛三次)

世尊告诉他说:「善哉!比丘!你能悔过所念的,我恕你不及之处,你不可以再对于如来兴起犹豫之想才好。现在接受你的悔过,以后更不可以再作此事!」乃至于三四次的吩咐(表示很关心)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设有作重罪   悔过更不犯   此人应禁戒   拔其罪根原

(假如有作重罪,然而能够悔过,更不再冒犯了。这种人适宜于禁戒〔根据戒规行动〕,能够拔除其罪的根原的!)

那时,那位比丘,以及四部众,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四种阿那含二心及二食婆达二契经智者当觉知

(1.2.3.4.四种的阿那含,5.6.二种心,以及7.8.二种食,9.10.提婆达兜二种契经,有智慧的人应当要觉知。)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16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狐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入道,净众生行,除去愁忧,无有诸恼,得大智慧,成泥洹证,所谓当灭五盖,思惟四意止。

云何名为一入?所谓专一心,是谓一入。

云何为道?所谓贤圣八品道:一名、正见,二名、正治,三名、正业,四名、正命,五名、正方便,六名、正语,七名、正念,八名、正定,是谓名道,是谓一入道。

云何当灭五盖?所谓贪欲盖、瞋恚盖、调戏盖、眠睡盖、疑盖,是谓当灭五盖。

云何思惟四意止?于是,比丘内自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外自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内外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

内观痛痛而自娱乐,外观痛痛,内外观痛痛。内观心而自娱乐,外观心,内外观心。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而自娱乐。

经文扩展:
杂阿含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一乘道。净诸众生。令越忧悲。灭恼苦。得如实法。所谓四念处。何等为四。身身观念处。受.心.法法观念处。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壹入道品第十二
概要:本品叙述将心专注为之一入,八正道为之道,由于此一入道而灭除五盖,而说须修四意止,更劝修习身口意三业的慈悲行,而供养如来,及瞻病的功德,住于闲静处的功德,由此而迦叶乃成三果之事,利养则为证果的障碍,远离恶的事,利养的过失等。

【八三】
大意:本经叙述依.于一入道,就能灭除五盖,而思惟四意止,修学八正道,远离于愁忧,而没有忧喜之想的话,便能得智慧,而证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一入之道,此一入道乃能清净众生之行,能除去人的愁忧,而为没有诸苦恼,而得大智慧,成就泥洹(涅槃)的果证,所谓当灭五盖,思惟四意止(四念处)。

甚么法名叫一入呢?所谓将心专注于一,就是叫做一入。

甚么为之道呢?所谓贤圣之八品道:第一名叫正见,第二名叫正治,第三名叫正业,第四名叫正命,第五名叫正方便,第六名叫正语,第七名叫正念,第八名叫正定,这就叫做道,就叫做一入道。

甚么为之当灭的五盖呢?所谓贪欲盖、瞋恚盖、调戏盖(掉悔盖,掉为掉举,也就是浮动而不堪修习佛法,悔为后悔之念)、眠睡盖(惛睡盖,惛为惛沉,心沉则不堪修道,睡为睡眠)、疑盖,这就是所谓当灭的五盖(盖覆人心的烦恼)

甚么为之思惟四意止呢?于是(就是这样的:)比丘首应向内去自观其身,去除去恶念,而没有愁忧。又外自观身,而除去其恶念,而没有愁忧。对于内外观身,而除去其恶念,而没有愁忧。

内观痛痛(痛痛为受,也就是快与不快等苦乐的感觉,故为对于诸受,而观察受之义),而自娱乐。对于外,而观痛痛,对于内外而观察痛痛。内观察其心而自娱乐,外观心,内外观心,内观法,外观法,内外观法,而自娱乐(以上为观察身、受、心、法的总说)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17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云何比丘内观身而自娱乐?于是,比丘观此身随其性行,从头至足,从足至头,观此身中皆悉不净,无有可贪。

复观此身有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脂膏、肠、胃、心、肝、脾、肾之属,皆悉观知;屎、尿、生熟二藏、目泪、唾、涕、血脉、肪、胆,皆当观知,无可贪者。如是,诸比丘,当观身自娱乐,除去恶念,无有愁忧。

复次,比丘,还观此身有地种耶?水、火、风种耶?如是,比丘观此身。复次,比丘,观此身,分别诸界,此身有四种。

犹如巧能屠牛之士,若屠牛弟子,解牛节,解而自观见此是脚,此是心,此是节,此是头。如是,彼比丘分别此界,而自观察此身有地、水、火、风种。如是,比丘观身而自娱乐。


复次,比丘,观此身有诸孔,漏出不净。犹如彼人观竹园,若观苇丛。如是,比丘观此身有诸孔,漏出诸不净。

经文扩展:
大念处经:
如是,或于内身,观身而住;于外身,观身而住:又于内外身,观身而住。或于身,观生法而住;于身,观灭法而住;又于身,观生灭法而住。

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身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身观身而住。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甚么为之比丘的内观其身而自娱乐呢?于是,比丘,观察此身,而随其性行,从头至于足,从足至于头,都观察吾人的此身中,均为是不清净之物,并没有可贪恋之物。

又观此身,有的是:毛、发、爪、齿、皮、肉、筋、骨、髓、脑、脂膏、肠、胃、心、肝、脾、肾之属,都均观察而知。

都为屎、尿、生熟二藏(初受饮食为之生,饮食变坏的为熟。也就是说,初受饮食之器脏为生脏,纳藏食物后,经消化而为渣滓之器脏为熟藏)、目泪、唾、涕、血脉、肪、胆等物,也当观察而知,并没有甚么可贪恋之物。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当观察身自娱乐的,而除去其恶念,而没有愁忧。

又次,比丘们!还观吾人的此身,是否有地大之种吗?是否有水、火、风等之大种吗?像如是的,比丘们!当观察此身。又次,比丘们!观察此身,而分别诸界。

此身有四种之物,有如巧能的屠牛之士,或屠牛的弟子之解割牛那样,他们割节而解牛时,自己观见这是牛脚,这是牛心,这是牛节(分段之处),这是牛头。

像如是的,当一位比丘就如同这样分别此界,而自己观察自己的此身具有地、水、火、风等四大种。像如是的,比丘应这样的观察身而自娱乐。

又次,比丘们!应观察此身有诸孔,都由诸孔而漏出不净之物。犹如有人之观察此竹园,而或者观察到有苇丛那样。像如是的,比丘应观察此身乃有诸孔,都由诸孔而漏出不净之物。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18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复次,比丘,观死尸,或死一宿,或二宿,或三宿、四宿,或五宿、六宿、七宿,身体膖胀,臭处不净。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身不免此患。

若复比丘观死尸,乌鹊、鸱鸟所见啖食;或为虎狼、狗犬、虫兽之属所见啖食。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身不离此患。是谓比丘观身而自娱乐。

复次,比丘,观死尸,或啖半,散落在地,臭处不净。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身不离此法。

复次,观死尸,肉已尽,唯有骨在,血所涂染。复以此身观彼身亦无有异。如是,比丘观此身。

复次,比丘,观死尸筋缠束薪,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如是,比丘观此身。

复次,比丘,观死尸骨节分散,散在异处,或手骨、脚骨各在一处;或膞骨,或腰骨,或尻骨,或臂骨,或肩骨,或胁骨,或脊骨,或项骨,或髑髅。复以此身与彼无异,吾不免此法,吾身亦当坏败。如是,比丘观身而自娱乐。

复次,比丘,观死尸白色、白珂色。复自观身与彼无异,吾不离此法。是谓比丘自观身。

复次,比丘,若见死尸骨青瘀想,无可贪者,或与灰土同色,不可分别。如是,比丘,自观身,除去恶念,无有愁忧;此身无常,为分散法。如是,比丘内自观身,外观身,内外观身,解无所有。

经文扩展:
《禅法要解经》:
习不净,有二种:一者,观死尸臭烂不净,我身不净亦复如是。
二者,虽眼不见,从师受法,意想分别,自观身中三十六物,不净充满。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又次,比丘们!观察死尸,或者死后经过一宿(一夜),或二宿,或三宿、四宿,或五宿、六宿、七宿时,身体就会膖胀而臭,会为一不净之物。又自观察自身和此物体没有不同,我们自己的身体,也难免此灾患的。

或者又有比丘观察死尸被乌鹊、鵄鸟所发见,而被牠们所噉食。或者被虎狼、狗犬、虫兽之类所见而被其噉食。又自观察自身和那物体没有不同,我身也不能免离这种灾患的。这就叫做比丘之观身而自娱乐。

又次,比丘们!观察死尸,或者被噉食其半,残余的则散落在于地,为臭秽不堪,而不净。又自观身,和此一样,并没有不同,吾人之身,乃不能离开此法的。

又次,观察死尸,其肉已被食尽,唯存有骨骸,为血所涂染。又用此身,去观察那个死身,也没有不同。像如是的,比丘们!应这样的观察此身。

又次,比丘们!观察死尸,筋缠束薪,又自观察自身和它并没有不同。像如是的,比丘们!应这样的观察此身。

又次,比丘们!观察死尸的骨片即已分散,已散在于不同的地方。或者手骨、脚骨,都各在于另一处。或者为膞骨,或者为腰骨,或者为尻骨,或者为臂骨,或者为肩骨,或者为胁骨,或者为脊骨,或者为项骨,或者为髑髅。又以此身(又自观察此身),和它没有不同,吾人不能免离此法,吾身也当会坏败的。像如是的,比丘们!应这样的观察自身,而自娱乐。

又次,比丘们!应观察死尸为白色,为白珂之色。又自观察自身,和它并没有不同,吾人也不离开此法。这就叫做比丘之自观身。

又次,比丘们!如果看见死尸为骨青,为瘀之想的话,就没有可贪恋的地方,或者和灰土同色,不可以分别。

像如是的,比丘们!自己观察自身,而除去其恶念,而没有愁忧,此身为无常之物,为会分散之法。像如是的,比丘们!内自观身,外自观身,内外自观身,藉以了解为一无所有之理!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19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云何比丘内观痛痛?于是,比丘得乐痛时,即自觉知我得乐痛;得苦痛时,即自觉知我得苦痛;得不苦不乐痛时,即自觉知我得不苦不乐痛。

若得食乐痛时,便自觉知我得食乐痛;若得食苦痛时,便自觉知我得食苦痛;若得食不苦不乐痛时,亦自觉知我食不苦不乐痛。

若得不食乐痛时,便自觉知我得不食乐痛;若得不食苦痛时,亦自觉知我不食苦痛;若得不食不苦不乐痛时,亦自觉知我得不食不苦不乐痛。如是,比丘内自观痛。

复次,若复比丘得乐痛时,尔时不得苦痛,尔时自觉知我受乐痛。若得苦痛时,尔时不得乐痛,自觉知我受苦痛。若得不苦不乐痛时,尔时无苦无乐,自觉知我受不苦不乐痛。

彼习法而自娱乐,亦观尽法,复观习尽之法。或复有痛而现在前,可知可见,思惟原本,无所依倚而自娱乐,不起世间想;于其中亦不惊怖,以不惊怖,便得泥洹: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真实知。

如是,比丘内自观痛,除去乱念,无有愁忧;外自观痛,内外观痛,除去乱念,无有愁忧。如是,比丘内外观痛。


经文扩展:
大念处经:
诸比丘!比丘若在感乐受,知:我在感乐受。在感苦受者,知:我在感苦受。在感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不苦不乐受。若在感肉体之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乐受。又在感精神之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乐受。

或在感肉体之苦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苦受。又在感精神之苦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苦受。或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肉体之不苦不乐受。又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者,知:我在感精神之不苦不乐受。

如是,或于内受,观受而住;于外受,观受而住;又于内外受,观受而住。或于受,观生法而住;于受,观灭法而住;又于受,观生灭法而住。

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受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受观受而住。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甚么叫做比丘之内观痛痛呢?(观受)于是(是这样的),比丘如得乐痛(快乐的感受)时,就自觉知我得乐痛(乐的感觉),得苦痛时(不快乐的感受),就自觉知我得苦痛(苦受),得不苦不乐痛(舍受)时,就自觉知我得不苦不乐痛(不苦不乐的感受)

如果得到食的乐痛时,便自觉知我乃得到食的乐痛,假如得到食的苦痛时,便自觉知我乃得到食的苦痛,倘若得到食的不苦不乐痛时,也自会觉知我乃得到食的不苦不乐痛。

如果得自不食的乐痛时,便自觉知我乃得到不食的乐痛,假如得自不食的苦痛时,也自觉知我乃为不食的苦痛,如果得自不食的不苦不乐痛时,也自会觉知我乃得到不食的不苦不乐痛。像如是的,比丘们!应该要如是的内自观痛(向内身去观察受)

又次,若复(如果再次),比丘们!如果得到乐痛时,那个时候,就不得苦痛,那个时候,自己会觉知我受乐痛。假若得苦痛时,在那个时候,就不得乐痛,自己会觉知我乃受苦痛。倘若得不苦不乐痛时,那时就为无苦无乐,自会觉知我乃受不苦不乐痛。

他习法(观察生起之法),而自娱乐,也观察尽法(灭法),又观察习尽之法(有生有灭之法)

或者又有痛()。而现在于前(受之存在,受之现在),可知可见,思惟其原本,乃为无所依倚,而自娱乐,而不起世间之想,在于其中也不会惊怖,由于不惊怖之故,便会得证泥洹,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如真实而知。

像如是的,比丘们!这样的内自观痛,而除去乱念,而没有愁忧;外自观痛,内外观痛,而藉以除去乱念,而没有愁忧。像如是的,比丘应如是的对于内外之观痛。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20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

云何比丘观心心法而自娱乐?于是,比丘有爱欲心,便自觉知有爱欲心;无爱欲心,亦自觉知无爱欲心。有瞋恚心,便自觉知有瞋恚心;无瞋恚心,亦自觉知无瞋恚心。有愚痴心,便自觉知有愚痴心;无愚痴心,便自觉知无愚痴心。

有爱念心,便自觉知有爱念心;无爱念心,便自觉知无爱念心。有受入心,便自觉知有受入心;无受入心,便自觉知无受入心。有乱念心,便自觉知有乱心;无乱心,便自觉知无乱心。有散落心,亦自觉知有散落心;无散落心,便自觉知无散落心。

有普遍心,便自觉知有普遍心;无普遍心,便自觉知无普遍心。有大心,便自觉知有大心;无大心,便自觉知无大心。有无量心,便自觉知有无量心;无无量心,便自觉知无无量心。

有三昧心,便自觉知有三昧心;无三昧心,便自觉知无三昧心。未解脱心,便自觉知未解脱心;已解脱心,便自觉知已解脱心。如是,比丘心心相观意止。

观习法,观尽法,并观习尽之法,思惟法观而自娱乐。可知、可见、可思惟、不可思惟,无所依倚,不起世间想;已不起想,便无畏怖;已无畏怖,便无余;已无余,便涅槃: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如是,比丘内自观心心意止,除去乱念,无有忧愁;外观心,内外观心心意止。如是,比丘心心相观意止。


经文扩展
大念处经:
如是,或于心,观心而住;又于外心,观心而住;又于内外心,观心而住。或于心,观生法而住;于心,观灭法而住;又于心,观生灭法而住。

尚又智识所成及忆念所成,皆会有心之思念现前。彼当无所依而住,且不执着世间任何物。诸比丘!比丘如是于心观心而住。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甚么叫做比丘之观心的心法(对于心,而随观其心),而自娱乐呢?于是(就是这样的),比丘们!有了爱欲心时,便会自己觉知有爱欲之心。没有爱欲之心时,也会自己觉知自己并没有爱欲心。

有瞋恚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瞋恚心,没有瞋恚心时,也自己觉知为没有瞋恚心。有愚痴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愚痴心,没有愚痴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愚痴心

有爱念心时,便会自己觉知有爱念心。没有爱念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爱念心。有受入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受入心,没有受入心时,便会自己觉知没有受入心。有乱念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乱念心,没有乱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乱心。

有散落心时,也会自己觉知为有散落心,没有散落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散落心。有普遍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普遍心,没有普遍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普遍心。有大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大心,没有大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大心。

有无量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无量心。没有无量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无量心。有三昧心(正定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有三昧心,没有三昧心时,便会自己觉知为没有三昧心。未解脱之心的话。便会自己觉知为未解脱之心,已解脱之心的话,便会自己觉知为已解脱之心。

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心心(对于心之心)相观意止(对于心,而观察心而住)

应观察习法(生起之法),观察尽法(灭之法),并观察习尽之法(生起消灭之法),观察思惟法,而自娱乐。

对于可知、可见、可思惟、不可思惟等,都没有所猗,而不起世间之想。已不起想的话,就没有畏怖,已没有畏怖的话,便为无余,已经为无余的话,便为涅槃(寂灭),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会再受后有,能如实而知之。

像如是的,比丘们!这样的内自观心的心意止(对于心而观察心而住),而除去乱念,而没有忧愁,这样的,也去外观心,内外观心心的意止(对于心而观察心而住)。像如是的,比丘们!应这样的心心相观意止(对于心而观察心而住)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21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云何比丘法法相观意止?于是,比丘修念觉意,依观、依无欲、依灭尽,舍诸恶法。修法觉意、修精进觉意、修念觉意、修猗觉意、修三昧觉意、修护觉意,依观、依无欲、依灭尽,舍诸恶法。如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复次,比丘,于爱欲解脱,除恶不善法,有觉、有观,有猗念,乐于初禅而自娱乐。如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复次,比丘,舍有觉、有观,内发欢喜,专其一意,成无觉、无观,念猗喜安,游二禅而自娱乐。如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复次,比丘,舍于念,修于护,恒自觉知身觉乐,诸贤圣所求,护念清净,行于三禅。如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复次,比丘,舍苦乐心,无复忧喜,无苦无乐,护念清净,乐于四禅。如是,比丘法法相观意止。

彼行习法,行尽法,并行习尽之法而自娱乐,便得法意止而现在前。可知可见,除去乱想,无所依倚,不起世间想;已不起想,便无畏怖;已无畏怖,生死便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诸比丘,依一入道众生得清净,远离愁忧,无忧喜想,便逮智慧,得涅槃证。所谓灭五盖,修四意止也。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大念处经:
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七年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诸比丘!当建立七年间之念。

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六年间,……乃至……五年间……乃至……一年间……七个月间……于六个月……乃至……五个月……乃至……一个月……乃至……半个月,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诸比丘!当建立半月间之念。诸比丘!实不管任何人,于七日间如是修此四念处者,得二果中之一果,即于现法得究竟智,或有余者,期待不还来。

如叙述:诸比丘!此为众生之清净,为度忧、悲,为灭苦恼,为得真理,为证涅槃,唯一趣向道,即:四念处。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甚么为比丘之法法相观意止呢?(对于法之随观而住的方法)。于是(就是这样的),比丘们!应修念觉意(修道之时,善能自觉,使定慧均等),依于观察,依于无欲,依于灭尽,而舍弃诸恶之法。

其次为修习法觉意(择法觉意,以智慧而简择诸法的真伪)。依次为修习精进觉意(努力用功去力行正法)、修习念觉意(为喜觉意之误,契于心法,而感觉喜悦)、修习猗觉意(除、轻安觉意,除去粗重的烦恼,身心觉得轻爽安隐)

修习三昧觉意(定觉意,心不散乱,而入定,而不起烦恼)、修习护觉意(舍觉意,离开苦乐怨亲,心住于平等),都依于观察,依于无欲,依于灭尽,而舍弃诸恶法。

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法的法之相,而观察意止(对于法而随观于法而住。以上为提示修习七菩提分)

又次,比丘们!对于爱欲已解脱,已除去恶不善之法,而有觉(有寻,为思虑、寻求)、有观(有伺,伺察、分别)、有猗念(轻安),而乐于初禅而自娱乐

(以入定的次序而说初禅定。所谓持戒而制御感官,而清净身心,端坐在于闲静之处,心唯一境之处,而不散乱,而离开欲恶之法。由于除去恶不善之法之故,修习禅定的人会觉得喜与乐的状态,然而还为不失去其思虑〔觉〕与分别〔观〕的心理,离生喜乐地。)

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法的法之相,而观察意止〔对于法而随观于法而住〕。

又次,比丘们!舍弃其有觉、有观(脱离有寻伺的作用),内心发出欢喜,专于其一意(专一精神),而成就无觉、无观(已没有寻伺),而游上于念猗喜安的第二禅,而自娱乐

(二禅的心境状态。由初禅更进而将思虑分别之心静止,将心集中于一处,而灭除思虑分别的禅定,依此无觉无观所生而感觉的喜与乐的状态,定生喜乐地)

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法之法之相,而观察意止(对于法而随观于法而住)

又次,比丘们!舍弃其念,而修于护,恒常自觉知身觉,乐于诸贤圣所求的,护念清净,而行于第三禅

(更进一步而将上面的粗杂之喜与乐均予以舍离,完全进入于平静的心理的状态,为正心正念,所谓贤圣者的住于舍心而安乐于正念。将此种禅境感于全身的状态,就是第三禅,为离喜妙乐地)

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法之法之相,而观察意止(对于法而随观于法而住)

又次,比丘们!舍弃苦乐之心,不再有忧喜,而无苦无乐,而护念清净,乐于第四禅

(再进而将苦乐舍弃,已没有苦乐的平静之心,已入于湛然不同之境,所谓舍念清净地)

像如是的、比丘们!对于法之法之相,而观察意止(对于法而随观于法而住)

如果修学的人,行此习法(生起之法),行此尽法(灭尽之法),并行习尽之法(生灭之法),而自娱乐的话,便能得法的意止,而现在于前。

像如是的可知、可见,而除去乱想,而无所依猗,而不起世间之想。已不起想的话,就没有恐怖,已没有恐怖的话,生死使会灭尽,就是所谓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之身,能如实而知道。

诸比丘们!依于一入道(一行至于涅槃之道),其众生能得清净,而远离愁忧,没有忧喜之想,这样,便能逮得智慧,得涅槃证(证得涅槃寂静)。这就是所谓灭除五盖,修习四意止(四念住,念身、受、心,法之四处,而灭恶念之法)是。」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22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是中不见一法速磨灭者,憎嫉梵行人。是故,诸比丘,当修行慈忍,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杂阿含经: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奈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乃至尊者大目揵连言:我于路中见一众生,举体粪秽,以涂其身,亦食粪秽,乘虚而行,臭秽苦恼,啼哭号呼

乃至佛告诸比丘:此众生者,过去世时,于此波罗奈城为自在王师婆罗门,以憎嫉心,请迦葉佛声闻僧,以粪著饭下,试恼众僧,缘斯罪故,已地狱中受无量苦;地狱余罪,今得此身,续受斯苦。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八四】
大意:本经叙述劝说行者对于身口意,当应修习慈忍,是属于略说。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于此中间,并不看见有一法之快速磨灭者,不见会憎嫉梵行之人(所谓慈忍的一法)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修行慈忍。对于身,要行慈,对于口,要行慈,对于意,要行慈。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23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世时,诸天、人民、魔及魔天、沙门、婆罗门,最尊最上,无与等者,福田第一,可事可敬。云何为一人?所谓多萨阿竭、阿罗呵、三耶三佛。

是谓一人出现世时,过诸天、人民、阿须伦、魔及魔天、沙门、婆罗门上,最尊最上,无与等者,福田第一,可事可敬。如是,诸比丘,常当供养如来。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八五】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为一不能和其相等的,为第一的福田,可以奉事敬重。一位比丘,应该要常恒的供养佛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一人出现于世间之时,则那些诸天、人民、魔,以及魔天、沙门、婆罗门当中的最尊最上的众生,也没有一位能与此人相匹等的,此人为福田第一,可以奉事,可以尊敬的人。到底是那一种人呢?所谓多萨阿竭(多都阿伽多,如来)、阿罗呵(阿罗汉,应供)、三耶三佛(三藐三佛陀,正等觉)是。

这就是所谓如一人出现于世间时,会超过于诸天、人民、阿须伦(阿修罗,非天)、魔,以及魔天、沙门、婆罗门之上的,为最尊最上,没有人能与其相等者,为福田第一,为可以奉事,可以尊敬的。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恒常的供养如来。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424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瞻视病者,则为瞻视我已;有看病者,则为看我已。所以然者?我今躬欲看视疾病。

诸比丘,我不见一人于诸天、世间、沙门、婆罗门施中,最上无过是施。其行是施,尔乃为施,获大果报,得大功德,名称普至,得甘露法味。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知施中最上无过是施。

其行是施,尔乃为施,获大果报,得大功德。我今因此因缘而作是说:瞻视病者,则为瞻视我已而无有异,汝等长夜获大福佑。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地藏菩萨本愿经: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有诸国王及婆罗门等,见诸老病及生产妇女,若一念间,具大慈心,布施医药饮食卧具,使令安乐。如是福利最不思议,一百劫中常为净居天主,二百劫中常为六欲天主,毕竟成佛,永不堕恶道,乃至百千生中,耳不闻苦声。』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八六】
大意:本经叙述瞻视病患的人,即是瞻视如来,这种人定会获得大果报、大功德。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瞻视病患的人的话,则为瞻视我已完毕的人。如有人,能看病患的人,就是完成看见我的了。所以的缘故就是:我现在要躬自去看视疾病。

诸比丘们!我并不看见过有一人在于诸天和世间的沙门、婆罗门的布施当中,为最上而无过于此种布施的。如行此布施,尔乃为施的话(这样的布施的话),就能获大果报,就能得大功德,其名称会普至,而得甘露的法味。

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乃知布施中的最上,无过于此布施。如行此布施的话,尔乃为施,而能获大果报,而能得大功德。

我现在由于此因缘,而作如是之说:瞻视病患的人,就是完成瞻视我,并没有不同,你们就会因之而长夜获大福佑。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425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其有叹誉阿练若者,则为叹誉我已。所以然者?我今恒自叹誉阿练若行;其有诽谤阿练若者,则为诽谤我已。

其有叹说乞食者,则为叹誉我已。所以然者?我恒叹说能乞食者;其有谤毁乞食者,则为谤毁我已。

其有叹说独坐者,则为叹说我已。所以然者?我恒叹说能独坐者;其有毁独坐者,则为毁我已。

其有叹誉一坐一食者,则为叹誉我已。所以然者?我恒叹誉一坐一食者;其有毁者,则为毁我已。

若有叹说坐树下者,则为叹说我身无异。所以然者?我恒叹誉在树下者;若有毁彼在树下者,则为毁我已。

其有叹说露坐者,则为叹说我已。所以者何?我恒叹说露坐者;其有毁辱露坐者,则为毁辱我已。

其有叹说空闲处者,则为叹说我已。所以者何?我恒叹说空闲处者;其有毁辱空闲处者,则为毁辱我已。

其有叹说著五纳衣者,则为叹说我已。所以者何?我恒叹说著五纳衣者;其有毁辱著五纳衣者,则为毁辱我已。

其有叹说持三衣者,则为叹说我已。何以故?我恒叹说持三衣者;其有毁辱持三衣者,则为毁辱我已。

其有叹说在冢间坐者,则为叹说我已。何以故?我恒叹说在冢间坐者;其有毁辱在冢间坐者,则为毁辱我已。

其有叹说一食者,则为叹说我已。何以故?我恒叹说一食者;其有毁辱一食者,则为毁辱我已。

其有叹说日正中食者,则为叹说我已。何以故?我恒叹说正中食者;其有毁辱正中食者,则为毁辱我已。

其有叹说诸头陀行者,则为叹说我已。所以然者?我恒叹说诸头陀行;其有毁辱诸头陀行者,则为毁辱我已。

我今教诸比丘,当如大迦葉所行,无有漏失者。所以然者?迦葉比丘有此诸行。是故,诸比丘,所学常当如大迦葉。如是,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佛说十二头陀经:
佛告迦葉。见阿兰若处。十方诸佛皆赞叹。无量功德皆由此生。求声闻者得声闻乘。求缘觉者得缘觉乘。求大乘者速得无上正真之道。我今住此是故喜耳。

尔时摩诃迦葉闻佛所说。欢欣踊跃叹未曾有。重白佛言。世尊。此阿兰若处利益弘深。能令众生依此修学成三乘道。唯愿世尊。开示我等阿兰若法。

 佛告迦葉。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为汝略说其义……佛告迦葉。阿兰若比丘。远离二着形心清净行头陀法。行此法者。有十二事。

一者在阿兰若处。二者常行乞食。三者次第乞食。四者受一食法。五者节量食。六者中后不得饮浆。七者着弊纳衣。八者但三衣。九者冢间住。十者树下止。十一者露地坐。十二者但坐不卧。

时天帝释与龙神八部。闻佛宣告从空而下。稽首佛足而白佛言。世尊。若像法之中有三乘人。在空闲处求佛道者。我等为作卫护。不令诸恶鬼神得娆乱之。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八七】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称叹阿练若行,持三衣的头陀之行等法。同时劝化大众应学大迦叶那样之法。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人能叹誉阿练若行的话(阿兰若,译为最闲处,所谓住林中而修,为头陀行之一),则是和叹誉我已完毕的人一样。所以的缘故就是:我现在也是恒常的自叹称誉阿练若行的缘故。假若有人诽谤阿练若之行的话,就等于诽谤我一样。


而如果有人能叹说乞食的话,就等于是叹誉我一样。所以的缘故就是:我乃恒常的叹说能行乞食的人之故。假如有人谤毁乞食之行的话,就等于是谤毁我一样。

而如果有人叹说独坐之行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一样。所以的缘故就是:我乃恒常的叹说能行独坐的人之故。如果有人毁谤独坐之行的话,就等于是毁谤于我一样。
 
如果有人叹誉一坐一食的话,就等于是叹誉我一样。所以的缘故就是:我乃恒常的叹誉一坐一食的人之故。如果有人毁坏一坐一食的人的话,就等于是毁坏于我一样。

假若有人叹说禅坐于树下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身无异。所以的缘故就是:我乃恒常的叹誉在于树下禅坐的人之故。假如有人毁坏那些在于树下禅坐之人的话,就等于是毁坏我一样。

如果有人叹说露坐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说露坐的人之故。如果有人毁辱露坐的人的话,就等于是毁辱我一样。

如果有人叹说在于空闲处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说在于空闲处的人之故。如果有人毁辱在空闲处的人的话,就等于是毁辱于我一样,

如果有人叹说穿着五纳衣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说穿着五纳衣的人之故。假如有人毁辱穿着五纳衣的话,就等于是毁辱我一样。

如果有人叹说持三衣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说持三衣的人之故。假如有人毁辱持三衣的话,就等于是毁辱我一样。

如果有人叹说在冢间坐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说在于冢间而坐的缘故。假如有人毁辱在冢间而坐的话,就等于是毁辱我一样。

如果有人叹说一食的话,就等于叹说我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说一食的人之故。假如有人毁辱一食的话:就等于毁辱我一样。

如果有人叹说日在正中而食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说日在正中时而食的缘故。假如有人毁辱日在正中而食的话,就等于是毁辱我的了。

如果有人叹说那些诸头陀行的人的话,就等于是叹说我一样。为甚么呢?因为我乃恒常的叹说头陀行之故。假如有人毁辱诸头陀行的话,就等于是毁辱我一样。

我现在教诸比丘们!应当要如大迦叶所行的那样,应没有漏失才好!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迦叶比丘乃有这些行之故。因此之故,诸比丘们!你们所学的行,应该要常常如大迦叶那样。像如是的,比丘们!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426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迦兰陀竹园所,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尊者大迦葉住阿练若,到时乞食,不择贫富,一处一坐,终不移易,树下露坐,或空闲处,著五纳衣,或持三衣,或在冢间,或时一食,或正中食,或行头陀,年高长大。

尔时,尊者大迦葉食后,便诣一树下禅定;禅定已,从座起,整衣服,往至世尊所。

是时,世尊遥见迦葉来,世尊告曰:善来!迦葉。

时,迦葉便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世尊告曰:迦葉,汝今年高长大,志衰朽弊。汝今可舍乞食,乃至诸头陀行,亦可受诸长者请,并受衣裳。

迦葉对曰:我今不从如来教。所以然者?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者,我则成辟支佛。

然彼辟支佛尽行阿练若,到时乞食,不择贫富,一处一坐,终不移易,树下露坐,或空闲处,著五纳衣,或持三衣,或在冢间,或时一食,或正中食,或行头陀。如今不敢舍本所习,更学余行。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迦葉,多所饶益,度人无量,广及一切,天、人得度。

所以然者?若,迦葉,此头陀行在世者,我法亦当久在于世。设法在世,增益天道,三恶道便减。亦成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三乘之道,皆存于世。

诸比丘,所学皆当如迦葉所习。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八八】
大意:本经叙述大迦叶已年迈,佛陀乃劝他舍弃头陀行,大迦叶不肯放弃其行。佛陀乃赞叹大迦叶,以及头陀行,佛陀说:头陀行在于世间,佛法也就能久住于世间,并且增益天道,减少恶道。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之处(竹林精舍),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尊者大迦叶住在于阿练若(最闲处),到了食时,就出来向人乞食。其乞食的规则,乃采不择贫富的家庭,都一样的依次去乞食,在于一处一禅坐,都终究不移易,或者在树下,或者露天而坐,或者在于空闲处。

身上穿着五纳衣(三衣加祇支、覆肩、本为比丘尼应持的规制),或者持穿三衣,或者在冢间,或时一食(白天只食一次),或者日正中时而食,或者行头陀

(这样的行头陀之行,译为抖擞。所谓抖拣而去尘垢,而舍贪着。不管衣服、饮食、住处都得抖擞,也就是如把物振荡那样的不执不着),年已高,已长又大(老迈)

那个时候,大迦叶尊者,食后,就住诣于一株树下禅定(禅那译为静虑,为定止其心之行)。禅定一段时间后,就从其座站起,整一整其衣服,然后往至于世尊之处。

这时,世尊遥见迦叶来到,世尊开口对他说:「善来!迦叶!」当时,迦叶便到世尊之处,将其头面礼拜在佛的双足下,然后退坐在一边。

世尊告诉他说:「迦叶!你现在已经年高长大(年纪老迈),已到了志衰朽弊的年龄了。你现在可以舍弃向人乞食,乃至于放弃那些头陀行,也可以接受诸长者之聘请,并且可以接受其衣裳的供养!」

迦叶向佛表白说:「我现在很抱慊,不能听从如来的教示。所以的缘故就是:假若如来不成无上正真道的话,我则愿成为辟支佛(缘觉、独觉、阿罗汉)

然而所谓辟支佛,乃尽行阿练若(行持住在于无人所到的闲静处),到时乞食(食时一到,才去乞食),不择贫富(乞食依次,不分富贵或贫贱之家),一处一坐(等于常趺坐而不横卧),终究不移易(不动)或者在树下而坐,

或者露天而坐,或者在空闲之处,穿着五种纳衣,或者持三衣,或者在冢间(墓地),或时一食(一日一正食外,不食其余的小食),或者日正中午而食,或行头陀(像如是的行头陀之行)。现在我乃不敢舍弃本来所习之行,而去更学其余之行。」

世尊告诉他说:「善哉!善哉!迦叶!你乃多所饶益,度人无量,会广及于一切的天、人而得度。

所以的缘故就是:迦叶啊!如果这种头陀行在于世间的话,我的法也当会久住在于世间。假如正法在于世间的话,就会增益天道,三恶道就会减少。

也能成就须陀洹(预流,初果阿罗汉)、斯陀含(一来,二果阿罗汉)、阿那含(不还,三果阿罗汉),此三乘之道,都能存在于世间。

诸比丘们!你们所学的,都应该如同大迦叶所习作的那样。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427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利养甚重,令人不得至无上正真之道。所以然者?诸比丘,彼提婆达兜愚人取彼王子婆罗留支五百釜食供养。

设彼不与者,提婆达兜愚人终不作此恶;以婆罗留支王子五百釜食,日来供养,是故提婆达兜起五逆恶,身坏命终,生摩诃阿鼻地狱中。

以此方便,当知利养甚重,令人不得至无上正真之道。若未生利养心,不应令生;已生,当灭之。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八九】
大意:本经叙述如利养为重的话,则不但不能成道,还会因之而堕落,如提婆达多每日接受阿阇世王的供养五百釜之食,而起五逆罪,命终之后,即落入于地狱,就是其一例,因此,比丘不可贪着人家的利养。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利养甚重的话,就会使人不得至于无上正真之道。

所以的缘故就是:诸比丘们!提婆达兜这位愚人,每日都取那位王子婆罗留支(译为折指,为频婆娑罗王的太子阿阇世的别名。出生时,相师预卜他会弒父,国王就将他自高楼摔下,然而不死,唯折一指。阿阇世即译为未生怨,也就是未生前,就结怨),五百釜之食的供养物。

假若太子不给与他的话,则提婆达兜这位愚人,终究不会作这种恶事(指欲当佛教的领导者,而行害佛的五逆罪)

由于婆罗留支(阿阇世)王子,将五百釜之食,每日都令人送来供养他,因此之故,提婆达兜才会得意扬扬,而起五逆的恶业,身坏命终之后,才会转生在于摩诃阿鼻地狱之中(大无间地狱,极恶之人所堕的地狱)

由于此方便(这种事实),就应要当知!利养甚重的话,就会使人不得至于无上正真之道。如果未生起利养之心的话,就不应使其生起,已生起此心的话,就应把它消灭。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428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罗阅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五百人俱。

尔时,提婆达兜坏乱众僧,坏如来足,教阿阇世取父王杀,复杀罗汉比丘尼。在大众中而作是说:何处有恶?恶从何生?谁作此恶当受其报?我亦不作此恶而受其报。

尔时,有众多比丘,入罗阅城乞食而闻此语,提婆达兜愚人在大众中而作是说:何处有恶?恶从何生?谁作此恶而受其报?尔时,众多比丘食后摄取衣钵,以尼师坛著右肩上,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

尔时,众多比丘白世尊曰:提婆达兜愚人在大众中而作是说云何?为恶无殃,作福无报,无有受善恶之报

时,世尊告诸比丘:有恶、有罪,善恶之行皆有报应。若彼提婆达兜愚人知有善恶报者,便当枯竭,愁忧不乐,沸血便从面孔出;以彼提婆达兜不知善恶之报,是故在大众中而作是说:无善恶之报,为恶无殃,作善无福。’”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愚者审自明,为恶无有福,
 我今豫了知,善恶之报应。

如是,诸比丘,当远离恶,为福莫倦。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九O
大意:本经叙述提婆达多犯五逆罪,然而却在其大众当中,拨无因果(说善恶并没有因果报应之事),诸比丘听此流言,乃禀告佛陀。佛说善恶终归会有报应,提婆达多为一愚痴而不知,因此而说没有善恶因果报应之事。比丘即应远离诸恶,都为福而不可倦怠。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罗阅城(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灵鹫山,位于王舍城的东北。为佛说法的主要场所之一),和大比丘众,五百人俱在。

那个时候,提婆达兜,曾经坏乱众僧(诱拐五百名比丘,另立教团,而破和合僧),坏如来足(欲弒佛,而由象头山掷下大石,然而只伤佛的脚趾,而为出佛身血),教唆阿阇世太子囚禁其父王,而幽死其父王,(杀父),又杀阿罗汉果之比丘尼,(以拳杀死华色比丘尼)

造这些恶业,而却在大众当中作如是之说:「到底甚么地方为有恶业呢?恶从甚么地方所生出的呢?谁造此恶当会受其报应呢?我也不作此恶,而受其报应啊!」

那个时候,有很多的比丘,曾入罗阅城(王舍城)去乞食,而听到这些话。听说提婆达兜愚人,曾在大众当中,作如是之说:「甚么地方有恶呢?恶从甚么而生的呢?谁作此恶而受其果报了么?」

当时,众多的比丘乞食后,就摄取衣钵,将尼师坛(坐具)放在右肩上,便往至世尊之处,到达后,则行头面礼足之礼,然后退坐在一边。

那时,众多的比丘白世尊说:「提婆达兜愚人,曾在大众当中作如是之说『甚么叫做作恶呢?作恶为甚么没有灾殃呢?为甚么作福又没有福报呢?可见并没有人会受所谓善恶之报的。』」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有恶、有罪,善恶之行,均为有报应的。如果那位提婆达兜愚人知道有善恶的果报的话,便当会枯竭了,便当会愁忧不乐,沸血便会从他的面孔喷出。

由于提婆达兜那位愚人,不知道有善恶之报,因此之故,在于大众当中,作如是之说:『没有善恶之报应,为恶并不会有灾殃,作善也没有福报。』」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愚者审自明
为恶无有福
我今豫了知
善恶之报应

(愚痴的人,自己审察时,应该自己会明白,会知道作恶作毒时,一定不会有福报的。我现在豫以了知作善作恶之报应之事 。)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远离那些恶业,应该作福业而没有厌倦。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2018429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受人利养甚重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所以然者?利养之报,断入人皮;以断皮,便断肉;以断肉,便断骨;以断骨,便彻髓。

诸比丘,当以此方便,知利养甚重。若未生利养心,应使不生;已生,求令灭之。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九一】
大意:本经叙述利养深重的利害,而劝说不可生利养之心,如已生时,就应当断除,未生就不可以使其生。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受人的利养甚重的话,是不易消化之事,这事会使人不得至于无为之处(寂灭涅槃)。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利养之报,乃会断入人之皮,由于断其皮,便会断其肉,由于断其肉,便会断其骨,由于断其骨之故,便会彻于髓。

诸比丘们!应当要以此方便(这些事),而知道利养之甚重之事。假若未生利养之心的话,便应使其不生,已经生起的话,就应求而使其消灭。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 (三称)



2018430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五卷   一入道品第十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受人利养甚为不易,令人不得至无为之处。所以然者?若彼师利罗比丘不贪利养者,不作尔许无量杀生,身坏命终,生地狱中。”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受人利养重,坏人清白行,
 是故当制心,莫贪著于味。
 师利以得定,乃至天帝宫,
 便于神通退,堕于屠杀中。"

“诸比丘,当以此方便,知受人利养甚为不易。如是比丘,当作是学:未生利养心,制令不生;已生此心,求方便令灭。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大乘义章》:“于外五欲染爱名贪。
《成唯识论》:“云何为贪?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生苦为业。”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九二】
大意:本经叙述利养深重的话,就会破坏清净之行,因此,利养心如未生的话,就应使其不生,已生的话,就应使其消灭。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受人的利养乃甚为不易消化之事,会使人不得至于无为(涅槃寂静)之处。所以的缘故就是:如果那位师利罗比丘不贪求利养的话,就不会作那些许多无量的杀生之业,而身坏命终之后,转生于地狱之中。」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受人的利养为重的话,就会坏人的清白之行。因此之故,应当要制御其心,不可贪着于味〔指利养之物〕。师利罗比丘由于得禅定,乃至游于天帝的宫殿,然而因为贪着利养之故,则退却其神通,而堕入于屠杀之中。

诸比丘们:应当要以此方便(这一个典故),而知道受人的利养乃甚为不易之事。像如是的,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如果未生利养之心的话,就制令其不生起,已生此利养心的话,就应求个方便,使其消灭。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卷第六  利养品第十三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三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6-2 07:34 , Processed in 0.161840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