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一阿含经》第四卷共修
2018年3月21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一子品第九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犹如母人,心怀笃信,唯有一子,恒作是念:‘云何当教授彼,使成为人?’”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义。世尊是诸法之本,如来所陈,靡不承受。惟愿世尊与诸比丘说此深法,闻已奉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其义。”
诸比丘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犹彼优婆斯心怀笃信,作是教训:‘汝今在家,当如质多长者,亦如象童子。
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
世尊受证弟子,所谓质多长者、象童子也。
’若童子意欲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当如舍利弗、目揵连比丘。
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
所谓舍利弗、目揵连比丘,好学正法,莫作邪业,兴起非法;
设汝生此染著之想,便当坠堕三恶趣中。
善念专心,不得者得,不获者获,未得证者,今当受证。
所以然者?诸比丘,信施之重,实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
是故,诸比丘,莫生染著之意,已生当灭。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五三】 概要:以一子一女子之喻,以诫比丘们。进而劝修善道,色欲与乱想之过失,而说观不净想。首先说明笃信的人教其独生子成人,而说如在家的话,就如质多长者、象童子,假若出家的话,就应如舍利弗、目揵连,而教诫比丘要善念专心,求得果证,不可生染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犹如母人(为人之母),其心怀有笃信(笃信的在家的女信徒),她唯有一孩子,都恒作如是之念:要怎样来教导此孩子,使他能够成就为人呢?(欲使其子成龙。)。」
那个时候,诸比丘们白世尊说:「世尊!我们不能了解此义(世尊要训示的道理是甚么?都不能清楚)。世尊乃是诸法之本,如来所陈述的。我们没有不承受的。唯愿世尊您,给诸比丘们说此深法,我们听后,必定会奉行!」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谛听!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之义,我当会为你们分别内中的含义!」
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诸比丘们就听从佛陀,而受佛教言。
世尊垂告说:「犹如一位优婆斯(女信徒),其心怀着笃信,而对于其子作如是的教训说:『你今在俗家的话,就应当效法如质多长者那样(住于舍卫城外的优婆塞,为说法第一的信徒),也应该像象童子那样(以四摄法摄受大众,有八未曾有法)。
所以的缘故就是说:这就是其限,这就是其量(为在家弟子的量秤、尺度,也就是准则)。
世尊受证给他的在家弟子,就是所谓质多长者,以及象童子等人!』
如果童子有意欲剃除须发,欲着三法衣(大衣、上衣、内衣)去出家学道的话,就应当如舍利弗(智慧第一)、目揵连(神通第一)等比丘那样。
所以的缘故就是,此是其限,此是其量(这就是出家弟子的准绳)
所谓舍利弗、目揵连等比丘,乃为好学正法,不作邪业,不兴起非法的人。
假如你们生此染着之想的话(邪业非法),便当会坠堕于三恶趣当中。
应善念而专心,如不得者能得,不获者能获,未得证的,现在当受证。
所以的缘故就是,诸比丘们!因为信施之重(指受人的供养的重量),实在不可以消(很难消受),会令人不得至于道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不可以生染着之心,如果已生起的话,就应把它消灭。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卷第四 一子品第九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3月22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一子品第九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笃信优婆斯唯有一女,彼当云何教训成就?”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我等,世尊,不解此义。世尊是诸法之本,如来所陈,靡不承受。惟愿世尊与诸比丘说此深法,闻已奉行!”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吾当为汝分别其义。”
诸比丘对曰:“如是。”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犹彼笃信优婆斯教训女曰:‘汝今在家者,当如拘雠多罗优婆斯、难陀母。
所以然者?此是其限,此是其量。世尊受证弟子,所谓拘雠多罗优婆斯、难陀母是。
’若女意欲剃除须发,著三法衣,出家学道者,当如谶摩比丘尼、优钵华色比丘尼。
所以然者?此是其量,此是其限。所谓谶摩比丘尼、优钵华色比丘尼,好学正法,莫作邪业,兴起非法;
设汝生此染著之想,便当坠堕三恶趣中。
善念专心,不果者果,不获者获,未得证者,今当受证。
所以然者?诸比丘,信施之重,实不可消,令人不得至道之趣。
是故,诸比丘,莫生染著之想,已生当灭。
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杂阿含经: 时,有优钵罗色(优钵华色)比丘尼,住舍卫国王园比丘尼众中……入安陀林,坐一树下,入昼正受。
时,魔波旬作是念:今沙门瞿昙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优钵罗色比丘尼住舍卫国王园比丘尼众中……入安陀林,坐一树下,入昼正受。我今当往,为作留难。
即化作年少,容貌端正,至优钵罗色比丘尼所,而说偈言: 「妙华坚固树,依止其树下, 独一无等侣,不畏恶人耶?」
时,优钵罗色比丘尼作是念:为何等人欲恐怖我?为是人?为非人?为奸狡人?如是思惟,即得觉知:必是恶魔波旬欲乱我耳。
即说偈言: 「设使有百千,皆是奸狡人, 如汝等恶魔,来至我所者, 不能动毛发,不畏汝恶魔!」
魔复说偈言: 「我今入汝腹,住于内藏中, 或住两眉间,汝不能见我。」
时,优钵罗色比丘尼复说偈言: 「我心有大力,善修习神通, 大缚已解脱,不畏汝恶魔。 我已吐三垢,恐怖之根本, 住于不恐地,不畏于魔军。 于一切爱喜,离一切闇冥, 已证于寂灭,安住诸漏尽。 觉知汝恶魔,自当消灭去!」
时,魔波旬作是念:优钵罗色比丘尼已知我心。内怀忧愁,即没不现。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五四】 大意:本经叙述有如笃信的女信徒之教训其独生女之成人那样:如果在俗家的话,就应如拘雠多罗(度胜,为多闻第一)、难陀母(难陀之母优多罗,禅定第一),假如出家的话,就当如谶摩(大慧中之第一)、优钵花色(莲华色,能行善行,威德第一),故训示比丘们应善念专心,应求果证,莫生染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笃信的优婆斯(女信徒),她唯有一女,她应当要如何的教训其女,使其能够有所成就呢?」
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世尊!我们不能了解此义。世尊是诸法的根本,如来所陈述的,没有不承受的。唯愿世尊与诸比丘们说此深法,我们听后,定会依教奉行!」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谛听!谛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之义,我当会为你们分别其义的。」
诸比丘们回答说:「如是!」那时,诸比丘们就从佛承受其教训。
世尊垂呂他们说:「犹如那位笃信的优婆斯(清信女)之教训其独生女所说的:『妳今如在俗家的话,就应当如拘雠多罗优婆斯(多闻第一的女信徒),以及如难陀之母等人那样(难陀之母,禅定第一)。
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此是其限,此是其量(优婆夷的准绳)。世尊受证的在家女弟子,就是所谓拘雠多罗优婆斯、难陀之母等人是。』
如果女子,其意乃欲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去学道的话,就应当要如谶摩比丘尼(大慧中之第一)、优钵花色比丘尼(能行善行,威德第一)。
如果女子,其意乃欲剃除须发,着三法衣,出家去学道的话,就应当要如谶摩比丘尼(大慧中之第一)、优钵花色比丘尼(能行善行,威德第一)。
所以的缘故就是:这就是其量,这就是其限(比丘尼的准绳)。所谓谶摩比丘尼、优钵华色比丘尼,乃为好学正法,不作邪业,不兴起非法的人。
假若你生此染着之想的话,便当会坠堕于三恶趣之中。
应该要善念而专心,不得果的话,就得果。不获法的,就应获法,未得证的,现在当受证!
所以的缘故就是:诸比丘们!信施之重,实不可以消(受人的信施,是非常的重,不容易消化的),会使人不得至道之理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不可以生染着之想,已生的话,就当应消灭。
像如是,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卷第四 一子品第九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3月23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一子品第九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见一法疾于心者,无譬可喻。
犹如猕猴舍一取一,心不专定;
心亦如是,前想、后想所不同者,以方便法不可摸则,心回转疾。
是故,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观察心意。
是故,诸比丘,常当降伏心意,令趣善道,亦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佛遗教经: 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譬如有人,手执蜜器,动转轻躁,但观其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无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
汝等比丘!若摄心者,心则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间生灭法相,是故汝等,常当精勤修习诸定。若得定者,心则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堤塘。行者亦尔,为智慧水故,善修禅定,令不漏失,是名为定。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五五】 大意:本经叙述没有一法比心还要捷疾的,因此,应常降伏其心意,使它能趣于善道。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会比心还要快疾的,实在是没有譬可以拿来为喻的。
有如猕猴之舍一枝,而再取另一枝那样,其心不能专定下来。
心也是如是,前想、后想,都有所不同的,以方便法,也不可能摸则(不能探知),心之回转,真是很快疾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凡夫的人,乃不能观察心意的。
也于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降伏你的心意,使它能趣于善道,也应该要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不见一法疾于心者,无譬可喻。
犹如猕猴舍一取一,心不专定;
心亦如是,前想、后想所念不同。
是故,诸比丘,凡夫之人不能观察心意所由。
是故,诸比丘,常当降伏心意,得趣善道。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五六】 大意:本经和上经同样,说明无不曾看见过有一种法比心还要捷疾的。故应常常降伏其心意,得趣于善道。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比心还要捷疾的,实在无譬可以为喻,
有如猕猴之舍一枝而再取一枝那样,其心乃不专定。
心也是如是,前想、后想,所念的都不同。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要知道!凡夫的人实不能观察心意所由的。
因此之故,应常常降伏心意,使其得趣于善道。由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卷第四 一子品第九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3月24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一子品第九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恒观见一人心中所念之事,此人如屈伸臂顷堕泥犁中。
所以然者?由恶心故,心之生病坠堕地狱。”
尔时,世尊便说偈言: “犹如有一人,心怀瞋恚想, 今告诸比丘,广演其义趣: 今正是其时,设有命终者, 假令入地狱,由心秽行故。
“是故,诸比丘,当降伏心,勿生秽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杂阿含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成就十法者。如铁鉾钻水。身坏命终。下入恶趣泥犁中。何等为十。谓杀生。乃至邪见。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五七】 大意:本经叙述心如秽行,就会入于地狱,因此之故,应当降伏其心,不可生秽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常常的观见一人(人们)的心中所念之事,此人乃如屈伸手臂之顷,就堕入于泥黎之中(地狱)。
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起恶心之故,心里生有疾病,就会坠堕于地狱之中。」
那时,世尊便说偈颂而说:
犹如有一人 心怀瞋恚想 今告诸比丘 广演其义趣 今正是其时 设有命终者 假令入地狱 由心秽行故
(犹如有一个人,其心怀着瞋恚之想那样。 现在要告诉诸比丘们!要广演其义趣给你们听!
现在正是其时候了:倘若有命终的人,假如会堕入于地狱的话,那就是由于心内的秽行之故!
〔内心起恶念就会堕落。所谓心的动念,就是意业,如次经所说的:善心就会上升,即恶念就会直坠!〕)。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降伏其心,不可生秽行。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卷第四 一子品第九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3月25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一子品第九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恒观见一人心中所念之事,如屈伸臂顷而生天上。所以然者?由善心故;已生善心,便生天上。”
尔时,世尊便说偈言:
“设复有一人,而生善妙心, 今告诸比丘,广演其义趣: 今正是其时,设有命终者, 便得生天上,由心善行故。
“是故,诸比丘,当发净意,勿生秽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经文扩展 杂阿含经: 若成就十法。譬如铁鉾仰钻虚空。身坏命终。上生天上。何等为十。谓不杀生。乃至正见。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五八】 大意:本经叙述其心如起善行的话,就得上生于天上。因此,应当发清净的意念,不可生起秽行。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常恒观见一人的心中所念的事,而如屈伸其手臂之顷,就得往生于天上。
所以的缘故就是:由于善心之故。既生善心,便得生于天上。」
那时,世尊便说偈颂而说:
设复有一人 而生善妙心 今告诸比丘 广演其义趣 今正是其时 设有命终者 便得生天上 由心善行故 (假如又有一人,已生起善妙的心。现在要告诉诸比丘们,要广演其义趣, 现在正是其时候了:倘若有命终的人的话,便会得生于天上,乃由于其心之善行〔善念善业〕之故。)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发起清净之意,不可生秽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卷第四 一子品第九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3月26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一子品第九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此众中,不见一法最胜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缚著牢狱,无有解已。
所谓男子见女色已,便起想著,意甚爱敬,令人不至永寂,缚著牢狱,无有解已。
意不舍离,周旋往来,今世后世,回转五道,动历劫数。”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梵音柔软声,如来说难见, 或复有时见,系念在目前。 亦莫与女人,往来与言语, 恒罗伺捕人,不得至无为。
“是故,诸比丘,当除诸色,莫起想著。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佛言:人怀爱欲,不见道者,譬如澄水,致手搅之,众人共临,无有睹其影者。人以爱欲交错,心中浊兴,故不见道。汝等沙门,当舍爱欲。爱欲垢尽,道可见矣!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五九】 大意:本经叙述不见有一种法会眩惑人,有如女色那样的会使人不得至于永寂的境界。都缚着于牢狱,回转于五道(轮回六道),经历劫数。因此,当除诸色,不可起想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于此大众当中,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其它之色相)为最胜最妙的,会眩惑世人,使人不能至于永寂的境界,都被缚着于牢狱,没有解脱的一天。
那就是所谓男子看见女人的色相后,便会生起想着,其意会甚为爱敬,使人不能至于永寂,而被缚着于牢狱,没有解脱的一天。
由于其意不得舍离,周旋往来于今世后世,都回转于五道,动历劫数(经过好多劫)。」(其它任何之色,都不如此一女色之会占据男人之心)。
那时,世尊便说偈而说:
梵音柔软声 如来说难见 或复有时见 系念在目前 亦莫与女人 往来与言语 恒罗伺捕人 不得至无为
(梵音柔软的声音,如来说为很难得以看见。或者又有其时会得看见,而系念在于眼前。
也不可和女人相互往来,不可与她互相谈说言语。因为都永恒的会有罗伺捕人〔狱卒常寻伺人,如看见着于女色而执迷不醒的话,就会捕人入于地狱〕,使人不得至于无为寂静的境地。)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除去诸色(着于女人的色相等),不可以起想着。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六0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此众中,不见一法最胜最妙,眩惑世人,不至永寂,缚著牢狱,无有解已。
所谓女见男子色已,便起想著,意甚爱敬,令人不至永寂,缚著牢狱,无有解已。
意不舍离,周旋往来,今世后世,回转五道,动历劫数。”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若生颠倒想,兴念恩爱心, 除念意染著,便无此诸秽。
“是故,诸比丘,当除诸色,莫起想著。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六O】 大意:本经叙述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能眩惑人,如男色之会使人不至于永寂的境界,都被缚着于牢狱,回转于五道,动历劫数。因此,应当除去诸色,不可以想着。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于此大众当中,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其它之法),为最胜最妙的,会眩惑世人,使人不能至于永寂的境界,都被缚着于牢狱,没有解脱的一天。
那就是所谓女人看见男子之色相后,便会生起想着,其意会甚为爱敬,使人不能得至于永寂的境界,而被缚着于牢狱,没有解脱的一天。
由于其意不舍离,而周旋往来于今世后世,都回转于五道,动历劫数(经历久劫的期间)。」(其它之色,都不如男色之会占据女人之心)。
那时,世尊便说偈而说:
若生颠倒想 兴念恩爱心 除念意染着 便无此诸秽
(如果生起颠倒之想,兴念恩爱之心的话,就应除去此念头,除去此染着之意念,这样的话,便没有此诸秽恶之事。)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除去诸色,不可起想着之念。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卷第四 一子品第九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3月27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一子品第九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此众中,不见一法, 无欲想便起欲想, 已起欲想便增益; 无瞋恚想便起瞋恚,已起瞋恚便增多; 无睡眠想便起睡眠,已起睡眠便增多; 无调戏想便起调戏,已起调戏便增多; 无疑想便起疑想, 已起疑想便增多。
亦当观恶露不净想,设作乱想,无欲想便有欲想,已有欲想便增多;瞋恚、睡眠,本无疑想便起疑想,疑想已起便增多。
是故,诸比丘,莫作乱想,常当专意。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词解: 不净观 摘自:佛学大词典 即观想自他肉体之肮脏、龌龊,以对治贪欲烦恼之观法。
据禅法要解卷上载,若淫欲多者,应修习二种不净观。即:(1)观死尸臭烂不净,取此不净之相,至闲静处以自观不净。(2)虽眼不见死尸,然从师受法而忆想分别,自观身中充满发、毛、涕、泪、汗、垢、痰、阴等三十六种不净物。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六一】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作乱想的话,五盖便会生起。已起的话,就会增多。因此之故,不可作乱想,应当常恒于专意。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于此大众当中,并不看见过有一种法(其它之法),比如此一法能使未生欲想(贪念)的,便生起欲想,已起欲想的,便能增益。
无瞋恚之想的,便起瞋恚,已起瞋恚之想的,便能增多。无睡眠之想,便起睡眠之想,已生起睡眠之想,便会增多。
无调戏(掉举)之想的,便起调戏之想,已生起调戏之想,便会增多。无疑想的,便会生起疑想,已生起疑想的,便会增多。
也当观察恶露(身上不净之物之显露)不清净之想(观身不净)。假如作乱想的话,则没有欲想,便也会有欲想;已有欲想的,便会增多。
瞋恚、睡眠也是一样的道理。而本无疑想的,便会起疑想,疑想已起的话,便会增多。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不可生起乱想,应当常常的专心一意!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贪欲、瞋恚、睡眠〔惛沉、懒惰欲眠〕、调戏〔掉举,心之躁动忧恼,不定心〕、疑〔犹豫不决〕,此五为能盖覆真心,故为五盖)。
六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于此法中,不见一法, 未有欲想便不生欲想,已生欲想便能灭之; 未生瞋恚想便不生, 已生瞋恚想便能灭之; 未生睡眠想便不生, 已生睡眠想便能灭之; 未生调戏想便不生, 已生调戏想便能灭之; 未生疑想便不生, 已生疑想便能灭之。
亦当观恶露不净,已观恶露不净,未生欲想便不生,已生便能灭之;未生瞋恚便不生,已生瞋恚便能灭之;乃至疑,未生疑想便不生,已生疑想便能灭之。
是故,诸比丘,常当专意观不净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二斯及二心,一堕、一生天,
男女想受乐,二欲想在后。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六二】 大意:本经叙述应当常常专心一意的观不清净之想,这样,就五盖不会生,如已生时,也会因此而告灭。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我在于此法当中,不见一法(其它的一法,如此一法)能使未有欲想的,便使其不生起欲想;已生起欲想的,便能消灭它。未生瞋恚之想,便使其不生起,已生起瞋恚之想的话,便能消灭它。
未生起睡眠之想,便能使其不生;已生起睡眠之想的话,便能消灭它。未生调戏(掉举)之想时,便使其不生;已生调戏之想的话,便能消灭它。未生疑想之时,便使其不生,已生疑想的话,便能消灭它。
也应当观察恶露不净,如已观察为恶露不净的话,则未生的欲想便不会生,已生的欲想便能消灭它。未生的瞋恚便不会生,已生的瞋恚便能消灭它。乃至于疑,则未生的疑想便不会生,已生的疑想便能消灭它。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常常专心一意的观察不净之想。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偈如下:)
二斯及二心一堕一生天男女想受乐二欲想在后
(1.2.二法为优婆斯,以及3.4.二法之心,5.一法为堕,6.一法为生天,7.8.男女之想之受乐之法,9.10.二法欲想乃在于最后。)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3月28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广布一法已,便得神通,诸行寂静,得沙门果,至泥洹界。
云何为一法?所谓无放逸行。云何为无放逸行?所谓护心也。
云何护心?于是,比丘,常守护心有漏、有漏法。当彼宁护心有漏、有漏法,于有漏法便得悦豫,亦有信乐,住不移易,恒专其意,自力劝勉。
“如是,比丘,彼无放逸行,恒自谨慎。未生欲漏便不生,已生欲漏便能使灭;未生有漏便不生,已生有漏便能使灭;未生无明漏便不生,已生无明漏便能使灭。
比丘于彼无放逸行,闲静一处,恒自觉知而自游戏,欲漏心便得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便得解脱;
已得解脱,便得解脱智: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复受有,如实知之。”
尔时,世尊便说斯偈:
“无骄甘露迹,放逸是死径, 无慢则不死,慢者即是死。
“是故,诸比丘,当念修行无放逸行。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杂阿含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譬如百草药木皆依于地而得生长。如是种种善法皆依不放逸为本,如上说乃至涅槃。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护心品第十 概要:本品叙述不放逸,而明布施的意义,也劝人信仰,以及心念善本,同时也教人念佛。
【六三】
大意:本经叙述应学无放逸行,应常守护其心,恒自谨慎,这样,则三漏不会生,已生的定会使其消灭。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广布一法之后,便能得到神通,诸行便会寂静,而得沙门果,而至于泥洹界(涅槃,寂静,解脱生死)。
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谓无放逸行是。甚么叫做无放逸行呢?所谓护心是。
怎样护心呢?于是(是这样的),比丘们!应该常守护心之有漏(三有漏:1.欲有漏,2.有有漏,3.无明有漏。也就是对于生存的欲望,是通指欲、色、无色之三界)、有漏法(一切有烦恼之法,乃能障碍涅槃之法)。
当他守护那些心之有漏、有漏之法时,则对于有漏之法便得悦豫,也会有信乐(守护不起有漏等法,而坚信正法,安乐于正法),而安住不移易,永恒的专一其心,自力劝勉!
像如是的,比丘们!他既没有放逸之行,而恒自谨慎的话,则未生的欲漏便不会生,已生的欲漏便会使其消灭。未生的有漏便不会生,已生的有漏便能使其消灭,未生的无明漏便不会生,已生的无明漏便能使其消灭。
比丘们!在于无放逸之行,闲静于一处,常恒的自己觉知而自游戏于其境内的话,则欲漏心便能得到解脱,有漏心、无明漏心,也同样的便能得到解脱。
已得解脱的话,便得解脱之智,所谓生死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更不再受后有之身,而能如实而知道其境界。」
那时,世尊便说如下之偈而说:
无憍甘露迹 放逸是死径 无慢则不死 慢者即是死
(学道的人如没有憍傲的话,就是向于甘露不死之路迈进的,假如放逸的话,那就是死路一条!没有我慢的话,就是不死之道,有我慢的话,就是向着死路行进的了(甘露喻涅槃寂静,死则喻为生死轮回)。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常念而修行无放逸之行。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3月29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广布一法已,便得神通,诸行寂静,得沙门果,至泥洹处。
云何为一法?谓无放逸行于诸善法。云何无放逸行?所谓不触娆一切众生,不害一切众生,不恼一切众生,是谓无放逸行。
“彼云何名善法?所谓贤圣八道品:等见、等方便、等语、等行、等命、等治、等念、等定,是谓善法。”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施一切众生,不如法施人, 虽施众生福,一人法施胜。
“是故,诸比丘,当修行善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中阿含经》:“云何苦灭道圣谛?谓正见、正志、正语、正业、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六四】 大意:本经叙述应当修学对于善法(八正道)没有放逸之行。无放逸行就不会有触娆,不会有害,不会恼害一切众生。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布一法。修行一法,广布一法后,便能得到神通,诸行会寂静,而得证沙门果,而至于泥洹处(涅槃寂静的境界)。
到底是那一法呢?所谓无放逸行于诸善法是。甚么叫做无放逸行呢?所谓不会触娆一切众生,不会伤害一切众生,不会恼乱一切众生,就是叫做无放逸行。
它为甚么叫做善法呢?所谓贤圣的八道品(八种正道)。
那时,世尊便说偈而说:
施一切众生,不如法施人。虽施众生福,一人法施胜。
(布施给与一切众生,不如以法布施与人。虽然布施给与一切众生会有福报,然而给与一人的法施〔以法布施〕,乃为胜过给与一切众生而得福报的人。)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修行善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3月30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云何观檀越施主?”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是诸法之王,惟愿世尊与诸比丘而说此义,闻已尽当奉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与汝分别其义。”
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檀越施主当恭敬如子孝顺父母,养之、侍之,长益五阴,于阎浮利地现种种义。观檀越主能成人戒、闻、三昧、智慧,诸比丘多所饶益,于三宝中无所罣碍,能施卿等衣被、饮食、床榻、卧具、病瘦医药。
是故,诸比丘,当有慈心于檀越所,小恩常不忘,况复大者!恒以慈心向彼檀越,说身、口、意清净之行,不可称量,亦无有限。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使彼檀越所施之物,终不唐捐,获其大果,成大福佑,有大名称,流闻世间,甘露法味。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施以成大财,所愿亦成就, 王及诸贼盗,不能侵彼物。 施以得王位,绍继转轮处, 七宝具足成,本施之所致。 布施成天身,首著杂宝冠, 与诸妓女游,本施之果报。
施得天帝释,天王威力盛, 千眼庄严形,本施之果报。 布施成佛道,三十二相具, 转无上法轮,本施之果报。”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六五】
大意:本经叙述观察施主的布施,乃能成就戒律、闻法、禅定、智慧。当比丘的不可将其恩惠忽视。应对施主起慈心,应说身口意清净之行,使施主的功德不唐捐,同时也说施主布施的果报。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如何的观察檀越施主呢?」(檀那为布施,布施能超越三界,故檀越则是施主)
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说:「世尊乃为诸法之王,唯愿世尊垂示诸比丘,而演说此中之义。弟子们闻后,当会奉持!」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义,我当会为你们分别讲说其中之义。」
大众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诸比丘们就从佛而受佛的教示。
世尊告诉他们说:「对于檀越施主应当要恭敬,要如子女之孝顺其父母。要养有他,要侍奉他,要长益其五阴(新译为五蕴,为构成身心的五种要素。所谓1.色(肉体)与2.受〔感受作用〕,3.想〔将一切外境浮于内心的作用〕,4.行〔意志作用〕,5.识〔意识总体〕等精神作用的集合假体。
在于阎浮利地(阎浮提,南赡部洲,指吾人所住的地方),应现种种之义。观察檀越施主能成就人的戒律、闻法、三昧(禅定)、智慧的话,则诸比丘们乃有多所的饶益,对于三宝中,没有所罣碍,能布施你们的衣被、饮食、床榻、卧具,以及病瘦时的医药。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有慈心向于檀越施主之处,对于那些小恩都常恒的不忘,更何况那些大恩呢?恒常的以慈心去向于那些檀越,说身、口、意清净之行,不可以称量(不计较多小),也没有限际(尽所能的力量)。
应身行慈,口行慈,意行慈,使那些檀越(施主)所施之物,终究不会有所唐捐(不白费),使其获大果报,成就其大福佑,而有大名称。应使甘露法味流闻于世间。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而学!」
那时,世尊便说偈而说: (布施能完成大财利,所愿也能成就。国王以及诸贼盗,都不能侵夺他的财物。布施能得到王的果位,能绍继转轮圣王之处〔位置〕,会具足而成就七宝之事,本来就是其布施所致的〔布施能转生为转轮圣王,而七宝具足〕。布施也能成就而为天身,其首所戴的就是杂宝之冠,而天天都能和诸妓女〔天上的婇女〕游乐,这都是本来〔宿世〕所布施的果报。
布施也能得到天帝释之身,能得帝释天王的威力昌盛,具有了千眼的庄严的形貌,是本来所布施的果报。布施也能成就佛道,能具足三十二相,能转无上的*轮,这都是本来〔宿世以来〕所行的布施的果报。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3月31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檀越施主当云何承事供养精进持戒诸贤圣人?”
尔时,诸比丘白世尊曰:“世尊是诸法之王,惟愿世尊与诸比丘而说此义,闻已尽当奉持!”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当与汝分别其义。”
对曰:“如是,世尊。”尔时,诸比丘从佛受教。
世尊告曰:“檀越施主承事供养精进持戒诸多闻者,犹如与迷者指示其路,粮食乏短而给施食,恐怖之人令无忧恼,惊畏者教令莫惧,无所归者与作覆护,盲者作眼目,与病作医王。
犹如田家农夫修治田业,除去秽草,便能成就谷食。比丘常当除弃五盛阴病,求入无畏泥洹城中。如是,诸比丘,檀越施主承事供养精进持戒诸多闻者当施
尔时,阿那邠持长者集在彼众。尔时,长者阿那邠持白世尊曰:“如是,世尊。如是,如来。一切施主及与受者犹吉祥瓶,诸受施人如毗沙王,劝人行施如亲父母,受施之人是后世良佑,一切施主及与受者犹如居士。”
世尊告曰:“如是,长者,如汝所言。"
阿那邠持长者白世尊曰:“自今已后,门不安守,亦不拒逆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斯,及诸行路乏粮食者。"
尔时,阿那邠持长者白世尊曰:“惟愿世尊及比丘众受弟子请!”尔时,世尊默然受长者请。
尔时,长者见世尊默然受请,即礼佛三匝,还归所在;到舍已,即其夜办具甘馔种种饭食,广敷坐具,自白:“时到,食具已办,惟愿世尊愿时临顾!”
尔时,世尊将诸比丘众,著衣持钵,诣舍卫城,至长者家;到已,各自就座,诸比丘僧亦各随次坐。
尔时,长者见佛、比丘众坐定,手自斟酌,行种种饮食;已行种种饮食,各收钵坐,更取卑座,在如来前欲听闻法。
尔时,长者白世尊言:“善哉!如来听诸比丘随所须物三衣、钵盂、针筒、尼师坛、衣裳、法澡罐,及余一切沙门杂物,尽听弟子家取之。”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若须衣裳、钵器及尼师坛、法澡罐,及余一切沙门杂物,听使此取,勿足疑难,起想著心。”
尔时,世尊与长者阿那邠持说微妙之法。说妙法已,便从座起而去。当于尔时,阿那邠持复于四城门而广惠施,第五市中,第六在家,须食与食,须浆与浆,须车乘、妓乐、香熏、璎珞,悉皆与之
尔时,世尊闻长者阿那邠持于四城门中广作惠施,复于大市布施贫乏,复于家内布施无量。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我弟子中第一优婆塞好喜布施,所谓须达长者是。”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六六】
大意:本经叙述一位施主,应当承事供养那些精进持戒的诸贤圣人。当比丘的,应当要除弃五盛阴之病,应求入于无畏的涅槃城中。又说阿那邠特长者(给孤独长者)之广作惠施。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当一位檀越施主的,应当要如何去承事供养那些精进持戒的诸位贤圣人呢?」
那时,诸比丘们白世尊而说:「世尊是诸法之王,唯愿世尊垂示给与诸比丘们,而演说此义。我们听后,当会尽心去奉持!」
那时,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要谛听!要注意的听!听后要善思念其中之义,我当会与你们分别解释其义。」
大众回答说:「如是!世尊!」那时,诸比丘们就从佛而受佛的教示。
世尊告诉他们说:「当一位檀越施主的人,承事供养那些精进持戒的诸多闻的人,要如同对于迷路者指示其道路,对于那些缺乏粮食的人,布施食物给与他们,对于恐怖不安的人,使其没有忧恼,对于惊畏的人,教他不再恐惧,对于那些无所皈的人,能作为其覆护,作盲者的眼目,为疾病的患者作为大医王。
犹如田家的农夫之修治田业那样,常除其秽草的话,便能成就谷食的了。当比丘的,应当常常除弃其五盛阴之病(五阴,也就是吾人的身心,不可执染此身心,身心所起的一切烦恼,均为五阴之病),应该求入于无畏的泥洹之中(永恒安隐的涅槃)。
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当一位檀越施主之承事供养那些精进持戒的诸位多闻的贤圣者,就应当这样的去布施!」
那个时候,阿那邠持(须达多,给孤独)长者,也集在于那些大众当中。当时的长者阿那邠持白世尊说:「如是!世尊!如是!如来!一切的施主,以及受施的人,都如吉祥瓶那样。诸位受施的人,都如毗沙王那样,劝化他人实行布施,乃如亲父母,受施的人,是后世的良佑,一切的施主,以及受施者,都如居士!」(在家学佛的人,除了国王、大臣、婆罗门之外的人,虔信佛教,而未出家的人,均为居士)。
世尊告诉他说:「如是!长者!如你所说的。」阿那邠持长者白世尊说:「自今已后,我的家门决定不安守卫,也不拒逆比丘、比丘尼、优婆寒、优婆斯,以及诸位行路而缺乏粮食的人。」
当时,阿那邠持长者也仰白世尊说:「唯愿世尊,以及比丘众,都接受弟子的邀请!」那时,世尊乃默然而接受长者的邀请。
那时,长者看见世尊默然而受请后,就礼佛,就环绕佛陀三匝,然后回皈其所在地。回到住处后,就在那个夜间,具办甘馔种种的饮食物,也广敷坐具。翌日就自往而白佛说:「时间到了,餐具都已办完,唯愿世尊您,适时降临照顾!」
那个时候,世尊就引率诸比丘众,大众都着衣(穿大衣)持钵,往诣于舍卫城,到达长者之家。到达后,就各自就座,诸比丘僧,也各随其次第而坐。
那时,长者看见佛陀和比丘众都坐定后,就自己亲手去斟酌,而行种种的饮食。种种的饮食都行过后,即各收其钵而坐。长者乃更取一卑下之座,在于如来的前面,正欲听闻佛法。
那时,长者白世尊说:「善哉!如来!请听诸比丘们随所须要之物,如三衣、钵盂(应量器,托钵用之食器)、针筒、尼师坛(坐具,坐卧时,敷在地上等处之布)、衣裘、法澡罐(洗手足等所用之器),以及其余的沙门应用的一切杂物,都可尽听弟子之家,自由去取用。」
那时,世尊就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如果须要衣裳、钵器,以及尼师坛、法澡罐,以及沙门所须用的一切杂物,都均听许你们在这里自由去取用。然而不可以足成疑难,不可以因之而起想着之心(物品为维持肉身生活之须,不可以起贪着心,而增加疑难烦恼才好)。」
那时,世尊就对长者阿那邠持讲说微妙之法。将微妙之法讲说完了后,便从其座站起,然后离开其处。
当于那时(佛陀离开了之后的那个时候),阿那邠持长者又在于四城门之处,举行广大的布施,第五处就是在于市中(闹市处),第六处就是在于自己的家庭广处,举行布施大会,须要食物的就与其食,须要汤浆的就与汤浆,须要车乘的,须要妓乐的,或者香熏、璎珞(真珠项链)等物,都均给与他们。
那时,世尊听说长者阿那邠持在于四城门中,广作惠施,又在于大市之处布施那些贫乏的人,在家内也同样的布施算不尽的财物。当时的世尊,就告诉诸比丘们说:「我的弟子当中,第一的优婆塞,好喜于布施(布施第一的清信男),就是所谓须达长者(阿那邠持、给孤独长者)是。」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4月1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阿那邠持长者便往至世尊所,头面礼世尊足,在一面坐。世尊告曰:“云何,长者,贵家恒布施贫乏耶?”
长者对曰:“如是,世尊,恒布施贫乏,于四城门而广布施,复在家中给与所须。
世尊,我或时作是念,并欲布施野兽、飞鸟、猪、狗之属。
我亦无是念:‘此应与,此不应与。’亦复无是念:‘此应与多,此应与少。’我恒有是念:‘一切众生皆由食而存其命,有食便存,无食便丧。’”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长者,汝乃以菩萨心,专精一意而广惠施。然此众生由食得济,无食便丧。长者,汝当获大果,得大名称,有大果报,声彻十方,得甘露法味。
所以然者?菩萨之处恒以平等心而以惠施,专精一意,念众生类,由食而存,有食便济,无食便丧。是谓,长者,菩萨心所安处而广惠施。”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尽当普惠施,终无吝悔心, 必当遇良友,得济到彼岸。
“是故,长者,当平等意而广惠施。如是,长者,当作是学!”
尔时,长者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大智度论: 复次,大慧之人,有心之士,乃能觉悟,知身如幻,财不可保,万物无常;唯福可恃,将人出苦,津通大道。
问曰:财施、法施,何等为胜? 答曰:如佛所言:“二施之中,法施为胜。”所以者何?财施果报,在欲界中;法施果报,或在三界,或出三界。 问曰:云何名具足满? 答曰:如先说,菩萨能一切布施,内外大小,多少粗细,著不著,用不用,如是等种种物,一切能舍,心无所惜,等与一切众生,不作是观:“大人应与,小人不应与。出家人应与,不出家人不应与。人应与,禽兽不应与。”于一切众生平等心施,施不求报,又得施实相,是名具足满。
亦不观时,无昼无夜,无冬无夏,无吉无衰,一切时常等施;心无悔惜,乃至头目髓脑,施而无吝,是为具足满。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六七】 大意:本经叙述应当要用平等心去广行布施,须达多长者,乃为能以菩萨的平等心,专精一意的去普施,能念众生之类,乃由食而得以生存的道理。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时,阿那邠持长者(给孤独长者)便往至世尊之处,到达后,以头面礼拜世尊的双足(接足之礼),然后,退在于一边而坐。世尊就告诉他说:「云何呢?(是否这样吗?)长者!贵家(贤者你!)恒常布施给贫乏的人吗?」
长者回答说:「如是!世尊!我仍然常常布施给与那些贫乏的人。在于四城门之处,举行广大的布施,又在于家中给与他人所须要的财物。
世尊!我有时曾作如是之念:并欲布施给与野兽、飞鸟、猪、狗之属类的众生。
我也曾经作如是之念:这些人应该给与他,这些人不应给与他。也曾作如是之念:这些人应该给与多一些,这些人应给与少一些。我也常常有如是之念:一切众生都由于食而得以活其生命。有食物便能生存,没有食物就会死亡。」
世尊听后告诉他说:「善哉!善哉!长者!你乃用菩萨的心肠,专精一意的广行惠施。这些众生确实是由于食物才能得以济存,如没有食物便会丧命。长者!你当会获大的果报,会得大的名称。有大果报的声誉会响彻于十方,会得甘露法味。
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菩萨之处(菩萨家,当一位菩萨的圣者),乃永恒的以平等心去惠施于一切,都专精一意的念众生类乃由于食物而得以生存,有食便能济活,无食便会丧命。这就是所谓:长者!乃以菩萨的心肠所安处(据菩萨心)而广行惠施!」
那时,世尊便说偈而说:
尽当普惠施 终无吝悔心 必当遇良友 得济到彼岸
(都应该普度而实行惠施给与人,终究都没有吝惜反悔之心。这样去做,必定会得逢遇良友,会得济度而到于彼岸〔由布施而能到达涅槃的彼岸〕。)
因此之故,长者!应当以平等意(平等心)而广行惠施。像如是的,长者!应作如是而学!」
那时,长者听佛所说,乃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4月2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如我今日审知众生根原所趣,亦知布施之报。最后一抟之余,己不自食,惠施他人。尔时,不起憎嫉之心如毛发许。
以此众生不知施之果报,如我皆悉知之。施之果报,平等之报,心无有异。是故,众生不能平等施而自堕落,恒有悭嫉之心,缠裹心意。”
尔时,世尊便说偈曰:
“众生不自觉, 如来之言教, 常当普惠施,专向真人所。 志性以清净,所获福倍多, 等共分其福,后得大果报。 所施今善哉,心向广福田, 于此人间逝,必生于天上。
已到彼善处,快乐自娱乐, 吉祥甚欢悦,一切无乏短。 以天威德业,玉女为营从, 平等之施报,故获此福佑。”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大智度论: 复次,施者有二种:一者、世间人,二者、出世间人。世间人能舍财,不能舍施;出世间人能舍财,能舍施。何以故?以财物、施心,俱不可得故。以是故言具足无所舍法。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六八】 大意:本经叙述佛陀审知众生的根源所趣,以及布施的果报。然而众生乃不能以平等施,而自堕落,都怀有悭嫉的心,缠住其心意。如果能够平等惠施的话,就必获其福佑。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我今天审察而知道众生的根原所趣,也知道布施的果报。最后一抟之余(最后的一段食的残余之食,也就是分施给人),自己不自食,才惠施给与他人。那个时候,当然会不生起憎嫉之心,如毛发之许(半点也不生憎恨嫉忌之心)。
因为此众生乃不知布施的果报。如我乃均予以知悉。布施的果报,乃以平等之报,绝对不会有异心。因此之故,知道众生乃不能以平等心去布施,而自堕落,都常有悭嫉之心,缠裹其心意。」
那时,世尊曾说偈而说:
众生不自觉 如来之言教 常当普惠施 专向真人所 志性以清净 所获福倍多 等共分其福 后得大果报 所施今善哉 心向广福田 于此人间逝 必生于天上 已到彼善处 快乐自娱乐 吉祥甚欢悦 一切无乏短 以天威德业 玉女为营从 平等之施报 故获此福佑
(众生都不能自觉如来的言教。应该要常常普行惠施,要专向于真人之处〔学如来之平等普施,不起二种心〕。其志性要以清净〔内心以清净为愿求〕,这样的话,则所获的福报会有事半功倍之多,以平等而共分其福报的话,则接着而会获得大果报。)
(所布施的行,现在为善哉!心里乃向于广大的福田,在于此人间逝世之后,必定会生于天上。已到达那个善处之后,则能以快乐而自娱乐。
一切都为吉祥,都为非常的欢悦,一切都不会有所乏短的。由于这,乃是以天威的德业,故有很多的玉女会为其营从。平等心的布施的果报之故,才能获得这种福佑的。)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4月3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闻如是:一时,佛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汝等莫畏福报。所以然者?此是受乐之应,甚可爱敬,所以名为福者,有此大报。汝等当畏无福。所以然者?此名苦之原本,愁忧苦恼不可称记,无有爱乐,此名无福。
比丘,昔我自念七年行慈心,复过七劫不来此世,复于七劫中生光音天,复于七劫生空梵天处为大梵天,无与等者,统百千世界。三十六返为天帝释形,无数世为转轮王。
是故,诸比丘,作福莫倦。所以然者?此名受乐之应,甚可爱敬,是谓名为福。
汝等当畏无福。所以然者?苦之原本,愁忧苦恼不可称记,此名无福。”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快哉福报!所愿者得, 速至灭尽,到无为处。 正使亿数,天魔波旬, 亦不能娆,为福业者。 彼恒自求,贤圣之道, 便尽除苦,后无有忧。
“是故,诸比丘,为福莫厌。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六九】 大意:本经叙述不可畏福报,当畏无福报。造福是受乐之应,非常可以爱敬的。没有福乃为苦恼的本原,不可以称记的。造幅的人,都常求圣贤之道,而尽除苦恼,后无忧苦之事。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不可畏惧福报之事,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这乃是受乐之所应有之事,乃非常令人可爱敬的。所以会名叫有福,就是有此大报。
你们应该畏惧无福,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这乃名叫苦恼的原本之故的。为愁忧苦恼,而不可以称记;令人不可爱乐,这就名叫无福。
比丘们!往昔之时,我曾经自念七年的时间去行慈心,嗣后则再经过七劫之久,不曾来过此世间(修行慈心七年,就能有此功德果报)。
不但如此,其后又经过七劫的期中,生在于光音天(极光净天,色界二禅天之第三天,此天绝言语音声,语时则口出净光,故名光音天)。
又经过七劫之久,生在于空梵天处,而为大梵天,已没有匹等的人,而统领百千的世界。三十六反(三十六次)为天帝释之形,无数世(算不尽的世代次数)为转轮王(七宝具足,最理想的圣王)。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该要造作而没有倦怠。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这乃叫做受乐之应,令人甚可以爱敬之事,就名叫做福。
你们应该畏惧无福,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这乃是苦恼的原本,为愁忧苦恼不可以称记的,这名叫做无福。」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快哉福报 所愿者得 速至灭尽 到无为处 正使亿数 天魔波旬 亦不能娆 为福业者 彼恒自求 贤圣之道 便尽除苦 后无有爱
(快哉!福报!有此福报的话,则所愿求的都能得到,能速至于灭尽有为,而到达于无为之处。)
(假如有亿数之多的天魔波旬〔恶者,障道者〕,也不能娆扰那些为福业的人。因为他乃常恒的自求贤圣之道,因此,便能尽除一切苦恼,没有后忧之事。)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为福而不可厌倦。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4月4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承顺一法,不离一法,魔波旬不能得其便,亦不能来触娆人。云何为一法?谓功德福业。
所以然者?自忆往昔在道树下,与诸菩萨集在一处,弊魔波旬将诸兵众数千万亿,种种形貌,兽头人身不可称计,天、龙、鬼、神、阿须伦、迦留罗、摩休勒等,皆来云集。
“时,魔波旬而语我言:‘沙门速投于地!’佛以福德大力,降伏魔怨,诸尘垢消,无有诸秽,便成无上正真道。诸比丘,当观此义,其有比丘功德具足者,弊魔波旬不能得其便,坏其功德。”
尔时,世尊便说此偈:
“有福快乐,无福者苦, 今世后世,为福受乐。
“是故,诸比丘,为福莫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七O】
大意:本经叙述功德辐业乃能降伏魔怨,而致于成就佛道,因此,应该为福莫倦: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人能够承顺于一法,不离开于一法的话,则天魔波旬也不能得到其便,也不能来触娆其人。到底甚么为之一法呢(那一法呢)?所谓功德福业是。
所以的缘故就是:我曾经自忆从前在于菩提道树之下,和诸菩萨集在于一处,那个时候,弊魔波旬曾经带领兵将数千万亿,有种种的形貌,如兽头人身,不可以算数得出之多,也有天、龙、鬼神、阿须伦(阿修罗、非天)、迦留罗(迦楼罗、金翅鸟)、摩休勒(摩睺罗迦,大腹行),都来云集在那个地方。
这时,魔王波旬对我说:『沙门!你快投在地上吧!』然而佛乃以福德的大力,降伏这些魔怨,所有的尘垢都消灭,而没有诸秽浊,便成就无上的正真之道。诸比丘们!应当观察此义!凡是一位比丘能具足功德的话,则弊魔波旬绝不能得其便,不能坏毁此人的功德的。」
那时,世尊便说此偈而说:
有福快乐 无福者苦 今世后世 为福受乐
(有福德的人,会很快乐,无福德的人,乃会苦恼,在于现在世,以及后世,造福德的人,都会受着安乐!)
因此之故,诸位比丘们!应造福德,不可倦怠!)」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4月5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修行一法,便不能坏败恶趣,一为趣善,一为趣泥洹。
云何修行一法,不能坏败恶趣?所谓心无笃信,是谓修此一法不坏败恶趣。云何修行一法趣善处者?所谓心行笃信,是谓修此一法得趣善处。云何修行一法得至泥洹?所谓恒专心念,是谓修行此法得至泥洹。
是故,诸比丘,专精心意,念诸善本。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经文扩展: 杂阿含经: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转轮王七宝具足成就,人中四种神力,王四天下;身坏命终,生于天上。虽复转轮圣王七宝具足,成就人间神力,王四天下,身坏命终得生天上,然犹未断地狱、畜生、饿鬼恶趣之苦。
所以者何?以转轮王不得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不成就故。
多闻圣弟子,持粪扫衣,家家乞食,草蓐卧具,而彼多闻圣弟子,解脱地狱、畜生、饿鬼恶趣之苦。
所以者何?以彼多闻圣弟子,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是故诸比丘当作是学:于佛不坏净,法,僧不坏净,圣戒成就」。
于佛不坏净、于法不坏净、于僧不坏净、于圣戒成就。所以者何?若四大——地、水、火、风有变易增损,此四不坏净未尝增损变异。
彼无增损变异者,谓多闻圣弟子于佛不坏净成就,若堕地狱、畜生、饿鬼者,无有是处!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七一】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其心没有笃信的话,就不能坏败恶趣,其心如行持笃信的话,就能得趣于善处。如恒专其心念的话,就得至于泥洹。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比丘,都在修行一法的话,便不能坏败其将堕落的恶趣。另一法为趣于善道,还有一法就是趣于泥洹(涅槃寂静)。
修行那一种法,就不能壤败其恶趣呢?所谓其心没有笃信,这就是叫做修此一法的话,就不能坏败恶趣。
修行那一种法,就能趣于善处呢?所谓心行笃信,就是叫做修此一法的话,就能得趣于善处的。
修行那一种法的话,就能得至于泥洹呢?所谓恒专心念,就叫做修行此法的话,就能得至于泥洹(涅槃寂静)的。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该要专精心意,而念诸善本!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4月6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四卷 护心品第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一人出现于世,此众生类便增寿益算,颜色光润,气力炽盛,快乐无极,音声和雅。
云何为一人?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此谓一人出现于世,此众生类便增寿益算,颜色光润,气力炽盛,快乐无极,音声和雅。
是故,诸比丘,常当专精一心念佛。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无慢二、念、檀,二施悭无厌,
施福、魔波旬,恶趣及一人。
经文扩展: 大方广佛华严经: 尔时,如来道场众海,悉已云集;无边品类,周匝遍满;形色部从,各各差别;随所来方,亲近世尊,一心瞻仰。此诸众会,已离一切烦恼心垢及其余习,摧重障山,见佛无碍。
如是皆以毗卢遮那如来往昔之时,于劫海中修菩萨行,以四摄事而曾摄受;一一佛所种善根时,皆已善摄种种方便,教化成熟,令其安立一切智道;种无量善,获众大福,悉已入于方便愿海;
所行之行,具足清净;于出离道,已能善出;常见于佛,分明照了;以胜解力入于如来功德大海,得于诸佛解脱之门游戏神通。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七二】 大意:本经叙述如果佛陀出现于世间的话,众生之类便会增寿,颜色会因之而光润,气力会因之而炽盛,会快乐无极,音声会和雅,因此之故,应当专精一心,而念佛!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如果有一人出现于世间的话,则这里的众生之类,便会因之而增寿益算,其颜色会光润,气力会很炽盛,会快乐无极(得无穷尽的安乐),音声都和雅(不再为杂秽之语)。
是那一种人呢?所谓如来、至真、等正觉是。这就是所谓一人出现于世间的话,则这里的众生类便会增寿益算,颜色会光润,气力会炽盛,会快乐无极,而音声和雅。
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该常恒的专精一心而念佛。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而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
无慢二念檀二施悭无厌施福魔波旬恶趣及一人
(1.无慢,2.3.二念檀,4.5.二布施,6.悭无厌,7.施福,8.魔波旬,9.恶趣,10.一人。)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将继续学习《增一阿含经》 第五卷 不还品第十一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