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海慈航292120901《增一阿含经》初次共修资料文档记录 本群始建于2017年04月02日,随喜遨游师兄发起《增一阿含经》初次共修提议;随喜香严师兄发心负责每日共修资料搜集整理;随喜阳光师兄发心在群于2018年01月01日开始群每日转发共修。
本群规:爱国爱教,积极正信。佛法专学群。不交流佛教以外其他各宗教。不交流世间学问著述。不论身份地位,禁止戏论、恶口、募捐、广告、链接,俗图,红包,不转发各种歌乐。群中不谈政治,热爱祖国。以文字交流为主。转帖限入藏经论及没有争议的祖师大德法语,需分小段。 未成年人请勿入群,已入群请退出或请管理帮助退出,谢谢! 注:以下分段规则仅仅为QQ群内方便阅读需要,非原文分段。如有错漏,恭请指正;注:凡共修复习回顾部分由香严师兄编辑整理祖师大德论述。
2018年1月1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一卷 序品第一
自归能仁第七仙,演说贤圣无上轨, 永在生死长流河,世尊今为度黎庶。 尊长迦葉及圣众,贤哲阿难无量闻, 善逝泥曰供舍利,从拘夷国至摩竭。
迦葉端思行四等,此众生类坠五道, 正觉演道今去世,忆尊巧训怀悲泣。 迦葉思惟正法本,云何流布久在世? 最尊种种吐言教,总持怀抱不漏失。
谁有此力集众法,在在处处因缘本? 今此众中智慧士,阿难贤善无量闻。 即击揵椎集四部,比丘八万四千众, 尽得罗汉心解脱,以脱缚著处福田。
经文词解: 泥曰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术语)与泥洹,涅槃同。僧肇无名论曰:‘泥曰,泥洹,涅槃,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槃,音正也。秦言无为,亦名灭度。’资持记上一之一曰:‘泥曰,或云泥洹,涅槃等,西音之转。小远疏中翻之为灭。智论涅名为出,槃名为趣,言永出诸趣。’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序品第一大意:本品叙述结集本经的由来,以及方法和目的,也谈到菩萨发心与六度行法,也有弥勒之告嘱等事,末后说阿难付嘱于其弟子优多罗,并述优多罗的本生事迹。
正文对应译文:
(自当归依于能仁〔释迦〕第七仙人〔过去七佛的第七位仙人-佛陀〕。能演说贤圣的无上的轨道-真理。那些永远在于生死长流的爱河苦海里的众生们,世尊〔佛陀〕现在就是为了度化这些黎庶-众生的。)
(尊长迦叶〔迦叶尊者为苦行第一,为第一结集时的上首〕,以及诸位圣众,和贤哲们〔佛陀的诸弟子,僧伽〕,里面的阿难〔佛的堂弟,多闻第一〕,乃为无量闻〔多闻、多记忆〕的人。 善逝〔如实而逝至于涅槃的人-佛陀〕泥洹〔涅槃,灭尽烦恼,脱离系缚的境界,指佛寂灭离世〕后,他们都供养佛陀的舍利〔遗珠〕,从拘夷国〔拘尸那罗,东印度,末罗族的都城,佛陀在此入灭〕,到了摩竭陀国〔十六大国之一,迦毘罗城之南,憍萨罗国的柬南,以王舍城为首都〕。)
(迦叶尊者当时则端坐而思惟,而行四等心〔慈悲喜舍的四种怨亲平等的无量心〕。他觉察这些众生之类,乃坠落于五道〔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之五趣的众生,都在此生死轮回中,受无量之苦〕。
于今正觉者〔正等觉的佛陀〕演说真理实道后,现在已经离开世间而去,他思忆世尊巧妙的教训时,则怀着悲伤的心情而欲泣。)
(迦叶尊者曾思惟正法为根本,这到底要如何流布?要怎样才能久住于世间?我们的最尊〔佛陀〕,曾经演说种种的言教,总持而怀抱在心,不使其漏失。
到底谁有此能力能够聚集佛陀遗留于世间的这些众法,这些在在处处〔到处〕所说的因缘之本呢?现在于此大众当中的智慧之士,阿难尊者可说就是第一贤善于无量之闻的人。此人即可以扣击揵椎〔木制的厚板,传信息,集大众时所用的〕而集合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佛子当中的比丘〔乞士,以乞食来资养色身〕有八万四千位之众,都是得证阿罗汉(应供,解脱生死的圣者),而得心解脱的圣者,由于脱离系缚执着,而处于福田的境界〔福田为种福之田,也就是供养他们就能得大福德〕。)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2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一卷 序品第一
迦葉哀愍于世故,加忆尊恩过去报, 世尊授法付阿难,愿布演法长存世。 云何次第不失绪?三阿僧祇集法宝, 使后四部得闻法,已闻便得离众苦。
阿难便辞吾不堪,诸法甚深若干种, 岂敢分别如来教,佛法功德无量智! 今尊迦葉能堪任,世雄以法付耆旧, 大迦葉今为众人,如来在世请半座。
迦葉报言虽有是,年衰朽老多忘失, 汝今总持智慧业,能使法本恒在世。 我今有三清净眼,亦复能知他心智, 一切众生种种类,无有能胜尊阿难。
正文对应译文 (迦叶尊者乃由于哀愍世间之故,愈加忆念师尊的大恩,过去带给他的果报。他觉知世尊普传授教法,付嘱于阿难,就请阿难而说:愿尊者你布演佛法,传其能长存于世间。要怎样才能有次第,而不失去其头绪?怎样结集三阿僧祇劫(三无量劫)所修而成的法宝?使后世的四部众,能得听闻此大法?一旦听闻,便得脱离众苦呢?)
(阿难听后,便婉辞此大任,说他不堪以担任此工作。因为诸法乃非常的深妙,有若干之种类的。我怎样敢分别〔解释〕如来之教法呢?〔如来为佛陀〕。
佛法的功德,乃为无量的智慧!现今唯有尊者迦叶您,能堪任此工作。世雄〔佛陀〕曾以法,付嘱于耆旧您〔指迦叶长老〕,大迦叶!您现在应该为众人着想,您乃如来在世之时,曾经让半座请您和佛共坐过的圣者啊!)
(迦叶回答他说:虽然有如此的殊荣,但是现在已经是一名年衰朽老,而多忘失的人。阿难您现在能够总持智慧的胜业,能够使佛法的根本永恒的留在于此世间。
我现在具有三种清净之眼〔1.肉眼,能见现在的事法无碍,2.天眼,能见露现,不露现之事而无碍,3.慧眼,能见一切法而无碍〕,同时也具有能知道他人之内心的他心智。因此,而知道一切众生的种种不同之类〔贤愚胜劣等〕,都没有一人能胜过于尊者阿难您的!)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3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一卷 序品第一
梵天下降及帝释,护世四王及诸天, 弥勒兜术寻来集,菩萨数亿不可计。 弥勒、梵、释及四王,皆悉叉手而启白:
一切诸法佛所印,阿难是我法之器。 若使不欲法存者,便为坏败如来教, 愿存本要为众生,得济危厄度众难!
释师出世寿极短,肉体虽逝法身在, 当令法本不断绝,阿难勿辞时说法! 迦葉最尊及圣众,弥勒、梵、释及四王,
哀请阿难时发言,使如来教不灭尽。 阿难仁和四等具,意转入微师子吼, 顾眄四部瞻虚空,悲泣挥泪不自胜!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这时梵天〔初禅天主,住于色界而领世界的原理之神格化者〕下降,及帝释天〔忉利天主,被认为对于世人之赏善罚恶的主神〕,和镇护世间的四大天王〔东为持国,南为增长,西为广目,北为多闻〕,暨诸天都来临。
弥勒菩萨也由兜术天,随时来集会〔弥勒译为慈氏,兜率陀天为欲界第四层天,有内院和外院。菩萨在内院,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当会降生于此世间成就佛陀。外院为诸天神所居之天〕,菩萨之众,其数量乃不可忆计而出的多。弥勒菩萨、梵天王、帝释天,以及四大天王们,都均叉手〔含掌〕,而启白说:)
(一切诸法乃为佛陀所印证的,阿难乃为我佛法中的法器啊!假如不欲使佛法久存于世间的话,便为坏败如来的教训的了。愿阿难您,能存根本法要,而为诸众生,使众生能得济振危厄,而度诸众苦难!)
(释师〔本师释迦〕出现在于世间的世寿,乃极为短暂,但是其肉体虽然已经逝去,而法身(真如法性的理体)却仍然存在于世间。因此,应当使佛法的根本不能断绝。阿难您!切勿谦辞,应于此时开始说法!)
(迦叶这位最尊的圣者,以及诸圣众,和弥勤菩萨、梵天王、帝释天,暨四大天王们,都哀请阿难,请阿难尊者及时开示说法,使如来的教法不致于灭尽。
阿难尊者本来就为仁和的圣者,乃具有四等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其意乃一转而为入微,而有意作狮子吼。首先顾眄四部众,其次瞻仰虚空,伤悲而泣,而挥泪不能自胜〔眼泪流个不停〕!)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4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一卷 序品第一
便奋光明和颜色,普照众生如日初, 弥勒睹光及释、梵,叉十希闻无上法。
四部寂静专一心,欲得闻法意不乱, 尊长迦葉及圣众,直视睹颜目不眴。 时阿难说经无量,谁能备具为一聚? 我今当为作三分,造立十经为一偈。
契经一分律二分,阿毗昙经为三分, 过去三佛皆三分:契经、律、法为三藏。 契经今当分四段:先名增一、二名中, 三名曰长多璎珞,杂经在后为四分。
尊者阿难作是念:如来法身不败坏, 永存于世不断绝,天人得闻成道果。
经文词解 三藏: 本注释摘自于僧肇大师长阿含经序 玄旨非言不传。释迦所以致教。是以如来出世。大教有三。约身口。则防之以禁律。明善恶。则导之以契经。演幽微。则辨之以法相。然则三藏之作也。本于殊应。会之有宗。则异途同趣矣。 禁律。律藏也。四分十诵。法相。阿毗昙藏也。四分五诵。契经。四阿含藏也。
正文对应译文 (阿难尊者便奋发其光明,和颜悦色而普照众生,有如太阳的初出之时那样的柔软光明。弥勒菩萨睹见此光明,以及帝释天、梵天们,都叉十〔合掌〕,而希望听闻无上之法。四部众都寂静,都专一身心,欲得闻法,其心意都不敢散乱。尊者迦叶长老,以及诸圣众,都直视而睹阿难之颜,眼珠并不转眴〔动〕。)
(这时,阿难尊者乃欲说算不尽的很多的经典,这,到底有谁能够将这些具备而为一聚呢?我现在应当将它分作三分,造立十经〔十本之经〕为一偈颂。契经〔契合真理之经,所谓集录佛陀的教说〕为第一分,律〔生活规范及禁戒〕为第二分,阿毗昙经〔论,教说之注释〕为第三分。过去的三佛〔三佛陀-正觉〕均将其教说为三分,所谓契经、律、法〔对法,指论〕,为之三藏〔经律论之三,均含藏真理,为佛典之总称〕。)
(契经现在当分为四段:首先名叫增一阿含,第二名叫中阿含,第三名叫长阿含,有很多的璎珞,杂阿含经乃排在于最后,而为四段分。尊者阿难曾作如是之念:如来的法身并不会败坏,能永存于世间而不断绝,天神和人类们,得以听闻佛法,而能完成道果。)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5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一卷 序品第一
或有一法义亦深,难持难诵不可忆, 我今当集一法义,一一相从不失绪, 亦有二法还就二,三法就三如连珠,
四法就四五亦然,五法次六六次七, 八法义广九次第,十法从十至十一, 如是法宝终不忘,亦恒处世久存在。
于大众中集此法,即时阿难升乎座, 弥勒称善快哉说,诸法义合宜配之。 更有诸法宜分部,世尊所说各各异,
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 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 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睹诸法。
正文对应译文 (或者有一种法,其义也很深奥,也难持难诵,同时也不可能忆念。我现在就应当聚集此一种法之义,一一的法相,都能相从而不失去其头绪。也有二种法,就把它还就于二种之项,三种法的话,就于三之项之事,即如连珠一贯那样,四种法的话,就统统就于四之项,
如五种法的话,也同样的处置,五种法之次,就是六种法,六种法之次,就是七种法,都如前数项之集法那样的把它们连贯在一起。八种法之义,也同样的广妙,再来的次第就是九种法,其次为十种法,就从于十项里,最后至于十一种法,也是同样的集结而连贯在一起。)
(像如是的话,即法宝就终究不会忘失,也会永恒的处于世间,久久的存在于人世。他决定在于大众当中,聚集这些法后,实时阿难尊者就升上法座。弥勒菩萨乃称叹为善哉!赞叹其说为:快哉!而说:将诸法之义,集合而宜于分配。他又说:更有诸法应该要好好的分部,因为世尊所说的法,有各各不同的教的含义。)
(菩萨〔佛陀宿世修持的过程的本生谭〕发心而趣于大乘,如来曾说此种种分别法。所谓人尊〔天人尊,佛陀〕说六度,为登无极〔涅槃〕之法: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六度之力,有如月初那样,能逮得渡至于无极〔涅槃〕,而能覩见诸法。)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6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一卷 序品第一
诸有勇猛施头目,身体血肉无所惜, 妻妾国财及男女,此名檀度不应弃。 戒度无极如金刚,不毁不犯无漏失, 持心护戒如坏瓶,此名戒度不应弃。
或有人来截手足,不起瞋恚忍力强, 如海含容无增减,此名忍度不应弃。 诸有造作善恶行,身口意三无厌足, 妨人诸行不至道,此名进度不应弃。
诸有坐禅出入息,心意坚固无乱念, 正使地动身不倾,此名禅度不应弃。 以智慧力知尘数,劫数兆载不可称, 书疏数业意不乱,此名智度不应弃。
经文词解 六波罗蜜 摘自:佛学大词典 全称六波罗蜜多。译作六度、六度无极、六到彼岸。波罗蜜译为度,为到彼岸之意。即为达成理想、完成之意。乃大乘佛教中菩萨欲成佛道所实践之六种德目。
即(一)布施波罗蜜(梵da^na -pa^ramita^ ),又作施波罗蜜、檀那波罗蜜、布施度无极。有财施、法施(教以真理)、无畏施(除去众生恐怖,使其安心)三种,能对治悭贪,消除贫穷。 (二)持戒波罗蜜(梵s/i^la -pa^ramita^ ),又作戒波罗蜜、尸罗波罗蜜、戒度无极。持守戒律,并常自省,能对治恶业,使身心清凉。 (三)忍辱波罗蜜(梵ks!a^nti -pa^ramita^ ),又作忍波罗蜜、羼提波罗蜜、忍辱度无极。忍耐迫害,能对治嗔恚,使心安住。
(四)精进波罗蜜(梵vi^rya -pa^ramita^ ),又作进波罗蜜、毗梨耶波罗蜜、精进度无极。实践其他五德目时,上进不懈,不屈不挠,能对治懈怠,生长善法。 (五)禅定波罗蜜(梵dhya^na -pa^ramita^ ),又作禅波罗蜜、禅那波罗蜜、禅度无极。修习禅定,能对治乱意,使心安定。 (六)智慧波罗蜜(梵prajn~a^ -pa^ramita^ ),又作慧波罗蜜、般若波罗蜜、明度无极。能对治愚痴,开真实之智慧,即可把握生命之真谛。以上六波罗蜜,始于布施,而终于智慧,由此可知大乘菩萨之伟大胸襟。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诸所有的勇猛,莫过于布施其头与眼,其身体的血肉都没有吝惜的布施给人,连自己的妻妾、国家、财物,以及使用的男女,统统割舍给人,这叫做檀度〔檀那译为布施,由布施而能渡至于涅槃的彼岸〕,是不应废弃之行。
由于持戒,而能渡至于无极〔涅槃的彼岸〕,有如金刚宝石,不毁戒,不犯戒,而没有半点的漏失,守持其心,护持其戒,有如注意坏瓶〔未烧成的陶器〕那样的慎重,这名叫戒度〔由于持戒而能渡至于涅槃的彼岸〕,是不应毁弃的。
或者有人来割截你的手足,那时,并不生起瞋恚心,其忍辱之力很强,有如大海之含容一切,而没有增减那样,这名叫做忍度〔由于忍辱而能渡至于涅槃的彼岸〕,不应毁弃的。
诸有造作善恶之行,身口意的三业〔身行、口说、心思〕,都向于善而行,而没有厌足,要预防人的诸行之不至于道之业,这名叫做精进度〔由于精进而能渡至于涅槃的彼岸〕,为不应毁弃的。
诸有坐禅的人,其出入息〔呼吸之数〕都不乱,其心意为坚固而没有散乱之念,就是遇有大地摇动,其身心也不会因此而倾倒,这名叫做禅度〔由于禅定而能渡至于涅槃的彼岸〕,是不应毁弃的。
以智慧之力,而能知道尘沙之数,如劫〔长时,算不尽之久时〕之数,如兆载〔亿万年〕不可称计的过去世之事,对于那些书疏的业聚,其意都很清楚而不混乱,这名叫做智度〔由于智慧而能渡至于涅槃的彼岸〕,是不应废弃的。)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7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一卷 序品第一
诸法甚深论空理,难明难了不可观, 将来后进怀狐疑,此菩萨德不应弃。 阿难自陈有是念:菩萨之行愚不信, 除诸罗汉信解脱,尔乃有信无犹豫。
四部之众发道意,及诸一切众生类, 彼有牢信不狐疑,集此诸法为一分。 弥勒称善快哉说,发趣大乘意甚广, 或有诸法断结使,或有诸法成道果。
阿难说曰此云何?我见如来演此法, 亦有不从如来闻,此法岂非当有疑? 设我言见此义非,于将来众便有虚, 今称诸经闻如是,佛处所在城国土。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诸法为甚深,而论空理,是难以明白,难以了解,不可以观测的,将来的后进〔后辈〕,必定会怀着狐疑的,这种深妙的菩萨的德业,是不应毁弃的。
阿难尊者自己陈述,而有了如是之念:菩萨之行,那些愚痴之人是不会相信的,除了那些诸位阿罗汉,已具信而解脱的人,这些境地的人,才有信心而不会犹豫的。
四部之众〔出家、在家之男女〕之有发心学道之意念的,以及种种的一切众生之类,也们有了牢信〔坚牢不拔的信念〕,而不会狐疑的,就集聚此诸法而为一分。)
(弥勒菩萨乃称叹善哉!快哉!而说:所谓发心趣于大乘,其意乃甚为广大的!或者有诸法,能够断除结使〔烦恼,结缚自己的身心,驱使自己的身心,不得自在〕,或者有诸法能够因之而成就道果的。
假如我说我曾经看见〔听过〕,这也是不对的,在于将来的众生里,便也会有人认为是虚妄的。现在称诸经乃闻如是〔我们亲自听闻佛陀说如是之法〕,佛陀那时所住的地方,在于某某城,某某国土,这样才能有征信的作用。)
阿难尊者发言而说:此为云何呢?我曾经看见如来演说此法,我发见也有人不从于如来处听闻过,此法岂不是当会有疑吗?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8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一卷 序品第一
波罗柰国初说法,摩竭国降三迦葉, 释翅、拘萨、迦尸国,瞻波、句留、毗舍离。 天宫、龙宫、阿须伦,乾沓和等拘尸城, 正使不得说经处,当称原本在舍卫。
吾所从闻一时事,佛在舍卫及弟子, 祇桓精舍修善业,孤独长者所施园。 时佛在中告比丘:当修一法专一心, 思惟一法无放逸,云何一法?谓念佛,
法念、僧念及戒念,施念去相次天念, 息念、安般及身念,死念除乱谓十念。 此名十念更有十,次后当称尊弟子, 初化拘邻真佛子,最后小者名须拔。
经文词解 三转法轮(出法华文句) 摘自大明三藏法数: 三转法轮者以苦集灭道四谛之法三番而说名为三转世间车轮则有摧碾之用佛之说法则能摧碾众生一切惑业故名转法轮也。
【一示转】示即指示。如云此是苦,此是集,此是灭,此是道。是名示转(苦者生死逼迫之苦也集者积集烦恼惑业也道者戒定慧之道也灭者涅盘寂灭之乐也)
【二劝转】劝即劝勉也。如云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是名劝转。
【三证转】证验也,谓引己所证以验之也。如云此是苦,我己知,不复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复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复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复更修。是名证转。
佛度须跋陀罗: 摘自 杂阿含经: 尔时须跋陀罗,世尊为开善根,欢喜增上,诣世尊所,与世尊面相问讯慰劳已,退坐一面,白佛言:“瞿昙!凡世间入处,谓富兰那迦叶等六师,各作如是宗:‘此是沙门,此是沙门。’云何,瞿昙!为实各各有是宗不?
佛告须跋陀罗:“于正法、律不得八正道者,亦不得初沙门。亦不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须跋陀罗,于此法、律得八正道者,得初沙门。得第二、第三、第四沙门。除此已,于外道无沙门。斯则异道之师,空沙门、婆罗门耳。是故,我今于众中作师子吼 。”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佛陀成道后,在波罗捺国〔中印度,摩竭陀国的西北方,现在的贝那拉斯〕最初说法〔初转*轮〕,其次,则在摩竭陀国降伏三迦叶〔1.优楼频螺2.那提3.伽耶等三迦叶兄弟,拥有千名的弟子,原为事火教的外道,被佛降伏后,即率千名弟子们皈投佛陀〕。)
(佛陀在世时,曾在释翅国〔释羁瘦,释迦族之国家-迦毘罗卫国〕、拘萨罗国〔中印度的西北,十六大国之一,首都为舍卫城〕、迦尸国〔迦尸族的国家,十六大国之一,位于现在的贝那拉斯的附近〕、瞻波国〔鸯伽国的首都,位于恒河流域,王舍城的东北,十六大国之一〕、句留国〔拘萨罗的西北,十六大国之一〕、
毗舍离国〔跋耆国的都城,位于拘萨罗的东南,为离车族人所住之地,十六大国之一〕等处说法,也在于天宫、龙宫、阿须伦宫〔阿修罗,非天,处在须弥山北,大海之下,常和帝释争战而有名〕、
干沓和宫〔干闼婆,寻香,帝释天的乐神〕等处度那些天龙八部之众,最后在于拘尸那城〔蓝毘尼园的东南〕入灭。假如不得寻究佛陀说法的固定的地方,当应称谓其原本乃在于舍卫国〔拘萨罗国的首都,尼泊尔之南〕。)
(我所从而听来的法,乃为在于某一个时候之事。那个时候,佛陀正在舍卫国,和其弟子们,都在祇桓精舍〔祇树给孤独园,为舍卫城的须达多长者购买祇多太子所有的林园,以盖精舍,以呈献给佛陀,而取祇多太子的树林,和给孤独长者所购而捐之园为名〕,在那里修习善业,此精舍乃为给孤独长者〔须达多长者,性仁慈,好赈济孤贫者而有名〕所布施的园舍。)
(那时佛陀在大众当中,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当修习一法,应当专一其心,应当思惟一法,不可以放逸!甚么叫做一法呢?所谓:念佛、法之念〔念法〕、僧之念〔念僧〕,以及戒之念〔念戒〕、施之念〔念施〕
而接下去则继之而相次〔连接〕的对于天之念〔念天〕、息之念〔念息止〕、念安般〔安那波那-数息,念出入之息〕,以及身之念〔念身〕、死之念〔念死〕,这样的除弃乱心,就是所谓的十念。
除这名叫十念之外,更为有十人之名,次后当会称尊弟子们而说:最初说法教化拘邻〔憍陈如,译为火器,是姓,名叫阿若多,译为已知、了本际。初转*轮时所度的五比丘之一,为不失威仪,善能导化第一的尊者〕,他是一位真佛子〔得道的圣者〕,最后的小弟子,名叫须跋陀〔译为善贤,住拘尸那婆罗林外,得五通的道家,年一百二十岁,皈依佛为出家的弟子,是世尊最后的弟子。〕)
仁等当知。佛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广说三转十二行相法轮。由此能于天人魔梵沙门婆罗门一切世间为大饶益。令同梵行者速至安隐涅槃之处。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9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一卷 序品第一
以此方便了一法,二从二法三从三, 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之法无不了。 从一增一至诸法,义丰慧广不可尽, 一一契经义亦深,是故名曰增壹含。
今寻一法难明了,难持难晓不可明, 比丘自称功德业,今当称之尊弟子。 犹如陶家所造器,随意所作无狐疑, 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无差别。
佛经微妙极甚深,能除结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净三眼除三垢。 其有专心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 正使今身不尽结,后生便得高才智。
经文词解 三眼 摘自:佛学大词典
指肉眼、天眼与慧眼。(一)肉眼(梵ma^m!sa -caks!us ),肉眼能照显露而无有障碍之有见诸色。(二)天眼(梵divya -caks!us ),天眼能照显露、不显露之有障、无障之有见诸色。(三)慧眼(梵prajn~a^ -caks!us ),慧眼能照一切种,若色、非色等所有诸法。[长阿含经卷八、瑜伽师地论卷十四、俱舍论卷一]
三眼: 集异门论五云:三眼者:一、肉眼。二、天眼。三、圣慧眼。肉眼云何?答:杂骨肉血,净四大种所造,眼界、眼处、眼根;是名肉眼。天眼云何?答:不杂骨肉血,极净四大种所造,眼界、眼处、眼根;是名天眼。圣慧眼云何?答:诸有学慧及无学慧,并一切善非学非无学慧,是名圣慧眼。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以此方便而完了一法,第二乃从二法,第三则从三法,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等之法,都同样的没有不完了的。从一法开始,其次,则再增加一法,乃至于诸法,里面的真义丰富,智慧甚广,乃不可以用言语说尽的。
增一阿含里面的一一的契经所含的真义,也同样是非常的深奥,因此之故,名叫增壹阿含经。现在欲寻究一法,是难以明了的,也是难以受持,难以晓知,不可以明白的。)
(比丘如能自称已修功德胜业,现在当应称他为尊弟子了。有如陶家〔烧陶器之师〕所造的器物那样,可以随其意之所作,并不会有狐疑的。像如是的阿含增一之法,对于三乘〔声闻、缘觉、佛乘〕的教化来说,并没有甚么差别的。
所有的佛经,均为很微妙,极为甚深的,都能除去众生的结使〔结缚、驱使吾人之心,均为烦恼〕,有如流河那样的。
然而此增一阿含经,乃最在于上〔胜〕的,能清净三眼〔肉、天、慧〕,能除弃三垢〔贪瞋痴〕的。如果有人专心一意的修持增一阿含经的话,便等于是总持如来藏〔为真如。真如能含藏如来的功德。这里乃指佛陀经教的三藏〕。即使今生此身未能尽诸结缚烦恼,后生〔来世〕便能得证高才智慧的!)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10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一卷 序品第一
若有书写经卷者,缯彩华盖持供养, 此福无量不可计,以此法宝难遇故。 说此语时地大动,雨天香华至于膝,
诸天在空叹善哉!上尊所说尽顺宜。 契经一藏律二藏,阿毗昙经为三藏,
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 安处佛语终不异,因缘本末皆随顺, 弥勒诸天皆称善,释迦文经得久存。
弥勒寻起手执华,欢喜持用散阿难, 此经真实如来说,使阿难寻道果成。
经文词解 方等 摘自:佛学大词典
梵语vaipulya,译为方广、广破、广大、广博、广解、广、无比等。又作大方广、大方等。九部经之一,十二部经之一。指大乘经典。即广说广大甚深之义者。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假如有那些书写经卷的人,对此人而能够奉持缯彩华盖去供养的话,则此福德乃为无量,实不可以算计之多,因为此法宝乃为非常难遇之故。)
(说此语的时候,大地乃大振动,天空降下天上的香华,累迭而至于脚膝之高,诸天则在于空中称叹,而说:善哉!上尊所说的,都尽顺于宜。以契经为第一藏,律为第二藏,阿毗昙经〔无比法,论〕为第三藏。
方等的大乘的教,其义乃非常的玄邃〔深奥〕,这些经教,以及诸契经,统归为杂藏。安处这些佛语,终究都不会有异,因缘本末均为随顺,弥勒菩萨和诸天们,都均称叹为善,释迦文〔释迦牟尼,释迦为种族之名,译为能仁,牟尼为寂静,为圣者〕所说的经典,乃得以久存于世间。)
(弥勒菩萨乃随手执起香华,禁不住其欢喜而将它用来散在于阿难的身上。此经真正实在为如来所说的,使阿难尊者寻至〔不久〕会完成其道果!)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11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一卷 序品第一
是时,尊者阿难及梵天将诸梵迦夷天,皆来会集;化自在天将诸营从,皆来会聚;他化自在天将诸营从,皆悉来会;兜术天王将诸天之众,皆来会聚;艳天将诸营从,悉来会聚;
释提桓因将诸三十三天众,悉来集会;提头赖吒天王将乾沓和等,悉来会聚;毗留勒叉天王将诸厌鬼,悉来会聚;毗留跛叉天王将诸龙众,悉来会聚;毗沙门天王将阅叉、罗刹众,悉来会聚。
是时,弥勒大士告贤劫中诸菩萨等:“卿等劝励诸族姓子、族姓女,讽诵受持增一尊法,广演流布,使天、人奉行!”
说是语时,诸天、世人、乾沓和、阿须伦、伽留罗、摩睺勒、甄陀罗等,各各白言:“我等尽共拥护是善男子、善女子,讽诵受持增一尊法,广演流布,终不中绝!”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这时,尊者阿难,以及梵天所率而来的诸梵迦夷天(梵天,色界初禅天)们,都来会集;化自在天(化乐天,欲界第五层天,能自变化诸娱乐),也和其所率领的诸营从,都来会聚;
他化自在天(第六层天,将他天所变化而来的以自娱乐),也和其所率领的诸营从,都来会集;兜术天王(知足天,第四层天),也和其所率领的诸天之众,都来会聚;艳天(夜摩天,时分天,第三层天),也和其所率领的诸营从,都来会聚;
释提桓因(帝释天,第二层天,忉利天主),也和其所率领的三十三天众(忉利天译为三十三天),都来集会;提头赖咤天王(持国天,居东方),也和其所率领的干沓和(干闼婆,乐神)等神,都来会聚;
毗留勒叉天王(居于南方的增长天),也和其所率领的诸魇鬼神,都来会聚;毗留跛叉天王(居于西方的广目天)和其所率领的诸龙众,都来会聚;毗沙门天王(居于北方的多闻天),也和其所带领的阅叉(夜叉,捷疾鬼神)、罗剎之众(凶恶鬼神),都来会聚。
这个时候,弥勒大士(菩萨)告诉贤劫中(现在贤劫,为多出贤圣之劫)的诸菩萨们说:「卿等(你们)应该劝励诸族姓子(善男子)、族姓女(善女人),去讽诵受持增一阿含经的尊法,去广演流布,使那些天、人们都能受持奉行!」
说此语的时候,诸天、世人、干沓和(干闼婆,嗅香,乐神)、阿须伦(阿修罗,非天)、伽留罗(迦楼罗,金翅鸟)、摩睺勒(摩睺罗伽,大腹行,人身,蛇首)、甄陀罗(紧那罗,疑人,人形,头有一角的歌乐神)等鬼神们,
各各都表白而说:「我们大家统统都会拥护那些善男子、善女人,会讽诵受持增一阿含经的尊法,会广演流布,终究不会使其中绝的!」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12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一卷 序品第一
时,尊者阿难告优多罗曰:“我今以此增一阿含嘱累于汝,善讽诵读,莫令漏减!所以者何?其有轻慢此尊经者,便为堕落,为凡夫行。何以故?此,优多罗,增一阿含,出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诸法皆由此生。”
时,大迦葉问阿难曰:“云何,阿难,增一阿含乃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诸法皆由此生?”
阿难报言:“如是!如是!尊者迦葉,增一阿含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皆由此生。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
迦葉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
时,尊者阿难便说此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是诸法本,便出生一切善法;以生善法,心意清净。是故,迦葉,诸佛世尊身、口、意行,常修清净。”
迦葉问曰:“云何,阿难,增一阿含独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余四阿含亦复出生乎?
阿难报言:“且置,迦葉,四阿含义,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所以然者?诸恶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诸善奉行,心意清净;自净其意,除邪颠倒;是诸佛教,去愚惑想。云何,迦葉,戒清净者,意岂不净乎?意清净者,则不颠倒;以无颠倒,愚惑想灭,诸三十七道品果便得成就。以成道果,岂非诸法乎?”
经文词解 三十七道品 摘自:丁福保佛学大词典
(名数)又名三十七品,三十七分法,三十七菩提分法。道者能通之义,到涅槃道路之资粮,有三十七种。如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是也。维摩经佛国品曰:‘三十七道品,是菩萨净土。’自誓三昧经曰:‘善权随时,三十七品具足佛事。
辟支佛 摘自:佛学大词典
梵语pratyeka-buddha 之音译。意译作缘觉、独觉。又作贝支迦、辟支。为二乘之一,亦为三乘之一。乃指无师而能自觉自悟之圣者。据大智度论卷十八、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载,有二义:(一)出生于无佛之世,当时佛法已灭,但因前世修行之因缘(先世因缘),自以智慧得道。(二)自觉不从他闻,观悟十二因缘之理而得道。[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四、慧苑音义卷上]
声闻 摘自:佛学大词典
梵语s/ra^vaka,巴利语sa^vaka。音译舍罗婆迦。又意译作弟子。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之出家弟子。 大乘义章卷十七本解释声闻之名义有三,即:(一)就得道之因缘而释,闻佛之声教而悟解得道,称为声闻。(二)就所观之法门而释,如十地经论卷四说,我众生等,但有名故,说之为声,于声悟解,故称声闻。(三)就化他之记说而释,如法华经卷二信解品载说,以佛道声,令一切闻,故称声闻。此三释中,前二者为小乘之声闻,第三则为菩萨,随义而称为声闻。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那时,尊者阿难告诉优多罗(译为上)说:「我现在将此增一阿含经嘱累于你(交代给你),你要善讽诵读,不可使其有些漏减!为甚么呢?因为如果有人轻慢此尊经的话,便会堕落而为凡夫之行。为甚么缘故呢?
因为这,优多罗啊!此增一阿含经乃能出三十七道品之教(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能趣于涅槃大道的品类),以及诸法都由此经而出生的。」(佛在王舍城竹林精舍时,城内有一长者,妇人怀妊,满十月后生一男儿,端正殊妙,世所稀有,父母欢喜,就立名为优多罗)
这时,大迦叶问阿难说:「云何呢?阿难!增一阿含经乃为能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以及诸法均由于此而出生的吗?」阿难回答说:「如是!如是!(是的!是的!)尊者迦叶!增一阿含经乃出生三十七道品之教,以及诸法均由于此而生的。
且置此事!就是增一阿含经里面的一句偈当中,便会出生三十七道品,以及出生诸法的。」迦叶问而说:「到底那一种偈里面会出生三十七道品,以及诸法呢?」
这时,尊者阿难便作此偈回答而说: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所有的恶业,不可以去作它,所有的善行都应该要去奉行;同时要自净自己的心,这就叫做佛教的教义!)(此为七佛通诫之偈)。
为甚么呢?因为诸恶莫作就是诸法的根本,便会由之而出生一切的善法。由于生诸善法之故,心意就会清净。因此之故,迦叶!诸佛世尊对于身口意之行,都常修而清净的。
迦叶问而说:「云何呢?阿难!增一阿含经,独出生三十七道品,以及诸法,而其余计为四阿含经(指阿含经全部),是否也会出生吗?」阿难回答说:「且置此事,迦叶!在四阿含经里面之教义的任何一偈当中,都为具足诸佛之教,以及具足辟支佛(独觉、缘觉,无师而自观察飞花落叶等,便能觉悟的圣者),具足声闻(听佛讲四谛法而悟道的圣者)之教的。
所以的缘故是如何呢?因为诸恶莫作,为戒具之禁,为清白之行;而诸善奉行,则为心意之清净;自净其意,乃为除弃邪念,除灭颠倒;是诸佛教,正正就是弃掉愚惑之想的。云何呢?迦叶!戒清净的话,其意岂为不净吗?意清净的话,则不会颠倒,由于没有颠倒之故,愚惑之想就会消灭,诸三十七道品之果,便得以成就,既然成就道果,这岂不是诸法吗?」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13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一卷 序品第一
迦葉问曰:“云何,阿难,以此增一付授优多罗,不嘱累余比丘一切诸法乎?”
阿难报言:“增一阿含则是诸法,诸法则是增一阿含,一无有二。”
迦葉问曰:“以何等故,以此增一阿含嘱累优多罗,不嘱累余比丘乎?
阿难报曰:“迦葉当知:昔者九十一劫,毗婆尸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此优多罗比丘名曰伊俱优多罗,尔时彼佛以增一之法嘱累此人,使讽诵读。
“自此以后三十一劫,次复有佛名式诘如来、至真、等正觉。尔时,此优多罗比丘名目伽优多罗。式诘如来复以此法嘱累其人,使讽诵读。即彼三十一劫中,毗舍婆如来、至真、等正觉,复出于世。尔时,此优多罗比丘名龙优多罗,复以此法嘱累其人,使讽诵读。
“迦葉当知:此贤劫中有拘留孙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优多罗比丘名雷电优多罗,复以此法嘱累其人,使讽诵读。此贤劫中次复有佛,名拘那含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优多罗比丘名天优多罗,复以此法嘱累其人,使讽诵读。此贤劫中次复有佛,名迦葉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优多罗比丘名梵优多罗,复以此法嘱累其人,使讽诵读.
“迦葉当知:今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今此比丘名优多罗,释迦文佛虽般涅槃,比丘阿难犹存于世。世尊以法尽以嘱累我,我今复以此法授与优多罗。所以者何?当观其器,察知原本,然后授法。
何以故?过去时于此贤劫中,拘留孙如来、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佑,出现于世。尔时,有王名摩诃提婆,以法治化,未曾阿曲。寿命极长,端正无双,世之希有,八万四千岁中于童子身而自游戏,八万四千岁中以太子身以法治化,八万四千岁中复以王法治化天下。
“迦葉当知:尔时,世尊游甘梨园中,食后如昔常法,中庭经行,我及侍者。尔时世尊便笑,口出五色光。我见已,前长跪白世尊曰:‘佛不妄笑,愿闻本末!如来、至真、等正觉,终不妄笑。’尔时,迦葉,佛告我言:‘过去世时此贤劫中,有如来名拘留孙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复于此处为诸弟子而广说法。
复次,于此贤劫中,复有拘那含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彼佛亦于此处而广说法。次复,此贤劫中迦葉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迦葉如来亦于此处而广说法。’
“尔时,迦葉,我于佛前长跪白佛言:‘愿令释迦文佛亦于此处,与诸弟子具足说法,此处便为四如来金刚之座,恒不断绝。’
“尔时,迦葉,释迦文佛于彼坐,便告我言:‘阿难,昔者此坐,贤劫之中有王出世,名摩诃提婆。乃至八万四千岁以王法教化,训之以德,经历年岁,便告劫比言:“若见我首有白发者,便时告吾。”尔时,彼人闻王教令,复经数年,见王首上有白发生,便前长跪白大王曰:“大王当知:首上已生白发。”时王告彼人言:“捉取金镊,拔吾白发,著吾手中。”尔时,彼人受王教令,便执金镊,前拔白发。
“‘尔时,大王见白发已,便说此偈:
“‘“于今我首上,已生衰耗毛, 天使已来至,宜当时出家。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宜当自勉升天之德,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
“‘尔时,王摩诃提婆便告第一太子,名曰长寿:“卿今知不?吾首已生白发,意欲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汝绍吾位,以法治化,勿令有失,违吾言教,造凡夫行!所以然者?
若有斯人,违吾言者,便为凡夫之行。夫凡夫者,长处三塗八难之中。”尔时,王摩诃提婆以王之位授太子已,复以财宝赐与劫比。便于彼处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于八万四千岁善修梵行,行四等心:慈、悲、喜、护。身逝命终,生梵天上。
“‘时,长寿王忆父王教,未曾暂舍。以法治化,无有阿曲,未经旬日,便复得作转轮圣王,七宝具足。所谓七宝者: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藏宝、典兵宝,是谓七宝。复有千子,勇猛智慧,能除众苦,统领四方。
“‘时,长寿王以前王法,如上作偈:
“‘“于今我首上,已生衰耗毛, 天使已来至,宜当时出家。
“‘“我今已食人中之福,宜当自勉升天之德,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
“‘时,长寿王告第一太子善观曰:“卿今知不?吾已首上生白发,意欲剃除须发,著三法衣,以信坚固,出家学道,离于众苦。汝绍吾位,以法治化,勿令有失,违吾言教,造凡夫行!所以然者?若有斯人,违吾言者,为凡夫之行。夫凡夫者,长处三塗八难之中。”时,王长寿八万四千岁善修梵行,行四等心:慈、悲、喜、护。身逝命终,生梵天上。时,王善观忆父王教,未曾暂舍,以法治化,无有阿曲。’
“迦葉,知不?尔时摩诃提婆,岂异人乎?莫作是观!尔时王者,今释迦文是;时长寿王者,今阿难身是;尔时善观者,今优多罗比丘是,恒受王法,未曾舍忘,亦不断绝。时,善观王复兴父王敕,以法治化,不断王教。所以然者?以父王教,难得违故。”
尔时,尊者阿难便说偈曰:
“敬法奉所尊,不忘本恩报, 复能崇三业,智者之所贵!
“我观此义已,以此增一阿含授与优多罗比丘。何以故?一切诸法皆有所由。”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迦叶又问而说:「云何呢?阿难!为甚么只将此增一阿含经付授给优多罗,而不嘱累给与其余的比丘以一切诸法呢?」阿难回答说:「增一阿含经就是诸法,诸法就是增一阿含经,是同一,而不是有二样的。」
迦叶问而说:「为甚么缘故,将此增一阿含经嘱累给优多罗,而不嘱累给与其余的比丘呢?」阿难回答说:「迦叶!当知!在九十一劫的往昔之时,有一位尊号为毗婆尸的如来(胜观,过去七佛的第一位,
七佛之传在于长阿含大本经),为至真(应供)、等正觉(正徧知),出现在于世间。那个时候,这位优多罗比丘名叫伊俱优多罗,当时那一位佛陀乃以增一阿含经之法嘱累于此人,使其讽诵读诵的。
自此之后经过三十一劫之时,又有一位佛陀名号称做式诘如来(尸弃,顶髻、火首、过去七佛的第二位,)为至真、等正觉。当时,这位优多罗比丘名叫目伽优陀罗,式诘如来也是以此法嘱累其人,使他讽诵读诵的。
在其三十一劫的期中,又有一位名号为毗舍婆的如来(毗舍浮,遍一切自在,为过去七佛的第三位),为至真、等正觉,出现在于世间。当时,这位优多罗比丘,名叫龙优多罗,那位佛陀也同样的以此法嘱累于他,叫他讽诵读诵。
迦叶!当知!在此贤劫当中,又有一位名号为拘留孙的如来(译为所应断已断,为过去七佛的第四位,也是现在贤劫千佛当中的第一位)。为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间。当时,这位优多罗比丘,名叫雷电优多罗,那位佛陀也是以此法嘱累给他,使其讽诵读诵的。
在此贤劫当中,其次又有一位佛陀,名叫拘那含牟尼如来(金寂,为过去七佛的第五位,也是现在贤劫千佛当中的第二位),为至真、等正觉,出现于此世间。当时,优多罗比丘名叫天优多罗,那位佛陀又将此法嘱累于他,使他讽诵读诵。
在此贤劫当中,其次又有一位佛陀,名叫迦叶(饮光,过去七佛的第六位,为现在贤劫千佛当中的第三位),为至真、等正觉,出现于此世间。那个时候的这位优多罗比丘,名叫梵优多罗,也是同样的将此法嘱累给他,使他讽诵读诵的。
迦叶!当知!现在释迦文如来(释迦牟尼,能仁寂静,过去七佛的第七位,现在贤劫千佛当中的第四位),为至真、等正觉,出现于此世间时,现在的这位比丘名叫优多罗,释迦文佛虽然已经般涅槃(寂灭,烦恼永尽的境界,这里指已离开世间之义),而比丘阿难我,犹然存在于此世间。
世尊曾将其法统统嘱累于我,我现在又将此法授与优多罗。为甚么呢?因为当观察其器,而察知其原本,然后乃授与其法的。为甚么缘故呢?
因为在过去世之时,正在此贤劫当中,有一位名叫拘留孙的如来(所应断已断,七佛之四,贤劫千佛之一),为至真、等正觉,明行成为(明行足,天眼等三明与身口意三胜业都具足)、善逝(向善处去)、世间解(了解世出世间的一切)、无上士(最上的人)、道法御(调御丈夫,已调伏诸烦恼)、天人师(天上人间的师父),号为佛(觉者),为众佑(众德具足,受人恭敬者),出现于世间。
那个时候,有一位国王,名叫摩诃提婆(大天),乃用正法去治化,并未曾有过阿曲之事。其寿命非常的长,为端正无双(没有人比他端正),为世间所希有的。在八万四千岁当中,当童子身时,都自由游戏无碍(童子期很长之义),八万四千岁当中,以太子身,而以正法治化,八万四千岁当中,又用王法去治化天下。
迦叶!当知!那时(有一个时候),世尊游行在于甘梨园中(庵婆婆梨女所献的精舍),吃食之后,就如往昔的常法那样的在于中庭中经行(慢步思义),我在那时,乃为侍者(「我及侍者」,我刚为侍者),而在佛的后面。当于此时,世尊曾经含笑,乃由其口里放出五色之光来。我看见之后,就趋前长跪而白世尊说:『佛陀不曾妄笑(不会无缘无故的起微笑)。
愿听闻佛陀为甚么会含笑的本末!因为如来、至真、等正觉,终究不会妄笑的。』那时,迦叶!佛陀就告诉我说:『在过去世之时,在此贤劫当中,有一位如来,名叫拘留孙,为至真、等正觉,出现在于此世间。又在于这个地方,为他的诸弟子广为说法。其次,在于此贤劫当中,又有一位名叫拘那含的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在于此世间。
那个时候那位佛陀,也同样的在于这个地方,为他的诸弟子们广为说法。其次,在于此贤劫当中,又有一位名叫迦叶的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在于此世间。迦叶如来也同样的在于这个地方为他的诸弟子广为说法。』
那个时候,迦叶!我在于佛前长跪而向佛说:『愿令释迦文佛也同样的在于此处,给诸弟子们具足说法!这个地方便为四位如来的金刚宝座,永恒的不断绝!』
那个时候,迦叶!释迦文佛在于那个座处,便告诉我说:『阿难!在往昔之时的此座,乃于贤劫当中有一位国王出世,名叫摩诃提婆。乃至于八万四千岁之久,都以王法教化国民,训诫民众都以道德,经历很久的年岁之后,便告诉劫比说:如果看见我的头上有白发的话,便随时向我报告。』(叫劫比大臣提醒他已老了。)
那时,那人(劫比)听王的教令(吩咐)后,又经过数年之时,曾经看见国王的头上有白发之生起,便趋前长跪而向大王说:『大王!当知!您的头上已有白发了。』这时大王就告诉那人说:『去捉取金镊来拔我的白发,然后放在我的手上吧!』那时,那人就受大王的教令,便去执拿金镊,趋前去拔大王的白发。
那时,大王看见其白发后,便说此偈而说:
于今我首上已生衰耗毛天使已来至宜当时出家
(现在在我的头上已经生起衰老之征的耗毛了。天使〔生老病死与刑罚牢狱为五天使〕已经来到了。我应当在于此时出家去修行为是!)
『我现在已经吃过人中之福,(享尽过世间的福报),应该要自勉修持升天的德业,应该剃除须发,穿着三种的法衣,由于信心坚固,去出家学道,去离开众苦为是。』
那个时候,大王摩诃提婆便告诉他的第一太子,名叫长寿的说:『卿今知否?(你知道吗?)我的头上已经生长白发,我想去剃除须发,穿着三种的法衣,由于信心坚固,而去出家学道,以祈离开众苦。
你如继承我的王位时,就应以正法治化,不可使其有失,不可有违我的言教,不可造作凡夫的行为!为甚么呢?因为如有人违逆我的教言的话,便就是凡夫之行为之故。
所谓凡夫,都长久的处在于三涂(地狱、饿鬼、畜生,也就是火涂、血涂、刀涂、应为三途)与八难(地狱、饿鬼、畜生、长寿天、北俱卢洲、瘖痖盲聋、世智辩聪、生于佛前佛后)之中的。』
那个时候,大王摩诃提婆讲完后,便将他的王位授与其太子,同时又以财宝赐与劫比大臣。这些事情作完后,便在那个地方剃除须发,穿着三法衣(大衣、上衣、内衣),由于信心坚固,而出家去学道,以祈脱离诸苦恼。
在于八万四千岁当中善修梵行(离开情欲的清净行),行四等心(四无量心),所谓慈(与乐)、悲(拔苦)、喜(随喜)、护(舍,舍弃怨亲之念)。就这样的用功之故,在其身坏命终之后,往生于梵天上。
这时,长寿王曾忆记其父王的遗教,未曾有暂舍,而以正法去治化,并没有半点的阿曲,未经旬日(没有几天),便又同样的得作一位转轮圣王(最理想的有道的国王),而具足了七宝。
所谓七宝,就是: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藏宝、典兵宝,这就是所谓的七宝。又拥有千子,都勇猛而有智慧,能除弃众苦,能统领四方。
经过一段时期,长寿王也同样的以前王之法,作出如上面所记的偈而说:
于今我首上,已生衰耗毛。天使已来至,宜当时出家。
(现在在我的头上已经生起衰老之征的耗毛了。天使〔生老病死与刑罚牢狱为五天使〕已经来到了。我应当在于此时出家去修行为是!)
『我现在已经食过人中之福(享受过人中的福报)了,应当自勉升天的德行,应该剃除须发,穿着三法衣(1.僧伽梨,众聚时衣-大衣,2.郁多罗僧,上衣,3.安陀会,中着衣-内衣),以信念坚固去出家学道,祈求离诸苦恼。』
这时,长寿王乃告诉其第一太子,名叫善观而说:『卿今知否?我的头上已经长出白发来了,我想剃除须发,穿着三法衣,以信念坚固。去出家学道,去祈求离开一切苦恼。
你绍继我的王位后,应以正法治化,不可使其有失,不可违逆我的言教,不可以造凡夫的行为!为甚么呢?因为如果有这种人违逆我的遗言的话,那就是凡夫的行为。
所谓凡夫,乃长处在于三涂、八难之中的!』这时,长寿王乃以八万四千岁的期间善修梵行,行四等心,所谓慈、悲、喜、护(舍)的四无量心,在其身逝命终之后,往生于梵天上。这时,善观王,乃忆记其父王的遗教,未曾暂舍,都以正法治化,并没有阿曲。
迦叶!你知道吗?那个时候的摩诃提婆,岂为他人吗?你千万不可以作如是之观。那时的摩诃提婆王,就是现在的释迦文;那时的长寿王,就是现在的我-阿难是;那时的善观王,就是现在的优多罗比丘是。
都恒受王法,未曾舍忘,也永远不断绝。这时,善观王又兴他的父王的遗敕,都以正法治化,不断绝王的遗教。所以的缘故就是因为其父王的遗教乃难得违逆之故。」
那时。尊者阿难便说偈而说:
敬法奉所尊,不忘本恩报。复能崇三业,智者之所贵。
(敬重法,奉承所尊的,不忘弃其根本的大恩,报答其恩。又能崇向身口意的三业〔勤勉于三业之修学〕的话,就是智者所尊贵仰望的)。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14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一卷 序品第一
时,尊者阿难告优多罗曰:“汝前作转轮圣王时,不失王教,今复以此法而相嘱累,不失正教,莫作凡夫之行。汝今当知:若有违失如来善教者,便堕凡夫地中。何以故?时,王摩诃提婆不得至竟解脱之地,
未得解脱至安隐处,虽受梵天福报,犹不至究竟;如来善业,乃名究竟安隐之处,快乐无极,天、人所敬,必得涅槃。以是之故,优多罗,当奉持此法,讽诵读念,莫令缺漏!”
尔时,阿难便说偈曰:
“于法当念故,如来由是生, 法兴成正觉,辟支罗汉道。 法能除众苦,亦能成果实, 念法不离心,今报后亦受。
若欲成佛者,犹如释迦文, 受持三藏法,句读不错乱。 三藏虽难持,义理不可穷, 当诵四阿含,便断天人径。
阿含虽难诵,经义不可尽, 戒律勿令失,此是如来宝。 禁律亦难持,阿含亦复然, 牢持阿毗昙,便降外道术。
宣畅阿毗昙,其义亦难持, 当诵三阿含,不失经句读。 契经、阿毗昙,戒律流布世, 天人得奉行,便生安隐处。
设无契经法,亦复无戒律, 如盲投于冥,何时当见明? 以是嘱累汝,并及四部众, 当持勿轻慢,于释迦文佛!”
尊者阿难说是语时,天地六返震动,诸尊神天在虚空中,手执天华而散尊者阿难上,及散四部之众。一切天、龙、鬼、神、乾沓和、阿须伦、加留罗、甄陀罗、摩休勒等,皆怀欢喜而悉叹曰:“善哉!善哉!尊者阿难,上中下言,悉无不善,于法当恭敬,诚如所说,诸天、世人无不从法而得成就。若有行恶,便堕地狱、饿鬼、畜生。”
尔时,尊者阿难于四部众中而师子吼,劝一切人,奉行此法。尔时,座上三万天、人得法眼净。
尔时,四部之众,诸天、世人闻尊者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这时,尊者阿难,告诉优多罗比丘而说:「你从前作转轮圣王之时,不失前王的遗教。现在又以此法相嘱累于你,也应不失去其正教,不可作凡夫的行为。你现在应当要知道!如果有违失如来的善教的话,便会堕入于凡夫之地(境界)当中。为甚么缘故那时的摩诃提婆王,并不得证悟而至于究竟解脱之地呢?
为甚么未得解脱不能至于安隐之处呢?虽然得受梵天的福报,然而犹不至于究竟的。如来的善业,乃名叫究意安隐之处,为快乐无极,为天、人所尊敬,必得涅槃的!因此之故,优多罗!你应当奉持此法,应当讽诵读念,不可以有所缺漏!
那时,阿难便说偈而说:
于法当念故如来由是生法兴成正觉辟支罗汉道 法能除众苦亦能成果实念法不离心今报后亦受 若欲成佛者犹如释迦文受持三藏法句读不错乱 三藏虽难持义理不可穷当诵四阿含便断天人径 阿含虽难诵经义不可尽戒律勿令失此是如来宝
禁律亦难持阿含亦复然牢持阿毗昙便降外道术 宣畅阿毘昙其义亦难持当诵三阿含不失经句读 契经阿毗昙戒律流布世天人得奉行便生安隐处 设无契经法亦复无戒律如盲投于冥何时当见明 以是嘱累汝并及四部众当持勿轻慢于释迦文佛
(对于法,当于思念之故,如来乃由是而生的。法兴起时,而能成就正觉,成就辟支〔独觉〕、罗汉之道。法乃能除弃一切苦恼,也能成就果实。如能念法而不离于心的话,则现在能得果报,在于后世也能享受其果报的。)
(如果欲成佛作祖的话,则应如释迦文佛之受持三藏〔经律论〕之法,对于三藏的句逗都应不错乱。三藏之法虽然很难受持,义理也不可穷尽,那就应当诵持此四阿含经,因为诵持四阿含的话,便能断绝转生于天人之径〔道〕。阿含经虽然难以诵持,而经义也不可以穷尽,而戒律也不可使其遗失,因为这是如来之宝啊!
逗=读 禁律也是难以诵持,阿含经也是同样的道理,应牢固的持诵阿毗昙〔对法,论〕,便能降伏外道的法术。要宣畅阿毗昙,而其义也同样的难以诵持,那就应当诵持三阿含经〔增一与其它三阿含〕,不可失弃其经的句读。)
(契经、阿毗昙、戒律〔经律论三藏〕,流布于世间,天人得以奉行的话,便能往生于安隐之处。假如没有契经,没有法〔指阿毗昙,对法,论〕,又没有戒律的话,就如盲目之人投入于冥(黑暗)那样,这,到底甚么时候当会见到光明呢?将此道理嘱累于你,并及于四部众(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该好好的受持,千万不可以轻慢,释迦文佛的教训!)
尊者阿难说此语之时,天地则起六反(动起涌,震吼觉)的震动,诸尊神天在于虚空中,手执天华,散在于尊者阿难的身上,以及四部的大众。
一切的天、龙、鬼神、干沓和(干闼婆,嗅香,乐神)、阿须伦(阿修罗,非天)、加留罗(迦楼罗,金翅鸟)、甄陀罗(紧那罗,疑人,头上有一角)、摩休勒(摩睺罗伽,大腹行,人身蛇首,以上为天龙八部)等众生,都怀着欢喜,而感叹说:「善哉!善哉!尊者阿难!你所说的上中下言(首尾中间一切言辞),都没有不善,对于法应当要恭敬。
诚如所说的,诸天、世人,都没有不从法而得以成就的。如果有人行恶的话,便会堕入于地狱、饿鬼、畜生!」
那时,尊者阿难,在于四部众当中,作狮子吼,劝化一切的人,叫人都要奉行此法。那个时候,座上有三万位的天、人,都得法眼清净(如实而观察万物的真相的心眼。)
那时,四部之众,以及诸天、世人,听尊者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15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注:凡共修复习回顾部分由香严师兄编辑整理祖师大德论述。
序品第一回顾 下面是经文摘要: 1.自归能仁第七仙,演说贤圣无上轨 2.善逝泥曰供舍利,从拘夷国至摩竭。 3.迦葉思惟正法本,云何流布久在世? 4.今此众中智慧士,阿难贤善无量闻。 5.当令法本不断绝,阿难勿辞时说法!
6.时阿难说经无量,谁能备具为一聚? 我今当为作三分,造立十经为一偈。 契经一分律二分,阿毗昙经为三分, 过去三佛皆三分:契经、律、法为三藏。 契经今当分四段:先名增一、二名中, 三名曰长多璎珞,杂经在后为四分。
7.或有一法义亦深,难持难诵不可忆, 我今当集一法义,一一相从不失绪, 亦有二法还就二,三法就三如连珠, 四法就四五亦然,五法次六六次七, 八法义广九次第,十法从十至十一, 如是法宝终不忘,亦恒处世久存在。
8.菩萨发意趣大乘,如来说此种种别。 人尊说六度无极:布施、持戒、忍、精进、 禅、智慧力如月初,逮度无极睹诸法。
9.设我言见此义非,于将来众便有虚, 今称诸经闻如是,佛处所在城国土。 10.契经一藏律二藏,阿毗昙经为三藏, 方等大乘义玄邃,及诸契经为杂藏。
11.如是阿含增一法,三乘教化无差别。 佛经微妙极甚深,能除结使如流河, 然此增一最在上,能净三眼除三垢。 其有专心持增一,便为总持如来藏, 正使今身不尽结,后生便得高才智。 若有书写经卷者,缯彩华盖持供养, 此福无量不可计,以此法宝难遇故。
12.说是语时,诸天、世人、乾沓和、阿须伦、伽留罗、摩睺勒、甄陀罗等,各各白言:“我等尽共拥护是善男子、善女子,讽诵受持增一尊法,广演流布,终不中绝!”
13.此,优多罗,增一阿含,出三十七道品之教,及诸法皆由此生。
14.且置增一阿含,一偈之中,便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 迦葉问言:“何等偈中出生三十七品及诸法?” 时,尊者阿难便说此偈: “诸恶莫作,诸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15.阿难报言:“且置,迦葉,四阿含义,一偈之中,尽具足诸佛之教,及辟支佛、声闻之教。 16.迦葉问曰:“云何,阿难,以此增一付授优多罗,不嘱累余比丘一切诸法乎?”
17.阿难报曰:“迦葉当知:昔者九十一劫,毗婆尸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尔时,此优多罗比丘名曰伊俱优多罗,尔时彼佛以增一之法嘱累此人,使讽诵读。
……次复有佛名式诘如来……彼佛以增一之法嘱累此人 ……毗舍婆如来……彼佛以增一之法嘱累此人 ……拘留孙如来……彼佛以增一之法嘱累此人 ……拘那含如来……彼佛以增一之法嘱累此人 ……迦葉如来……彼佛以增一之法嘱累此人
“迦葉当知:今释迦文如来、至真、等正觉,出现于世。今此比丘名优多罗,释迦文佛虽般涅槃,比丘阿难犹存于世。世尊以法尽以嘱累我,我今复以此法授与优多罗。所以者何?当观其器,察知原本,然后授法。
18.阿难,昔者此坐,贤劫之中有王出世,名摩诃提婆。……王……告劫比言:“若见我首有白发者,便时告吾。”尔时,彼人闻王教令,复经数年,见王首上有白发生,便前长跪白大王曰:“大王当知:首上已生白发。”时王告彼人言:“捉取金镊,拔吾白发,著吾手中。”
“‘尔时,大王见白发已,便说此偈: “‘“于今我首上,已生衰耗毛, 天使已来至,宜当时出家。
……时,长寿王以前王法,如上作偈: 于今我首上,已生衰耗毛, 天使已来至,宜当时出家。 ……时,王善观忆父王教,未曾暂舍,以法治化,无有阿曲。
19.“迦葉,知不?尔时摩诃提婆,岂异人乎?莫作是观!尔时王者,今释迦文是;时长寿王者,今阿难身是;尔时善观者,今优多罗比丘是
20..尔时,尊者阿难便说偈曰: “敬法奉所尊,不忘本恩报, 复能崇三业,智者之所贵!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16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一卷 十念品第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佛。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法。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众。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除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演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除众众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戒。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除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去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施。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除众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如是,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天。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概要:本品叙述修持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休息(念静止)、念安般(念呼吸)、念身(念肉体之无常)、念死等十念法,由之而能成就神力,去诸乱想,而得沙门之果,也就是能证涅槃。
【一】(念佛。忆念佛陀的大慈大悲,和无量的功德,而致于成就涅槃)。
闻如是(我们听佛所讲过的确实是如是:)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你们应当修行一法,应当广演传布一法。如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变化不思议),便能除去众乱之想,而逮得沙门果(将证悟的阶段分为四沙门果,1.预流果2.一来果3.不还果4.阿罗汉果),能自致于涅槃(寂灭,解脱生死轮回)。哪一法呢?所谓念佛(忆念佛陀的慈悲)是。应当要善于修行,应当要善于广演流布。
这样去作的话,便能成就神通(成就道果后,自然会有能力发出神妙不可思议之力),便能去除众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修行念佛的一法,应当广演传布念佛的一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的修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二】(念法。忆念佛陀所说的三藏十二部经,为能利益一切众生的功德,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就是如是的: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如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便能去除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哪一法呢?所谓念法(忆念佛陀所说的一切法,均为具有利益大地的一切众生的功德)是。应当要善于修行念法之行,应当要广演传布念法的一法。
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妙力,便能去除众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修念法的一法,应当广演传布念法的一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的学习!」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三】(念众,念僧。忆念僧伽乃具足戒定慧,能为世间的众生,作为良好的福田的功德,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就是如是的: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如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便能去除众乱想,而能获得沙门果,而白致于涅槃寂静。哪一法呢?所谓念众(忆念僧伽乃具足戒定慧,能为众生作福田的功德)是。应当要善于修行念僧,应当要广演传布念僧的一法。
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妙力,便能除弃众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修行念僧的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念僧的一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的学习!」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四】(念戒。忆念戒行有大的势力,能除众生的诸烦恼,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都是如是的:
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如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妙力,便能除去众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戒(忆念戒行为有大的势力,能弃除众生的烦恼)是。应当要善于修行念戒的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念戒的一法。
如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妙力,便能除去众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要修行念戒的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念戒的一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的学习!」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五】(念施。忆念布施有大功德,能除弃众生的悭贪,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就是如是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广演传布一法。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妙力,便能除去众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施(忆念布施有大的功德,能除众生的悭贪)。应当善于修行念施,应当要广演传布念施之法。
便能成就神通而有妙力,便能除去众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修念施的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念施的一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士应当作如是的学习!」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六】(念天。忆念三果的诸天,都因往昔修戒、布施的善报,而得此乐报的,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妙力,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天(忆念三果〔不还果〕的诸天都由于修戒、修施的善根,而得此乐报的)是。应当善于修行,应当要广演传布。
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而有妙力,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修行念天的一法,应当要广传流布念天的一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的学习!」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明天继续共修十念品第二中的十念。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2018年1月17号 诸位大德同修好,无常迅速,暇满难得,如救头燃,同修共进!由此群中每天晚七点半共修《增一阿含经》,并附有悟慈法师白话译文。共修期间请止语,共修之后欢迎讨论经文,交流指正。
《增一阿含经》 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 第一卷 十念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休息。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安般。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诸乱想,逮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身非常。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众乱想,得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便成神通,除诸乱想,获沙门果,自致涅槃。云何为一法?所谓念死。当善修行,当广演布,便成神通,去众乱想,得沙门果,自致涅槃。是故,诸比丘,当修行一法,当广布一法。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尔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佛、法、圣众念,戒、施及天念,
休息、安般念,身、死念在后。
悟慈法师白话译文 【七】(念休息。念寂静,止息随念,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听到如是之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证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那一法呢?所谓念休息(念寂静,所谓止息随念,而念静止)是。应当要善于修行,应当要广演传布。
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而有妙力,便能去除诸乱想,而能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寂静。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修行念休息的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念休息的一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的学习!」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八】(念安般。所谓数息观、也就是观念呼吸,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都同样的这样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要修行一法,应当广演传布一法。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灭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那一法呢?所谓念安般(观念呼吸,长息则知长息,短息则知短息,而念呼吸)是。应当善于修行,应当广演传布。
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而有妙力,便能去除诸乱想,而获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修行一法,应当要广演传布一法。像如是,诸比丘们!应当作如是的学习!」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九】(念身。念吾人之身的发、毛、爪、齿等,到底是从何而来?为谁所造?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所听到的就是如是: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一法,应当广传流布一法。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去诸乱想,而逮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那一法呢?所谓念身(念吾人的肉体的一切,其来龙去脉,均为无常)的。应当善于修行,应当广演传布。
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而有妙力,便能去除诸乱想,而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修行念身的一法,应当广演传布念身的一法。应该要如是的,诸比丘们!当应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都欢喜奉行!
【一O】(念死。念人身终皈都会死而不忘,而致于成就涅槃)。
结集者的我们都像如是的听过的: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于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之时。
那个时候,世尊告诉诸比丘们说:「应当修行一法,应当横演传布一法。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便能除去诸乱想,而获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那一法呢?所谓念死(念人在一切时中,有身必有死,而不忘)是。应当善于修行,应当广演传布。
这样的话,便能成就神通,而有妙力,便能去除诸乱想,而得沙门果,而自致于涅槃。因此之故,诸比丘们!应当修行念死的一法,应当广演传布念死的一法。像如是的,诸比丘们!应当要作如是之学!」
那时,诸比丘们听佛所说后,都欢喜奉行!
(结颂如下:)
佛法圣众念戒施及天念休息安般念身死念在后
(1.念佛、2.念法,与3.圣众之念〔念僧〕;4.念戒、5.念施,以及对于6.天之念〔念天〕,7.念休息、8.安般念〔念安般,念呼吸之息〕,9.念身,10.死念〔念死〕乃在于最后之一经。)
增壹阿含经卷第一完 明天将学习《增一阿含经》第二卷 广演品第三
今天共修到此,词解仅供参考。欢迎交流。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