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如下: 1. 根据《解深密经》所说:「若 行者没有得到轻安,是无法证得奥妙的三摩钵底」。我们没有先获致奢摩他力,是无法证得三摩钵底的。2. 在证得奢摩他之前,行者的心或许可以专注在某个精要的真理上,可是却无法持续或是使它转为现量。没有奢摩他力支持的三摩钵底就不是真的三摩钵底,在 禅定方面也产生不了作用。3. 若行者获致奢摩他,则智慧必然增上,行者可以藉三摩钵底之力而洞悉实相。 4. 在证得奢摩他(止)前的任何意念都是六识的作用,所以它都带着过去生的邪见和无明的染污。这是属于轮回的。一旦证取了奢摩他(止),便可运用奢摩他力来观修实相,以致于断除了无明,行者的意念从而得以完全被导正而趋向圆满觉悟。 5. 一个人的不清净念头是累劫所累积下来的,所以会养成不良习气;这是因为他的意念无法集中在佛法上的缘故。使用这样的心来探索真理是近乎不可能的;在探索真理之前必先获得奢摩他的成就。佛教徒深知往昔所造之业行导致目前的习气,因而大多会同意一句老话:「播下行为的种子,就收成习气的果;播下习气的种子,就收成个性的果;播下个性的种子,就收成命运的果」。 对于不具有佛教中心思想的一般人而言,这句话是很恰当的写照(虽然有点宿命论的味道)。所以一定要先除去俗念(贪、瞋、邪见),再透过奢摩他(止)的力量,来使心清净。我们可以用佛教的道理来改写上面的那句话成为:「播奢摩他的种子,得三摩钵底的果;播三摩钵底的种子,得三摩钵那的果;播三摩钵那的种子,得三摩地的果」。依此我们可以证得圆满觉悟。 6. 在三慧(闻、思、修)中,三摩钵底和修慧有关。修习奢摩他(止)是进修三摩钵底的基础。若不修奢摩他(止),而尝试思惟真理,这只是思慧而已。在《阿毗达磨俱舍论》中提道:「在圆满证取奢摩他后,方能修习四念处的三摩钵底」。 7. 依据六波罗蜜多及其次第,第五波罗蜜是禅定,第六是智慧。奢摩他属于禅定,而三摩钵底是智慧之因。因此要先修禅定才能得智慧。没有前者,就成就不了后者。 8. 依据《三学》而言,第一个「戒」是第二个「定」的前行;此处定指的是止的训练;而第三个「慧」,是由三摩钵底所造就的。 9. 依据「体用」之哲理,必先证得静态的奢摩他之体。 10. 在获得奢摩他的成就之前,行者的正见只属于认知;但有了奢摩他力的证验,行者可以获致第三阶段的内观,即是指觉受;由此而养成第四个阶段的内观,即内在的证德。 11. 尽管「禅」不是一般的禅定,也不需要奢摩他或三摩钵底,但是所有的禅宗祖师都说在你能更进一步之前,先要能「大死一回」。这就相当于奢摩他。 12. 《大般涅盘经》中有云:「大乘菩萨要历经比小乘证得阿罗汉更长的时间才能证得圆满觉悟,因为他的奢摩他力难以好好养成」。我们当然不是把证得阿罗汉做为目标,但我们在提及习定时一定要清楚奢摩他的十分重要性。 陈先生对这一点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菩萨有两种:一种较富于智慧,另一种较富于慈悲。后者偏重于前四项波罗蜜,做很多利益众生的善行,因而缺乏智慧。对于智慧菩萨而言(特别着重于六波罗蜜的最后二项),在初地时就可能断了生死之流,而修慈悲的菩萨必须等到八地,才有足够的空慧之力来断除轮回生死。由此我们便可以清楚了解证得奢摩他与否的行者之间是有多大的差异。我们发觉在佛经和祖师的论述里有许多地方对于习定的步骤都说得不清楚,缺乏确立的次第。比方说,佛陀在《圆觉经》中开示了禅那,奢摩他与三摩钵底的二十五种轮换修法。佛陀为什么如此开示?为何这三个项目不是依通常的次第来说呢? 这是因为佛陀开示《圆觉经》时,说法对象是大菩萨众,他们能了解并从这些不同的轮替法中受益。可是本书的对象是初学者,他们尚欠了解而需要有订定的次第来修习。 从祖师的教授里也可以举个例子来看:在天台宗里,有四本书,谈的是不同的习定次第。正因为该宗缺乏明确的习定次第,以致少有人依之而修得圆满觉悟。这个习定的先后次序没有被重视,因而即使天台一系的祖师们,被公认为精研佛理,其中却少有证悟的。在介绍此宗头九位祖师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多位在圆寂前是这么说的:「很惭愧我的成就很有限。我领众太早,寺务太过于繁忙,以致于要惭愧我的禅定功夫不够深厚」。即使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也是称念「阿弥陀佛」佛号而逝,足以证明他也是期望有较好的转生。 在现代,许多人似乎很聪明,可是心却非常散乱,因此对现代人而言,了解奢摩他的内涵变得更重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