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禅净中心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453|回复: 3

为何奢摩他(止)的修习应在三摩钵底之先

[复制链接]

1

主题

4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发表于 2017-6-27 12:55: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理由如下:
1. 根据《解深密经》所说:「若行者没有得到轻安,是无法证得奥妙的三摩钵底」。我们没有先获致奢摩他力,是无法证得三摩钵底的。
2. 在证得奢摩他之前,行者的心或许可以专注在某个精要的真理上,可是却无法持续或是使它转为现量。没有奢摩他力支持的三摩钵底就不是真的三摩钵底,在禅定方面也产生不了作用。
3. 若行者获致奢摩他,则智慧必然增上,行者可以藉三摩钵底之力而洞悉实相。
4. 在证得奢摩他(止)前的任何意念都是六识的作用,所以它都带着过去生的邪见和无明的染污。这是属于轮回的。一旦证取了奢摩他(止),便可运用奢摩他力来观修实相,以致于断除了无明,行者的意念从而得以完全被导正而趋向圆满觉悟。
5. 一个人的不清净念头是累劫所累积下来的,所以会养成不良习气;这是因为他的意念无法集中在佛法上的缘故。使用这样的心来探索真理是近乎不可能的;在探索真理之前必先获得奢摩他的成就。佛教徒深知往昔所造之业行导致目前的习气,因而大多会同意一句老话:「播下行为的种子,就收成习气的果;播下习气的种子,就收成个性的果;播下个性的种子,就收成命运的果」。
对于不具有佛教中心思想的一般人而言,这句话是很恰当的写照(虽然有点宿命论的味道)。所以一定要先除去俗念(贪、瞋、邪见),再透过奢摩他(止)的力量,来使心清净。我们可以用佛教的道理来改写上面的那句话成为:「播奢摩他的种子,得三摩钵底的果;播三摩钵底的种子,得三摩钵那的果;播三摩钵那的种子,得三摩地的果」。依此我们可以证得圆满觉悟。
6. 在三慧(闻、思、修)中,三摩钵底和修慧有关。修习奢摩他(止)是进修三摩钵底的基础。若不修奢摩他(止),而尝试思惟真理,这只是思慧而已。在《阿毗达磨俱舍论》中提道:「在圆满证取奢摩他后,方能修习四念处的三摩钵底」。
7. 依据六波罗蜜多及其次第,第五波罗蜜是禅定,第六是智慧。奢摩他属于禅定,而三摩钵底是智慧之因。因此要先修禅定才能得智慧。没有前者,就成就不了后者。
8. 依据《三学》而言,第一个「戒」是第二个「定」的前行;此处定指的是止的训练;而第三个「慧」,是由三摩钵底所造就的。
9. 依据「体用」之哲理,必先证得静态的奢摩他之体。
10. 在获得奢摩他的成就之前,行者的正见只属于认知;但有了奢摩他力的证验,行者可以获致第三阶段的内观,即是指觉受;由此而养成第四个阶段的内观,即内在的证德。
11. 尽管「禅」不是一般的禅定,也不需要奢摩他或三摩钵底,但是所有的禅宗祖师都说在你能更进一步之前,先要能「大死一回」。这就相当于奢摩他。
12. 《大般涅盘经》中有云:「大乘菩萨要历经比小乘证得阿罗汉更长的时间才能证得圆满觉悟,因为他的奢摩他力难以好好养成」。我们当然不是把证得阿罗汉做为目标,但我们在提及习定时一定要清楚奢摩他的十分重要性。
陈先生对这一点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菩萨有两种:一种较富于智慧,另一种较富于慈悲。后者偏重于前四项波罗蜜,做很多利益众生的善行,因而缺乏智慧。对于智慧菩萨而言(特别着重于六波罗蜜的最后二项),在初地时就可能断了生死之流,而修慈悲的菩萨必须等到八地,才有足够的空慧之力来断除轮回生死。由此我们便可以清楚了解证得奢摩他与否的行者之间是有多大的差异。我们发觉在佛经和祖师的论述里有许多地方对于习定的步骤都说得不清楚,缺乏确立的次第。比方说,佛陀在《圆觉经》中开示了禅那,奢摩他与三摩钵底的二十五种轮换修法。佛陀为什么如此开示?为何这三个项目不是依通常的次第来说呢?
这是因为佛陀开示《圆觉经》时,说法对象是大菩萨众,他们能了解并从这些不同的轮替法中受益。可是本书的对象是初学者,他们尚欠了解而需要有订定的次第来修习。
从祖师的教授里也可以举个例子来看:在天台宗里,有四本书,谈的是不同的习定次第。正因为该宗缺乏明确的习定次第,以致少有人依之而修得圆满觉悟。这个习定的先后次序没有被重视,因而即使天台一系的祖师们,被公认为精研佛理,其中却少有证悟的。在介绍此宗头九位祖师的传记中,我们可以看到其中有多位在圆寂前是这么说的:「很惭愧我的成就很有限。我领众太早,寺务太过于繁忙,以致于要惭愧我的禅定功夫不够深厚」。即使是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也是称念「阿弥陀佛」佛号而逝,足以证明他也是期望有较好的转生。
在现代,许多人似乎很聪明,可是心却非常散乱,因此对现代人而言,了解奢摩他的内涵变得更重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3: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修习奢摩他在某些心理方面需准备的条件:
在《瑜伽师地论》中提到以九种先前的条件及生起四种决心做为得到奢摩他(止)成就的前行。
1. 九种预备瑜伽
a. 相配性:所习定的类型配合修定者的性情。这表示行者应该颇有自知之明:贪心重的人应修习九不净观,而瞋心重的人应修习慈心与悲心。
b. 习惯性:奢摩他的修习必须保持经常而有规律。
c. 敏捷性:行者不应该心有旁鹜,即使有任何善行要做,也应尽速地完成,以便尽快地继续进行奢摩他的修习。
d. 无颠倒:所行皆应如理如法,且应尊重上师。
e. 适时性:无论任何障碍生起,知晓对治之法为何,而且能在最恰当的时候依状况所需而行对治。
f. 认取:行者必须知道何时入奢摩他,停留多久,何时出定。这些都要在恰当的时候以正确的方式来做到,从而对这些境界掌有完美的控制。
g. 不易餍足:要精进,才能再进益。行者不该把小小的进境当成是圆满的成就。
h. 不忘失正念:不让心驰向感官外境,致使忘失奢摩他。
i. 奢摩他的主要修习。
2. 四种决心的生起:
a. 训练心的决心:这意指行者应放弃执着的世间心,训练心只希求奢摩他。
b. 决心以法喜鼓舞内心。
c. 决心使心自在舒适轻安,免于一切压迫。为了生起此心,一切邪分别皆应断舍。
d. 决心证得圆满见。对此应深切长时忆持。记住唯有透过奢摩他的修习才能使智慧生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3:2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趋入奢摩他的九个步骤和六项条件:
1. 九个步骤(九住)
a. 初住:能把心由外在的恶念拉回,并安住于内观(下面的第一条件)
b. 续住:使心能持续住于此内观上(第二项条件)
c. 回住:若心念忘失了内观,要能把它拉回来(第三项条件)
d. 近住:所有外在念头皆已转为内观(第三项条件)
e. 伏住:外在的念头都已被内在的正观给降伏了(第四项条件)
f. 寂住:内心宁静,没有妄念(第四项条件)
g. 最寂住:散乱和昏沉都被最寂静的止力给降伏了(第五项条件)
h. 专住:心念只专注于一点,即只专注于内观上,无一刹那移转或停止(第五项条件)
i. 等住:心自然持续且平等地安注于任何一处,不假任何助力。(第六项条件)
2. 六种条件 要修习九住的九个步骤,必须有以下六项条件来配合。
a. 闻法:不闻法则无从起修
b. 正思惟:所有的思惟都要回到专注的对象
c. 忆持
d. 正确的觉察
e. 精进
f. 修习成瘾
此外,行者应选择颜色与其相应的物体做为训练专注力的对象。对于一个容易散乱的人而言,最好是找一个圆形(小石头,涂上颜色的平面,…等)深色(蓝、黑…等)的物体。若是容易昏沉的人,则最好选择明亮如白色、黄色的物体做为练习的对象。上述为发展奢摩他所缘外不净物的教授。
至于内所缘系止的奢摩他,则是体内正中一线上的任何部位皆可利用,特别是系念于两眼之间(译按:眉间)、心的部位或是脐位。若昏沉时,应把专注点向上移;但若是散乱时,则应向下移置。修时不应一直改变专注的部位,而是要视情况而调整。若心念能安置一处,则愈久愈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4

帖子

13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13
 楼主| 发表于 2017-6-27 13:2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奢摩他与三摩钵底之辨别
有些书把这二者混为一谈;而在不同的论述中对此二者所做的多种解释又常使读者困惑不已。因此我们先要有清楚的说明。
1. 修习次第
奢摩他和三摩钵底都是各有两层的,依序如下:
a. 奢摩他的三摩钵底
b. 奢摩他的奢摩他
c. 三摩钵底的三摩钵底
d. 三摩钵底的奢摩他
何以故?在习定之初,行者选择一点做为专注的对象,但这并非真正的三摩钵底,因为行者只是为了修奢摩他。这种心系一处只属于专一思惟的范围。第二个阶段是行者已证得奢摩他,即上文中(g)最寂住,(h)专住及(i)等住的层次。第三个阶段的状态是行者在实相禅修之中,察觉到有忘失正念的情况,便以另一个三摩钵底来修正原先者。第四阶段才是真正的三摩钵底。有了奢摩他,三摩钵底才由之而生,进而才能进入实相,有坚固的证悟。
若心专注于佛像或是石子,这是观察的三摩钵底,不应与此处所谓的第四阶段的实相的三摩钵底混为一谈。
厘清辨明了上述的四个阶段,我们就不会把意识上的专注,误以为是真实的了悟,因为真实的了悟是只有在证得奢摩他之后才会产生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禅净中心  

GMT+8, 2023-6-4 07:57 , Processed in 0.10896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